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69节
而现在就复杂多了,毕竟燧发铳跟火绳铳之间,看起来只加了一个燧发机构,但内部的差异却很大。
而燧发铳想要继续向近代枪械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冶金技术,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让金属材质的枪管强度更高,加工工艺的变化进步也让枪管制造更容易,管壁更薄而能保证承受火药气体的力量而不炸开大明现在突破了“钢的获取”这一技术难点,因此是可以继续往前走的。
他们继续前行,来到了火药填装的工坊,这里的气氛更加紧张,匠人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一丝火星引发不可预知的危险。
朱雄英仔细观察着火药填装的每一个环节,心中默默盘算着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确保安全.看了半天也没什么好想法,劳动人民都是很有智慧的,只要不是那种跨时代的想法,一般在不断地实践经验中,都已经总结出来了。
实际上,粒状火药早就开始用了,二十年前明军就知道火药作为混合物,粉状火药容易分层,容易受潮,其燃烧效能不稳定,因此开始采用颗粒火药,只不过是比较原始的颗粒火药。
但不管如何,颗粒火药的性能都更稳定,威力更强,而且火铳手的训练成本远远低于弓弩,自然远程武器开始从弓弩向火枪转换。
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所列的鸟铳火药配方,就已经非常接近现代黑火药配方,在这个时间点前,世界的其他国家并没有类似的配方,所以现在大明的火药水平,其实是很不错的。
或者说,相较于火铳,其实火药是先进的.毕竟现在大明用的火药,就算放到现代世界历史上的清末,其实都是够用的,到十九世纪中叶时,黑火药仍然是轻武器的基本发射药。
而火枪技术的突破,重点并不在于火药,而在于另外两项,这也是今天朱雄英来的主要目的,因此火药的事情,他并未说什么。
穿过火药填装的工坊,他们来到了火铳组装区域,这里匠人们正忙碌地将各个部件组装在一起,每一支火铳的诞生,可以说都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
朱雄英驻足观看,看的相当认真,仿佛要看透这每一道工序的精髓,他走上前去,仔细观察匠人们的手法,不时地点头称赞。
说实在的,对于朱雄英来讲,这些匠人可比绝大多数文官要有用多了,在他看来都是大明最宝贵的财富。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他们的双手,承载着国家的安宁与荣耀。
李景隆站在一旁,也被这繁忙而有序的场面所吸引,他此前其实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军器制造场景。
而马三保则是什么都没说,只是看着朱雄英,马三保觉得这位长孙殿下对军事、对战争的理解与洞察,远非一般人所能及,这时候肯定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殿下,这便是我们兵仗局目前的生产状况。”
少监恭敬地说道:“虽然已经尽力提高生产的速度,但由于熟练匠人数量的限制,还是无法大幅度提升产出。”
朱雄英点了点头,他知道少监所说的话都是事实,但他也相信,只要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大明的火器制造水平一定能够迎来质的飞跃。
而他负责的,就是找出问题,然后点明方向,至于其他的事情,就是这些工匠来完成的了。
“你们的努力和付出我都看在眼里。”朱雄英说道,“未来肯定会有更好的设备来提升产能,另一方面,这些匠人技艺精湛,为大明立下了功劳,也要好好嘉奖,希望他们能够保持对火器制造的专注,只有真正热爱这门技艺的人,才能制造出精良的火器,对吧?”
