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62节

  “快船前往倭国,通知锦衣卫在倭指挥佥事沈袠‘迎接’李成梁!”

  将令下达。

  有军士立马乘坐快帆小船携书信前去倭岛。

  东边的事,锦衣卫会解决好的,俞大猷转身望着这片失去郡县一千多年的半岛,壮志满酬。

  随着华夏的崛起,自古以来的土地,再次被拿了回来,这一次,不会再丢了!

  李成梁叛军全面逃离半岛,俞大猷接手汉城、整个半岛,并没有废多大力气,再加上有安抚草原,如今称为北原省牧民的经验,一切都进行的相当顺利。

  得益于李成梁叛军在半岛上的“大缺大德”,半岛上的土著看到大明朝军队的到来,仿佛看到了救星一样。

  平壤以北的稳定和秩序的恢复,早就传到了南边,这下,汉城土著中的富者,当真是组织普通土著,膳食壶浆,以迎王师。

  尽管半岛脱离华夏治理上千年,但文化、服饰、生活等方面深受华夏的影响,所谓的高丽语,在许多人眼中,不过是汉语方言的一种。

  这种认知,就连半岛上的土著都如此,在这座半岛上,无数人都以会说汉语而为之骄傲,尤其是半岛上的贵族,基本人人都会说汉语。

  重归王化,没有什么心里抵触,甚至有些半岛上的贵族、富者,一面在竭尽所能向大明朝表着忠心,一面借机将儿女通过鸭绿江送入大明朝中,尽一切可能提前在大明朝安家落户,真真正正成为大明朝百姓。

  对此,俞大猷并没有阻止,辽东镇方面对于涌来的半岛土著也没有过多抵制,在确认身份没有问题后,便选择了放人。

  朝廷方面,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商议,终于对半岛土著的安置有了决议,尽管高拱已是内阁首辅大臣,但他之前两个赶尽杀绝、有伤天和的提议都被否决。

  朝廷最终采取了内阁次辅大臣王崇古的提议,将半岛所有土著一分为二,一半,随着迁徙到岭南的草原牧民前往岭南之地,一半,则渡过鸭绿江,过去东北,就近进入草原生活。

  如此迁徙,尽可能减少了朝廷方面的支出,虽说高拱仍然不太满意,但也勉强接受了下来。

  户部的钱粮,大把大把撒了出去。

  有支出,也有收入。

  李成梁叛军的渡海东出匆忙,绝大多数的半岛财富并没有来得急转移,朝廷理所当然就笑纳了,稍稍慰籍了高拱户部日益减少银粮的心。

  这在诸国中,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大明朝在小国眼中,是庞然大物的存在,高丽王国,在小国眼中,就是“大国”了。

  一方“大国”,突然遭遇了明朝叛军的袭击,然后就亡国了,再然后明军将叛军赶出了陆地,接着就将小国眼中的给“大国肢解”了?

  长两千多里、宽几百里,有着几百万人的半岛,过去上千年的历史和痕迹,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给尽数抹去。

  这在小国看来,不亚于苍天的手段,畏威而不怀德的本性下,驱使着仅剩十二个不征之国驻大明朝国使纷纷呈上国书表忠心。

  年底增加朝贡,就不年底了,从此刻起,就往大明朝朝贡献礼。

  安南国内的象兵,本来被誉为国兵的存在,安南国王不惜让兵士下象,凑了一百只驯服的白象即刻送往云南,再从云南送往京城。

  除倭国以外,其余十小国也在积极备礼、献礼,大量宝物、香料输入大明朝。

  珍珠、玛瑙、胡椒、苏木等物品在大明朝的价格,一日跌过一日,暴跌!

  ……

  倭岛,福冈,海边。

  一些尼子氏家军伪装的渔民,正愉快的收获着鱼获,展开渔网晒网,一派平静生活的景象。

  尼子氏家督尼子义久就在锦衣卫指挥佥事沈袠的身边,小心打量着沈袠的神情,想说什么,可又不敢。

  那模样,哪有半分倭岛西国霸主的气势。

  通过千里镜,沈袠已经观察到远处海面上的船只,放下了千里镜,瞧见了尼子义久的模样,皱了皱眉,道:“有话就说。”

  尼子义久讪讪一笑,道:“佥事大人英明,请恕卑职大胆,此战过后,能否请佥事大人代为呈奏陛下,降下天恩,在尼子氏中增添几位锦衣卫?”

  尼子氏的顺服。

  得到了应得的奖励,尼子义久被封授为锦衣卫千户,其嫡子在这幼小之时,便被送往了京城生活,以后会继承尼子义久官位、功劳的一切。

  换句话说,尼子义久现在不是倭人,而是正儿八经的大明朝人。

  人过得舒服了,也想拉拉身边的人,尼子氏有不少忠心耿耿的家将,都在等着天朝赐福,陛下恩典,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改改身份。

  沈袠盯着尼子义久看了一会,也瞅见了尼子义久身后,一些看似在眺望海面,实则在竖着耳朵听话的尼子氏几名家将,对于这些心慕中华的倭人,点点头道:“此战优异者,当名入锦衣卫。”

  “谢佥事大人!”尼子义久感谢道。

  身后那些家将也涌现出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意。

  李成梁叛军的船只靠了岸,先杀了那些装扮成渔民的人,准备正式朝倭岛内进发。

  但就在李成梁叛军全员登上海滩,沈袠闭上了眼睛,默念道:“三!”

