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92节

  说完这些,郭景昌掀开了众官面前桌案上的红布,露出了被掩盖的白银、银票。

  官员夏天需要冰块降温,冬天需要炭火取暖,而这些降温、取暖的银子,就叫冰炭银。

  当然,这是官员们用以掩盖收贿受贿事实的“美名其曰”。

  朝廷从来没有承认过,但却是一百多年来的潜规则。

  地方衙门之前就以这种方法,一年两次,总能将自主支配的火耗给花完。

  但这三百多万两纹银的银子、银票现于眼前,对所有西山官员都是视觉上的巨大冲击。

  银光反射下,连巡抚衙门都亮堂了三分。

  

  就在西山官员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郭景昌示意了下书办,书办忙上前来,高声道:“各位大人,我是代上宪宣读官册,就不避名讳了。”

  “太原府知府陈贵,冰炭银三万二千两。”

  “大同府知府林清,冰炭银三万两。”

  “平阳府知府闵鹤元,冰炭银两万四千两。”

  “潞安府知府孟衍泗,冰炭银两万四千两。”

  “……”

  在书办念到名字、银两数时,闵鹤元当场就要站起拒绝,却被孟衍泗给死死地拉住了。

  地位、名字太靠前,如果此时拒绝,必然会让巡抚难堪,会让所有同侪恼怒,平阳、潞安两府本就够难了,再难,就活不下去了。

  知府念完,便是七州知州,接着是七十七县知县,当书办念到“临汾县陶士林,冰炭银六千二百两”的时候,陶士林站了起来,“巡抚大人,卑职不能领受啊!”

  陶士林拱手四望,“列位大人,古人云:‘天地万物中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万难领受啊,大人!”

  在场之人脸色俱变。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郭景昌的火气,瞬间肆虐开来,但多年为官城府,勉强给稳了下来,笑道:“好!陶大人有骨气,穷也穷个硬朗,既然不愿领受,我也就不强求了。”

  “多谢大人。”陶士林欣喜若狂谢道。

  郭景昌的笑是那样的冷,俯视全场道:“还有人如陶大人这般君子固穷的吗?”

  闻言,闵鹤元甩开了孟衍泗的手,站了起来,拱手道:“巡抚大人,卑职亦不愿取!”

  叹了口气,孟衍泗也站了起来,拱手道:“巡抚大人,卑职亦如是!”

  紧接着,两位知州和十几名知县站起,拒绝冰炭银。

  郭景昌牢牢记住了站起的人。

  西山巡抚,可以独立考核本省官吏,换几个知府知州,十几个知县,是难事,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的事。

  正好,闵鹤元等人不收的银子,送到京城里,可以买闵鹤元等人的官位和命!

  ……

  与此同时。

  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现身西山,大大小小的道路被过万名锦衣使者封锁,只许进,不许出。

  大同镇前,陆炳以圣旨暂封城门,然后,携带圣旨朝着总督府而去。

第118章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西山,总督府。

  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突然驾临。

  宣府、大同总督王崇古没有太多的意外,而像早有预料一般,将陆炳迎入总督府中。

  分宾主落座,书办给上了茶。

  陆炳浅尝辄止,便直奔主题,道:“王总督,皇上有旨意,着锦衣卫立刻将西山中秋宴官员拿下。”

  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朝廷也只是几座宫殿,几个衙门,饭,还是分锅吃的。

  大同镇,是王崇古这个宣大总督的地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王崇古真要是不配合,锦衣卫将会很难办。

  不过,以目前来看,王崇古和大同镇边兵,对圣意、圣旨是很配合的,说是关闭边镇城门,立刻就关了。

  但陆炳却没有感到轻松,这里是边镇,是大明朝与鞑靼最前方的战场,锦衣卫必须反复确认王崇古、大同镇边兵对皇上的忠诚,以及王崇古阳奉阴违的可能。

  王崇古淡然一笑,用茶盖拨弄着茶碗水面上浮的茶叶,轻轻啜了一口,道:“过万名锦衣使者,封锁了西山进出所有道路,仅仅为了抓那百十号巡抚、知府、知州、知县,未免动静太大了,这些人,够血洗我西山了。”

  王崇古揭穿了陆炳的伪装,直指锦衣卫更深层旨意,陆炳没有否认,冷眼扫了过去。

  “陆都指挥使不必紧张,我不是锦衣卫的敌人,大同镇边兵也不是锦衣卫的敌人。”

  王崇古笑容不减,接着说道:“我是皇上的臣子,大同镇边兵也是皇上手中最锋利的矛。

  我明白,我的出身,我手中的兵权,让皇上心怀忌惮,但请陆都指挥使相信,请皇上相信,我绝非叛臣。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真的怀有异心,意图不轨,而被如数补齐军饷、粮饷的大同、宣府两镇边兵,也不会听令于我。”

