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03节

  “春安!”

  张居正、高拱互道春安。

  一年之始,政务是不多的,大多是去年的未尽之事,和六部新年计划,以及些杂事。

  而最大的未尽之事,莫过于去年寒冬腊月冻死了多少人。

  大明朝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这不是形容词,是对国土的真实写照。

  两京一十三省对冬天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辽东镇,每逢冬季,哪怕穿着貂都不顶用,人出去转两圈,整个人都能直了,全靠柴火取暖支撑。

  而岭南之地,一年四季,只分为小热、中热、大热,短打汗衣是常态,连长衫都很少。

  其他地方就处于辽东、岭南之间,越往北走越冷,越往南走越热,在国朝北方,人被冻死,从来不是夸张的词汇。

  从大明朝建国以来,二百年间,黄河以北的地方,平均每年要冻死万人以上。

  物伤其类,如此伤亡,总是能让人心情沉重。

  

  不过,两京一十三省衙门在去年就上报了“天下暖冬”的消息,再加上去年的大丰收,天暖、有粮,可以预见去年因冻饿而死的人并不会太多。

  辽东镇:四百九十人。

  蓟州镇:二百一十人。

  河北省:一百五十六人。

  ……

  两广:八人。

  岭南:一人。

  当看到全国去年入冬以来,总冻死者一千六百八十八人,张、高、胡、李、陈心中大石瞬间落地。

  冻死者,少了八成以上。

  随后就是大喜。

  在华夏。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影响着唐朝及后代王朝,冻死骨,成了评判盛世很重要一个因素。

  大明朝上亿百姓,冻死骨仅千余人。

  哪怕再苛刻的评判,朱门的酒肉臭不臭不提,但冻死骨已经很少了。

  况且,各地衙门上报了“冻死骨”的真正死因,有过半以上的人,是在酒后醉倒在路边,才被冻死的。

  人话解释,就是大明朝让这些人吃的太饱了,都喝得起酒了,死也是该死。

  张居正一锤定音,高声道:“此乃祥报,来人,呈于玉熙宫。”

  新任内阁中书舍人,首辅门生傅应祯,推门走进政务堂内,恭敬接过了祥报,往玉熙宫而去。

  原内阁中书舍人,首辅门生刘台,则在嘉靖四十一年正月初一,也就是昨天,卸去了职位,奔赴了辽东镇下一县担任县令。

  刘台的免职、任职,都是同日下发的,傅应祯无缝衔接。

  不给任何“有心人”填人夺权的机会。

  高拱望着傅应祯的后脑,不知怎的,似乎也看到反骨,元辅门生的素质,真差。

  一应未尽之事,五阁老能批示的就批示了,不能批示的,就让人送去玉熙宫,交由圣上御批。

  五个人,外加上元辅一人能顶两人用,相当于六个人在同时理事,速度不是一般的快。

  过渡到六部新年计划上,这是要内阁阁老们先进行集体决策,再到御前奏对。

  吏部,计划还是那样,要对大明朝冗官、冗员、冗费,以及带来的积贫、积弱问题进行改变。

  但混过官场的,是个人就知道,“三冗两积”的口号,永远只会停留在喊口号上。

  谁要真去解决,反而会遭受吏部的强烈抨击和阻碍。

  吏部尚书杨博的提议。

  负责主管吏部事务的张居正,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而高拱、杨博素来亲近,也不会去拿老友开动。

