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的爷爷朱元璋

我的爷爷朱元璋 第119节

  “大孙勇于任事做的很好,没辜负咱对你的期望。”

  朱雄英也谦虚地说道:“皇爷爷过誉了,孙儿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朱元璋哈哈大笑,拉着他们入座。

  宴会开始后,酒过三巡,李文忠起身举杯向朱元璋敬酒,两人距离很近,然后低声说道:“陛下,臣这次能够成功抵御洪水,多亏了大侄子的预言,而且大侄子亲临一线不畏艰险,他的表现让臣以为是极有担当,也让百姓们看到了天家子弟的气概。”

  朱元璋听后,目光转向正在跟朱标说话的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

  宴会继续进行,李文忠又向朱元璋详细汇报了抗洪的经过和后续的善后工作,朱元璋听得频频点头,对李文忠的指挥调度和百姓保卫家园的积极性都很欣慰。

  而这时候两人交谈的声音就很大了,朱元璋故意说道:“给咱说说,英儿在那都做了什么了?”

  说是给他说,但朱元璋通过锦衣卫,其实早都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此举其实给说给其他人听的,能来武英殿赴宴的都是字面意思上的“家里人”,要么是跟皇室联姻的勋贵,要么就是如梅殷一般皇帝的女婿,或者干脆就是皇室成员。

  而朱元璋已经注意到,朱雄英跟他们交谈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拿出长辈的威风来,言语间颇有孩视之感。

  毕竟一个人再有能力,对于一些喜欢论资排辈的人来说,你也始终是个“孩子”,这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年轻人在外面闯荡出了一番事业,过年回到村里,酒桌上还是要被很多不如自己的村里长辈用言语和辈分来打压,或许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这无所谓,忍一忍过完年以后回到城市里也不跟这些人来往了,但在古代社会显然不是这样,尤其是明初这种强调去胡化和宗族观念重塑的时期。

  所以,这些亲戚们是朱雄英绕不过去的社交对象,而其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是蓝玉、常茂这样是他的直系亲属对他关爱有加,更多的是跟皇帝有亲戚关系但跟他没有。

  那么所有人都是对朱雄英热脸相对,生怕这位以后可能的皇位继承人记恨自己吗?也不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朱元璋和朱标身体这么好,别说朱雄英能不能当上皇帝,就是当上皇帝,还不知道几十年后呢,几十年后什么情况,谁能说得准?

  而且朱雄英现在在朝廷中,严格来讲并没有什么自己的势力,对于他们也没有太多能影响的地方,因此绝大多数跟朱雄英没什么关系的亲戚,都是表面客客气气,让人挑不出毛病,但心里怎么想的就不好说了,或许是出于嫉妒,或许是出于什么其他原因,还是会将朱雄英当做“小孩”来看待无论他做了什么,评论的时候都会来一句“嗐,这孩子”

  而这种话语,往往不是善意的,在古代社会中,没有成家没有生子再加上辈分低,那就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小屁孩,意味着对价值和能力的某种无形贬低。

  朱雄英年龄小也是事实,这一点他就很难去主动计较,一旦计较,反而会让人觉得心胸狭窄,人家一说“我大老粗开玩笑的,没想到把小孩惹生气了”,到时候场面更尴尬。

  不过,朱元璋却有些看不过去这种事情发火当然不好,再怎么说今天也是给李文忠他们接风洗尘的家宴,应该和和气气的,但让朱元璋这脾气当无事发生过那就更不可能。

  因此朱元璋此举的真正意图,在于在众人面前炫耀朱雄英的功绩,给朱雄英树立威望,让别人不能孩视于他,相当于朱元璋亲自给他抬轿子.毕竟不管是按照社会等级还是按照宗族观念,朱雄英上面或许有人,但朱元璋上面可是已经没人了。

  李文忠也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谈到朱雄英时,李文忠赞不绝口:“陛下,雄英在堤坝上的表现,真是让人刮目相看,调度物资井井有条,在洪灾发生的第一时间,雄英就以百姓社稷为重,不顾有可能的危险亲临一线,与将士民夫们并肩作战,为抗洪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看着朱雄英说道:“咱家的好圣孙自然不是寻常之辈!”

  随着宴会的深入,李文忠又谈到了这次抗洪的一些细节,他说道:“陛下,这次抗洪让臣体会到了民心的力量,当百姓们看到我们与他们并肩作战时,这种激发的热情是非常让人振奋的,可以说上下一心即无往而不利。”

  朱元璋听后深有感触地说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是最大的财富啊!咱们都是穷苦出身,哪怕坐了江山也不能忘本,咱朱家后代的子孙,只有像英儿这样真正关心百姓的疾苦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支持,你们都明白吗?”

