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60节
别看圣上修玄炼道,但‘聪明莫过帝王’,圣上绝对不会认为此界真的有圣人、佛祖、神仙的。
祈福,不过是为了引出接下来,让儒释道的人进京,重新定序的借口。
这在张居正、高拱、李春芳看来,这是圣上对之前儒家士子反抗新政降下的惩罚。
千年来,儒士的地位,都源自于建德二年那场大辩论,现在,圣上要重新确立儒释道三门的次序,不得不说,作为传统儒家弟子,心里还是有点慌的。
哪怕明知道佛门、道门,很难是儒门的对手,但是,大辩论的胜负,很多时候,不是在辩论之内,而在辩论之外。
站立在权力巅峰,内阁的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
儒门有的道理,道门、佛门也都有,反之亦然。
大贤者、大法师、大真人,都各自信仰了自己一辈子,哪能轻易就被说服?
儒释道大辩论这事,尤以道门、佛门的对决最多,光是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有十四场之多。
从北魏到元朝,跨越数百年,涉及多位皇帝和无数高僧、道士。
最终结果,是佛门赢了七场,道门赢了四场,平了三场。
而这能说道门大真人不如佛门大法师吗?
就连佛门内部也都明白,佛门是赢在了辩论之外。
换句话说,皇帝、朝廷想让谁赢,谁就能赢。
这便是周武宗举办了七场道佛大辩论,而道门一场未胜的真正原因。
张、高、李都在担心,儒门是不是真被圣上厌恶了,科举暂停,儒门再丢掉至高位置,那在民间的地位就要一落千丈了。
身为儒门弟子,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对视一眼后,便各自归位,挥笔疾书,要请熟知的儒家大贤出山进京。
胡宗宪还是没有动作,他的恩师是严嵩,就注定了他没有相熟的儒家大贤,再就是,他在思考一个问题。
虽是儒门弟子,但胡宗宪也要说,圣人的书是用来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如今不为圣上所喜,没落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可要说圣上对道门、佛门有多喜欢,胡宗宪也觉得不见得,这些方外之人的想法,既不利于大明朝稳定,也不利于皇权的统治,站到思想高地,甚至还不如儒门。
圣上不可能不明白这道理,可又要让儒释道重新定序,好怪!
隐约间,胡宗宪脑海中灵光一闪,似乎抓到了什么……
第202章 断人财路,杀人父母!
断人财路。
如杀人父母。
‘清丈田亩、均地于民’的国策,就从京城附郭宛平县为始。
陈以勤万万没想到,在他执行国策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源自自己的同年。
嘉靖二十年辛丑科殿试,当真是出了不少人物。
高拱,官至内阁次相。
陈以勤,官至内阁阁臣。
王崇古,官至宣大总督。
还有高仪、徐养正等一众朝廷官员,以及死去的严党成员鄢懋卿。
而这批年兄、年弟,的确不凡,但仅仅是看这些出人头地的人物,就能看出彼此关系不和,信念不和,缺乏来往。
这时的宛平县令,便是嘉靖二十年殿试金榜第三甲第二百零五名,赐同进士出身的吴守贞。
嘉靖二十年殿试金榜最后一名,两位当朝阁老的年弟。
吴守贞以同年之情,恳求陈以勤放过他。
站在田间地头,陈以勤望着这无垠的黄土地,不解道:“清丈田亩,是针对官吏、士绅、大族、豪强的隐田,均地于民,则是施恩于天下,我何以害你?”
吴守贞是江南人,在京畿做官,或许会置产置业,但绝不会置地。
这清丈田亩,又清不到吴守贞头上,陈以勤搞不懂,吴守贞这如丧考妣求他放过是什么想法?
