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30节

  朱雄英点点头:“孙儿明白。”

  “咱会让五军都督府商议个章程,济州岛的军港要好好改造一番,现在驻泊不了多少舰船。”

  经过这几年的造舰,虽然大明的远洋舰队还没有达到能够护卫和装载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军队进行跨海远征的地步,但是也已经算是初具规模,因此向济州岛部署一支分舰队还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蒸汽船,虽然造出来了一艘小船作为样品,甚至还参加了镇江龙王节的龙舟竞赛,但是说实话,那也仅仅是“把蒸汽机安装在船上”,因为效能严重不够,所以推进速度极其缓慢,而且蒸汽机上船会给整个船体结构都带来巨大的变化,应用到了战舰上则更不稳定再者说,现在大明自己造的蒸汽机,推个小船都费劲,指望进步到能够推动战舰,这里面的技术跨越就更大了,没个三年五载都费劲,这是光靠外部输入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研能力的提升。

  在战舰的发展上,以后肯定是要向着蒸汽铁甲舰发展的,但对于大明来说,成熟稳定的风帆战舰依旧是未来,或者说截止到征日战争时期的最佳选择。

  朱元璋站起身来缓缓踱步:“除了加派水师,岛上那些蒙古人也是个麻烦,这些现成的军队不用白不用,不过处置起来却费事,若是拆散整编,难免会激起叛乱,若是放任不管,也不是个办法。”

  这确实是个问题,济州岛上的蒙古人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年,虽然岛上也有汉人、高丽人、色目人,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是哪个民族并不重要了,他们对于自己更多的共同认可是基于济州岛这个地域的,而现在虽然归顺了大明,但这个认同短时间内是无法抹掉的,而且由于是和平归顺,双方并未发生战争,也就无所谓胜利者和失败者,更多的是一种迫于形势的合作。

  偏偏济州岛上的三万多军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大明想让他们来充当黑手套的作用,一旦高丽或者日本有事,就可以让他们出兵干预,这对大明来讲属于有限度干预,一旦不顺利可以及时止损,是性价比非常高的。

  因此,既然这些人还有用,那么把这些人全宰了,或者都迁回大明国内,肯定是不划算的但要是大力度进行整顿,增加大明对于他们的控制,就难免破坏他们的自治,那么很难保证他们不会直接起来造反,这中间的度怎么把握,实在是有些微妙。

  朱元璋停下脚步,目光转向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他沉声说道:“英儿,你如何看待这些蒙古军队?你觉得应该如何利用他们,同时又确保他们不会成为后患?”

  朱雄英略一沉思,然后缓缓开口:“皇爷爷,孙儿认为,对于这些蒙古军队,我们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说说看。”朱元璋鼓励地说道,在他看来,大孙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处事显然已经更有条理了,而且思虑也很周全。

  而对于济州岛的问题,朱雄英其实一直也有思考,这个问题说穿了就是如何将一支降军改造成合格的雇佣兵,参考法国的外籍军团,其实就有了大概的思路。

  “孙儿觉得,首先就是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感受到大明的恩惠,毕竟若是他们在大明的治下过得还没有在元朝治下好,那么对于他们来讲,肯定是会日渐滋生反心的。”

  “喔?大孙是觉得,应该多加赏赐?若是如此的话,怕是与割肉喂鹰没什么区别,所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便是这般道理,而且对于军队而言,事以钱帛不是什么好事.晚唐时候,魏博牙兵为了钱就能杀节度使,再换一个肯给他们钱的,将领反而被士兵架着。北宋时高薪养了八十万禁军,军队甚至临阵无赏赐便拒绝出阵,给了赏赐也不过朝天空射几箭便算是对得起官家了。若是军队总往钱上看,想着做生意般讨价还价,定是打不了仗的。”

  朱元璋这么说,倒不仅仅是因为抠门,而是确实是这般道理,人的贪欲都是无止境的,要是把这帮济州岛上的蒙古军队养成了纯粹拿钱办事的雇佣兵,对于大明来讲肯定是不利的,因为不给钱人家就不办事了,而且钱需要越给越多,再就是反过来想想,是不是李成桂或者足利义满给的钱更多,这帮人就临阵倒戈了呢?毕竟人家李成桂和足利义满也不缺钱,起码不缺收买一支军队的钱。