  朱元璋话里话外的意思,武英殿里哪还有人不明白?

  而这也是第一次在皇室成员面前,朱元璋明确地暗示,以后大明的皇位将由朱雄英继承,哪怕只是暗示,这种表态也足够震撼人心了。

  从现在这一刻起,无论是有姻亲关系的勋贵,还是驸马们,亦或是宗室成员,都不能把朱雄英当做一個皇孙,当做一个小孩来看待了,而是要当做朱元璋亲口暗示的继承人来看待。

  这种分量,自然是相当不一般的。

  当然,皇帝说的话也不是都会作数的,以后的事情更是谁都说不准,但最起码在现在,他们都明白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对朱雄英的态度了。

第212章 太湖虫洞对应位置确定

  参加完武英殿的宴会,朱雄英终于可以休息了,经过连日来的抗洪救灾和善后工作,他的步履虽然稳重,但眉宇间透出的倦意却无法掩饰,真真是恨不得倒头就睡个三五天来。

  一进入东宫,那些熟悉的宫女们便迎了上来,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苏日娜,她那双深邃的蓝眸中满是对朱雄英的关切。

  “殿下,您辛苦了。”苏日娜轻声说道,她的声音温柔如水,仿佛能抚平人心中的疲惫。

  朱雄英微微点头,算作回应,他确实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

  房间里的浴桶已经放好了热水,温热的水汽氤氲,让他的心神稍微放松了些。

  苏日娜亲自为朱雄英洗头发,她的动作轻柔而仔细,生怕弄疼了他,洗完头发,用指尖轻轻按摩着他的头皮,从脖颈开始按压两侧的穴位,多日来的紧张和疲惫逐渐消退。

  不知不觉中,朱雄英的眼皮开始沉重,最终靠着浴桶坐着沉沉睡去。

  看着他安静的睡颜,苏日娜叹了口气,她轻轻地将朱雄英湿漉漉的头发拨到一边,露出了他肩膀和胸膛之间处的一道伤痕,那是抗洪时碎石剐蹭留下的印记,见证了他这段时间的付出,苏日娜的手指轻轻触碰着那道伤痕,朱雄英眉头紧皱着,仿佛还能感受到他当时的疼痛。

  房间里很安静,虽然在浴桶里睡觉不能睡太久,但在加水保持温度的前提下,半个时辰左右还是没问题,苏日娜默默地守候在朱雄英的身边,直到他的呼吸变得平稳且深沉。

  不过,朱雄英并没能休息多长时间,很快新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郑和手里捏着一封电报,来到了朱雄英这里。

  “圣孙殿下。”

  朱雄英擦干了身上的水珠换好衣服来见他,而朱雄英明显感觉到,郑和对他的态度,似乎也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那就是显得更加亲近了,对于原因朱雄英不好判断,很难说是因为他在这次抗洪中的表现,还是随着地位的愈发稳固的因素。

  电报是从皇宫里的武楼抄送过来的,里面的部分关键词都是暗语,所以朱元璋让人拿给他看,上面暗语的内容也不复杂,就是秦岭的虫洞再次开启了,而在太湖发现新的虫洞并且朱雄英投送了定位器的消息,也被沐胜得知。

  根据卫星信号的定位,太湖虫洞对应在现代世界的位置,是在珞伽岛不远处的一个无人小岛的沙滩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太湖里的鱼虾被时空虫洞传输到了现代世界,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而这个虫洞的性质,根据沐胜的测算,虽然定位器似乎有所老化,但整体来讲跟秦岭虫洞的性质是更类似的,但横截面也就是传输面积要小得多,不过凑合用也行了,这是個不折不扣的好消息.毕竟太湖可比关中距离大明的核心区域要近的多了,或者说,环太湖圈本来就是大明最富庶的地区,有着肥沃的农田、大量的人口、便捷的水运等等发展经济和工业的有利条件。

  但因为掌握的样本数量太少,所以虫洞具体规则是否有差异,开启时间的间隔频次,传输物品的实际情况等条件,都需要进行一定测试才能确定。

  此外,沐胜还告诉他,在他来到大明世界的四个月,现代世界已经过去了三年多,沐锦月已经大学毕业了,对于朱雄英始终保持着思念,感情并没有改变,关于她想要来寻找朱雄英的事情,沐胜尊重女儿的决定.并且沐胜还告诉朱雄英,如果沐锦月无法适应大明世界的生活或者两人之间有什么矛盾,不要伤害沐锦月,可以让她通过钟山的虫洞返回现代世界,虽然这种两界穿越并不能确定其有可能的后果,包括对人体的影响和时间的流逝,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方法。