匠人们听了朱雄英的话,都纷纷点头,可以说是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为大明朝的火器制造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过朱雄英不仅要提升大明的火器制造水平,还要规划整个军事工业的发展方向,以确保大明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降维打击的地位。
朱雄英环顾四周,目光中闪过一丝坚定,他转身对主管兵仗局的少监说道:“如今,我有一项重任需要他们协助完成。”
少监闻言,连忙躬身道:“殿下请吩咐,定当竭尽全力。”
朱雄英点了点头,沉声道:“现在需要调拨匠人,来研发下一代的火铳,也就是能够对燧发铳实现全面超越的火铳,具体的设计思路,我会跟他们讲,需要你安排十余名最擅长的大师傅来协助。”
少监闻言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应诺,他知道这位吴王殿下对火器的重视非同一般,这次调遣匠人,定是为了了不得的新东西。
很快,少监就找来了这些人。
所谓“大师傅”,指的是工匠里面最受尊敬,手艺最好的匠人,跟年纪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特别大,主要还是技术水平。
而找到了这些人以后,李景隆和马三保继续去完成他们的任务,根据战争期间陆师水师的实际体验去反馈现在燧发铳的改进意见,朱雄英则是交代给了他们下一代火铳的研发方向。
因为火铳的极大进步,再加上世界上没有同样列装足够规模火铳的对手,所以“排队枪毙”这种场景,注定不会出现了,大明会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到下个时代。
而下个时代的关键,就在于三大技术。
——膛线、定装弹、后装发射。
朱雄英的目光扫过面前十余位肃立的大师傅,每一位都是工匠中的翘楚。
朱雄英从袖中取出一幅图纸,展开在众人面前,图纸上大略绘制了他构思的下一代火铳的形状。
“诸位大师傅可先看看,看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朱雄英指着图纸说道。
大师傅们纷纷围上前来,仔细端详着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
“诸位师傅,火铳之威,在于其射程与精度,今日欲与诸位探讨的,便是为铳管上膛线,以进一步提升火铳的性能,简而言之,便是在铳管内壁刻出螺旋状纹路,使弹丸在火药推力下旋转飞出,如此既能稳定弹道,又能增加射程。”
朱雄英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并没有因为外表年轻或是不懂行,而被这些匠人在专业领域轻视。
膛线这种东西,这些大师傅其实是知道怎么回事的,因为滑膛铳的弊端,这些人都看得出来。
一般来讲弹丸都是要比铳管小的,但是因为小,因为尺寸差异,所以现在的火铳是没法打准的,哪怕是同样状态,射出去以后的弹丸,都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
而自旋稳定也不是什么高端原理,这玩意墨家在上千年前都玩明白了,所以膛线这种东西肯定是能够辅助弹丸打的更准,因为弹丸发射的时候,有膛线就会高速旋转。
但问题在于,拉膛线会极大的增加火铳的制造耗时和成本。
不久,一位中年匠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殿下,此图甚妙,但有一问,若要为铳管上膛线,恐需特制之工具,不知殿下可有此等工具?”
大师傅中,另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微微上前一步,他恭敬地行了一礼,缓缓开口:“殿下,膛线之技,必能大增火铳之射程与精准度,只是,如何实施,还需细细琢磨。”
这话说的委婉。
不过工匠们,显然都有顾虑。
朱雄英微微点头,对他们的见解表示赞赏:“两位所言极是,不过以后自然会有专门用来拉膛线的机器,现在的想法,就是按照这些要求,先在现有的基础上,考虑和设计下一代的火铳。”
后装发射,其实跟膛线的设计,是配套的。
前装发射有很多弊端,比如铳口朝下时,受重力影响的弹丸和火药很容易从铳管内滚落,造成哑火,毕竟弹丸的直径和铳管口径之间存在着游隙,所以军队里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案是尽可能的保持铳管朝上,另外选择直径略大于枪管内径的弹丸,虽然直径较大的弹丸很难用手直接塞入枪管内,但借助自己制作的小木锤或者标配的推弹杆,还是能够较为轻松的将弹丸送入铳管内的。
炮兵也研究出来了一些土方法,比如在装完火药和炮弹以后,往炮管内塞入湿泥,或是稻草加上湿泥,能够增加气密性。
但如果要搞膛线,让弹丸旋转,那就要让弹丸比铳管略大一点,这样发射才能让弹丸嵌入膛线而旋转,但这样装填弹丸会非常的麻烦,因为铳管的尺寸本来就是有差异的,如果弹丸卡住了,火药推不动,那么得到的结果就只有一个——炸膛,这对火铳手来讲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可能眼睛鼻子手指头就都会被炸掉。
