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49节

  此话一出。

  不亚于一记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

  废裕王一脉,终于要有结果了吗?

  尽管很多人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但想起过去那些年,为废裕王朱载垕,为景王朱载圳在朝中摇旗呐喊,请立储君,忽然有种隔世之感。

  这一刻。

  严嵩内阁、张居正内阁,两代内阁及六部衙署文武百官,都成了那戏台上的丑角。

  自庄敬太子病卒后,围绕着裕王、景王,朝廷掀起了无数纷争。

  然而,裕王被废,景王逐国,让老臣们为之扼腕叹息。

  但一部分朝臣以为,洪武旧事可能重现,圣上或会立皇孙朱翊钧为大明朝储君。

  在听到皇后娘娘有孕的消息后,这部分臣子心就凉了半截,这封王就藩的提议再出,整颗心可谓是拔凉拔凉的。

  不过,任谁也没有想到,这提议来自海瑞。

  要知道,世子朱翊钧就住在海府中,在圣上首肯下,海瑞成了世子师。

  如果世子能承继大统,海瑞就能成为帝师。

  一时间,阁老、堂官们心里百味杂陈,不知道该怎么想,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海瑞站了起来,解释道:“阁老,此提议虽由我所出,但出自李王妃之口。”

  没错。

  亲手断绝世子皇帝之路的,不是海瑞这个师傅,而是李王妃那个亲生母亲。

  

  住在海府这段时间,李王妃从海母、海妻身上,见识到了不同寻常朝廷大员母亲、夫人的东西。

  那便是现实。

  不是世间那些灰暗的现实。

  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努力生活。

  朝廷上下,任谁都看得出来,世子被册立为储君,乃至于登基为帝,可能已经不太大,准确来说,几近于无。

  与其在海府,在京城,在圣上眼皮子底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压抑人性,表现得非常适合当皇帝的模样。

  李王妃觉得,不如给世子一个快乐、健康、正常的幼年、少年。

  王妃思考了很久,在闻听皇后娘娘有孕后,彻底下定了决心,让海瑞代她向内阁提出世子封王就藩的事。

  闻言。

  阁老们、堂官们顿感心闷。

  在他们看来,生在帝王家,有点血性,就要有争心,为自己争,为天下争,哪怕结局往往悲惨,总要多一点责任和担当。

  现在,还没有开始争,李王妃就代表世子降了。

  群臣总觉得不得劲,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又好像一脚踩空,没什么伤,却就是难受。

  “皇后娘娘刚有孕,是龙子,是龙女,尚不可知,世子封王就藩的事,是否议的早了些?”高拱接言道。

  他不是不赞同世子封王就藩,但一切为时尚早,圣上终究年高,不是非议,或是其他,有一位龙孙在京城,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能很好的稳定下来。

  张居正点点头,又摇摇头,望着其他人,问道:“你们呢?”

  “次相老成谋国,不无道理。”阁老、堂官们齐声道。

  大礼议之争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要是圣上归天,大明朝再出一位和当今圣上这样固执的皇帝,文武百官就活不了了。

  张居正默了下,道:“世子就藩之事可以不急,但世子封王之事,不妨先行。”

  不知为何,张居正心底对裕王一脉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不认同,嗯,认为裕王及血脉不太好,绝了皇帝之路也挺好。

  不就藩,先封王。

  高拱没有反对的理由,其他人也是如此。

  那就要议王号,由于裕王王号是逼宫被废,违大逆,不适合再度启用,世子自然而然就继承不了其父的王号,只能另择王号。

  在座都是饱读诗书之士,议个王号倒不困难,想来想去,定了“福”。

  福字,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左侧是一“示”字,表示祭祀;右侧上方是“酉”(酒),下方是双手,象征双手捧着酒坛。

  可见,“福”本是双手捧着酒坛跪在祭坛旁边,祈福之意。

  此字,仿佛天生适合皇家,落福到世子头上,也寄托了这些位大臣的美好祝愿,福禄长久、厚德载福、福寿绵长、如天之福……众人连连称是。

  张居正一边为世子书写着请封亲王的奏疏,一边道:“而第三件事,是关乎当今圣母,圣上老来得子,圣母功不可没,这于我大明朝有大功,圣母娘家出身贫寒,内阁议了下,想为圣母之父上个爵位,你们以为如何?”

