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24节

  “如你奏疏所言,一些清官、小官,不贪不占,一心为民,是很难维持一家之生计的,尤其是京中七品以下的官员,更是困难,但五品,及以上的京官,生计已然轻松,海瑞,你说朕该增的,是什么样官员的俸禄?”朱厚熜问道。

  这么直白的问题,海瑞哪能还不明白,圣上愿意给官员增加俸禄,但仅限那些真正困难的中下层官员,而不愿给高官增俸加禄。

  朝廷的公卿,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圣上也绝对暗示过公卿,但公卿们的想法显而易见,我不增加俸禄,岂能让小官增俸加禄?

  于是乎,公卿们的奏疏内容很是统一,只说全体官员加俸,而不说其他。

  身为新晋公卿,又是公卿中的“异类”,海瑞立刻答道:“臣以为,当增加我大明朝七品以下官员俸禄,对四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员俸禄适可增加。”

  “太祖高皇帝祖训在上,朕愿予多数官员加俸,可不能违背祖训,不能增加官员俸禄的总体支出,增加百姓身上的赋税重担,卿以为该当如何?”

  “回圣上的话,臣以为,当削减三品及以上官员俸禄。”

第254章 冗官冗吏,谁堪一剑!

  要说历朝历代,哪个朝代的贪官数量最多,这是无法统计的事,但要说官员数量,却有个大概。

  有史记载:“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然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余万。”

  另有史记载:“汉光武时,省官止七千五百余员,唐时文武官一万八千八百余员,本朝洪武四年,武职两万八千余员。”

  从洪武四年至成化五年,不过九十九年,武职就从两万八千余员,增长到八万余员,整整翻了三倍。

  而文职的增加,则更加恐怖,在洪武年间,不过寥寥两千余人,到成化五年,就增加至两万余人,整整翻了十倍。

  在成化年间往后,武职数量增加有所遏制,至今已逾十万员。

  但成化、弘治、正德,及至当今圣上的嘉靖前四十年,又是个一百年,文官集团势力持续暴涨,从两万余人,一直增加至十二万余员。

  可以说,在这嘉靖四十一年春,大明朝文武职官二十二万余员。

  而历朝巅峰人口,汉时六千万,唐时五千万,宋时四千六百万,而本朝今日为巅峰,且还在持续增加中,近一亿两千万人。

  如此。

  汉时官、民比例,1:8000。

  唐时官、民比例,1:2700。

  宋时官、民比例,1:1400。

  而大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官、民比例,1:600。

  人人都说宋朝三冗,冗官、冗吏、冗员严重,岂知大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以朝廷品秩最低从九品官吏为例,年俸五十石,折银二十五两。

  二十二万文武职官就是全以此为计,一年支付官员俸禄也要五百五十万两纹银。

  而实际支出,远高于此,整个嘉靖四十年,朝廷共发放禄食禄米近八百万两纹银。

  这还是圣上罢黜诸王,没有将王食王禄计算当中。

  尽管去年圣上宣布免赋税三年,但朝廷的赋税所入,仍突破了本朝历史,来到了八千万两纹银。

  这便是盐、铁、酒、醋、明矾、煤炭等诸业官营给朝廷带来的巨大利益。

  哪怕没有普通百姓上交赋税,仅靠诸业官营,朝廷就有八千万两纹银的赋税所入。

  由此可见,在过去两百年里,大明朝的既得利益者,沆瀣一气,从百姓,从朝廷,从大明朝身上挖走了多少好处。

  根据户部计算,如果算上免除的百姓赋税,大明朝去年赋税将高达两亿两纹银,甚至超过了宋朝的巅峰岁入。

  以去年实际赋税来算,大明朝官员俸禄开支,占据了朝廷总收入的一成。

  以去年所有赋税(免除赋税和实际赋税)来算,大明朝官员俸禄开支,占据了朝廷所有收入的百中之四。

  可是,要是以嘉靖三十九年朝廷的赋税,四千五百万纹银来算,大明朝官员俸禄开支,占据朝廷所有收入的百中十八。

  世人皆知,大明朝官员俸禄,是历来之低,之微薄,但偌大的华夏,为了供养文武职官,为了供养朱姓宗室,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

  大明朝廷,大明百姓,已经给不了文武职官,给不了宗室更多了。

  再就是,请所有人相信一个道理,一个无数人争抢的职位,必定是个好职位。

  所有的人都在唾骂大明朝皇帝薄恩寡义,待仕薄寡,可为什么还没有那么多人在争着抢着考取功名,入仕当官?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天地间。

  最聪明的就是读书人。

  一面抨击着俸禄低,一面积极着做官,骂名都让朝廷,都让皇帝背了,好处却都留在了自己手中。

  总会有人说,在大明朝当官,当清官,会没有房子住,会无食饿死、死后也无钱葬身。

  历朝历代,哪个朝代、哪个年间没有饿死的清官?没有无居的清官?没有死后无钱葬身的清官?