  元辅、次相,在票拟上,就占据了两席,还是最大的两席,加上李春芳这一席,就在内阁占据了多数。

  胡宗宪、陈以勤对吏部所谓要解决三冗两积问题提出的改变不置而否,弃了票。

  户部,和吏部差不多,永远高喊着“开源节流”,却始终不见什么动作,陈词滥调,看的人无语。

  但作为内阁次相直接兼领尚书之位的衙署,先天在票拟中就占据了优势。

  而张居正也看中了户部提议要在今年对西洋展开贸易的事,予以了通过。

  李春芳通过。

  胡宗宪、陈以勤再次弃权。

  原因很简单,两人认为在去年,王公大族和潮商的私船,对西洋倾销了大量货物,茶叶、丝绸、瓷器赚不到大钱,与其弄个庞大船队,不如就派几艘小船去西洋探探路。

  张居正、高拱看法依旧,庞大船队是彰显国力的手段,钱可以不赚,但大明朝的威名必须再次打出来。

  总之,三票赞同,两票通过,户部的新年计划也在内阁内部予以通过。

  礼部的新年计划,就不必多说了,今年,和接下来的十年,计划都已经有了。

  建学堂、开民智、保孩童。

  这是圣上钦定的事,礼部尚书海瑞虽然没有进京,但不影响什么。

  全票通过。

  兵部。

  是由胡宗宪兼领尚书之位的,而新年计划很简单,军政分离正式开始。

  初案都做好了,圣上那里也通过了,内阁没有理由反对,全票通过。

  刑部,会同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要在新年搞个大活,重申过去十年天下冤狱。

  就是对过往十年大明朝律法刑卷予以重新审阅,找出其中的冤假错案,予以平反。

  对陈年旧案、悬案要予以解决,县衙解决不了就上府衙,府衙解决不了就上省臬司衙门,省府都解决不了,三法司派专人下去。

  这新年计划,挂的是刑部尚书潘恩的名字,但几位阁老都看得出来,这是新都察院左都御史颜鲸的手笔。

  要从浩如烟海的案卷,从冰冷的文字中,精准找出冤假错案,这在内阁看来,是自找难受的活。

  但不得不说,这对百姓而言,是件大好事,反正难受的不是自己,全票通过。

  而工部的新年计划。

  让阁老们险些没有掉下凳,“工部请银万万,欲在全国建立直道!”

  推书:《汉王朝星辰大陆》,有喜欢漫画既视感三国的读者老爷可以去瞅瞅,老作者l5,实力保证。

第240章 万里直道,琉球内附!

  道路分两种。

  直道、驰道。

  直道为军用,驰道为民用。

  在秦朝时,秦大将军蒙恬和公子扶苏负责修建直道,从陕西咸阳林光宫为始,北至九原,途径十四县,全长一千六百里,最宽部分可达二十丈,最窄也是七丈。

  时至今日,历经两千年,秦直道仍存于世,能做行军之用。

  而秦长城,却早已倒塌。

  在不少学者看来,秦朝最成功的基建,不是秦长城,而是秦直道。

  一道走两千年,谁堪敌手?

  之所以自秦以降,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至大明朝,再没有修建直道的原因,就是直道的修建太贵了。

  两千年来,秦直道从未生杂草,而秘密,就在用土上。

  秦直道一千六百里,全是用的“熟土”,就是甘肃庆阳那种土地。

  但修建千里以上的道路,用土量之多、之大,不可能从甘肃转运,只能去“烧”。

  所有直道路面上的用土,在使用前,必须炒熟或者是用烈火烧焦,这样土壤丧失了“生性”,自然就会寸草不生。

  再将这些熟土夯实在一起,这样整条道路,就不会有草木生长,不会有虫蚁钻洞,就和石灰一样,不受任何“活物”侵扰,如此,两千年来,依然坚固耐用。

  铺垫一里直道,就需要上万方熟土。

  光是采土、炒土,动用的人力、物力,以工部给出的计算,就在六千两银子左右。

  一里直道的造价,约在一万两银子左右。

  这哪个朝廷造的起?

  开国之时,开国皇帝有足够的威望,能调动那么多人力投入基建,可哪个朝代开国不穷?

  进入王朝中期,一些明君、守成之君或有些想法,但也会被朝廷重臣们以没钱,或“钱要花在刀刃上”,路能走就行了的理由给驳回。

  到了王朝末期,皇帝还修路干什么?嫌叛军打进京城的速度还不够快?

首节 上一节 203/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