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04节
总之,汉朝及之后的朝代,皇帝们对直道有三不修,开国不修、守国不修、亡国不修。
人人都以秦长城徭役来说秦廷暴虐,开支无度,却不知真正掏空秦廷府库的建筑,是秦一千六百里直道。
要不是两千年前,秦人发挥了智慧,在直道选址时,要么沿着河谷,要么就在山脊上,借助着天然地形,有效降低了成本,不然,秦直道连一千里都不会有。
大明朝二百年,十一位皇帝,无数臣工,谁也没有提过修直道的事。
工部这是看到国库有钱了,动起了“歪脑筋”。
一修,就想修个大的,修个一万里,财政预算直接来到了一亿两银子。
蒙恬、扶苏,动用三十万大军,修了两年,才修了一千六百里。
工部这是想动用多少民夫,修建多少年?
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陈以勤,五位内阁阁老第一反应,是觉得工部尚书朱衡太大胆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亿两银子,放在以前,比两年全国赋税还多。
作为兼领户部事,掌管大明朝国库的高拱,在第一时间予以了否决票拟。
其他四位阁老并不觉得意外,这些日子,次相“守财奴”本性越来越明显。
国库的银子越多,次相对朝廷支出就扣的越细,甚至是锱铢必较。
去年为了二十两银子的差错,次相不惜让户部官员熬了几个大夜,对小山般的账本进行重查,一些年迈的户部官员差点没把命折在嘉靖四十年。
而最后的结果,是户部在熔炼部分金银时,出现了较大火耗,超过了正常火耗范围,这才作罢。
次相下值以后,经常会到国库中转一转,每回都红光满面出来,那状态看着就吓人,管库的官员害怕阁老会猝死在国库里,还专门请了太医院御医跟着。
这几个月,朝廷百万两银子以上的事务,凡是报到户部的,次相就没有同意的。
非要闹到御前,得到圣上允可,户部才不情不愿往外掏银子。
次相的老毛病这是又犯了。
胡宗宪在深思熟虑后,对工部提议予以了认可。
在东南掌军多年,胡宗宪的一些思维,是从军事角度出发。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安宁和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军队抵御外悔、平定叛乱的速度。
如果地方出现叛军,要是三日不能平定,一县之地就可能沦丧,超过十日,一府之地就可能落入贼手,超过半月,朝廷就可能丢掉一省之地,要是超过一月,亡国就出现了可能。
为了避免以上可能出现,大明朝在重要城池都布下了军队,尤其是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几乎全有军队。
这样避免了反民的出现,可大大小小的军队,素质参差不齐,也增加了反军出现的可能。
军营之间,彼此难以接触,而一条大路,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想来,秦始皇命令蒙恬和公子扶苏去修直道也是因为这个,抵御匈奴。
陈以勤也认可了工部提议,在过去几个月里,他以双脚丈量了京畿四府之地,其中之一的感受,便是大明朝道路是真难走,一遇雨雪,脚走在上面,总是轻一脚重一脚,就和拔萝卜似的。
一位阁老同意,两位阁老同意,决定权,掌握在张居正和李春芳手上。
李春芳迟迟没有决断,只是望着张居正,意味很明显,元辅站哪方,这票便归给谁。
高拱的脸色不太好看。
张居正开口道:“一万里太长,耗费太多,工期太长,不妨打回去让工部改一改,就定个五千里,肃卿,你以为如何?”
亿两银子的政事。
暂时有个礼部广建社学就够了,再添一个万里直道,朝廷不一定吃得消。
高拱的脸色虽然还不算好看,但较之刚才好多了,五千里,貌似能接受了。
元辅提议,次相同意,李春芳认同,胡宗宪、陈以勤虽对这和稀泥的方案不太满意,可也点了头。
新年计划打回了工部,工部尚书朱衡也没想着内阁能通过万里直道计划,能通过五千里,就很不错了,够工部上下大干几年,积累不少政绩了。
工部重新提交了新年计划,内阁予以通过后,会同六部新年计划一道,送入了玉熙宫。
很快。
玉熙宫给予了御批。
吏、户、礼、兵、刑五部之事全部照准,唯独工部,给予了朱批,打了回去。
“圣谕:五千里太短,两万里为宜。”
朱衡从命如流,将新年计划再次修改后,亲自携文到了内阁,把奏疏拍到了高拱桌案上。
我,工部,打钱!
一万万两银子你嫌多,我这就要两万万两银子。
高拱脸色铁青,立刻动身去玉熙宫。
张居正四人只能跟上,不是为两万里直道的事,是为了别的。
琉球国,请求内附!
