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03节
王家屏与沈惟敬并骑而行,王家屏却在绞尽脑汁想着该如何让沈惟敬留在鞑靼,可始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要说劝娼从良,王家屏或许还有几分心得,毕竟士子风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慷慨陈词一番,实在不行,再花点银两‘善解人衣’给倡伎赎个身,娶回家中金屋藏娇也行,纳个妾室也不是不可。
可这劝人成汉奸,王家屏实在是没有什么经验,连从哪开口都不知道。
大使的情绪不高,连带着整个使团的气氛都比较凝重,到底是副使沈惟敬懂事,主动开口道:“大使,当年汉朝的张骞、苏武被困匈奴十多年,却不忘初心,您说,是什么在让他们坚守呢?又是什么在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返回中原的呢?”
听到张骞、苏武的名字。
王家屏嘴角不禁有些抽搐,这二位汉使固然受后世使节崇拜,但要是沈惟敬以博望侯、关内侯为毕生追求,那他还怎么完成内阁交代的事情?
博学多识的王家屏当即举了个反例,“也有不回来的,同为汉臣的李陵,就投降了匈奴,至死未归。
博望侯、关内侯有回来的道理,李陵也有不回来的道理。
三人都有各自的坚守,三人也都有不惜一切代价的原因。
不过,如博望侯、关内侯这般英烈,所坚守的,所不惜一切代价为之奋斗的,不外乎家、国二字。
似李陵,就考虑地就更多了,当时的汉武帝,对臣属总要猜忌,而且,还杀了李陵的全家。
而当初的匈奴,就和现在的鞑靼一样,都属于草原大族,而大明朝与鞑靼比起来,不过是一方弹丸之地的农耕国度而已。”
善于辩论的人。
总会被更善于辩论的人的最后一个论点所带偏。
尤其是对话者的话语中,多了些诡辩,多了些学识,就更容易被带偏了。
本就学时浅薄的沈惟敬能说出张骞、苏武的名字,就已经是毕生所学了。
王家屏抛出的张骞、苏武‘英雄者总是相似的,而失败者却各有各的不幸’,李陵的遭遇,更是让心中有家无国的沈惟敬深以为然点点头。
进而在说鞑靼、大明朝的对比时,沈惟敬的认同感就更高了。
在大明朝,皇帝便是苍天化身,世间万物皆要随着皇帝意志而变幻,身为平湖名家清溪沈家人,在皇权、在权力面前,只能战战兢兢的。
可大明朝皇帝陛下,大明朝廷,这些在平湖名家清溪沈家看来高不可攀的人,却在鞑靼军骑面前战战兢兢的。
沈惟敬的心里,不由得有点压抑,这时的草原,正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时候,忍不住感慨出声,“倒也是啊,农耕而已。”
几千年来,农耕在游牧面前,总是畏畏缩缩的,游牧长时间占据着对农耕的优势。
更关键的是,在游牧部落中,大汗、可汗虽然厉害,但也不是什么事都能一言而决。
诸多事情,总要很多部落首领商量着来,这与大明朝廷,或者说中原政权有很大区别。
如果能在游牧部落中拥有一席之地,成为贵族,绝对会比大明朝那些刚被勒令交还世券世禄的公、侯、伯爵还舒服。
他成不了皇帝,清溪沈家也成不了皇族,那么,他和清溪沈家能否成为鞑靼贵族呢?
想到这,沈惟敬的心跳不知不觉间加速了些。
虽说都坐在马背上,身形会随着马儿走动而起伏,但沈惟敬胸膛异于正常的微小起伏变化,还是让王家屏感知到了,也知道沈惟敬有些动心了。
王家屏一笑,昧着良心继续道:“宇愚(沈惟敬字),大明将鞑靼视为北虏,可鞑靼又何尝不是将大明视为予取予夺的南夷呢?
从大秦统一天下,中原历经数个大一统王朝,数百位皇帝都以降伏北虏为己任,但又有哪个皇帝能够真正降伏北虏呢?
还不是降而复叛!
汉武帝说是降伏了,可国力也空了,唐太宗说是降伏了,可那是世代和亲换来的。
我们大明朝从太祖高皇帝起,就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可结果呢,土木堡一战,我大明军队原形毕露,五十万大军,被三万瓦剌军骑覆灭。
伤者过半,亡者三成,余者溃散,就连御驾亲征的英宗皇帝也被瓦剌俘虏,大明京师都险些被异族铁蹄踏碎。
时至今日,我大明朝都是在鞑靼军骑铁蹄之下苟延残喘,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说到这里,王家屏幽声一叹,眺望着远方,似是不知未来该往何处。
而沈惟敬的心跳声,强烈到足以能让身边的人听到。
科甲正途,翰林出身的王家屏,身上有着属于文人的傲骨,被儒家的忠孝仁义束缚了身心。
但没读过什么书,又打理过族产,沾染了商人习性的沈惟敬,却是个从心底百无禁忌的人。
忠孝仁义,那虚无缥缈的东西,能干什么?