  朱雄英摇了摇头说道:“不,提高待遇不只是给钱,直接给钱反而落了下乘,济州岛不过一个小岛,即便跟高丽和日本做生意,能够得到的物资终究是有限的,大明可以给他们很多用钱换不来的东西,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方方面面,以及精神上的荣誉,皆在此列。”

  听了朱雄英这话,朱元璋明白了过来,看来大孙是真的对这件事情有着深思熟虑的。

  “其次,随着他们逐渐接触并且习惯了大明的物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思想上的观念,那么肯定会产生仰慕大明想获得更好生活的心理,到时候就可以逐步将他们的家属迁移到大明国内,一方面是给予他们比济州岛上更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人质,作为控制他们的一种手段,这样一来,他们在战斗时就会有所顾忌,哪怕敌人出钱收买,也不敢轻易反叛。”

  这种办法,在朱元璋看来,跟明军控制鞑官的手段是近似的,明初的明军里面,充斥着大量的蒙古鞑官,占比相当可观,而事实证明,这些鞑官的忠诚度相当高,砍起蒙古人来比明军里的汉人还狠。

  “接着说下去。”朱元璋微微颔首道。

  朱雄英说道:“最后,其实可以设立一种针对这些人的激励制度,既然我们打算让这些人参与海外战斗,那么完全可以效仿战国时期秦国的做法,以军功换取他们所需的一切,让他们看到在大明有前途可言,只要他们表现出色,就可以得到晋升和奖励这里面的晋升,既包括他们可以在海外的体系内升迁,也包括可以调任回来到卫所里任职,而奖励的方式就更多了,可以换钱和各种物资,可以换孩子接受教育以后参加科举的机会,可以换更好的个人装备等等,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也能增加他们的忠诚度。”

  “而且,随着不断的流动,济州岛上这支军队原本自成一体的情况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打破,这样一来,既不会因为剧烈变动而引起他们造反,也不会让他们变成独立王国水泼不进。”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点了点头说道:“大孙,你的建议很不错,不过这件事还需要仔细斟酌,不能操之过急,你先去寻魏国公问问,再拟一个详细的条陈,到时候交由五军都督府探讨,毕竟这件事情即便是要定下制度,也要考虑军中的意见。”

  朱元璋的话语说的还算委婉,朱雄英听明白了,其实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如果给济州岛军队的待遇太好,那么这件事情肯定是不可能保密得住的,到时候其他明军知道了,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心中忿忿不平,继而影响军心士气,到时候反而会有更多的负面影响。

  随后,朱元璋写了一封手谕,交给朱雄英,让他带去大功坊的魏国公府。

  乘坐马车来到大功坊,掀开窗帘看着巍峨的牌楼,朱雄英也是觉得属实煊赫,这牌楼还是洪武十五年的时候因徐达功大,朱元璋就下令命有司于京城徐达府前治甲第,赐其坊日“大功坊”,其他勋贵的府邸也跟着沾光了。

  而徐达从收复大都以后,其实一年里有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都是在北平度过的,一般都是十月奉诏回京,然后跟家人团聚,跟老兄弟们走动走动,去宫里参加各种宴会,过了正月再出发返回北平镇守。

  不过自从患了背疽以后,哪怕用了朱雄英送来的药治好了,徐达的身体还是大不如前,再加上今年已经虚岁五十九岁了,马上就是快六十的老人,朱元璋也不忍心折腾他,所以就让他留在京城,全权主持五军都督府,不过日常庶务有其他勋臣负责,倒也不用徐达太过操心。

  信国公汤和与韩国公李善长都已经功成身退了,而现在大明剩下的国公们,分工还是都挺明确的。

  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分别镇守着大明北疆的西、中、东部,蓝玉负责西域方向,傅友德负责瓦剌方向,冯胜负责鞑靼和兀良哈方向。

  而魏国公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大外甥不仅关系近,而且今年刚五十岁身体条件还好,身为开国大将在资历能力威望方面又都仅次于徐达,自然是朱元璋最信任的那块砖,不管是什么突发事件,都要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进行机动。

  至于郑国公常茂.

  “大外甥!”

