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88节

  粮食。

  是大明朝百姓生活基石。

  稳定粮食产量,是朝廷必须关心的事,而粮食价格,嗯,可以往后等等。

  总而言之,再苦一苦百姓,等到大盛之世,会补偿农家的。

  “大盛之世?”

  陈以勤望着张居正,询问道:“敢问元辅,何谓大盛之世?我泱泱华夏,又几时有了元辅所说的大盛之世?”

  这大盛之世,就和儒家的大同社会一般,虚无渺茫,骗了华夏农家几千年。

  张居正沉默了。

  适才的话本就不能推敲,是给内阁所有人的一个台阶,但陈以勤没有丝毫借坡下驴的想法,步步紧逼。

  身为当朝内阁首辅,被人逼到墙脚,心里也生出了几分火气。

  他就想不明白,名家望族出身的陈以勤,怎么就在农人的问题上寸步不让?

  天下粮价,与陈家何干?

  高拱也在沉默。

  李春芳感受着内阁肃杀的氛围,也不知该从哪破冰。

  “看来,元辅,次相,对我无话可说,对两京一十三省农家疾苦置若罔闻,既然如此,我便入宫面圣。”

  陈以勤转身走出了政务堂,朝着玉熙宫而去。

  与陈以勤关系不错的李春芳,瞅了眼张居正、高拱,咬了咬牙追上了老友。

  事已至此,张居正、高拱在政务堂是坐不下去的,干脆跟了上去。

  玉熙宫门前。

  李春芳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问陈以勤道:“逸甫,为何要给农家出头?”

  “为了我陈家!”

  “嗯?”

  “普通家族,只需要努力捞钱就可以了,但我陈家,想要的是长治久安的承平天下。”

第113章 火耗归公,违令者杀!

  临近八月十五。

  嘉靖四十年的京城出现了二十年来最热的秋老虎。

  在往年这个时候,哪怕整个京城都没有风,紫禁城由于得天地之风水,也会有“大王之雄风”穿堂入户。

  可今年,一连十天,护城河的柳梢都没有拂动过。

  除了后妃和二十四衙门的领衔太监居室有冰块镇热,尚可熬此酷热。

  紫禁城内其他太监宫女便惨了,长衣长衫得照规矩穿着,许多人的痱子都从身上长到了脸上,症候重的还生了疖子,肿痛溃痈,以致不能如常当差。

  尚药司不得不又从外面急调了好些防暑药,紫禁城内这才总算没有热死人。

  朱厚熜特旨,准许巾帽局动用几万匹薄绸给太监、宫女缝制了些单衣,又让“凌人”将皇宫近郊山阴冰窟里的冰块取了出来,分给太监、宫女以解热感。

  无数太监、宫女对皇上是感恩戴德。

  而玉熙宫的门窗这时竟日夜全都开着,没有动用一块冰解热,这在常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但当值的太监却丝毫不觉得热,更没有见汗,浑身清凉。

  张居正内阁到来时,还不解其意,真正走进大殿,顿感清凉,连火气都下去了。

  正如太监们所说,皇上是“神仙之体”,所居之地,自是冬暖夏凉。

  “臣等恭祝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居正内阁异口同声颂圣道。

  君臣奏对。

  朱厚熜照例会赐阁老们坐在矮墩上,这大热的天,又是集体觐见,也就依照了往常赐座。

  “是不是哪个地方又发了灾?”朱厚熜的声音,在张居正内阁听来忽远忽近,若有若无。

  张居正连忙答道:“回皇上,除了北边有些天旱,还说不上什么大灾,此来觐见,是由逸甫主导。”

  撇清干系。

  待会要是陈以勤发疯与皇上起了冲突,可和他们仨没关系。

  “这倒是奇了,陈以勤,你有何事?”朱厚熜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一下子灌进几人的耳中。