尽管被当朝首辅张居正收入门墙,但连童生都不是的浅薄学识,在大明朝廷里又能走多远?
学识不足以支撑他走到最高,那便只能另辟蹊径了。
“大使,在出使结束后,我想留在鞑靼里。”沈惟敬直言不讳道。
王家屏差点绷不住了,强忍着笑绷着脸,拧着眉,眼睛冒着火。
沈惟敬连忙解释道:“大使别误会,我想留在鞑靼,不是想当汉奸,而是想做细作,将北虏军骑的本领偷学回朝,师夷长技以制夷!”
王家屏沉默了。
这借口未免太过粗劣了。
但这份沉默在沈惟敬看来,是默认的犹豫,立刻道:“我会传书给恩师解释,大使不必为难。”
鞑靼贵族,他想要。
大明首辅门生,他还想要。
第133章 景王遇刺,双面间谍!
沈惟敬自愿成为大明朝廷细作留在鞑靼的信笺,很快就摆在了内阁的案头。
张居正、高拱便知道了王家屏很好完成了内阁交代的秘密任务。
不过,张居正也从字里行间看出了沈惟敬的想法,这家伙,不止想当汉奸,还想当虏奸啊。
倒是小看了沈惟敬的贪心,鱼与熊掌想要兼得,以后,内阁该有事要忙了。
但这些还不急,张居正就将信笺放下了,转而拿起了兵部呈上来的公文。
景王又要离京了。
只是这趟不再是去就藩,而是要去远乡,张居正对这位心狠手辣的亲王是心怀忌惮的,但也知道,唯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建立一番大功业。
前提是,朝廷给予充分地支持。
比方说,刀剑、铠甲、以及,火器。
就在这时,高拱也看到了户部呈上来的公文,景王爷将张三丰的两函神经抵给户部了。
想换的东西,不是普通金银,竟是能供应千人军队两个月生存的粮草辎重。
或许是默契,张居正、高拱同时抬起了头,望向了彼此,高拱摇了摇手中的公文,笑道:“两函神经,可换不了那么多东西。”
所谓天物。
也不过是血纸两卷。
当不了吃,也当不了喝,更救不了人,些许收藏价值罢了。
偏偏朝廷最不缺的就是收藏,张三丰发大愿的血经,在高拱看来,拿来擦屁股都嫌硬。
“两函神经换不了,圣上的意思也换不了吗?”张居正手敲桌案道。
天家无私事。
这句话也许有点绝对,但在执掌整个大明朝运转的内阁面前,话糙理不糙。
皇上在万寿节于玉熙宫举行家宴,诏见裕王府、景王府,礼部要记录,史官也要记录。
包括宴中的情形,史官同样要记录,以后皇上的起居注,就要拿这些来做参考。
而在朝廷中,史官记录下的事,就代表被所有官员知道了。
史官的嘴,比老婆婆的裤腰都松。
当然,这样的史官,是唐朝及以后朝代的史官模样,在唐太宗李世民没有翻阅并修改史官记录自己的起居注前,史官刀笔如铁。
那日玉熙宫发生的事,自然而然为群臣所知,虽然朝野不敢议论,但彼此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如果裕王爷真有登基为帝的一日,在后世修史时,可能会为君者讳,甚至,儿孙们都不敢相信裕王的表现会那么不堪,从而当成是故意诋毁裕王。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更加荒诞。
如此不堪且毫无血性的裕王爷,要真坐上了皇位,张居正都不敢想象大明朝会变成什么样。
大概万丈深渊是什么样,大明朝就是什么样吧。
天家的事,为人臣子的不能随意置喙,但景王奉旨从玉熙宫取回所送的贺礼,却是皇上的意思。
哪怕那件贺礼一文不值,但只要在合理范畴内,内阁必须予以支持。
张居正对景王所请的千人军械,一律批准。
高拱“嘁”了一声,也在粮草辎重上划了个勾。
再不愿意,也要以君命为重。
看着内阁中书舍人刘台取走两道公文,发回兵部、户部,高拱还是忍不住出言道:“景王殿下在哪呢?”
张居正一边处理着手头上的政务,一边答道:“从金龙大宴后,景王爷就钻进了京师三大营中,在京营里筛选精锐,一直没有出来,但今儿个差不多该出来了。”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