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穿越后宫,朱元璋傻眼了

大明:穿越后宫,朱元璋傻眼了 第274节

  真如自己所听闻的一样,朱元璋眉头微皱,感到有些困惑,追问原由。

  “为何?”

  觉察朱元璋一斤感到有些不快的滕毅内心徘徊到底要不要往下说。

  用余光观察朱元璋,发现朱元璋确实很不爽后,他决定,还是老实说话吧,否则倒霉的就是他自己。

  “是这样的陛下,杨晨他在镇江府仕途培养一批退役军伍,让他们组成大明群众服务中心,说什么这个新的部门就是出来管辖当地衙门管不了的事情。

  同时还要让这些退役军伍会读书写字,负责掌管陛下的旨意,让他们告知民间百姓陛下真正的旨意。

  臣看来,此项举措实在是有些异想天开,且容易造成当地衙门与他们之间的矛盾”

  越说,滕毅底气就越来越不足,没办法,实在是因为他也不敢往下多说什么话。

  果不其然,朱元璋的反应很快就证实滕毅自己内心的想法。

  只见老朱猛地向前探一步,颜色不悦开口问道:

  “为何如此!难道他们不愿意让百姓知道咱的话?还是说这底下有人对咱有意见?”

  一旁朱标也随时想要站出来跟自己父亲对话,防止自己父亲因为激动而做出什么后悔的事情。

  滕毅赶忙开口为自己辩解。

  “不是的陛下!

  是这样的,六部在每一处衙门都有自己的分部,能在这些地方任职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文人。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大明群众服务中心乃退役军伍人员构成,真要如此,六部的人担心将来与这一群粗人共事,会形成一些没有必要的误会,倘若解释不及时,必然会爆发出一些矛盾,届时若是见血了,怕是不好收场。”

  了解这背后这么简单的含义,朱元璋顿时感到不快。

  “胡说八道!粗人怎么了?大明难道不是靠粗人打下来的?别忘了当初我朱元璋也是一个粗人起家,现如今成为大明皇帝,稳定汉人蒙元局势,难道这不能够证明,粗人比他们这些搔首弄姿的文人墨客强太多了?”

  下方滕毅面对老朱这番话,只能是连连点头,不敢多说什么。

  他很清楚这位白手起家的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性格。

  稍有不慎,怕不是会落下一个酷刑结局。

  为了能好好的活下去,他也只能在不违背自己原则的情况下顺从对方。

  眼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朱标站在一旁看不下去自己父亲这般反应,赶紧出来说两句。

  “咳咳.父皇,滕尚书所说并不是不无道理,在那些儒文学识眼中,打天下是他们的事情,治理天下则由他们肩负,倘若军伍横插一脚,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朝廷对他们的不信任。”

  武人打江山,文人治天下,这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不仅是朱标这么想,就连老朱也是这么想。

  只不过朱元璋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不知怎讲。

  倘若杨晨在的话,他肯定会反驳朱标的这项认知。

  武人打江山不假,可文人治天下那完全就是一个悖论。

  自古以来,只要文人远离群众,那么到最后,祸害天下的就是这一群文人。

  准确的说是任何治理天下的人一旦远离群众,那么这个国家距离国破山河就不远了。

  被自己人推翻也是活该的道理。

  朱元璋不可能把气撒在自己儿子身上,为此遭殃的只能是下方滕毅。

  “这些三心二意的家伙,别以为他们想要干什么咱不知道,咱这双招子还没有老花到看不清人心的地步。

  标儿,杨晨那个混账家伙跟咱说过。

  敌人越是要赞成的,咱们就越要反对,敌人越是要反对的,咱们就越要赞成’。

  这些文臣不是不希望军伍到地方去宣传咱的话吗?咱偏偏就要让军伍去到地方宣传咱的事情,否则他们不知道,这大明王朝到底是谁的天下,到底是谁做主!”

  话音落下,滕毅先是一愣,整个人差点没缓过神来。

  什么就叫做敌人越是赞成的,咱们就越要反对,敌人越要反对的,咱们就越要赞成,这话怎么听着起来有些诡异,可实际上却有几分道理。

  “刚才陛下说这句话是杨晨这个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提出来的,此子我记得似乎年龄不过三十,甚至才二十出头,他怎么会能说出这如此道理而来?

  怪哉!怪哉!莫非他乃当时周公圣人转世不成?”

  种种疑惑开始浮现心头,让他感到困惑不已。

  隐约之间,是给滕毅这个读书万卷的儒生带来一种能突破王朝寿命百年的感觉,只不过他悟性不足。

  就在他思忖之间,朱标的声音忽然响起。

  “父皇,诸多臣子之所以对大明群众服务中心感到不服气,无非就是认为退役军伍皆是粗人,根本就不配染指文人所学的知识。

  好在杨兄已经研发出能教导军伍从一个文盲,变成掌握五百字的普通人,儿臣相信,当那些文人臣子看到军伍也可以识字,也可读书,甚至书写出文房四宝才能写出来的字。

  皆是的文人,也就没有什么资格不服气了,父皇觉得如何?”

