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第103节
“世家豪门,官员士绅,自持身份却不能团结邻里,造福一方,反倒是让诸多百姓蒙冤遭难,实在是罪大恶极。”
“传下去,让诸位爱卿看一看,商议一下,如何处理此事!”
太监拿着卷宗,交给了在场的大臣们。
对于并不在乎这些的武将们,大多只是一眼扫过,但是在看到了里面的内容后,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哪怕是他们不在乎这些事情,但是在看到这些世家豪门的人,仗着身份欺负他人,便气血上涌。
当年,他们为何齐聚瓦岗寨,为何追随李世民?
还不是为了太平盛世,为了没有人再如他们当年一样被欺负?
可是现在,这些人又冒出来了!
“可恶!”
“陛下,此贼当杀!”
“把他们全部杀了,看他们还敢欺负百姓!?”
相对与一个个气的脸色涨红的武将而言,文臣们则是沉默的多了,哪怕是仔细看完之后,依旧是无动于衷。
因为他们现在还摸不准李世民的想法,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这才是最关键的。
身为一个官员,他们有没有出色的个人能力不重要,有没有过硬的背景也不重要,重要是学会看眼色!
否则,别想在朝堂上混下去。
就比如许御使。
哪怕他嫉恶如仇,崔家的卷宗都是他先爆出来的,此刻依旧是保持沉默,一语不发。
“诸位爱卿都看完了吧?”
“臣等看完了。”
“说说你们的想法。”
李世民面色平静的看向一众的文臣。
至于那些武将,可有可无。
“陛下,砍了他!”
“臣附议!”
“……”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怒目瞪了过去,“程知节!尉迟恭!你们给朕闭嘴!”
程知节二人对视了一眼后,乐呵呵的笑了笑。
李世民目光看向了房玄龄等人。
房玄龄躬身出列:“陛下,臣以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家亦是如此。”
“高门大户人家,府上人员众多,下人素养参差不齐。”
“有人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有人忠心耿耿,一生不事二主。”
“若单以下人的行径,而否定主家的功勋,实在不该。”
嗯?
一个个官员诧异的看向了房玄龄。
虽然房玄龄言之有理,但是这话听着,怎么像是在为崔仁师他们辩解?说情?
“然,身为主家却没有识人之明,用人之能,以至与门户被下人所累,实在不该。”
“是以,臣以为,当严惩首恶,从众者次之。”
“至于这些卷宗内,许多证据不齐全的案件,应当一律按疑罪从无处理,但,需告诫这些人,不可持强凌弱!”
李世民沉吟着,不做表态。
高士廉手持笏板走出,“陛下,臣以为,崔仁术身为博陵郡崔氏的掌舵者,手下之人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自然是瞒不过他的。”
“而他却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当严惩恶徒,以儆效尤!”
魏征:“恳请陛下严惩恶徒,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明白了。
这个时候,不少大臣们看出了一些苗头。
陛下是想要严惩崔家,但是崔仁术能杀,崔仁师他们却不能杀。
可是。
若这些卷宗里面的内容是真的,陛下为何不杀他们?
李承乾低垂着脑袋,心中也在快速的思索着李世民的意图。
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这些事情若是真的,李世民定然会痛下杀手,绝对不会采取这么柔和的手段。
所以。
父皇究竟是想什么?
他不杀这些人,又是为了准备什么?
李世民沉吟着,目光看向了崔君肃二人,“伱们二人可有话说?”
“罪臣无话可说,请陛下降罪!”
崔君肃二人没想到,外面的动静,竟然让李世民感觉到了压力,这让他们原本抱着必死的心,突然活络了起来。
或许。
他们并不是要被舍弃的那个小卒了。
李世民沉声道:“崔仁术身为崔家子弟却鱼肉百姓,有负圣恩,当严惩不贷。”
“所有参与其中之人,一个都不放过,处以极刑!”
“崔君肃,崔仁师,你们二人为我大唐兢兢业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尔等御下不严,识人不明,以至与败坏门风,牵连自身,革其官爵,贬为庶民。”
“臣谢陛下圣恩。”
崔君肃二人长长的松了口气。
陛下没有杀他们。
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崔氏一脉传承千年,门风却败坏至此,朕心中甚是惋惜。”
“崔君肃,崔仁师!”
“罪人在。”
“从今日起,朕命你们二人重整门风,教书育人,切不可再行作奸犯科之事。”
“草民领旨!”
崔君肃二人惊疑不定。
原以为此次必死无疑,却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放了他们一马,而且,还要让他们重整门风!
一定是外界的力量,迫使陛下不得不做出妥协了!
崔君肃二人对视一眼,尽皆在彼此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
但是。
当太监拿着启蒙计划,走到二人的面前,交给他们的时候,他们二人愣住了。
李世民再度开口:“这是太子前些日子,点灯熬油想出来的童生启蒙之策,朕细细通读了一遍,感觉甚是不错,就连房相等人都大为赞赏!”
“这本启蒙计划便交给你们二人了,好生教导崔氏子弟,教导博陵郡的童生!”
“为期半年,朕要看到你们的成效。”
“若是还敢懈怠,不尊礼法,朕定不会轻饶你们!”
“……?”
崔君肃二人懵逼的看着手中是启蒙计划书。
这事儿……
怎么就落在了自己二人的头顶上了??
而且。
听李世民的意思,这次之所以没有杀了他们二人,为的就是让他们二人推广启蒙计划,为博陵郡的童生启蒙?!
什么重整门风,不过是屁话罢了!
上一篇: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