  中华上下五千年,凡是一国都城,京城的衣、食、住、行有便宜的吗?

  两世为人,朱厚熜知道,纵使是后世,在脚下这座京城里,也没有给所有在京公务员一套房子。

  给不给得起两说,就是给得起,那十数亿的人民能愿意吗?

  清官不易。

  却永远与绝大多数官员无关。

  所以,任何朝代,任何时间,朝廷都没有亏待官员,这群人,始终享受着当世最好的一切。

  去贪,去占,不是活不下去,而是心中的欲望在作祟,贪得无厌,平民百姓死活与它们何干?

  这便是朱厚熜在去年,血洗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官场,杀了数万官员,而没有丝毫心生不忍的原因。

  既然群臣都在上疏增加俸禄,加就是了,但不论怎么加,朝廷对官员俸禄总开支是不会变的,将被钉死在一年八百万两纹银。

  中下层官员增加俸禄,那上层官员俸禄就要削减,朱厚熜要让两京一十三省二十二万余员文职武官明白一个道理,俸禄调整,将会成为职官们内部问题。

  和大明朝无关,和他这位大明朝皇帝陛下无关。

  而这件事,别人不敢提,唯有海瑞可以。

  海瑞明悟全部,将世子朱翊钧又交给了黄锦,然后扶着绣墩跪倒,朗声道:“圣上,臣请自降一半俸禄,为补我朝贫寒官吏。”

  大明朝官员的俸禄主要由正俸、优免、皂吏银、赏赐等构成。

  品秩越低,正俸占俸禄比例越高,反之,品秩越高,赏赐就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海瑞这礼部尚书,每逢节日举办庆典、祭典,总少不了圣赐。

  海瑞是正二品文官,正俸年俸七百三十二石,折银三百六十六两纹银,而一年赏赐,翻倍也不止,再加上优免、皂吏银,一年俸禄折银在一千二百两纹银以上。

  海瑞愿自降一半俸禄,一年就是六百两纹银,这对于贫寒出身,且是清官的海瑞而言,是非常大一笔银两。

  “朕准了!”朱厚熜发自内心的笑了。

  海瑞携世子告退。

  朝廷中下层部分官员加俸,上层官员减俸的事,随之也传扬开来。

  同时,新晋礼部尚书海瑞自请降俸一半,更是震撼了整个朝野。

  无数中下层朝廷命官为之动容落泪,而上层朝廷命官则暴怒不已。

  圣令没有下达。

  显然是在等高官们主动上疏自请降俸,这海瑞,是想逼死他们不成?

  ……

  海瑞先将世子朱翊钧送回了御赐海府。

  哪怕隔着屏风,都能感受到殷切地目光,海瑞只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现在的大明朝,不适合册立储君。

  海妻接过了世子,海瑞告退,接下来,他要前往内阁述职。

  然而,就在海瑞要登车前往时,在轿篷马车前见到了畏畏缩缩的一人。

  六心居的赵姓掌柜。

  这赵掌柜奉着海瑞的命令,挑了坛酱菜送回宫中,近乎求爷爷告奶奶般,从内侍那里听说了“海瑞”之名。

  这是个聪明人,虽说只是小聪明,但勉强也够了,这赵掌柜送完酱菜没有回铺子,而来到了这海府门外等着。

  海瑞携世子而归时,左右锦衣卫缇骑、提刑司太监开道、护佑,赵掌柜不敢靠近,只能目送海瑞、世子入府。

  

  就继续在门外等着,这时见海瑞又出府,犹豫了再犹豫,就在海瑞快上车时,咬了牙,狠了心,硬着头皮走了过来。

  在海瑞的身上,赵掌柜看到了拯救六心居最后的机会。

  海瑞看到了赵掌柜,却没有丝毫停滞,进入了车中,就在赵掌柜心生绝望时,一名锦衣卫传话来,“跟上”。

  短短二字,却让赵掌柜热泪盈眶,活了,要活了。

  六心居中。

  海瑞的再次降临,顿时掀起了无数议论。

  赵掌柜备下了笔墨纸砚,谄媚讨好等待海瑞赐下墨宝,刻匾更换门头。

  海瑞握住了笔,在砚盒里蘸饱了墨,却没有急着起笔,望着赵掌柜问道:“这店名为何叫‘六心居’?”

首节 上一节 224/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