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30节
吕芳恭声道:“回万岁爷,干净了些,都是奴婢调教得不好,上负圣恩,才有了内廷之前的乱象。”
“你在宫里时,差使当得还是挺好的,这些事怪不得你。”朱厚熜摇摇头道。
吕芳不说话了,低着头在那里候着。
朱厚熜站起身,走到了御案前,内阁送来了拟调戚继光、俞大猷为蓟州镇总兵官、固原镇总兵官的奏疏。
朱笔御批。
吕芳端来玉玺,加上了玺印,这道圣意成了。
而在这道奏疏下面,是拟封戚继光、俞大猷的伯爵名。
在靖海剿倭中,戚继光、俞大猷、戚家军、俞家军表现不俗,理当得到爵位封授。
不过,在这道奏疏中,附递了戚继光的辞爵书。
“杀尽倭奴兮,手足同仇”,其意在杀倭是国人该做的,算不得什么功劳,更当不得爵位赏赐。
东南军队的大胜,不是戚家军的功劳,大明天下是圣上的天下,大明军队是圣上的军队,大明军队的胜利,是圣上的胜利。
末了血书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朱厚熜看了,想法倒是不多,只觉得戚继光不但会打仗,还很会做官。
懂得把一切功劳归上。
但是,戚继光可以这样做谦,朱厚熜却不能免去戚继光的功劳和爵位。
朱笔一挥,便改了辞爵书中的首句,“杀尽倭奴兮,觅得封侯”。
立功受奖,觅得封侯,这历来是大明朝的规矩,戚继光想不想封侯,那是戚继光的事。
戚家军存在或不存在,但只要于社稷有功,戚继光和其麾下将士,该封侯就得封。
内阁给戚继光挑选的伯爵名,是为“江阴”,全名为“江阴伯”。
之所以选此名,倒不是说因为封地在江阴,是当初大明初年初代靖海侯吴祯的兄长吴良,被太祖高皇帝封了江阴侯。
吴家一门双侯,但因一些特殊原因,吴家一门双侯都没能传承下来。
如今靖海侯侯爵名封授给了胡宗宪,得到了重启,张居正内阁想着,将江阴侯爵一并重启。
只是戚继光的功劳不足以封侯,便降等成了伯。
和胡宗宪的爵位相似,戚继光这个爵位也有着隐藏晋升。
戚继光积累功劳足够后,便能由伯转为侯,如果再立下大功,便能从江阴侯再度继承吴良的“江国公”名号,一生无错,连死后的赐谥都能定了,“襄烈”。
相比较下,张居正内阁给俞大猷挑选的爵位名就简单了些。
晋江伯。
俞大猷是福建泉州晋江人,以籍贯地为伯爵名,在时人看来,属于光宗耀祖了。
不好,不坏,中规中矩。
但朱厚熜还是从中看到了张居正内阁对俞大猷的轻视。
不外乎俞大猷是武举出身,在张居正内阁看来,是和粗鄙武夫划上了等号。
在挑选爵位名时,就没了给戚继光挑选时那么尽心尽力,差不多就行了。
而胡宗宪这个俞大猷的老总督没有反对,估计也就想着朝廷马上就要军政分离了,不值得再在这样的琐事上纠缠。
要是俞大猷不满意,等以后立了大功,由伯爵升为侯爵时再改就是了。
朱厚熜摇摇头,文、武之间,有着天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下去,哪怕军政分离之后,也会出现种种冲突。
文人看不起武人的粗鄙,武人看不起文人的柔弱,必须要改一改了。
在秦汉时期,文人还不是这手无缚鸡之力的模样,御前互殴都有可能,君子六艺也在真正练习,不知道何时,文人开始只注六经,而不习六艺。
是时候,恢复先秦文人的模样,让大明朝的文人身上重新沾染几分血性。
同样,全军将士都大字不识一个,不是真正强大的军队,在大明军队中进行文化普及,是必行的事。
不要求人人都成为学士,但起码也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听得懂军令。
总之,让大明朝的文武角色互换一下,既能不再那么敌对,也能强国强军。
朱厚熜在照准了戚继光、俞大猷的封号后,便写下了简言,让张居正内阁去办。
“送去内阁。”
“是。”吕芳领命。
第171章 请君入瓮,锦衣暗战!