  同时,沐胜也向朱雄英做出了保证,只要沐锦月能够平安幸福,那么在没有重大亏损且虫洞始终存在的前提下,他都可以一直向朱雄英提供他所需要的物资和知识。

  看着这封电报,朱雄英陷入了思索。

  事情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两界的交易,朱雄英觉得想要长久的维持下去,肯定不能光靠感情,对于沐胜也要有所回馈,毕竟很多工业设备价格不菲,纯送的话,哪怕沐胜吃得消,时间久了也难免会心里不舒服,毕竟谁都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干,每天忙着满足朱雄英的需求.这种事情需要保密,虽然物资采购和运输可以安排手下干,但肯定不可能自己完全撒手不管。

  所以,有什么大明世界的物品,不是古董却依旧在现代世界有价值,朱雄英觉得可以适当地回馈给沐胜,用来维持双方的利益均衡。

  另一个方面则是沐锦月,算算看虽然自己这边从大明世界的三月份中上旬抵达,现在已经是七月初,只有短短不到四个月,但对于现代世界来说,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漫长时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沐锦月对自己的感情没有改变,两人又是两情相悦,那么长久分离也不是办法。

  但这里还有一个心思,那就是穿越者的唯一性,作为穿越者,朱雄英的心里当然希望这世界的所有秘密都只有他自己掌握,任何一个多出来的人都会造成无法预知的风险,所以从本能来讲,朱雄英是排斥其他从现代世界穿越来的人的。

  不过,沐锦月显然是一个例外,除了情感上的因素以及对朱雄英的忠诚的爱意,沐锦月从小耳濡目染和经过系统学习所拥有的经济金融知识,以及对货币银行学的专修,显然对朱雄英即将发起的改革有着巨大的帮助.而且有了沐锦月在身边,在现代世界财力雄厚势力庞大的沐胜,就能不断地通过时空虫洞来给大明世界提供物资,并且能做到严格保密,这显然对于大明世界的快速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至于沐锦月的身份,到时候实话实说就好了,就跟朱元璋坦白,这就是“守门之人”的女儿,在那个世界与朱雄英两情相悦,既然感情和利益都摆在这里,想来两个世界的这些关键人物,都会同意这种关系持续下去。

第213章 工业化的基础

  夏末的京城,阳光透过稀疏微敞的云层,洒在这座金粉之城上,微风中夹杂着淡淡的草木香气,偶尔还传来远处有气无力的蝉鸣。

  朱雄英身着锦袍,骑着骏马,在蒋瓛等锦衣卫的护卫下,赶往城外不远处工部军器局的冶铁所。

  之所以要去冶铁所,是因为这次长江入海口的洪水肆虐,让他意识到大明现有的土石结构已无法满足抗洪等工程的需要,而且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总不能修土路,修石板路吧?

  对于现代基础交通设施来讲,钢筋加上混凝土的结构已经算是标配了,朱雄英深知,要让大明更加强大就必须搞出自己的钢筋混凝土,有这个工业能力才能谈得上建立交通运输网,毕竟大明的经济重心虽然在水网密布的区域,但是有些地方的交通同样不够发达,而且大明的经济想要发展,也不可能一直局限于江南,那么建立自己的陆路交通网络,也是必备的。

  混凝土好说,技术难度不高,只是水泥这项科技点的进阶版,最要紧的其实是钢筋,这东西大明是生产不出来的。

  不过大明却能生产出大量的铁,所以现在的问题不在于铁产量而在于钢产量,实际上大明的钢铁市场是严重的需求不足继而形成的产能过剩,全国的钢铁产量一年就能满足三到四年的需求,官营铁厂经常开炉一年然后歇三年的样子,而为了避免这种生产周期的浪费,朝廷甚至关闭了一部分官营铁厂,然后把钢铁行业开放给了民间。

  之所以以前汉朝搞盐铁专营,现在大明不限制钢铁行业,主要原因还是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冶铁技术长期得不到进步,再加上民营铁厂不仅要登记备案接受监管,而且也不能获得品质太好的铁矿石,所以百姓哪怕去冶铁,也不能打造兵器.当然,一般没人干这事,元朝的时候百姓是真的渴望铁器,但现在放开了反而没人太在意了。

