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31节
张居正内阁提前给谢朝恩、郑印准备了份‘大礼’,就等着人来了。
锦衣卫也拿到了徽商商帮商人花名册和徽商商帮资助官员花名册,两份名单,锦衣卫只能择一而行。
原因很简单,人手不够,哪怕这十来个月,圣上砸给锦衣卫无数的钱粮和支持,但锦衣卫在整个大明朝能动用的硬实力,也只有五万人。
为了防止洛邑伊王府的事重现,有私卫、豪奴、甲胄、强弩、火器这样的意外,锦衣卫内部要求,在行动时人数一定要比敌人多。
经过陆炳与内阁的几番磋商,最终还是先将目光锁定在徽商商帮本体上。
一是徽商商帮人数少,二是徽商资助官员就在那里,什么时候想动手都可以。
只要徽商不与大明朝其他将领、军队有勾结,这些人连组织造反都做不到。
现如今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农人丰收,工人丰业,是不可能跟着这群贪官污吏造反的。
至于说,这几万个徽商商帮资助的官员把自己编成军队,发动反叛。
陆炳只想说,那都是送上门的功劳!
一群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贪官污吏组成军队,怕是连乡间的护村乡勇都打不过。
在敲定打击目标后,陆炳动员了全部力量在暗中盯住了两京一十三省的所有徽商商人,一声令下,就能将之全数拿下。
来自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线报源源不断汇入北镇抚司,由陆炳整合出关键信息后再交给内阁。
在隐蔽战线上,不亚于一场旷世战争即将开打,陆炳是非常辛苦的。
前夜在暗狱中,由于烛光、星光不够明亮,吕芳没能看清陆炳的疲惫,这时在内阁政务堂见到,不禁吓了一跳,才发觉陆炳双眼轮廓乌黑,精神的疲惫,怎么也掩饰不住,让人一眼就能看出。
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的陆炳,连说话的力气都不多了,和吕芳碰了面,略微点点头,便错身而过,返回了北镇抚司。
没人分担事务,和有人分担事务就不一样,张居正内阁五人组精神抖擞着解决着两京一十三省的政务,在看到吕芳到来,张居正顿时一笑:“吕公公,好久不见!”
当初严嵩内阁,除了嫉恶如仇的高拱敌视司礼监外,其他人不说亲近司礼监,但也关系和谐。
张居正便是亲近司礼监的阁老之一,见到吕芳从诏狱出来,是为吕芳高兴的。
胡宗宪受过黄锦的提醒,尽管没听,但这份情是在的,对吕芳也是亲近的。
李春芳、陈以勤只是点点头。
不亲近,但也不疏远,面上过得去就行。
唯有高拱,毫不掩饰地厌恶,在他看来,严嵩内阁的黑暗,吕芳也是有份‘功劳’的。
吕芳将众位阁老反应尽收眼底,高声道:“有圣谕……”
第172章 幕僚制度,政出于军!
文武并行。
四字便概括了圣谕内容。
张居正内阁五人组都是聪明人,当然听出了圣上对内阁轻视俞大猷,轻视军伍的不满。
讪讪一笑,领了旨意。
吕芳回宫复命。
胡宗宪旧事重提,道:“元辅、次相,军政分离的事,也该议一议了。”
在他进京那日,便在玉熙宫和圣上敲定了军政分离国策,内阁表达了同意。
但这么长时间过去,除了在九边九镇总兵官调动上,借着军政分离国策去解决徽商时,内阁会提起了一二。
多数时候,张居正、高拱、李春芳、陈以勤总是在避免提起军政分离。
但这么大的事,不是他胡宗宪一人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制定出详尽计划的,于是议案一拖再拖。
圣谕的到来,给予了胡宗宪把议案摆在张、高、李、臣面前的机会,想躲都躲不掉。
李春芳、陈以勤望着元辅、次相,那意思是很无所谓的,军政分离过后,内阁作为天下权力中枢,其实权力波动不大,对两位群辅而言,影响就更小了,不考虑后世名声的话,分就分吧。
高拱对军政分离是很不乐意的,作为传统文臣,驭武已成习惯,不愿意文官集团出现威胁。
只是,次辅终究是次辅,张居正搁下了狼毫笔,笑望着胡宗宪,道:“汝贞,将你制定的议案说一说,可以的部分,今日就通过,不可以的部分,今日就集思广益讨论讨论,争取夜幕降临下,就拿个较为成熟的初案出来。”
首辅一言而决。
连给予次辅、辅臣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张居正显露锋芒的时候,就是高拱也要为之退让。
“那好,诸君听我一言。”
胡宗宪没有推辞,从案牍下方抽出类似本书厚的初案,正了正声道:“元辅、次相、子实、逸甫。
军政分离,我的想法还是从权力分割开始,但为了避免藩镇割据的局面,军不可能完全离了政,政也不可能完全离了军,毕竟,我大明朝太祖高皇帝也是马上得的天下,朝廷,是建立在军队上的。”
闻言。
张居正率先点点头。
朝廷是靠强大军队建立的政权。