  别问常茂怎么知道是朱雄英车驾的,每个亲王的象辂后面的旗帜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王旗”,明眼人一看就认出来了。

  刚闭眼没多久的朱雄英清醒了过来:“停车。”

  御者拉开了象辂的车门,朱雄英也不待他放下脚凳,直接跳了下去。

  看着常茂的样子,朱雄英就知道他是真没什么事情干,跟徐达同住在大功坊,徐达不经常往五军都督府跑,是因为他身体不好,有需要他决定的事情,才会上报给他,日常庶务都有侯爵们在操持,徐达也不喜欢事无巨细剥夺侯爵们的权力。

  而这明明该当值的时辰,常茂竟是蹲在自家门前台阶上吃着葡萄,葡萄皮和葡萄籽吐了一地,显然就是真的闲了。

  虽然是开国公爵之一,但是该说不说,哪怕是到了现在,常茂本身的能力,其实都是达不到公爵这个层次的,他十几岁就能成为开国公爵,完全是因为其父常遇春死的太早,属于代父受封。

  而在朱元璋的亲自主持下,常茂也是娶了宋国公冯胜之女为妻,朱元璋其实很抬举常茂,经常让他跟着老丈人冯胜和舅舅蓝玉混军功,基本上属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立功的难度,但是常茂因为性格粗豪,经常会把事情搞砸,而且脾气很爆,有时候跟冯胜和蓝玉都能吵起来。

  本来常遇春作为在明军中影响力仅次于徐达存在,可以说旧部无数,如果常茂本身能力足够能力不够情商高点也行,都可以混的非常好,但实际上,由于常茂本身只能当个冲锋陷阵的先锋官,情商又太低,跟绝大多数人都不对付,所以常遇春在军中留下的人脉,反而都被作为常遇春妻弟的蓝玉所继承了,常茂这个嫡长子却没有成为核心人物。

  而每逢大军出征,在军中常茂的军职都很低,但因为他是国公所以又排在诸将之前,爵位高却无实权,让常茂觉得很没面子,他又总做错事情,更是被主将责怪丢脸。

  久而久之,常茂就不乐意出征了,可在京城里他又能干什么?五军都督府的活倒是挺多,但军队训练、军械装备、粮草后勤、军官升迁这些工作,都是相当繁琐而且考验人的,常茂哪个都干不好,也没人放心这位低配版张飞去干这种绣花的活,所以常茂就这么彻底闲下来了。

  徐达、冯胜、傅友德,都是六十岁左右的人了,李文忠五十岁,蓝玉四十多岁,就常茂年纪最小,才三十四岁,可偏偏他成不了大器,以至于明军的下一代领袖,毫无疑问是蓝玉而不是他。

  不甘心,肯定是有的。

  “来尝尝,酸不酸。”

  葡萄有点酸,甜味不是很重,不过还算是能吃,朱雄英象征性的吃了几颗,然后停了下来。

  朱雄英严重怀疑这一幕很可能不是巧合,郑国公府这么大,常茂在哪不能吃葡萄?为什么非要蹲在门口让路过的勋贵和勋贵家属都看到堂堂郑国公,在该当值的时候蹲在府邸前无所事事呢。

  即便没有姜太公钓鱼那么勤快,估计常茂也是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蹲着。

  所以常茂在等什么?

  看着身高体壮如同黑塔一般的常茂,像是狗熊吃苞米粒一样的姿态,瞪着那双一大一小的雌雄眼盯着手里的葡萄,朱雄英只能开口:“舅舅,你这”

  常茂虽然混的不如意,但对朱雄英的态度确实没的说,朱雄英也不能坐视不理。

  “唉,无事可做啊。”常茂叹了口气,“大外甥这是往何处去啊?曹国公府还是魏国公府。”

  “魏国公府,济州岛的事情。”

  朱雄英也不瞒着他,反正这件事情也是要送到五军都督府高层去讨论的,常茂的爵位在这里,就算军中的地位不是特别高,这种必须列席的会议还是会邀请他,所以不告诉的话,常茂也很快就会知道了,而且毕竟是自家人,又有什么好瞒的呢。

  不过,常茂大略知晓后的反应,却让朱雄英马上就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了。

  “大外甥,伱说我适不适合去济州岛管这帮鞑子军?”