  朱标这一独特的见解直接让朱元璋以另外一个视觉发现了漏洞,正如朱标所说的一样。

  文人对武人的特别看法,往往都是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出现,既然他们秉承着自己掌握文字的骄傲看不起武人,那么朱元璋就打碎他们的骄傲。

  让他们看看,粗人在文字方面,未必比他们差劲!

  “好!标儿说的有道理,滕卿,你听到了吧,我儿所说你认为如何?”

  从思索之间回过神,滕毅脸上略显尴尬,不过很快就调整状态,连连点头,认可朱标所说的话语。

  “臣认为,太子所言,极是。”

  自认为回答的很认真的滕毅被朱标看出极为敷衍,不过他也没戳穿对方,而是提出一个意见。

  “滕尚书,为了后续的对接,过几日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随我一同进入镇江府,看一看这杨晨是如何教导军伍读书识字的?

  想必你见识过军伍掌握读书写字的本领之后,你肯定会赞成他的想法。”

  镇江府从改革开始,就成为京城津津乐道的事情,可惜的是,每个官员忙于内卷,根本就没多少时间到这地方亲自看一看。

  为此成为不少官员的遗憾。

  哪怕他们能靠近,也仅仅是能远远观望,不得靠近。

  否则就会被周围驻留的军伍给驱逐。

  这更是让不少京城官员抓耳挠腮,心想这镇江府从远处看,时时刻刻传来巨大轰鸣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奈何无人敢靠近,没有朱元璋的旨意,这些官员也就只能在茶余饭后试下讨论,完全不敢放置到台面上。

  眼下自己能有一个机会进入其中,滕毅旋即连忙点头答应下来。

  生怕朱标返回。

  “太子能带臣进入其中见识识字奥秘,臣当然不会拒绝!”

  他说话间,殊不知台上朱元璋嘴角逐渐浮现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

  “咱想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滕卿啊,其实今日咱换你而来,还有意见很重要的事情。”

  步入主题,滕毅收敛自己的喜悦,正色面对朱元璋关切道:

  “敢问陛下是为了何事?”

  朱元璋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拿起一份精美的帛书。

  所谓帛书,就是白丝帛编制而成能用于书写的纸张,一般而言,只有国力强大的国度才舍得将这种物品当做礼物赠予其他人。

  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因为某些事情,希望主国能给予帮助,于是书写帛书,送往主国。

  眼前这个帛书就是从日本送给宋朝的。

  没错就是宋朝。

  帛书内容如下:

  日本国后円融天皇,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于大宋皇帝陛下:伏以天高地厚,皇恩浩荡,照临四海,泽被万邦。

  我日本国,僻处海东,久仰中华之盛德,慕化之心,如渴如饥。

  自昔以来,通好不绝,今遣使臣,谨奉贡品,以表臣诚。

  兹有贡物,谨列于左:一、金器若干件,皆本国巧匠精制,光华熠熠,以献陛下之尊。

  二、银器若干件,洁白无瑕,工艺精湛,愿增陛下之用。

  三、珍珠玛瑙,璀璨夺目,皆采自深海,珍稀难得,特献于前,以供赏玩。

  四、和布(注:日本特产之布匹)百匹,质地柔软,色彩斑斓,织工细腻,愿为陛下及皇家服饰之需。

  五、刀剑数柄,乃我国武士之魂,锋利无比,寒光闪闪,既表我邦武勇,亦愿为陛下护卫之资。

  六、漆器数箱,造型古朴,图案精美,实用与观赏并重,愿添陛下宫廷之雅趣。

  七、海产珍品,如鲍鱼、海带等,皆取自深海,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愿为陛下御膳之添彩。

  八、本国特产药材若干,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之效,愿助陛下龙体康健,万寿无疆。臣等深知,此等微物,难报陛下恩德于万一。然我国虽小,亦有向化之心,愿岁岁朝贡,永结同好。伏望陛下鉴察微诚,俯赐收纳,不胜惶恐之至。今遣使臣某某,谨赍表文,并贡物一同进献,伏望陛下圣裁。臣等遥祝陛下龙体安康,国运昌盛,四海升平,万民安乐。

  今遣奝然上人,谨赍表文,并贡物一同进献,伏望陛下圣裁。臣等遥祝陛下龙体安康,国运昌盛,四海升平,万民安乐。

首节 上一节 274/3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朕是假的,如履薄冰

下一篇:大明:清军入关,我抄了满清老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