胡宗宪不愧是大明朝二百年来第四位以军功封侯的文臣,对朝廷、军队的认识当真是厉害。
可谓是一针见血。
尽管有些看不惯胡宗宪的高拱,也不得不点头认可,如果将大明朝比喻为一个人,朝廷是脑袋,军队便是脊梁骨干。
没有脑袋,军队迟早会炫耀武力至死,而没有脊梁,没有骨干,谁都能踩朝廷一脚,被踩死也是早晚的事。
元辅、次相都认同了,李春芳、陈以勤跟着表示了同意,示意胡宗宪继续。
“内阁,或者朝官们最担心的,莫过于手握重兵的将领拥兵自重,所以,结合军队的实际情况,我增加了几道控制。”
胡宗宪翻开了初案,道:“第一点,是幕僚制度,或者说是军师制度。
虽然圣上下旨,在全国朝范围内,禁止官员聘请幕僚,朝廷官员的幕僚多时是为了缓解繁重的案牍。
一地刑名、钱粮、百事条目、起草公文,不是精力特别旺盛的人,一个人根本承受不下来。
不过,圣上增设了‘政法’一职,分化了地方主官的权力,也分担了地方主官部分的压力,圣明天纵无过陛下。”
胡宗宪颂完了圣,方道:“但我不得不说,军队不同于朝廷,边镇主将身边必须要有幕僚、军师。”
胡宗宪对幕僚作用,再清楚不过了,他在当浙直总督时,徐渭助他擒徐海,诱杀汪直,以及与倭寇终战的收集半个江南火药火炮洗岛的计划,全都是徐渭提议,参与谋划的。
这不是说徐渭有多么聪明绝顶,实则是战争这东西,除了硬实力的对拼外,就看那灵光一闪。
人越多,灵光一闪,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的机会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一人智短,二人计长。”
在上古时期,由于种种限制,军队的作战样式相对较为单一,战斗通常情况下以“攻、守、战”三种模式进行,将领以及各级军官们通常依靠号令、金鼓、旗语等方式对部队进行直接指挥。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规模和机动性有了极大提高,将领个人已经很难应对复杂的战事。
因此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辅佐将领进行谋划的军师和幕僚群体。
而为无数国朝人熟知的“卧龙凤雏”就是中原军师的代表。
但军师和幕僚们的职责通常是为将领拟定作战计划提供意见以供参考,而不涉及军队的具体运作和相关命令的执行。
但到了宋元时期,火药武器正式进入战场后,单次战斗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对各兵种、各种火器之间的衔接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将领在指挥作战的同时还必须着力于作战谋划,善于运用兵力和火力,并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将其投入于最有利的方向上去争取作战的胜利。
这样一来,就必须有人能够分担主将在一些具体事务上的责任,将主将从各种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
及至本大明朝,幕僚的作用逐渐有了提升,幕僚开始出现负责传达命令、提供各种分析、谋划。
但作用的提升,却没有对幕僚、军师的地位有显著变化,幕僚、军师的荣誉和功劳,还全都归于所属的主将。
还以徐渭为例,徐渭在这一二十年剿倭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朝廷的奖赏,却都给了胡宗宪。
胡宗宪总觉得这样对徐渭来说是不公平,虽说聘请徐渭当幕僚一年银两高达八千两银子,比着当朝阁老一年俸禄还高,但胡宗宪觉得,徐渭值得更多,值得更高的平台。
只是,朝官也好,军将也罢,面对这样的大贤幕僚,大贤军师,家境若不够富裕,再不贪墨,就承受不起了。
胡宗宪提议,在军队中设立专门的总幕僚队伍和若干个大营幕僚队伍。
在为军将出谋划策的同时,也协助军将做出决策!
第173章 设督察部,解除军户!
协助军将决策。
这一句话,便暴露了幕僚制度分化军将权力的事实。
张居正、高拱、李春芳、陈以勤若有所思,这种限制军将权力的方式,似乎比较让人能接受。
至少内阁觉得是可以的,但涉及到圣言所废的“幕僚”,张居正四人也不敢妄下决断,将军政分离国策这部分初案摘抄下来,呈入玉熙宫由圣上决断。
刘台走后。
胡宗宪继续讲述初案内容,道:“二,设督察部。
军将大多出身草莽,不说目不识丁,但也相差无几,冲锋陷阵或许是把好手,但在其他事情上,就要差很多了。
我在任浙直总督,统领东南军队作战中,发觉军队将士入伍从军,很多时候不是出自自愿。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