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第363节

  “不必了。”

  崔政摇了摇头,“我先回院子了,若有什么事情,苏兄大可来寻我。”

  “好。”

  目送崔政离开后,苏桥喝了口茶,随后在管家的搀扶下,来到了书房。

  入座。

  苏桥揉了揉鬓角,“那些学生如何?”

  管家:“回老爷,识文断字没有丝毫问题,但是对于经书通译还是略有欠缺。”

  “半年的时光,便足以他们识文断字了……”

  苏桥叹了口气,“太子鼓捣出来的启蒙计划,当真令人难以置信啊。”

  管家沉默着点点头。

  苏桥:“都记录下来了么?”

  管家默然的拿出了几张纸,放在了苏桥的面前。

  苏桥查看了一下后,将其塞进了信封内,“以最快的速度送去长安。”

  “是。”

  管家重重点头。

  ……

  翌日一早。

  崔君肃二人便早早的起身了,走出院子,就见崔政从隔壁的院子走了过来。

  “堂兄,叔父。”

  “你也住在苏府?”

  “经常在苏兄这边饮酒闲聊,苏兄便为我准备了一个院子,随时可以留宿于此。”

  崔政笑着解释了一句,“堂兄与叔父昨晚睡得可好?”

  “嗯,倒是让你费心了。”

  崔君肃笑着点点头,“我们准备动身了,临行前想向苏桥兄道谢。”

  “苏兄已在准备餐食,不妨用过早餐再走不迟。”

  崔政笑着解释了一句,便带着崔君肃二人前往。

  一个时辰后。

  在苏桥与崔政的相送下,崔君肃一行人踏上了行程。

  “此去长安城,可谓是困难重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回来。”

  崔政叹了口气,虽然他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崔家的动作,他又怎么可能没有听说呢?

  苏桥笑道:“二位先生把这五百学生教导的如此出色,定能得到陛下青睐。”

  崔政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难啊。”

  “回吧。”

  ……

  一骑速度极快的进入了长安城,抵达了杜正伦的府邸。

  当查看了一下绛州那边送来的书信后,杜正伦当即命人准备马车,赶赴东宫。

  东宫内。

  李承乾正看着太原送来的消息。

  很奇怪。

  只是单纯的拜访,并说了些关于教学一事。

  “或许有些事情,他们并未坦诚相告……”

  李承乾沉吟着放下了手中的信件,笑道:“不过无所谓了,于长史,杜先生那边可有消息?”

  就在此时,一名宫女前来通报,“启禀殿下,杜正伦大人求见。”

  于志宁笑道:“巧了,说曹操曹操就到。”

  李承乾哈哈一笑,“快请。”

  不过片刻,杜正伦便大步走入。

  “臣杜正伦参见太子殿下。”

  “免礼。”

  李承乾笑着开口道:“孤方才还与于长史提起你呢,没想到你这就过来了。”

  杜正伦笑着拿出了信件,“绛州那边送来的消息,还请太子殿下过目。”

第242章 爆金币吧老登

  绛州的消息?

  李承乾打开了书信,仔细的查看着书信上的内容。

  里面详细的记录下了,崔君肃他们教导的学生,在与苏晟兄弟二人交谈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基础。

  苏晟二人都是自幼读书识字,又有崔政的教导,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对于一些儒家的经典还是信手拈来的。

  然而,相对与苏晟二人,那些学生的能力就稍显薄弱了。

  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方面,显然比起苏晟二人差了很多,但是在识文断字这一方面,这些学生的基础,却是异常的牢固。

  同时,在书信中,也点名了崔君肃对启蒙计划的看法。

  优点十分明显,可以在短时间内,令不识字的孩童快速识文断字,但缺点也有,就是无法理会其中的意思,识字而不识其意。

  然而,这一缺点在李承乾看来,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即便是国子监内的那些学生们,也有许多人文章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对文章内容却并不是很了解。

  这也是为何,有许多的经典文章,都有大儒不断的加以注解,方便后辈学子学习理解。

  放下书信,李承乾笑道:“看来此次试探,效果还算不错。”

  杜正伦点点头,“至少证明崔君肃二人,在教导学生这一方面,没有偷工减料。”

  于志宁看了看信件后笑道:“虽然做不到引经据典,但是在基础这一块,可是牢不可破。”

  “如今已经确定了这些学生的能力,下面也就好办事儿了。”

  李承乾微微一笑,“由此成绩,到时候大范围的推广,也不会有人说什么闲言碎语了。”

  “但是推广需要钱……”

  于志宁缓声道:“即便是苏尘那边有不少的可用钱财,但此事终究是朝堂操办的,只怕国库拿不出来这么多的银子。”

  “会有的。”

  李承乾呵呵一笑,“父皇有的是钱。”

  于志宁二人一脸狐疑。

  ……

  九成宫。

  阿嚏。

  李世民紧了紧身上的衣服,总感觉这秋风多了几分的寒衣。

  “陛下添件衣服吧,当心着了凉。”

  杨妃笑着取来了一件披风,披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握住了杨妃的手,“朕不冷,只是感觉像是有人在念叨朕罢了。”

  杨妃笑道:“来这九成宫也有几近两月光阴,太子许久不见陛下,想来是思念的紧了。”

  李世民哑然失笑,“他会念叨朕?”

  杨妃:“陛下与太子血脉相系,如今陛下久离长安城,太子思念陛下也是人之常情。”

  李世民笑了笑,“他现在可是要有一个大麻烦了。”

  杨妃不明其意:“太子监国,独揽大权,谁会找太子的不痛快?”

  “况且,此前太子和睦魏王,齐王还在长安城,想来太子若是碰到了麻烦,魏王与齐王殿下,不会袖手旁观的。”

  提及魏王与齐王,李世民冷哼了一声,摇了摇头,“若是他们二人,能如恪儿一般,与高明亲近就好了。”

  “对了,恪儿最近可曾与你送来书信?”

  杨妃掩嘴笑道:“恪儿最近可是忙着呢。”

  李世民好奇的看了过去,杨妃轻声道:“前些日子恪儿曾命人送来书信,言称蜀地多雨水,滋生蚊蝇,苦于没有足够的大夫,和抵挡蚊蝇之物,特意命人前往长安城,寻求苏尘相助。”

首节 上一节 363/8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