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50节
“张将军且听吾一言。”
“如今山河黎庶,悉毁兵灾,良知仁善,皆没战祸。”
“今刘使君仁德著于四海,正欲匡扶汉室,保君济民。”
“然常叹一人之力有穷,恨无志同道合者并肩。”
“以张将军之人中俊杰,何不与吾一起辅佐玄德公,共做忠臣?”
“上可以匡君济民,名垂竹帛。”
“下可以荣妻荫子,光耀门楣。”
“张将军莫要执迷不悟,袁绍此人外宽内忌,好谋无断,终不是我河南对手,早晚败亡。”
“张将军乃深明大义之人,切莫失身于贼。”
“不若保全有用之身,与我等一同光复大汉河山!”
李翊一口气将自己的劝降词全部说出。
丝毫不拖泥带水,几乎是一气呵成。
他这段话的煽动性很强。
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抬高了自己,贬低了袁绍。
还为张郃规划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然张郃却并没有被说动,只抱腕一礼:
“多谢君侯美意,然如今各为其主。”
“君侯还是先破我城池,再谈将来之事罢!”
被张郃拒绝的果断,李翊反倒笑了,接着说道:
“若我果真破城,将来必不为难将军。”
张郃亦笑着道:
“若将来袁公扫平河南,使天下重归一统。”
“张某也一定在袁公面前求情。”
话说到这儿,使李翊暗自下了一个决心。
那就是此时的张郃,并不是适合招降。
显然,目前仍旧是河北强,河南弱。
现在袁营大部分将领高官,都坚信袁绍最终会取得胜利,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即便袁营内斗,也仅仅是因为他们“分赃不均”,争夺日后如何瓜分河南。
莫说袁营内部这么想了,便是历史上曹操自己麾下,都有大量的人与袁氏暗通款曲。
现在要张郃投降河南,对他而言无异于是慢性自杀。
历史上的他虽然是带兵临阵主动跳反。
但彼时战况已经十分焦灼,两边的厌战度都很高,民间怨声载道。
此时的张郃虽然屡遭败绩,但整体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即便失了整个青州,也很难撼动袁绍的根基。
念及此,李翊撂下了最后一句话。
“张将军可还记得当初在徐州时,李某对将军说过的话?”
“我说,将军将来但有不如意处,尽管来徐州找我。”
“不论何时何地,李某一定扫榻相迎!”
言讫,李翊催马离去。
张郃闻言默然,不知该如何以对。
所谓真诚才是必杀技,张郃被李翊如此器重,自己心中也很不是滋味儿。
投也不是,不投也不是。
那边岑璧见此,乃小声对张郃提醒道:
“将军适才如何不以箭射之?”
张郃闻言一惊,“为何如此!”
话一出口,又觉失言,忙找补说道:
“适才之距,箭矢难至。”
“纵然过去,彼身边猛将如云,也难伤他。”
张郃这句找补倒还勉强能圆的过去,因为适才的距离确实隔得挺远。
纵然有善射之士能将箭簇送到,威力也会大减。
而岑璧想表达的却不是这个意思,叹道:
“将军岂不知,祸将近矣?”
张郃又是一惊,“我有何祸!”
岑璧叹了一口气:
“袁公近年愈发多疑,将军与徐州有旧,袁公遣将军来时,便有人建议袁公莫用将军守青州。”
“袁公虽然力排众议,然仍旧遣吕旷、张南两位将军过来监视。”
张郃一怔,吕旷守平原,张南守乐安。
这两人都是袁绍安排过来的将领,张郃只道他二人就是单纯来辅佐自己守青州的。
哪里有想过那么多,两人还有监视之意?
“吕旷是三公子的心腹之将,张南则是二公子的将领。”
“将军既督青州军务,袁公又遣这二人来,分制平原、乐安两个重镇。”
“其意如何,将军心里岂不明白?”
张郃默然,如何不明白?
一旦自己有变,张南、吕旷马上就会领兵南下,将自己擒住呗。
难怪之前汇报军情时,居然还得先过平原、乐安,才能到袁绍之手。
现在看来……
“袁公疑我也!”
张郃仰头一叹,心中万般无奈。
第192章 李翊变乐毅,呼吸间,下齐七十余城
张郃直到此时此刻,才明白他这个临时调拨过来救火的“青州都督”,手上并未有太多实权。
青州东部已失,兼之本就控制力不足,袁氏所掌之地仅平原郡、乐安郡、济南国三地而已。
张郃所实控的地盘就济南一地,平原吕旷,乐安张南,名义上虽听从自己的号令。
然,他们一个背靠三公子袁尚,一个背靠二公子袁熙,没一个善茬。
张郃能不能调动他们,估计也得看二人脸色。
“……窃闻君子不处嫌疑之地。”
岑璧的声音还在继续。
“既然袁公对张将军心存疑虑,将军身为青州都督,就该更加小心才是。”
“怎讲?”
张郃凝眸问。
“袁公所疑者,谓将军与徐州有旧耳。”
“适才李翊在城下与将军攀交情,将军不以箭射之,反与之叙谈。”
“万一河北有人进谗言,将军又何以自处?”
张郃恍然大悟,原来岑璧刚刚让自己射箭是这个意思。
既然要断情嫌疑,就该斩断与徐州的来往。
待醒悟过来后,张郃心中也是挣扎。
这么简单的道理,当时他又怎会想不到?
但自己终究没有这样做,难道真的是自己心存侥幸,打算为将来留个后路?
“……唉。”
岑璧叹一口气,“君子不立危墙,将军如今既身处嫌疑之地,当好自为之。”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