  然而大明目前还没有冶炼钢材的技术,没有钢材就不可能有钢筋,这让朱雄英倍感焦急,要想让大明拥有这种技术就必须从源头上入手,有铁才有钢,他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大明的冶铁技术是个什么水平。

  而且工业发展方面,重工业也确实比轻工业更难发展,不过好在一开始必须发展的重工业门类也没那么多,只要把煤铁工业发展起来就好。

  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冶铁所考察。

  冶铁所位于京城远郊的一座山脚下,四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还有河流,跟想象中糟糕的环境不太一样,朱雄英到达时,工匠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着,铁锤的敲击声和熔炉的呼呼声交织在一起。

  朱雄英和蒋瓛等人下马后,把骑乘的马匹拴在了马桩上,没有过多停留,在来迎接的工部官员的引领下,直接走进了冶铁所。

  “院”“所”和“局”这三种子单位,一般都是各部下属的专营产业,以工部为例,因为涉及到的工程和采购的方方面面,所以下面的子单位也很多,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织染所、杂造局、竹木局、柴炭司、铸炮所等等以“院、局、所”命名的子单位,主官一般都是大使,副官则是副使。

  这些子单位通常由正八品的大使管理,而这里的“大使”,在明代跟后世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指的是子单位的主管官员,通常有正九品和不入流两种。

  在冶铁所大使的带领下,朱雄英边走边观察着四周的一切,心中不禁感叹这里的工匠们虽然技艺精湛,但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在他看来却十分落后,车床什么肯定是没有的,先进的高炉也没有,都是一堆形状各异的石头炉子。

  在一位老工匠的引领下,朱雄英来到了熔炉旁,只见炉火熊熊燃烧着,铁水在炉中翻滚着,发出耀眼的光芒,上面还有人从二层一个类似滑梯的东西,用铲子铲了铁砂往熔炉里面送材料。

  “介绍一下吧,这些炉子都叫什么。”

  “这个是大鉴炉,是以耐高温的牛头石为内壁,用简千石作为炉门。每一百斤铁砂配二百斤煤炭,能出四十斤铁,一炉会下三百斤铁砂和六百斤煤炭。”

  朱雄英看了看,这炉子确实够大,配套的就得十来個人忙前忙后,有在上面送料的,还有鼓风的,以及收铁的。

  他点点头,又问道:“那上面这个送的料是什么?”

  “黑沙,就是粗铁矿砂。”

  工匠带着他们转向了另一侧稍矮的炉子,介绍道:“这个是熔铁炉,没用牛头石,而是鸡眼砂石、火砖、红砖三层隔热制造的,主要用来生产生铁。”

  “然后这个是白作炉,是用来炒钢的。”

  炒钢法,字面意思看起来好像炒的是钢,实际上还是铁,只不过是把生铁炒成熟铁,早在王莽篡汉之前就有这项工艺了,白作炉的作用就是把生铁加热成半液态,然后工匠对其进行不断的搅拌翻炒,跟锅里炒菜差不多,这样的话,半液态的生铁里面的碳分和杂质就能不断接触空气氧化,也就能得到质量相对好一点的熟铁了,而熟铁一般就用来制作器具从西汉到明初,如今炒钢法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技术可以说是已经趋近于完美了,没有什么太多的改良空间,所以生铁到熟铁这一步,其实大明的工业能力是没问题的。

  而跟炒钢法齐名的,还有灌钢法,这个都是写在课本里的,不过朱雄英却并没有见到冶铁所里有什么灌钢法的痕迹,所以忍不住问道:“那现在可还用灌钢法?”

  工匠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老匠人回答道:“若不是有紧急任务,肯定是不用团钢的。”

  冶铁所的大使咳嗽了一声:“军器局对军械质量有要求,我不让他们用团钢糊弄。”

第214章 大明的技术瓶颈

  经过老工匠的一番解释,朱雄英才明白了过来,灌钢法其实是一种取巧的办法,也就是将生铁和炒钢法获取的熟铁再次放到一起去炼,从而获得品质较好的熟铁,甚至是“伪钢”。

  说是“伪钢”,是因为灌钢法原理是让生铁里的碳分进入熟铁扩散,跟真正通过锻打来脱碳获得的钢材完全是两码事,沈括《梦溪笔谈》说的很清楚了“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

首节 上一节 119/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孤,始皇先祖,逆天立人道

下一篇: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