内阁是忙碌的。
大明朝九边九镇,却要对七座边镇总兵官进行调整。
多番升调后,九座边镇总兵官现状如下。
辽东镇总兵官李成梁(新)。
蓟州镇总兵官戚继光(调)。
宣府镇总兵官赵苛。
大同镇总兵官马芳。
山西镇总兵官牛秉忠(换)。
延绥镇总兵官郭琥(换)。
宁夏镇总兵官雷龙(换)。
固原镇总兵官俞大猷(调)。
甘肃镇总兵官廖逢节(新)。
原辽东镇总兵官谢朝恩升兵部尚书。
原甘肃镇总兵官郑印升工部尚书。
其中。
李成梁、廖逢节两位新总兵官,是由副总兵官接替的总兵之职。
戚继光、俞大猷是从东南军队调任的蓟州镇、固原镇总兵官。
以前的山西镇总兵官郭琥,延绥镇总兵官雷龙,宁夏镇总兵官牛秉忠,但互换后,牛秉忠成了山西镇总兵官,郭琥成了延绥镇总兵官,雷龙成了宁夏镇总兵官。
唯有宣府镇总兵官赵苛,大同镇总兵官马芳没有变化。
而这么一场大戏,为的就是让原辽东镇总兵官谢朝恩,原甘肃镇总兵官郑印合情合理的调入朝廷。
为了减少徽商,谢朝恩、郑印的警惕,内阁专门腾出了两个尚书之位。
兵部尚书,是内阁阁老李春芳让出来的,工部尚书,也是内阁阁老胡宗宪让出来的。
以尚书之位作饵,能最大程度让谢朝恩、郑印无视风险进京。
为了安抚徽商,胡宗宪还专门以胡家家主的身份给徽商写了封信,言及此次大明朝军队大调动,是正常的。
而且,谢朝恩、郑印的晋升,是胡宗宪在内阁努力争取的结果。
胡宗宪刚接手胡家家主之位。
徽商资助的两名军将就迎来了大晋升,徽商在朝廷的力量迎来了巨大突破,这让徽商商帮上下高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表达感谢,徽商又给胡宗宪送了几大车的金子,因为知道胡宗宪不会收,就全部送到了胡桂奇、胡松奇处。
内阁听说胡氏兄弟不顾身体的伤势,一一清点后直接入了府库。
全程没有请示过父亲的胡宗宪。
主打的就是徽商敢送,胡氏兄弟就敢收,反正什么事都不用办,也不会去办。
在胡宗宪知道两个逆子所作所为时,长吁短叹了两日,感慨训子训的太轻了。
要不是大局为重,胡宗宪估计能冲到两儿子住处,再上演一场训子。
大义灭亲也不是不可能。
总之。
在军政分离国策的掩饰下,张居正内阁制定的‘釜底抽薪’‘调虎离山’,正在稳步推进。
据锦衣卫回报,辽东镇、甘肃镇,两座边镇的军队没有任何异动,谢朝恩、郑印交出军权后,已经顺着长城向京城赶来。
万里长城。
不光是防御要塞,也有着运兵作用,在那上面行军,速度远比在中原内地行军更快,急行军时,能一日二百里。
如果是骑马,那就更快了,一日三百里、四百里、乃至五百里、六百里,要是锦衣卫,一个日夜八百里都轻轻松松。
谢朝恩、郑印对于晋升显然是热衷的,正以一日三百里速度朝着京城而来。
辽东镇到京城,不过一千五百里的脚程,再慢,有个七日也能到来。
甘肃镇较远,有着三四千里的脚程,快则十日,慢则恐怕需要半月才能到来。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