第230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团

  常茂的话音刚落,朱雄英心中便是一动,他没想到常茂竟会主动提及此事。

  虽然常茂性格粗豪,但此刻他眼中闪烁的精光,却透露出一丝不常有的精明。

  如果是其他国公来问这句话,那得到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大明国公是什么级别?若是去率领济州岛上的这些几万蒙古军队,那可真真是降尊纡贵其实别说是国公,就是派一位侯爵去,那都算是大明对他们极度重视了。

  甚至于,这活一般的侯爵都不愿意接,毕竟那里是海外,情况复杂,人生地不熟,生活条件也不好,有种种负面条件摆在这。

  但常茂不一样,本来就高不成低不就的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他只想要一个能够真正改变自己地位的机会。

  而在大明,哪怕是出征,他也肯定没机会作为偏将独领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的。

  “舅舅此言何意?济州岛条件艰苦,人心尚未归附大明,若是贸然去了,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常茂将手中的葡萄皮随手一扔,拍了拍手站起身来,他的身形高大,一举一动都显得气势十足,他靠近朱雄英压低了声音道:“大外甥,舅舅这几年在京中闲得发慌,那帮文官们瞧不上俺,军中俺又插不上手,每日里除了吃吃喝喝,便是无所事事。这济州岛上的蒙古军队,既是降军,又需得有人去整治,舅舅虽不才,但好歹也是上过战场、杀过敌的人,对付这些蒙古鞑子,还是有些办法的。”

  朱雄英心中明了,常茂这是想借济州岛之事,重振自己在军中的威望,甚至借机捞取一些军功,为未来铺路。他心中虽有些担忧常茂的性格可能会坏事,但转念一想,常茂虽然鲁莽,但对付蒙古人倒也有一套,况且此刻大明也确实需要有人去整顿济州岛上的局势。

  “舅舅若有意,此事倒也可行。”朱雄英斟酌着说道,“不过,此事还需皇爷爷首肯,且舅舅需得保证,到了济州岛后能够服众,整顿军纪,确保大局稳定。”

  常茂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他拍着胸脯保证道:“大外甥放心,俺虽然平时大大咧咧,但关键时刻绝不含糊。”

  朱雄英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他知道此事还需经过朱元璋的同意,但常茂的主动请缨,无疑给了他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至于常茂能否胜任,那就要看他到了济州岛后的表现了,不过,他只要不跟张飞学,那般苛待士卒,应该也不会把事情做坏到哪里去。

  两人又聊了几句,朱雄英便辞别了常茂,前往魏国公府。

  接下来的事情还需仔细谋划,不仅要考虑济州岛上的局势,还要顾及到大明与高丽、日本的关系,以及国内政局的稳定。

  马车缓缓驶离,常茂站在门前,望着朱雄英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知道这次的机会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必须把握住才能在军中重新树立起威望,扭转军中对于他不能独当一面的印象。

  魏国公府,是徐膺绪出来迎接的朱雄英。

  徐膺绪在魏国公府诸子中排行老二,但是跟老大徐辉祖和老四徐增寿不同,他是庶子,因此在府中的地位并不算高。

  “殿下。”

  徐膺绪今年刚刚年满十八岁,尚且没有官职,不过看他倒是颇为热情开朗,没有养成阴郁内向的性格,很是难得。

  “二公子,国公可在府上?”

  “自是在的,殿下请随我来。”

  朱雄英走进魏国公府,府邸的装饰风格很古朴,并没有太多的奢华感。

  他跟随徐膺绪穿过庭院,来到了徐达的书房,书房内陈设简朴,几案上堆满了兵书却也不显得杂乱,而是整整齐齐,上面还插着不少的书签,显示出主人勤奋且严谨的性格。

  徐达正坐在书桌前,手持一卷文书,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徐膺绪敲门后轻步上前,行礼道:“父亲大人,虞王前来拜访。”

  “快让他进来。”

  徐达放下手中的文书,细心地折了个角,看到朱雄英,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雄英来了,快请坐。”

  徐达示意朱雄英坐到他旁边的椅子上,而这种亲近也不是做作。

  一方面,朱雄英救过他的性命;另一方面,徐达生性如此,其人不仅智勇绝伦,而且毫无骄兵悍将固有的骄狂,他话语少而思虑精深,而且从不做逾矩的事情,唯一称得上爱好的,就是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而他手里的文书,就是五军都督府送来的,正是朱雄英提出的那几种阵型,因此徐达也颇有些见猎心切。

首节 上一节 130/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