所以就有了后装的设计,让弹丸和火药从后面装入铳管,装好后密闭后部然后射击。
这种后装火铳,其实跟近代步枪,在设计造型上的差异,就已经不大了。
但是现在毕竟都是前装的火铳,突然说要设计一款后装的火铳,其实是颠覆所有人的观念的,这跟手机从下半部分实体按键变成一整块屏幕,对用户的冲击,是一个道理。
整体来讲,这是一个颠覆式的设计。
而除了与膛线配套的后装设计,朱雄英的图纸里,还有一部分,画了另一个工匠们一眼看上去不太好理解的东西。
——定装弹。
定装弹就跟用稻草和湿泥巴塞炮管一样,其实雏形随着火器在实战中的应用,已经在明军里产生了,一些比较心灵手巧的火铳手会把一次发射所需的火药、弹丸放置在一张油纸上,然后将油纸卷成纸筒用线绳绑紧两端,使火药和铅弹被纸筒包裹,还可以在纸筒中间再用线绳绑紧一次,用于分离铅弹和火药。
在使用时,这些火铳手只需要取出一枚纸制定装弹,然后用牙咬,在纸制定装弹的尾部撕开一个缺口,将火药从缺口处倒入铳管内,然后再将剩下的纸筒以及纸筒内包裹的铅弹一起囫囵塞入铳口内,最后抽出明军火铳标配的推弹杆将其推入铳管底部即可。
可以说,是一种能够提高发射效率的办法,要说有缺点,那就是保存起来数量多了就会比较费劲,因为油纸很容易因为颠簸等各种原因破裂,造成火药的流散。
而这种定装弹的雏形,油纸还不能弄得太厚,因为要靠火铳手用牙齿咬,太厚要么咬不开,要么很费力,还不如按部就班地从火药壶里掏。
朱雄英需要的,是早期的金属定装弹。
当然,这只是他心目中的第一步,后面肯定还是要搞无烟火药的。
只不过就技术难度而言,早期的金属定装弹现在大明能搞出来,因为这东西仍然还是以黑火药作为发射药,使用裸铅弹头,普遍口径比较大,正适合大明的现状。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把“后装发射金属定装弹的线膛铳”这种全方位突破的武器搞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小型化的无烟火药定装弹,那是以后的事情。
而在这一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横针击发式的金属弹壳。
这种金属弹壳在发射药得到激发后会迅速膨胀,从而紧贴膛尾完美解决了枪械闭锁的气密性问题。
朱雄英肯定是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个问题,目前也只能交给工匠们去研究了,不过相信应该不是什么完全无法攻克的难题。
无烟火药尤其是军用无烟火药,原理朱雄英倒是明白,化学老师提过,将硝化纤维溶解在乙醚和乙醇里并加入了适量的稳定剂使它成为一种胶状物,然后通过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制成军用无烟火药,能够极大增加弹丸的射程,并提高弹道的平直性和射击精度。
而这种军用无烟火药的出现,也给子弹和步枪实现革命性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也就是八毫米的勒贝尔1886步枪,即近代步枪的鼻祖。
换句话说,现在大明自主批量生产火铳的技术,距离近代的栓动步枪,其实就差三大步了。
当然,这三大步不好迈过去就是了。
第260章 太湖虫洞的开启
处理好回京之后的诸事,朱雄英算了算时间,抽空去了趟苏州府,对外宣称肯定是去看看王府的建设进度。
实际上,则是去守株待兔一下太湖的虫洞。
毕竟这一场仗都打完了,延绵了半年这么久,按照之前的经验,虫洞也该到开启的时候了。
从京城到苏州府,全程基本上都是走水路,前半段是从燕子矶码头上船,经由长江向东到常州府,随后顺着京杭大运河南下,一直进入太湖。
太湖之畔,碧波荡漾。
存在虫洞,也就是大明世界口中阴阳炁海的位置,此时湖底已经被彻底排干了水,不只是当初一片泥泞的状态,而是地面都铺好了大青砖,远处建好了一道弯弧形状的堤坝,并且在岸上建了一座不大的行宫以及围墙,给周围这一圈算是围了起来。
百姓们只知道这是皇帝的观湖行宫,外面看着倒也气派,但参与施工的民夫真进去,就会发现还是半拉子工程。
不过这里本来也不是住人的,自然也就无所谓了。
朱雄英在行宫里的一间屋子里住了下来,也不需要旁人伺候,安顿好以后,就出门钓钓鱼,看着远处的太湖景色。
这几天没有别的安排,也算是延迟后享受了一下战争结束后的假期。
临走之前,去大略视察一下王府的修建进度就行了。
苏州府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如今不是农忙时节,而且朱雄英在吴地的名声非常的好,之前江南水灾的时候提出的牛痘接种法,去年建立大堤保护苏州府北部百姓免受洪灾困扰,都让苏州府的百姓,觉得朱雄英成为他们的吴王,一定会是一个贤能爱民的吴王。
因此,被征发徭役的百姓在修建王府的时候,也基本上都算是尽心尽力,再加上朱雄英要求伙食供应充足,还有额外的钱帛,所以百姓基本上是没有太大负担的。
嗯,之所以王府的修建进度这么快,其实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王府不是从头建的,而是翻新的。
翻新的基础,就是张士诚的吴王府。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