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31节
小丈夫能屈能伸,朱高煦果断选择了闭嘴,被打一顿跟被打到半死之间的区别他还是懂的。
朱元璋扔了藤条,柔声细语地又说了一遍。
朱高煦被吓得毛骨悚然,他是真不怕表面生气的朱元璋,但这个状态的朱元璋他是真怕,朱高煦紧闭着嘴拼命摇头。
直到朱元璋把他放了下来,保证不打他以后,朱高煦才重复了一遍。
朱元璋终于明白哪里不对了。
一亩地,他种了三千多株土豆,一株土豆如果有5-10个块茎,那一亩地就有两万多个土豆块茎,一个土豆块茎就够这些孩童一顿吃到撑,一亩地的土豆,能供一家人吃多久?
而且,他才种了不到三个月啊!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呼吸顿时粗重了起来!
朱元璋的双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眼前展开。
他紧紧地抓住朱高煦的肩膀,声音不自觉地有些颤抖地问道:“你说的可是真的?你们一人一个就吃撑了?”
朱高煦被朱元璋的反应吓了一跳,他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点了点头:“是的,皇爷爷,我们没吃完的还埋在洞里呢,您可以派人去挖出来看。”
朱元璋没派人,他亲自去带着朱标和这些皇孙去挖的土豆。
“你给咱再烤一次。”
朱高煦听命行事,开始搭石头窑烤土豆。
吃了三个烤土豆,朱元璋也基本吃饱了,朱标也差不多。
看着这些个头比拳头还大的土豆,品尝着土豆独特的软糯香甜的口感,朱元璋心中的震撼根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随后,朱元璋又让自己的孙子们挖了几株土豆出来,他们用衣服兜着满满登登的土豆,朱元璋亲自数了数,发现果然如朱高煦所说,一株土豆最少的有4个,最多的甚至有12个,平均数大概在6-7个左右。
实际上,朱元璋自己都没意识到,他辛辛苦苦种了这么久的地,竟然能产出如此产量惊人的粮食,这土豆的产量,实在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一个土豆的重量在一两到二两之间,而一株土豆摘掉其他部分,大约有一斤多重,也就是说,这一亩地的土豆产量,哪怕是保守估计,都有足足三千斤!
——三千斤!
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现在大明最高产的作物,也就是占城稻,在平均状态下,通过精耕细作,亩产也就是三百斤,光是土豆亩产量就是占城稻的十倍!
而且根据朱元璋亲自耕种的经验,这土豆和红薯,需水量是远远不及水稻的。
用水比水稻少,产量是十倍!
这哪是土豆,这是金豆!
这是大明百姓的天降福音!
朱元璋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他仿佛看到了解决百姓吃饱肚子问题的希望。
什么小冰河期,有了这玩意还怕小冰河期?
朱元璋恨不得立刻下令将土豆的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所有的百姓都能种上这种高产的作物。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他手里的种子不够,这时候只是实验性的。
在无意间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结果以后,朱元璋也对朱高煦等人改变了态度,他不仅没有再责怪他们偷吃土豆,反而奖励他们可以三天不去大本堂自由玩耍。
朱高煦等人听到朱元璋的赞扬,都露出了惊喜的表情,然后火速开溜。
朱标此时也反应了过来,心中的震惊不亚于朱元璋,他作为太子,深知大明粮食的紧缺和百姓的饥馑,更知道这种高产作物对小冰河期的意义。
“父皇,这土豆的产量如此惊人,若是能推广种植,我大明的百姓就再也不用为饥饿所困了!”朱标激动地说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标儿,你说得对,这土豆就是咱们大明的希望,咱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百姓们都能种上这高产的作物。”
“种子,还是得找英儿要更多的种子。”
“这是一方面,咱再仔细研究研究这土豆是怎么繁殖的,是自己结种子还是直接种这些土豆就能长出来新的。”
“而且。”
朱元璋的目光看向了种植红薯和玉米的田垄:“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就算不及土豆,恐怕也不差多少。”
朱标也是由衷感叹道:“多亏了英儿啊!”