琉球王国。
位于大明朝澎湖岛和倭国九州岛之间,蜿蜒两千里。
从太祖高皇帝建立大明朝,宣布禁海后,琉球王国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洪武五年,琉球诸国正式递交国书,成为大明朝的藩属国。
宣德四年,琉球王国内部,山南、山北两个势力为中山所灭,三山时代结束,琉球王国统一,但仍一直与大明朝保持着宗藩关系。
宣德五年,宣宗皇帝正式赐姓琉球统治者“尚”姓,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从此在这之后才有了姓。
琉球王国国王,全名就成了大明朝琉球王国中山王,位秩大明朝亲王。
之后琉球第一代尚氏王朝,进入第二代尚氏王朝,在成化七年时,尚圆以世子之身,向大明朝报了父丧,得证王位。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琉球王国依附着大明朝,进入黄金时代,商业高度发达,与福建、澎湖、高丽、东南亚和倭国频繁进行贸易。
但也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
琉球国蒙受巨大损失,海上贸易受到阻碍。
从嘉靖三十年,到嘉靖四十年,倭寇对琉球王国发起了侵略,占据了多座海岛,并隔绝了大明朝、琉球王国之间的联系。
在嘉靖四十年,胡宗宪统领东南军队,一战全歼海上倭寇,荡平倭祸后,只让人占据了被炮平的吐噶喇列岛,盯着北边的倭岛,防止倭寇再生,侵扰东南沿海。
尽管东南军队对琉球王国没有伤害,但小国的悲哀,在前面十年间,已在琉球王国内显现。
那十年里,琉球王国断粮断水,饿死、渴死者不计其数,要是倭寇再在群岛肆虐几年,琉球可能自己就先撑不住了。
所以,在恢复与大明朝联系后,琉球国当代中山王尚元,就对大明朝表达了恢复贸易的请求。
但那会圣上、朝廷在忙着给那些王公大族、潮商的走私船下套,没工夫搭理曾经的小老弟。
当王公大族、潮商的走私船横行无忌出现在大海上后,琉球王国顿时才明白何谓差距。
只要明朝货船下海,琉球王国的“万国津梁”之名,就会顷刻间荡然无存。
逐渐认清现实,又深感国小力微,不愿再遭受倭祸的琉球王国,第二尚氏王朝经过多轮王上国相寨社的磋商,向大明朝正式递交了国书和地舆图,请求内附。
不再是宗藩,而想成为一国,将全部国土,尽数划入大明朝疆土中。
琉球王国国书中,以子慕父为喻,极尽儿子之姿,但根据锦衣卫对琉球王国的了解,以及锦衣卫送到内阁的琉球王国中山王尚元和国相蔡锦的对话详情。
是蔡锦认为大明朝前所未有富裕了,劝说中山王尚元别在那穷乡僻壤当个狗屁国王了,去和大明朝成为一家子,吃香喝辣吧。
身在海岛,琉球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喝风喝不饱。
简而言之,琉球上下,不想再努力了,只想从海上搬到陆地,过衣暖食足的生活。
在六部新年计划送入玉熙宫时,内阁就对琉球王国请求内附的事,有了些争议。
次相高拱认为,那些海岛什么产出都没有,纳入大明朝疆土也是累赘,维持以前宗藩关系就好。
阁老陈以勤认为,蚊子再小,也多少是块肉,纳琉球王国进入疆域,能增加不少国土,那地方是穷,想展开建设很困难,那就不建设了,把琉球人迁到国内就好。
以后那些海岛,还可以当作流放之地,就和当初的岭南之地一样。
总有利用价值。
阁老胡宗宪这次与陈以勤有了不同的见解,大明朝人够多的了,日后饱暖之下,必然会新生不少人口,不需要其他人口,大明朝幅员虽然辽阔,但也半点不能施舍于他人。
想要维持宗藩关系,然后派出军队在琉球王国驻军,达成实控群岛的效果即可。
阁老李春芳认为,都好。
“甘草阁老”,名不虚传。
高拱、胡宗宪、陈以勤谁也说服不了谁,争执了好一会,仍然达不成统一意见。
这种远离本土且“碎小”的地域,请求内附,大明朝着实没有处理经验,张居正对三位阁臣的想法也给不出评判。
那就只有圣裁了。
……
玉熙宫。
直道的事,没有给高拱开口减少的机会,就见今儿在大殿里当值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黄锦拿来了圣旨。
而圣旨的内容,便是让工部选址、招民夫,修建一条长达两万里直道的事。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