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33节
见到门生在门口‘鬼鬼祟祟’的,张居正笑容一滞,冷下了脸,道:“圣上那里怎么说?”
“回师相,圣上诏师相和阁老们即刻入宫觐见。”
……
玉熙宫。
张居正领着阁员们觐见,恭声道:“吾皇圣安!”
“平身吧。”
朱厚熜坐在御座前,望向吕芳,道:“搬绣墩来。”
吕芳领命。
五个绣墩,左边放了两个,右边放了三个。
张居正拉着胡宗宪来到左边落座,军政分离的事,内阁的主角,一个是他,一个是胡宗宪。
高拱、李春芳、陈以勤便依次在右边坐了下来。
朱厚熜高坐御座。
吕芳在旁恭候。
大殿内的众人,竟有种熟悉的感觉,似乎严嵩内阁的模样又回来了。
一念至此,就不再往下想了,还将这想法抛到了脑后,严嵩内阁早死了。
这是张居正内阁!
“朕听说内阁在议军政分离国策初案,议到了哪里,议出了什么,和朕讲一讲。”朱厚熜望着几人,露出了笑。
圣心愉悦的信号释放出来,内阁五人立时松了口气,胡宗宪站起身,恭答道:“回圣上,臣进言在军政分离后,在军队中建立总幕僚部……”
内阁发生的所有事情,胡宗宪娓娓道来,朱厚熜不时点点头,对胡宗宪,对内阁的想法投去赞赏。
胡宗宪说完。
朱厚熜让吕芳端了杯水过去,然后道:“在军中建立总幕僚部、督察部,朕认为没有问题,户籍解了就解了。
非紧急战时集体决策,朕也认为没有问题,但就这样了,军政分离还是简单了些,幕僚部、督察部都建立在大营、边镇级上,却没有深入军中,与普通军士有直接接触。
军中的文职,不是高高在上的代表,朕觉得,在百夫长一级及以上设立教导员,去替朕教导和安抚普通军士。
等军政分离后,朕希望看到军中将士的晋升有更明确的方式方法,对一些有上进心的军将、军士,朕有个构想……”
第175章 军院院长,圣明天纵!
军院。
不是什么特殊名词。
属历来有之的东西。
《晋书·职官志》:“武帝,甚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望之士居之。”
宋吴淑《江淮异人录·董绍颜》:“彦思曰:‘吾军校,死於锋刃吾事也。’”
及至本朝正统六年,英宗皇帝朱祁镇开始设立京卫武学,挑选都督以下子弟中才器颇优、家道相称以及幼官入校学习。
这些学生通常已有相当的武术功底,但京卫武学的教导,不仅限于军事知识,还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朝廷对军事将领后代教育可谓是下了大力气,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文武全才。
但土木堡一战,大明军队溃败,京卫武学随之停止办学。
直到英宗皇帝发动夺门之变,夺取儿子,即成化皇帝的皇位,完成复辟的天顺八年,给事中金绅请求恢复武学,并规定每月朔日由总兵或兵部尚书对学生进行考察,以督促学业。
最初武学设在东城一所旧宅,后因位置偏僻,也是英宗皇帝为了邀买人心,把搬到了西城大兴隆寺。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明朝重文轻武愈发严重,大明朝将领的儿孙也如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京卫武学的生员越来越小,质量也越来越差,京卫武学,就成了那些武官子弟混日子的地方。
即便从京卫武学中完业,武官子弟在将军父亲的安排下,要么进了五城兵马司,要么进了京师三大营,近百年来,京卫武学没有再向前线边镇输入将校。
现在,圣上提起建立军院,张居正内阁倒不反对,只是担心正统旧事重现。
朱厚熜立刻解了阁老们的疑惑:“军院的生员,暂时只来自军伍,即现职军中将士,不再招收武官子弟,而军院的老师,则由九座边镇的主将轮流担任。
至于军院的院长,则由朕来担任,所有军院生员想要完业,必须在学年内交出合格的答卷,答卷由朕和九镇九将共审,如果不能达到一半以上的人满意,便会被退学。
顺利完业的生员,若是军伍中的普通士卒,则立刻提拔为什长,优异者可酌情提拔为百夫长。
若是军伍中的将校,将官升品,校尉升将。
被退学的军院生员,若在军伍中是普通士卒,则停止晋升三年,不论立下什么样的大功,功劳都暂封,等重返军院完成合格答卷完业后,才能予以晋升。
若在军伍中是将校,将官降品,校尉降为士卒。”
进入军院,顺利完业,奖励是真的大,但要是被退学,惩罚也是真的狠。
不过,张居正丝毫不怀疑军中将军、校尉、士卒渴望进入军院的心。
时至今日,只有通过科举会试,进入殿试,金榜题名的进士才能称为天子门生。
军院院长是圣上,那进入军院的生员,就全是天子门生。
朝廷也好,军队也罢,都是讲究靠山的地方,一句天子门生,足以让人打破脑袋去争取。
和科举一样,为龙目所注视,这是改变自己,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
相较于担心进入军院能否完业的失败,军中将士最担心的是,不能进入军院。
但是,圣上说了这么多,却没说军院院址在什么地方。
张居正怔了怔,问道:“圣上,军院院址在何地?”