  王崇古指出了朝廷对边镇边兵的偏见。

  作为两镇总督,权力是被皇上赋予的。

  而两镇边兵,也是皇粮在养着的。

  不会反,也不可能反,哪怕边将真的想反,一道圣旨降下,边兵就会倒戈拿下边将。

  这便是二百年来,边镇边兵军饷、粮饷被补齐换回的忠诚。

  能吃饱,能有饷银的边兵,是大明朝最忠诚的士兵,没有之一。

  陆炳想到大同镇前,大同镇守将在看完圣旨,没有请示总督府,便立即命令士兵关闭城门的举动,紧张感微微少了些。

  那证明了皇上在大同镇将士心中的地位,远在总督的王崇古之上。

  是值得皇上,朝廷信任的军队。

  气氛缓和了些,王崇古便对外道:“抬上来!”

  就见到士兵们抬着一个个红木大箱走进来,几乎摆满了偌大的总督府厅堂。

  士兵们退去,而一位公子哥模样的人怀抱着一个婴儿又走了进来。

  陆炳一怔。

  王崇古给陆炳介绍道:“这是犬子,也是我的独子王谦,怀中的,便是我的孙儿王之桢。”

  陆炳点点头。

  在暗查王崇古时,就摸清了王崇古的子孙,也看过王谦、王之桢的画像,人,是对的。

  王崇古示意儿孙先退下,望着陆炳道:“我知道,皇上很难对我信任,说句大不敬的话,君臣倒换,我也很难相信我这般人。

  利益相关,手握重兵,一旦出了差池,江山破碎就在旦夕之间。

  所以,我想将犬子、孙儿送入京城,这件事,就烦劳陆都指挥使了。”

  陆炳眼睛发亮。

  在锦衣卫暗查下,王崇古的血亲无处遁形,非常确信王崇古仅此一子一孙。

  而王崇古将这儿孙交给锦衣卫送往京城,等同于“送质入京”。

  这样表达忠诚的方式,陆炳非常赞赏,然后,便唤了随行几名缇骑,送王谦、王之桢父子入京。

  过程之快,不给王崇古任何反悔的时间。

  

  但王崇古全程表现的很淡然,在儿孙被送走后,才再次道:“从我出生那年起,我的族人就逐步退出了晋商商帮,就占着个年年分红的财东身份,但晋商商帮给我王家分的红,我王家一分一厘都没有花,全在此处。”

  王崇古走到那些红木大箱中间,将之打开,金、银、玉三色,在厅堂中闪耀。

  边开箱边道:“说来惭愧,我已经四十六了,虚度了四十多个春秋,而我王家,靠着在晋商商帮中的二十一份财股,每年都能从晋商商帮中分得二三十万两银子的分红,这些年下来,也有一千多万两银子,如今,全数奉还朝廷。”

  陆炳猛然间站了起来。

  望着一箱箱金、银、玉、地契、商铺、矿契,无法相信,这些红木箱子里竟装着价值一千多万两银子的财货。

  至于王崇古所说,这几十年晋商商帮分红,王家人一分一毫没敢动,从他出生就攒着,陆炳全当是放屁。

  王家人不可能几十年前就料到家族中会出个大明朝正二品总督,所谓从出生之日就攒银的话,是为了给王崇古撇清与晋商商帮的干系。

  这一千多万两财货,绝对是王崇古和族人刚凑出来的,但这种事,较不得真,王崇古和家族的罪,在这一千多万两赎罪银面前,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

  以儿子、孙子为质,主动交纳赎罪银,王崇古,真乃狠人也。

  陆炳望着王崇古的眼神,多出了些敬重。

  王崇古犹嫌不够,又打开了一个红木箱子,箱子里不是什么财货,而是一本本账册,“陆都指挥使,在晋商商帮两条粮道被神秘截断后,我便察觉到锦衣卫在西山出没,也知道晋商通敌叛国的事瞒不住了。

  以当今圣上的律法,晋商商帮上上下下几千号商人,恐怕没人能跑掉,甚至,会牵扯到族人。”

  陆炳下意识地就要否认,此行是为了抓捕西山的贪官污吏,却被王崇古抢先道:“陆都指挥使不用否认,而我知道锦衣卫将要到来,也为锦衣卫准备了一份大礼,在这箱子里,有着整个晋商商帮商人名录,锦衣卫可以按图索骥去抓人,以及,杀人,不会有丁点差错。

  我知道,锦衣卫更关心晋商商帮其余与鞑靼私通的五条粮道,也都在这里。”

首节 上一节 92/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