“是啊。”
朱元璋这时候才从土豆亩产量带来的震撼中彻底缓过神来。
“真不知道英儿还能给大明带来多少惊喜。”
第48章 来自姜老师的解答
秋日的午后,法国梧桐那小铃铛似的梧桐果纷纷掉了下来,梧桐絮在微风中纷纷扬扬地飘落,形成了省城大学校园里的独特风景。
朱雄英手中提着一袋新鲜的水果,穿过校园的小径朝着教师公寓的方向走去,他之前原本以为姜老师作为系副主任应该是分房子了,住不远处的学校家属区,没想到还是住在跟研究生公寓紧挨着的教师公寓。
上到五楼,右侧门压根没关,朱雄英的目光在不算大,甚至可以说有些局促的客厅里迅速扫过,最后定格在了姜星火和一位陌生的老者身上。
两人正对坐着,一个坐在沙发上,一个坐在马扎上,神情专注地在棋盘上捉对厮杀。
“姜老师。”
姜星火听到动静,见朱雄英站在门口,脸上露出了热情的笑容,招呼他坐下。
“小朱同学来了啊,你先坐一下,我这盘棋马上就下完了。”
姜星火说着,目光又回到了棋盘上。
朱雄英微笑着点头,表示并不着急.实际上他也确实不着急,在没有课的时候,大学生活基本等同于放羊。
朱雄英坐在“L”型沙发的另一端,静静地观看着两人的对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雄英不禁有些无语,这两人的棋艺水平,似乎并不如他所预料的那样高超,或者说压根跟他俩表面上高深莫测、运筹帷幄的样子完全不符,甚至还不如他家乡镇上的那些老大爷们。
不过,臭棋篓子之间亦有差距。
姜星火似乎也察觉到了自己棋局的不妙,眼神开始变得有些飘忽,他时不时地瞟向朱雄英,似乎在寻求某种帮助。
终于,在一次明显的失误后,姜星火忍不住开口了:“小朱同学,你会不会下棋?要不你来帮我下一会儿吧,我去趟卫生间。”
朱雄英闻言心中暗笑,他明白姜老师这是想找个借口暂时离开,以避免输掉这盘棋,不过他也并不介意帮忙接下这个烂摊子。
于是,朱雄英点头答应了下来,在沙发上挪了挪屁股,坐到了姜星火的位置上。
经过一番称不上激烈的厮杀,朱雄英成功地扳回了劣势,就在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他突然咳嗽了一声,示意姜老师回来接手。
姜星火从卫生间拿着手机出来,看了一眼棋盘上的局势,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接替了朱雄英的位置,下出了一步棋,直逼对方要害。
老者看着棋盘上的败局已定,无奈地摇了摇头:“伱这小子,还真是不体面啊。”
“哎,老赵你这话什么意思,愿赌服输啊。”
“行行行,不就一幅字嘛。”
说完,老者起身收拾起了棋盘上的棋子。
“咱们物理学院的赵院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姜星火介绍了一句,给朱雄英沏了杯茶,随后指着水果:“小朱同学,水果我就不收了,这是原则性问题,不能违反纪律。你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说吧,如果是缺几分日常分之类的,我可以酌情帮忙处理一下,如果是学术交流的话那就更欢迎了哈。”
朱雄英闻言,便将自己心中的疑惑如实问了出来:“姜老师,我最近在研究明朝历史时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相权在明朝似乎永远都不会消失一样,相权是怎么消失的呢?第二个是如果大明不是亡在小冰河期的话,是亡在什么呢?”
姜星火听了朱雄英的问题后,微微一笑说道:“第一个问题嘛,其实说起来也简单。相权之所以在明朝没有消失,是因为明朝的皇帝们不得不重视文官集团的力量和作用,而这里面的道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的经济基础从朱元璋时期,就是标准的大农村社会,那你说不用这些掌握着经济基础的地主,用谁呢?所以,明朝的皇帝们虽然通过设立内阁、厂卫等机构来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同时又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场以保证文官集团的流动性,但归根结底来说,经济基础没变,相权就只会削弱,不会消失,故此才有张居正那句‘吾非相,乃摄也’。”
“至于相权的消失,那就是清朝的事情了,底层逻辑是清朝皇帝的第一个身份是满洲大汗,八旗是军事组织也是政治、经济组织,清朝皇帝以八旗制约了汉人地主,经济基础跟明朝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清朝皇帝不完全依赖之前的经济基础,才能做到把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转化为主仆矛盾,最典型的就是看起来是相权,但根本不是一回事的军机处。”
“咳。”
赵院长看着正在用手机记笔记的朱雄英,有意无意地咳嗽了一声。
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有些话要是说深了,把问题点透了,被人发到网上很容易引起争议,继而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前途,而且说的太透,这些没什么社会阅历的大学生反而未必能懂。
姜星火笑了下,没有往更深的那层矛盾去阐发,而是顿了顿说道。
“实际上,军机处的设立并非偶然,而是渐进式的,代表着清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演进脉络,譬如在清军入关后,就淡化了内阁的决策职能,随后康熙时期为了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设立了南书房,最后在雍正时期才出现了军机处.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达到了绝对的顶峰,军机大臣貌似跟宰相一样威风八面,但却是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这些军机大臣、军纪章京大都品阶很低,在皇帝面前甚至不能站着,只能通过‘跪受笔录’的形式来进行上传下达,他们的权力地位完全来自于皇帝的赐予,皇帝可以给予就意味着可以随时剥夺,所以军机处本质上其实更类似强化版的明朝司礼监,而非以前能代表相权的政事堂、内阁。”
等朱雄英都记下来了,姜星火才继续说下去。
第49章 拍卖会预展
“至于第二个问题,大明如果不在小冰河期灭亡的话会亡在什么……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哈,不过我可以简单地给你说一下我的看法: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官僚体系糜烂、经济与货币崩溃、战乱和天灾导致的社会动荡等等。”
“如果大明能够成功应对小冰河期带来的危机,也就是说不会因为连年天灾而出现内有流寇、外有后金的亡国处境,并保持稳定发展的话,那么它也许能够延续更长的时间,但最终还是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
“因为从本质上讲,大明的制度就是一个内卷的制度,农人在内卷,读书人也在内卷,文官同样如此,而内卷的制度是很难催发出向外扩展的动力的,所以一旦对内发展到了极限,就会把自己撑爆。”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姜老师把第一个问题解释的很清楚了,而第二个问题确实不太好设想没发生过的事情,但也算是基本说明白了.不过应该是考虑到关系还不太熟,有些过于尖锐的观点倒是不好说,毕竟交浅言深是大忌。
“那么如何破解内卷的困境呢?”
“向外看。”
姜星火起身去了卧室的书架,拿了一本《英国工业革命史》出来。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