吴守贞不顾体面,撩开袍子,跪在了土地上,哀声道:“国策固然是好,可宛平县的胥吏世代为吏,与乡绅勾结。
天子脚下,龙蛇混杂,此地有圣人高徒之家,沆瀣一气。
清丈的具体执行者,是这县中的胥吏,让这些胥吏清丈田亩,那在清丈田亩时,必然会胡作非为,把百姓的田地往多往宽的量,而乡绅大户的田地却不作丈量,以作失地。
如此一来,乡绅大户田地分寸未失,还要分几亩几厘百姓田地,到时候,民怨四起,冲撞进京,我项上这颗脑袋,怕是登时落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哪怕国策才下来,地方上的胥吏就有了对策,在清丈田亩时,只清丈百姓田地,而不清丈乡绅大户田地。
等清丈结束,乡绅大户还要按人头分百姓的田地,这在百姓眼中,恐怕是一场朝廷、地方共同掠夺他们田地的手段。
民变就在眼前,吴守贞不能不慌。
此地与天子太近,稍出差错,以大明律法的连坐,以当今圣上的连坐,作为这一县之侯,是第一个要死的。
入朝为官二十年,吴守贞如履薄冰,勤勤恳恳,以无数的努力,从延绥镇下的一县,调到了宛平县为令。
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终于要看到花团锦簇、灯彩佳话,陈以勤的到来,无疑是在将他往死路上逼。
阳明心学,以地域划分是七地,其一,就是圣人王阳明两位门生穆孔晖、张后觉所代表的北方王学。
而圣人门徒穆孔晖的穆家,就落在了宛平县。
穆孔晖已死,如今北方王学的主事人,就是穆家长子穆北。
穆北和全县胥吏联合起来,明遵圣意,暗夺民田,再清丈下去,民变就在眼前。
本朝地方官还从未有发生过民变而能留任者。
“县中胥吏竟不怕你?”陈以勤难以置信道。
作为朝廷任命的县令,吴守贞拥有此地最高权力,但言谈举止间,尽是对穆家、对县中胥吏的恐惧。
吴守贞凄然一笑,道:“人家的士林地方,是世代传承的,心学在一日,穆家就在。
胥吏的职位也是世代传承,而我呢,只是一个流官。
平日里,我既要倚重胥吏,又要提防胥吏,我稍微一个拿捏不准,便是身败名列之局,我在这宛平县,不过是一叶孤舟。
我下的命令,他们不敢不听,但有的是办法阳奉阴违,叫我这个县令有苦难言。
顺流而下,大家千好万好,若逆流而行,我就被淹死了。
阁老,他们怎么可能怕我呢?”
这番话中,充斥着羡慕和怨怼。
吴守贞羡慕陈以勤的出身,羡慕陈以勤入朝就做了清贵翰林,而不知地方主事之难。
历朝历代,都不缺乏想做实事的官员,但在地方势力和朝廷官员互相勾结之下,再好的国策、新政,也会变成一纸空文,而一方王朝,也就这样被一点点掏空。
以致于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百姓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而地方胥吏,也只换了个朝代继续做吏。
很多时候,胥吏之家,远比官宦之家长久。
陈以勤在京做官二十年,哪怕上官有意为难,也总能克服,却从未亲临地方主政,这一刻,他才明白为何圣上要求朝廷的阁老、堂官要有省、府、县三级主政的经验。
堂堂内阁阁老,恐怕在穆家和宛平县胥吏眼中,就和个新人一样。
估计自己两个儿子陈于陛、陈于阶,都会比他更了解胥吏的存在。
但是,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也让陈以勤知道一个道理,一件事做不成,更多是因为手中的力量不够。
陈以勤想到了圣上赐下的天子剑,想到了圣谕锦衣卫、东厂配合清丈田亩的良苦用心,想来,是圣上让他在这种时候使用的。
清丈田亩,不必非要地方胥吏去丈量,锦衣卫的锦衣,东厂的番子,也能做啊。
“七爷、陈公公!”陈以勤发动了呼唤。
锦衣卫十三太保之一朱七,司礼监掌印太监兼首席秉笔太监陈洪,在听到阁老召唤后,连忙赶了过来,道:“阁老,何事吩咐?”
“清丈宛平县田地的事,锦衣卫和东厂能完成吗?”陈以勤撕碎了宛平县胥吏递上清丈部分田亩的鱼鳞图册,问道。
朱七、陈洪对视了一眼,默契点点头,丈量田地不是什么麻烦事,人手充足就行。
而现在的锦衣卫、东厂,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
锦衣卫是又招了新人,而东厂则是闲人太多了。
“那便交给你们了,清丈之中,但遇胥吏阻拦,杀无赦!”陈以勤心中升起了几分戾气。
朱七、陈洪领命而去。
“阁老。”
吴守贞见陈以勤没有停止清丈田亩,还让锦衣卫、东厂接手清丈,顿时有些急了,道:“万一胥吏、乡绅、富户挑动民情,激起了民变……”
陈以勤对这位年弟的告知和提醒,还是颇为感激的,开解道:“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
清丈田亩、均地于民,便是夺官绅、胥吏之流的田地,而邀买天下百姓的人心,定了人心,也就无所谓其他了。”
陈以勤的身上,温文尔雅的儒士气息少了些,取而代之的是冰寒刺骨的杀气!
……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