  在一些朝廷大事上,内阁基本都由张居正、高拱主导,今儿个却变成了存在感不是特别强的陈以勤,稀奇。

  陈以勤还是有内力的,居然提起了袍子,跪了下去:“臣启皇上,今年两京一十三省俱都丰收,粮价大跌,然谷贱伤农,臣以为当因时制宜,准许农家改种其他作物。”

  朱厚熜在咀嚼这番话。

  在旁伺候的黄锦立即说道:“阁老,皇上没有叫你跪,还是起来回话吧。”

  说着,黄锦便过去搀他。

  在内阁的“狂傲”,在玉熙宫到底是收敛了些,陈以勤便借着这一搀之力,站了起来。

  没有坐回绣墩。

  朱厚照抬眼望了些略显尴尬的张居正、高拱、李春芳,直截了当道:“能闹到御前,这么说,内阁没有达成一致,你们,不同意陈以勤的想法?”

  被皇上点了名,张居正不能再装聋作哑,答道:“回皇上,粮价随行而涨,随市而跌,符合万物自然的道理,臣等以为…”

  说到这里时,张居正抬了抬眼睛,想看出皇上的喜怒,可皇上面无表情,只能道:“臣等以为不加以干涉为好。”

  很委婉。

  但立场明确。

  粮价属于市场,涨跌与朝廷无关。

  朱厚熜慢慢望向了陈以勤,陈以勤正也淳淳地望着朱厚熜。

  朱厚熜点点头,又摇摇头,“谷贱伤农,陈以勤的担忧有道理,而谷贵伤民,张居正你们的考虑也不无道理。

  但是,“丰年备荒,荒年赈灾”的道理,朕想你们都明白。

  在洪武年间,太祖高皇帝曾设有“常平仓”,用以调节丰年过低,荒年过高的粮价,而这些一百多年来,鲜有丰年之时,诸地常平之仓几近荒废。

  而今丰年到来,常平之仓合该重启,内阁之中,可否议过粮价多少利农利民?”

  一百多年的荒年。

  朱厚熜没有给张居正四人解释什么叫小冰河时期,毕竟,在时人看来,天象、收成之好坏,皆与皇帝品德有关。

  以后的大明朝,必然年年丰收,不说被万民所歌颂,但至少不会被骂。

  常平仓?

  这新鲜又不新鲜的名词,让张居正内阁一愣。

  

  这才想起来太祖高皇帝为了调节粮价准备的后手,那便是朝廷下场,收购民间的粮食,进行仓储,碰到荒年的时候再用。

  如此,市场上的粮食少了,粮价就又上去了。

  但听皇上的意思,不准备用市价收购民间粮食,而愿意在市价基础上增加点,以此来增加农家的收入。

  朝廷竟然要做赔本买卖?

  张、高、李、陈都惊了。

  皇上什么时候做过赔本买卖?想不起,亦或者就没有过。

  皇上可是什么都吃,唯独不吃亏的人啊。

  金口玉言。

  再震惊,张居正内阁也唯有碰头商量,高拱、陈以勤在大殿里争得面红耳赤。

  朝廷赔本买卖的银子,要户部出,而户部尚书就是高拱,当然是不愿意多出,于是,一个劲压价。

  陈以勤为天下农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一个劲抬价。

  最终,在张居正、李春芳努力调和下,方得到了彼此都认可的价格。

  五钱银子一斗米。

  大明朝银钱兑换,在洪武年间时,一钱银子能兑一百文钱,到了成化年间,这比例就下降到八十文,弘治年间进一步下降到七十文,正德年间至今,五十年里,又少了二十文。

  五钱银子,是为二百文钱,明制,一斗是为二十斤。

  折合下来,约十文钱一斤米。

  稻米自古都是精粮,一斤粳米,能换三斤小麦有余,约三文钱一斤小麦。

  价格不高不低,丰年之下,农家不说大富大贵,但起码能温饱有余。

  而且,与士、工、商三民影响不大。

首节 上一节 88/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