朱厚熜怪异望着张居正,道:“军院老师是九镇主将,而九将又不能久离边镇,军院老师在边镇,张居正,你说军院在哪?”
这下。
连高拱、胡宗宪、李春芳、陈以勤都懵了。
如若没有想错圣上的意思,军院就设在九座边镇上,军院生员轮流进入九座边镇,接受九位主将的教导。
听上去不错,但张居正内阁却总觉得有些问题,尤其是胡宗宪,觉得问题很大。
据胡宗宪了解,像戚继光、俞大猷这些边镇主将是不太会教授生员的。
那么,戚、俞等主将让军院生员们领会战争要义的方法,很可能是直接将军院生员投入到真正的战场中。
一想到这,胡宗宪头皮都快炸开了,按照圣上的意思,这些军院生员都是从大明朝军队中选拔出精锐将军、校尉、士卒。
精锐是该上战场不假,但所有精锐都上战场,这要是被异族、敌人一锅给端了……
“圣上,臣斗胆进言,军院生员修习之事,不光是军事能力,还应有些学识等方面的生员,臣窃以为,军院院址,还是以京城为好。”胡宗宪硬着头皮道。
当过浙直总督,胡宗宪自认是比较了解军中主将们心思的,军院生员,或许在九座边镇主将眼中,更多像是闲暇时的‘玩物’。
类似于孩提手中拨浪鼓、九连环、陀螺、竹蜻蜓、风筝的那些玩物、耍货。
胡宗宪非常担心军院生员会被九位主将给玩坏了。
“学识这些事,胡宗宪,你提出的边镇督察主官就能代为教授,将九镇督察主官一并设为军院老师即可,不必废那么多事。”
朱厚熜摇摇头,但转念一想,又点点头,道:“但你倒是提醒朕了,有时战争的胜负,不在战场之上,也在战场之下,刺杀、斩首、线报获取等事,军院生员不必完全掌握,但也该有所了解和防备,朕会让锦衣卫派遣专门人员担任军院临时老师,教授军院生员这方面的知识内容。”
一句话。
为军院生员添了几门要学习的东西。
胡宗宪脸有点僵,恍惚间,他都能听到未来军院生员修习这些战争外道时的骂声了。
而且,锦衣卫那群杀贼,哪有半点授业老师的模样,真教授其军院生员来,恐怕比九镇主将的手段还要‘残暴’。
以后军院生员的遭遇,胡宗宪都不敢再想下去了,躬身下拜,颂圣道:“圣明天纵无过陛下!”
张、高、李、陈也慢慢琢磨过味来,隐约猜到了未来军院生员的一些遭遇,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有胡宗宪这个‘救人不成反害人’的例子在前,也不敢再说什么,齐声颂圣道:“圣明天纵无过陛下!”
第176章 六旬认爹,人间之屑!
军政分离初案公布。
朝廷顿时热闹了起来,自内阁以下,六部衙署等在京衙署官吏皆在讨论。
新军院的建立,也让一些投机者意识到机会的到来。
其中之一,便是正在进京的前辽东镇总兵官,现兵部尚书谢朝恩。
军政分离后,兵部就是个空架子,兵部尚书贵为九卿之一,却将要失去权力,对于此次晋升,谢朝恩是既欣喜又焦虑。
欣喜的是为官几十年,历经朝廷、军方两道,终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登临了九卿之位,大红仙鹤袍服加身。
焦虑的是权力的消失,会影响自己及家族的富贵。
而建立军院,却让谢朝恩看到了获取权力的方式,在内阁披露的军院细则中,圣上是院长,九镇主将当老师,锦衣卫特殊人士当临时老师,阵容豪华到极致。
但谢朝恩觉得,一座军院的构成,仅仅是院长、老师、生员,未免太简单了。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