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15节
“顺义王如何?”高拱声音从累高的案牍后传出。
未见人,只闻声。
胡宗宪、李春芳、陈以勤沉默不语,张居正斟酌之后,倒是觉得合适。
顺义,顺服,仁义。
顺服,是鞑靼对大明朝俯首称臣后该有的姿态。
仁义,则是大明朝对鞑靼日后的要求,历来中原王朝与北虏签订了不少盟约,可无一例外,随着时间推移,北虏都会撕毁盟约而犯边。
仁义二字,希望鞑靼不会降而后叛。
张居正望着那方案牍,眼神十分复杂,由此可见,高拱在府中养病时没有闲着,也在为大明朝禅精竭虑。
当然,一个急火攻心迟迟没有痊愈,也许就和太过操心操肺有关。
张居正又望向胡、李、陈三人,问道:“汝贞,子实,逸甫,你们意下如何?”
“想来是不错。”李春芳、陈以勤点点头,认可道。
胡宗宪有些异议,倒不是说针对高拱,而是日后大明朝必然会与鞑靼再动兵戈,如果从今以后鞑靼真的变成顺服,他日大明朝用兵,反倒衬着皇上和大明朝廷不够仁义了。
但胡宗宪转眼一想,就鞑靼人那般桀骜不驯的模样,与倭寇是一样,畏威而不怀德。
在没有挨过大明朝的重拳前,是绝对不会心悦诚服的,即便表面顺服,心里也不会服,暗地里的小动作也有一直有。
而盟约不过是个君子协定,在彼此都认为该遵守时,那便是无上的法则,哪怕出现局部冲突,也都会理智,保持克制。
可要是有一方认为不该遵守时,对方的所作所为都会被无限放大,就是一只脚先后迈错,也可以视为破坏盟约的行径。
不必担心鞑靼顺服,找不到北伐的理由,我大明朝的军队,永远都会是正义之师。
注意到同侪投来的目光,胡宗宪摇摇头,示意没有异议了。
张居正便道:“那封授俺答的王名,就暂定为顺义王。”
俺答封王的事解决。
那俺答之下的人封授就更好解决了。
经过一番商讨,封受俺答弟昆都力哈(老把都)和长子黄台吉为俺答部都督同知,其余子侄和部下六十三人分别为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等官,授俺答以镀金银印,其余颁给敕书,按官秩分等级给予丰厚赏赐。
并规定鞑靼俺答等部落每年向朝廷贡马一次,每次不得低于万匹,贡使人数不超过一百五十人,其中六十人准予进京,其余留在长城关口,由朝廷给予马价,另加赏赐。
除在大同段长城附近开设互市外,并逐步开设宣府、山西两段互市,与鞑靼进行买卖。
由宣大总督王崇古暂管互市一切事宜。
张居正等人也没有忘记“俺答封贡”的大功臣,俺答汗,现在该说是大明朝顺义王俺答的亲孙子把汉那吉了。
封贡因此人而起,互市也因此人而开,虽然把汉那吉从不是大明朝、鞑靼和谈的关键,但却是个绕不开的人。
鞑靼没有忘记让大明朝廷交还把汉那吉。
这也是和约的其一条件,俺答在互文中,保证把汉那吉回到草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
而俺答所谓死后传汗位给把汉那吉的话,大明朝,鞑靼谁也没有当真。
对待这位发过大誓,“对大明绝无二心”的北虏奸,大明朝自然要有所表示。
“就赐把汉那吉为我大明朝昭勇将军,赐把汉那吉夫人为我大明朝忠义夫人,如何?”胡宗宪出声道。
顺义王不提,大明朝封授俺答弟、子的官位,全有丰州滩为开头,说白了,大明朝从心底是不太承认这些人的。
昭勇将军、忠义夫人,这可都是正式大明朝官职和诰命,这在大明朝廷眼中才是自己人。
“太过优厚了吧?”李春芳问。
昭勇将军。
这是大明朝正三品武官。
忠义夫人。
这更是了不得。
在中原王朝得此一品诰命的夫人,上一位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夫人,再上一位,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谯国夫人,又叫冼夫人。
岳飞夫人的诰命,这不必多说,是岳家人该得的。
而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初年重要的军、政人物。
一介女流,却镇压了两广、岭南数十年,为维护中原王朝的疆域完整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隋书》《北史》中,均为冼夫人立传。
李春芳所说的优厚,正是指的这“忠义夫人”的诰命。
“不为过。”
张居正想到了胡宗宪给出这个诰命的原因,摇摇头,笑道:“子实,你忘了把汉那吉为何降我大明朝了?”
