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57节

  百官礼制。

  归礼部、归都察院。

  礼部尚书海瑞是至诚至孝之人,夺情之事,想来是坚决反对的事。

  张居正没指望海瑞,也没指望都察院左都御史颜鲸,指望的是门生、都察院右都御史于慎行。

  倡言于朝,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但响应倡言,勉强能吆喝两声。

  胡宗宪是同僚,李春芳是同僚,还是同年,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看在过往情分上,两人点了点头。

  但是,任谁也没有想到,张居正最信任的门生之一,都察院右都御史于慎行,竟拒绝了张居正夺情的倡言,并为此爆发了一场师徒大战,朝野震动……

第281章 居正吐血,逐师出朝!

  都察院右都御史于慎行,深受张居正的知遇之恩。

  但在接到同门师兄的黄清送来的恩师手书,让他倡言夺情于朝,立刻拍案而起。

  现在相府门下,有上千之众,皆是有才之人。

  不过,有才不一定有德,而于慎行,恰恰是德才兼备的人。

  在于慎行心中,遍目朝野,师相是最能辅佐帝业的人。

  正因为此,于慎行认为,在能力外,师相更该注重道德,尤其是伦理道德,更该为天下臣民做个合格的表率。

  师相丧父,圣上御书手札嘉勉其孝,而如今,师相竟寻求夺情留任,作为内阁首辅大臣,正人先正己,这如何能让天下臣民信服呢?

  面对黄清对他欺师灭祖的谩骂,于慎行更是毫不掩饰,指责师相、师兄的行径,是是对伦理纲常的践踏,是对伦理道德的践踏。

  恼羞成怒的黄清,以师相的提携之恩欺人,于慎行险些没有当场昏厥过去。

  挟恩图报。

  不报恩,就自己脱了那身官衣。

  当着所有都察院御史的面,黄清撂下这句话,然后,得胜般返回相府。

  身为一院总宪,于慎行几乎在部下面前失掉了全部颜面,瘫坐在椅子上许久,才撑起了身子,在桌案上提笔写了道呈奏。

  “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

  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元辅守制】

  顷者天象示异、星变非常、圣心兢惕、复戒谕大小臣工修省、共图消弭、臣愚以草芥微躯、荷蒙……俾后世无遗议也、伏惟皇上、宽斧钺之诛、赐蒭荛之择、而垂神俯纳焉、元辅幸甚、愚臣幸甚。”

  一千多字。

  写尽了于慎行心中所想。

  于慎行让人拿去呈递玉熙宫,而后又原样写了此呈,收笔。

  解下官印、摘下官帽、脱下官印,放在了公堂之上,一席素裳往相府而去。

  ……

  相府中。

  黄清为张居正复述了都察院中发生的事,没有什么添油加醋,但已经够让张居正愤怒了。

  张居正之所以重用于慎行,就是看重了于慎行的人品,不随波逐流。

  倒没有看错人,但万万没想到,门生这份不随波逐流的矛头,竟然对准了起用他的这个恩师。

  就在张居正运气的时候,管家前来,通禀于慎行前来拜见。

  黄清立时就要代替师相拒绝,但张居正却抬手示意他闭上了嘴,想了多时,终于还是让管家将人带进来。

  于慎行走了进来,见到师相,隔着老远就躬身下拜:“学生参见恩师。”

  脸色凝重的张居正,勉强点点头。

  同样脸色凝重的于慎行从袖筒里取出那道奏疏来,双手呈过头顶,沉着声调道:“学生有本要奏,特请恩师过目。”

  以为门生是想通了,要上呈倡言夺情于朝的奏疏,张居正凝冰的脸上,慢慢有了破冰的迹象,没好气地瞥了于慎行一眼,便让黄清去拿过那封奏疏。

  张居正接过奏疏,先看了两眼于慎行,这位门生虽然年轻,但腰板儿挺得笔直,面对他的眼神毫不躲闪,颇有几分英臣之气。

  日后调教一二,仍不失为左膀右臂。

  张居正打开奏疏,一行一行地、逐字逐句的看下去,转好的脸色豁然变色,先转红,再转青,再转白,拿着奏疏的双手,逐渐颤抖了起来,过了好久,他的眼睛才从奏疏上脱离开来,死死地盯着于慎行,问道:“奏疏已经递上去了吗?”

  闻言,于慎行不顾场合的笑了,道:“奏疏如果没有递上去,学生也就不敢拿给恩师看了。”

  听了这话,张居正沉默了,于慎行也沉默了。

  而旁边的黄清倒迷惑了,奏疏里到底写了什么,难道不是倡言于朝的奏疏?

