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78节
而道门,又是中原大地传承最古老的道统,那些大真人素来深信‘清净无为’,再加上当今圣上又有崇道之名,道门大真人不相信圣上会把道门给绝灭了。
儒门、道门的不配合,佛门就只能自己上了,‘佛光普照’也好,‘独眼石佛出世’也罢,佛门做的,是想唤起圣上对于神仙、佛祖的敬畏之心,不敢去‘灭佛’。
可鸿门宴,终究是鸿门宴,宴中的沛公,没有多余的手段自救。
圣上不是霸王,朝中也没有项伯,佛门做的越多,便错的越多,死的人也就越多。”
过于聪慧。
有时也是种痛苦。
玉熙宫到了。
“宣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张元功觐见!”
第218章 灭佛灭道,徐阶归来!
佛光之谜。
独眼石佛出世。
惊动了满京之人,自然也惊动了张居正内阁,四位阁老暂时搁置政务,来到了玉熙宫觐见。
陆炳、张元功应诏觐见时,四位阁老两两一旁,正坐在绣墩上,察觉二人的到来,立刻侧身投来了注视。
圣上高坐龙椅上,静静地俯瞰陆、张,这副象征着世间权力巅峰的画卷,让张元功老远便跪倒在地。
陆炳却还能走,直至走到大殿中央,双腿屈膝下跪,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圣上、阁老们的目光,全落在陆炳身上,张元功微不可察的松了口气,跟着呼声颂圣。
朱厚熜抬了抬手,道:“平身。”
“谢圣上!”
陆炳、张元功站起了身。
张元功垂首而立,身体微微前倾,侧身,作出聆听受命的姿势。
陆炳肃穆而立,眼睛平望着圣上的胸口,正声道:“臣启圣上,东、西直门外的神迹,皆为佛门故意制造恐慌,现在,七位幕后之人皆已伏法,此物,便是法证。”
陆炳亮出了七颗舍利的手串,舍利为高僧火化所得,也算是提着犯人的头颅来见了。
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已知这舍利手串的珍贵,哪怕贵为内阁阁老,看惯了珍奇宝物,也不禁为之眼热。
真正的宝物,总是时间越久越值钱,像这串舍利手串,又有不凡的故事性,如果变卖出去,可保数代子孙衣食无忧。
办个案子,得赠一份传家之宝,陆炳的运道,当真让人羡慕。
朱厚熜颔首,示意陆炳将舍利手串收起,锦衣卫杀戮过重,以致不少人都患有心理创伤,都指挥使的陆炳,一直在求人问药,他这个皇帝是知道这件事的,也让太医院、李时珍去医治。
然而,外伤易治,心疾难医。
陆炳经常来玉熙宫觐见,包括昨日,朱厚熜发现,这不过一日的光景,陆炳的气色和精神好多了,面色也温和了些。
想来与这舍利手串有关,那便留在锦衣卫中,让李时珍等御医也能参考一二。
“给朕的阁老讲讲,儒、释、道三教中人在进京后,都做了什么。”朱厚熜开口道。
佛门聪慧,那群大法师眉毛都是空的。
内阁这群阁老,宦海沉浮几十年,也是聪明异常,在听说东、西直门外的事后,就知道是有人在故意作妖。
而且,逃不掉儒、释、道三教中人。
根据地方衙门的上报,儒门大贤者、佛门大法师、道门大真人,要么已经到了京城,要么离京城已经不远了。
三教是奉旨而来,所谓的新年祈福,是人就知道那只是个幌子,一切都要落在三教定序上。
三教定序的办法,是坐而论道,既然是论道,重字落在‘论’上,就要有议题。
而三教定序的决定权,却掌握在朝廷,准确来说掌握在圣上手中。
内阁需要根据圣上对三教态度,来制定看似公平,却有失偏颇的议题。
所以,张居正内阁的觐见,真正目的是奏请圣意。
朱厚熜刚才没有回答内阁的奏请,而让内阁等等,等陆炳的到来,等陆炳来讲述三教所作所为。
“微臣遵旨。”
陆炳领命,然后面向张、高、胡、李欠身行礼,讲述道:“阁老,佛门所作所为,卑职已不必赘述,然道门大真人进京,常未至京城,便得到朝廷命官的邀请,其中,不乏六部尚书、侍郎。”
佛门的根基,在民间,道门的根基,则在朝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当今圣上崇道修玄,会让一部分善于投机取巧的官员跟着修道斋醮。
而那些本就崇道斋醮的官员,就更加无所顾忌了。
根据锦衣卫观察,朝廷之中,半数朝廷命官与道门有过来往。