李春芳一怔,恍然大悟,扶额道:“差点忘记了,这把汉那吉还是个情种。”
宣大总督王崇古给内阁上过公文,经王崇古观察,这把汉那吉是个很会爱人的人。
怎么说呢,把汉那吉对几位夫人都爱得深沉,尽管大夫人风华不在,可把汉那吉仍然深爱着大夫人。
这与鞑靼高层中只喜欢年轻貌美的女子全然不同。
王崇古曾问过把汉那吉,那些夫人中,最爱哪个。
把汉那吉想了好久,告诉王崇古两个字,“都爱!”
把汉那吉之所以能为了表妹也儿钟金与祖汗俺答翻脸,叛逃大明,夫人、儿女还能不离不弃,让王崇古相信了人间原来真有博爱之人。
这不禁让王崇古肃然起敬。
封授把汉那吉大夫人为大明朝忠义夫人,这诰命甚至超过了封授俺答大娘子的诰命,既是为了宽慰把汉那吉的心,也是为了让把汉那吉回到草原后能向那奔向祖汗怀抱的也儿钟金能够炫耀一二,让也儿钟金为之后悔。
面子,里子,全考虑到了。
这诰命,合适啊。
“那封授把汉那吉为我大明朝昭勇将军,封授把汉那吉大夫人大成比吉为我大明朝忠义夫人?”张居正颔首道。
“附议!”
“附议!”
“附议!”
第150章 敲诈鞑靼,腊肠战术!
俺答、把汉那吉祖孙俩的封授定下。
摆在内阁面前的,就只剩粮价贻待决定。
虽然那四千万斤粮食,是锦衣卫抄没的晋商商帮之粮,朝廷是一文钱的本没有。
但晋商商帮是要以五钱银子一斗米价格购入,准备以五两银子卖给鞑靼。
现在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粮食大丰收,五钱银子一斗米的价格,本就是皇上为了不伤农民而抬高的价格,而晋商商帮更是想以“天价”卖给鞑靼。
只是,那时候,晋商商帮充当着鞑靼的运粮官,提供着额外的运送任务,狮子大开口有情可原。
而鞑靼又打定主意,依靠那些粮食南下劫掠大明朝边镇,再高的粮价,在鞑靼眼中,都不过是无本买卖。
随着事态变化,晋商商帮整个被大明朝覆灭,轮到大明朝做无本买卖,向鞑靼要价。
那五两银子一斗米的粮价,显然是不具备参考性的,可又不可能以五钱银子或低于五钱银子的价格赔本卖给鞑靼。
别看互市第一批拿出的四千万斤粮食就在大同镇,就在大明朝、鞑靼互市之地,但大明朝依然要核算从内地运粮过去的成本,毕竟,草原寒冬是漫长的,少则三个月,多则四五个月。
四千万斤粮食,只够鞑靼二百万军民一月所食,而鞑靼粮食缺口至少有两到三个月。
之后,鞑靼、俺答必然会请求大明朝进行第二批、第三批粮食买卖。
“元辅。”
胡宗宪再开了口,望着张居正,缓声道:“卖给鞑靼的粮价,就以五钱银子为基,然后以从国朝最远处的岭南天涯海角运输至大同镇为升本。
这中间,要跨过海、陆地、江、河,幸好我大明朝有运河在,能减少粮食运输的消耗,可一斤粮从天涯海角运到大同镇,最多能剩下四两粮,七成半的损耗。
那么,一斗粮在我大明朝是五钱银子,那卖给鞑靼就该是二两银子一斗。
四千万斤粮,就该是四百万两纹银,这粮价,想来鞑靼、答案是会接受的。”
多年对战外敌。
胡宗宪对异族心理底线的把控是很精准的,粮食缺少,对任何族群来说都是生死存亡的时候,粮价仅仅是原产地价格的四倍。
高吗?
当然是高的。
可不接受全族群的人畜都会饿死,而接受了,全族群的人大部分都能活。
风险,绝对比与如今的大明朝进行国运、族运之战要小得多。
只要鞑靼、俺答接受此轮定价,胡宗宪便能通过互市,就如杭州府的世界之窗口岸一样,那时怎么摸清倭寇的底线,今后就怎么慢慢摸清鞑靼的底线,从生意买卖上就能对鞑靼进行蚕食。
就像是“切腊肠”,每次只切下一小片儿,但只要切的次数够多,就能将鞑靼全部吞下。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