  依大明朝制度,凡亲、郡王妃父无官者,亲王授兵马指挥,郡王授副指挥,不管事。

  但这里面,却没有皇后父亲的恩典,国丈爷到底只是个空头,除了内帑时不时有赏赐外,就没有别的了。

  那些兵马指挥、副指挥职位,太过薄寡,要是照历代国丈的恩典,当封授五军都督府都督。

  但是,本朝与历朝不同,军政已在分离当中,五军都督府即将改制重建,不归朝廷所辖,也不再是能养老、挂职的地方。

  虽说军方诸将有不少人大字都不识几个,但那都是刀枪血海中拼杀出来,战斗直觉离谱到吓人,容不了国丈爷这个闲人。

  依照循例,皇后在诞下龙嗣后,国丈爷便会封授策赏爵位,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王崇古一合计,干脆一步到位,直接封个爵,把国丈爷养起来算了。

  值得一提的是,军政分离,不影响大明朝的爵位,朝廷、军方都认,具体的俸禄、赏赐什么,仍由朝廷负责发放。

  军方只管军方的事,但为国立下大功的人,朝廷要负责善后工作。

  海瑞毕竟是礼部尚书,起身说道:“这似乎不合规矩。”

  张居正点点头道:“是不合规矩,等圣母诞子后,加赏取消,如何?”

  内阁就赌圣母怀胎是龙子,这样一来,就和奖赏前置没有差别,等龙子降生,不再加赏国丈爷就是了。

  事情还是那个事情,内阁灵活掌握了下。

  海瑞不是迂腐的人,沉吟了下,就坐了下来。

  朝中的“山”,刚峰都没有异议了,堂官们也就认可了内阁的提议。

  但爵位几级,内阁原议的是封个侯,但遭到了堂官们的一致反对,只能退而求其次,封个伯。

  伯名:嘉定。

第275章 娃娃之亲,海家有女!

  人定时分。

  海府大门敞开。

  海瑞的脚步显得有些沉重,短短的几步路,是那样的漫长。

  已是五月下旬,夏夜的风有了清凉之意,院子里的大树上枝叶蔽天,随着徐徐清风摆动,哗啦作响。

  院浅人静,门内的院落里清晰地传来纺车转动的声响。

  海瑞站在那里,听着那声响,又过了好一阵子,双脚才迈过了门槛。

  大树下,海妻一条矮凳坐在纺车前正摇动转轮专注地纺着纱线,女儿囡囡和世子朱翊钧就坐在海妻的身边,望着从海妻手里那团棉花慢慢变成一条,又慢慢在转轮上变成一线。

  两个孩子听到了门口的声响,心神早就不在那上面,在听到脚步声后,连忙转过头来。

  囡囡的目光里,满是惊喜,立刻一声惊呼:“阿爹!”

  小腿飞快地向父亲跑了过来。

  世子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见到“姐姐”囡囡跑动,就跟了上去,晃晃悠悠跑了过来。

  海瑞一手抱起了女儿,一手抱起了世子,望着女儿的眼中,满是父亲应有的怜爱,望着世子的眼中,满是臣下应有的敬重。

  海妻停止了摇动转轮,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会心一笑。

  “阿母呢?”海瑞在问,但目光却先一步望向了母亲的屋内。

  小儿子不在,这个时辰大概是被母亲哄着睡了。

  海妻摇摇头,道:“在厨房里。”

  海瑞神情一滞,再问道:“王妃呢?”

  “也在厨房里。”

  “王妃去厨房干什么?”海瑞端严了脸,放下了女儿,也放下了世子,紧望着妻子。

  海妻答道:“王妃、阿母在厨房做饭呢。”

  “岂有此理!”海瑞的脸色铁青,撂下了母女二人和世子向侧廊厨房那边大步走去。

  跟平时不同,李王妃完全换了一身衣服,短衣短裙腰间还系着一块粗麻围裙,坐在灶前,正将一块劈柴续进灶内的火里。

  海母正将蒸笼盖揭开,一大片白白的热气在厨房里腾漫开来,蒸笼里满满的一个一个用荷叶包着蒸好的米粑,她从蒸笼里拿出一个荷叶米粑在手掌里翻凉了凉,对王妃说,道:“王妃,这米粑凉着吃也能吃,但还是趁热着好吃,这些要是吃腻了,还可以炸着吃。”

  李王妃没有什么顾忌,接过了米粑,扑面而来的浓郁米香,就咬了一口,那软糯可口的滋味,让她忍不住赞叹海母的手艺。

  海瑞站在门边,望着母亲的侧影,这蒸米粑,一向是海家人在出远门时做的,或许在母亲心里,已经把李王妃、世子当成了亲人,知道王妃、世子将要离开,秉着夜烛,也要蒸些米粑。

  海瑞又望着李王妃的身影,在门边跪了下去,为了不使母亲、王妃失惊,轻轻叫了一声:“王妃、阿母。”

首节 上一节 249/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