在张居正内阁色变之时,陆炳缓缓吐出了一些与道门有关的朝廷大员名字,“兵部尚书刘自强,户部右侍郎徐养正,礼部右侍郎郭朴……”
随着陆炳的话,高拱脸色越来越难看,这提及的堂官,刘自强、徐养正、郭朴,都是他的知己朋友。
与道门来往不为过错,可道门却能成朝廷九卿的堂上官,在这时,就是过错。
急性子的高拱,当下就要站起,想去为好友辩解几句,却被朱厚熜摆摆手,阻止了。
摆手不是拒绝,而是无需多言。
还是那句话,人有个信仰不是错误,让陆炳讲述道门的活动,只不过是为了表示道门在朝廷的影响力。
再加上道门大真人在进京途中,与佛门大法师发生冲突,‘指挥’地方衙门去驱赶佛门大法师布道传教,也证明了道门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一个势力,能在朝廷、地方,都拥有‘排除异己’的能量,就证明了对皇权的威胁。
显然,大明朝皇帝陛下的朱厚熜,不允许这么牛逼的人或势力存在。
仅仅如此,以势大而亡,或显得道门有些无辜,但道观中的丑恶,只比寺庙中少些,只少一些。
佛门贪,道门也贪,即便灭亡,也对得起这样的结果。
而徐养正、刘自强、郭朴等人,尤其是郭朴,在民间、家乡素有声望,那在朝野上下传扬已久,甚至是会流传后世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仁义巷’,即是郭朴所书。
但朱厚熜对郭朴有印象,不止是这个,而是对他的儿子郭灿有点了解。
这位在后世中被称为己巳太岁,又称为太岁星君,是传说中的神的存在。
道书以六十甲子,每岁轮值,掌理人间祸福之神,为值年太岁,俗称为岁君也。
能被道门奉为六十甲子神,郭朴、郭灿父子和郭家人,与道门的关系,想来不必多说什么。
但刘自强、徐养正、郭朴都很聪明,知道什么样的情况,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道门的糜烂,不得不解决。
让张居正内阁了解完道门,陆炳顿了顿,最后讲起了儒门,望着张居正良久,都差点把张居正盯毛了,方道:“阁老,今日有贵客登门……”
第219章 神仙之学,缺德大了!
儒门,贵客。
这两个名词同时出现。
张居正内阁四位阁老脑海中,不由得浮想其同一人。
前内阁次辅大臣兼户部尚书徐阶。
在严嵩、严世蕃父子伏诛后,被罢官去职,遣返回乡的徐阶,又以儒门大贤者的身份返回了京城。
朝廷禁毁了心学,但儒学的强大,便在于共通性,聂豹、徐阶,甚至是江右心学所改的东林书院,也都换回了儒学的‘皮’。
其他阳明心学中人,也纷纷换了‘皮’,要么是理学,要么回归儒学,总之,改头不换面。
聂豹、徐阶携东林书院中人进京,要以儒门代表身份参与儒释道三教定序辩论。
或许是看在聂豹的面子上,或许是看在阳明圣人的面子上,儒门默认聂豹、徐阶师徒的行径。
连道门、佛门都知道,三教定序,不在辩论之内,而在辩论之外。
曾经官至兵部尚书的聂豹,和曾经位极人臣的徐阶,又怎会不明白。
所以一进京,便前去了相府拜访,算算时间,此刻都已经坐在相府内等张居正下值了。
准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张居正这位内阁首辅大臣,要以儒门立场出发,在三教定序上动手脚。
满朝文武皆是习儒出身,‘开导’群臣的事,自然由东林书院和其他儒门中人去说服。
三教定序,道门、佛门都有几分惶恐,但在儒门看来,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整个朝廷,朱紫无数,儒官无数,儒门拿什么输啊?
至于道门、佛门担心的道统存亡问题,儒门只觉得是笑话,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始,两千年来,只听说过灭佛、灭道,何时听过灭儒?
在诸多儒门中人眼中,偌大的朝廷,就等同于儒门,除非圣上罢黜天下衙署,独理国政,不然,儒门就不存在生死存亡的问题。
而这样的想法,在现在的内阁,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看来,是十分荒诞的。
朝廷是朝廷,儒门是儒门,这是分开的两种东西。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