  突然间,张居正袍袖一抖,把奏疏扔在了于慎行的脚下,转身便回了灵堂。

  于慎行在背后,对着张居正的背影躬身施礼,转身也走了。

  全然不知发生什么的黄清,从地上捡起了那道奏疏,入眼一看,便是“元辅乃治世能臣,实为大明朝之福”,如此夸赞,也难怪师相会脸红。

  但话锋一转,又言“父子之情乃人之天性,回乡守制乃伦理纲常”,这显然不是倡言夺情于朝该有的字句,有违师相所想,难怪师相会脸青,是气的。

  而末意中,“终制三年,当一日不可少;夺情之举,必不容于苍天!”

  这哪是倡言,这分明就是参劾!

  这下。

  轮到黄清脸色变化,就和戏台上的变脸似的,最后变成了苍白之色。

  门生参劾恩师,欲逐恩师出朝。

  这可是大明朝两百年而未有之事。

  在历朝历代官场中,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君父的臣子,必然是孝子。

  而师徒如父子,一人求取功名,便以学生、徒子之身,事“座师、房师、恩师”三师如父如亲。

  师父逐门生常见,门生逐师父不常见,一旦相逐,师父、徒子双方必是两败俱伤,为天下诟病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师相,恐怕要成天下臣民的笑柄了!

  这别说夺情留任了,但凡要点脸的,怕是连活着立足都不想了。

  黄清目眦尽裂,这狗日的于慎行,怎么敢?是怎么敢的?

  来不及继续想,黄清转身也进了灵堂,查看师相的情况。

  只见张居正跪倒在棺椁前,双眼热泪横流,黄清抢了几步上前,同跪道:“师相……”

  再劝说的话,却也怎么说不出口,为信任的门生在要命的时候背叛,这换作任何人都无法淡定下来。

  “当年严嵩祸国殃民,我都不见其门生在死前如此参劾于他,仍见前程似锦的门生胡宗宪不惜以侯爵之位力保,当年恩师欲逐我和高拱出朝,参劾奏疏如雪花落京,我却无一句怨言,难道…难道…难道我张居正,就连严嵩都不如吗?”

  张居正气血两逆,似是有鲠在喉,忍不住往外一吐,顿时鲜血染地。

  血腥盈目,张居正撑不住了,就要往后仰去,幸好黄清在旁,连忙将师相扶住,迷蒙之中,张居正以若有若无的声音,道:“代我上疏,奏乞守制!”

  说罢,再度昏厥了过去。

  在清流时,张居正不知道受到了多少严党的攻讦,骂他是小人,骂他是禽兽,他却从来不以为意。

  但今时,张居正彻底破防了,为官近二十载,他却连严嵩都不如,连得意门生都背叛了他。

  一日两昏。

  相府直接闭了大门,谢绝一切慰问、吊唁。

  在黄清奉师命书写奏乞守制的上疏完,呈递玉熙宫的路上,就听到了无数的议论。

  在都察院发生的事,于慎行的上疏,已然流传开来,朝野皆知,元辅有夺情留任,辜负孝名的想法。

  黄清终究是大明朝的九卿之一,所到之处,无人敢当面置喙,但刚擦肩而过,议论声便在身后响了起来,声音之大,好像就怕他听不见。

  黄清没有转头,因为那样会让他和师相更加难堪,不知不觉间,袖中握紧的双手,指甲嵌入了肉中,鲜血顺着指缝滴落。

  满腔的恨意,都只有一个名字,就是“于慎行”。

  但没多大会儿,黄清就听到了震撼莫名的消息,于慎行辞官挂印,已孤身离了京城。

  

  都察院中,仅左都御史是九卿之一,但右都御史也仅一步之遥,哪怕什么都不做,熬个几年、十几年,总会有踏入九卿之列的机会。

  于慎行很年轻,比师相,甚至比他还年轻,完全可以等,可心中的正直,却让于慎行做出了参劾恩师的事,在官场中,声名俱毁。

  所以,于慎行没有再留在朝廷,没有再留在京城,什么都没有带走,轻轻地走了。

  黄清不由得想起,于慎行进京的那日,恩师派他去迎于慎行的场景,一辆不算华丽的轿篷马车,除了于慎行,就一个赶车的老仆。

  在恩师提携下,于慎行仕途不断进步之余,那赶车的老仆得了病死了,于慎行托人将之送回了山东东阿老家。

  来时双人,去时影只。

  所谓师恩,我已还之。

  黄清脑海一片混沌,无意识地迈动脚步往前走。

  父丧的元辅还没走,都察院右都御史倒先走了,这对平静多日的官场,不说是场海啸也差不多。

  高拱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联合麾下的“高门”官员,写了本联合参劾张居正的奏疏,早早地就呈入了玉熙宫,而疏中内容却是广而告之。

首节 上一节 257/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