  “二!”

  “一!”

  “起爆!”

第285章 倭国太皇,触摸世界!

  一根引线被点燃。

  淡淡的火星和呲啦声像一只火蛇,蜿蜒曲折向前,只留下火燎的痕迹。

  登上海滩的李成梁,鼻尖嗅到若有若无火药的气味,立刻就被海上吹来的咸腥之风给冲得干干净净。

  距离江河湖海越远,人就越不习惯乘船的感觉,所以,大明朝南方多出水军,而北方多出步兵、骑兵。

  李成梁叛军,就是原来的辽东军,是在辽东镇附近土生土长了两百年的军户出身,别说是乘船,就连下水都很少。

  毕竟,漫长的小冰河时期,让越靠北的地方越冷,在这嘉靖年间,辽东镇哪怕是在夏季,人的体感都不怎么暖和,更何况是春、秋、冬三季了。

  一年四季,能下水的时间很短,敢下水的人,就更少了。

  去年、今年,天气突变,辽东镇的天气逐渐四季分明,人也终于感觉到属于太阳的温暖。

  但历来的习惯,使得辽东人不能马上下水下河,水性依然不怎样。

  没坐过船,却出海东出,晕船,自然而然成了李成梁叛军大范围出现,且不能避免的事。

  在半岛上,平壤、汉城,长达数十天的狂欢,让许多李成梁叛军本就掏空的身体,种种负面状况下,包括李成梁在内,身子骨、元气为之大伤。

  这便是看到陆地,立刻就停船纷纷冲上海滩的原因,连秩序都维持不得。

  这是人的本能行径。

  几个“渔民”杀完,偌大的海滩就变得静悄悄地,李成梁敏锐觉得不对,可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

  脚踩着海滩上的沙石,柔软而又坚硬,等等,坚硬?

  海滩为海水冲刷,沙石和泥沙之下,踩上去,一脚深、一脚浅是正常,坚韧也很正常,但这都和坚硬是两码事。

  李成梁下意识地低头看下了脚下,只是,已经结束了。

  长达数丈的引线燃尽,最终引爆了整个海滩下所有的火药。

  这是锦衣卫新制的埋藏式火器,靠最为传统的引线引燃,之所以说新,就新在火药上,极不稳定,却极具威力。

  霎时间,天地间形成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火光直冲云霄。

  爆炸之下,连着海滩的海水为之向后翻涌,形成一股股浪潮,与之海浪冲激在一起,碰撞出无数水花。

  海中浅水的鱼类,一个个在海面上翻起了白,有被海浪冲激撞晕的,也有被海滩上传来的强震震晕的。

  哪怕早有准备,沈袠还是有短暂的失听,慢慢能听见声音后,耳鸣也一直存在。

  那些距离海滩较近的尼子氏家军,耳朵、鼻子更是出现了流血迹象。

  在爆炸中琉璃化的海滩沙石,被炸上天空后,纷纷扬扬又落了下来,像大块冰雹一样,一些倒霉的尼子氏家军直接被砸晕了过去。

  沈袠这才明白,布置这场爆炸的大匠作的提醒,“火药的重量就是力量”,离远点的道理。

  强忍着不适,沈袠拿起千里镜望向海滩的方向,蘑菇云还没有散去,里面的灰石,阻塞着所有窥视的目光。

  沈袠只能暂时放下千里镜,说道:“做好准备,只要有人从海滩逃出,杀无赦!”

  然而,只看到沈袠嘴巴动,却没有听到声音的尼子义久,不禁大喊道:“什么?”

  沈袠这才反应过来,这会儿尼子氏的人听力受损,只能大声重复了下达的命令。

  尼子义久再将命令传出去,所有人大呼小叫的,像刚开化的猴子似的。

  命令层层下达,尼子氏家军在家将的率领下,守在了外滩的外围。

  而在倭岛的锦衣卫们,也得到了消息,拿起了火铳、强弩,守在了尼子氏家军的外面。

  虽然尼子氏的忠诚是经受过考验的,但沈袠和锦衣卫仍然怀着很深的戒备。

  在布置爆炸时,沈袠还在担心爆炸不够大,对李成梁叛军杀伤有限,在爆炸后,李成梁率领叛军与尼子氏家军作战,尼子氏家军溃败的场景。

  但是现实,却验证了锦衣卫都指挥使对未来战争的判断,火器、火药,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只要判断准确、情报准确、火器、火药充足,以一敌百、敌千,甚至是敌万,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爆炸过后,没有李成梁叛军从海滩逃出,蘑菇云缓缓散去,露出了炼狱的景象。

  到处都是残肢断臂,爆炸让人撕裂,而产生的火光,则引燃了死去的人尸体部位,烧焦的臭肉味,随着海风扑面而来,尼子氏家军不由得呕了起来。

  沈袠、尼子义久的内心,终究要强大一些,但在臭肉味下,脸色不受控制地变白,透过千里镜,那些燃烧的残肢,让人忍不住的联想,身心的强烈不适,是难以言喻的。

  有人在活着……

  但也和死差不了多少,爆炸对人的真实伤害不讲,对听觉的剥夺,对嗅觉的剥夺,对视觉的剥夺,足以让活生生的人为之崩溃。

  不知道从哪里来,更不知道往哪里去,疯子,在出现。

首节 上一节 262/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