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第111节

  他将一摞奏折梳理出来,点了点头。

  “这些奏折基本都是文武百官呈递上来的,全都是要求朝廷拨款,而且需求还颇为正当,仿佛不修改便要天塌地陷了!”

  朱棣说到最后,语气其实有些严厉了。

  可见他也并不是十分的高兴,反而有些感到别扭与难堪。

  被手下的臣子如此胁迫,让他感觉非常的不爽啊!

  “那皇爷爷的打算是什么?真正尝试构建大明运朝吗?”朱瞻堪认真的对着朱棣问道。

  朱棣听到孙子突如其来的疑问,脸色先是一怔,好似在回想过去。

  然后,面色变得逐渐坚定起来,站起身来正色道:“不错,朕想做一个真正开拓万世基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

  在场的其他几个人,仿佛被朱棣镇住了,没想到前一个还在谈论解决金钱问题,现在就到了开拓万世之基业的话题。

  “可是...那很艰难啊....”朱瞻堪道。

  “朕,不怕!”

  朱瞻堪点了点头,皇爷爷居然还有如此气魄与打算。

  他开口道:“钱财问题好解决,目前,盐政已经有稳定的收入了。”

  “将食盐的售卖权,卖给众多的商贾,然后令商贾交纳买盐钱、保证金、预付款等,然后再让商人们竞标,弄出一个专地专营权。”

  “专地专营权?”朱高炽好奇的问道:“那是如何操作?”

  “比方说,京师附近的食盐只能由一家或两家来进行贩卖,这个权力让对方买走,不过不要卖出去太久,只贩卖三年到五年的权力,便可以收一大笔钱了。”

  朱高炽皱着眉头说道:“好是好,但如此一来,恐怕盐政没有办法收归朱家所有吧?”

  几个人说话间,将目光看向朱棣。

  朱棣坐回龙椅,轻揉着脑袋,叹了口气道:“罢了,看来这钱财想要拿在自家手中,还是比较费劲啊。”

  他将目光放在朱瞻堪身上:“瞻堪啊,根据你估计,这么做能弄到多少钱啊?”

  “不知道,不过应该不会太少,从太祖皇帝去后,我大明十四年的时间,足够养出一批财力丰厚的商帮了。”

  朱高炽问道:“可是如此一来,恐怕商人的限制就要放开不少啊。”

  原本,朱高炽的打算是老朱家雇佣那些商人,让他们作为运盐的工具人。

  一群商人,还想分走朝廷的收益?

  可是按照朱瞻堪的说法,仿佛要将卖盐交给商人?

  这是不是有点过于冒险了?

  朱棣也是点了点头:“恐怕如此一来,商人势力大增啊,商人不懂礼法,追逐利益,毫无廉耻,不可托付大任。”

  “皇爷爷,孙儿不这么看!”朱瞻基站出来,想要表现一番。

  “哦?大孙你怎么看?”朱棣颇有兴趣的问道。

  “商人会成为大患的可能,可现在的读书人,已经成为朝廷的大患了!”

  朱高炽闻言一惊,连忙阻止道:“瞻基,你在胡说什么?”

  老爷子刚刚表达心意,想要将大明大治。

  治理大明离不开的就是各地各方的官员。

  怎么可能将官员彻底放弃?

  朱瞻基反驳道:“父亲,儿没有胡说啊,如今朝廷上下,几乎全是程朱理学教出来的读书人,全是儒家的读书人,难道不是隐患?”

  朱瞻基对着朱棣拱手道:“皇爷爷,儒家学子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已经很多年了,早就形成了一个恐怖的集团。”

  “这次,孙儿与父亲、二叔、三叔,联手都在文官的攻势下铩羽而归,毫无办法,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太孙对于文武百官的反抗感觉有些不满。

  这些话当然不是完全正确的。

  阻碍他们收归盐政权力的人,可并不是只有那些文官。

  而是朝堂上所有与之有利益相关的官员、宗亲。

  不过,朱瞻基在这里就提及文官,给他们穿小鞋!

  永乐大帝刚刚表露强大大明的意思。

  在这种背景之下,不可能再继续容纳儒家一家独大!

  原本,朝廷或者说皇帝之所以只重用儒家。

  一来,儒家在这片大地上,扎根许久。

  二来,治理朝堂最需要的就是稳定。

  三来,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确实适合皇权发展。

  儒家学说,在诞生的最初,就完全符合皇权的利益。

  经过千年的发展,比较出名的学说包括公羊学说、陆氏学说、再算上最广为流传的程朱理学。

  儒家现在代表着的利益与力量,甚至可以说万分庞大!

  如果所有儒学学子的力量能够统一整合起来,恐怕足够改天换地。

  哪怕当初强大如盛元,最后还是要依靠儒家学说来治理天下!

  历朝历代都没有拿出另一套学说或者说撇开儒家学说来治国!

  如果想要成为运朝,最基本的文风便不能被一家所垄断!

  被垄断了当官的途径,其他阶层以及职业基本没有机会成为官员。

  那所谓的运朝大兴恐怕无从谈起。

  朱瞻基侃侃而谈道:“若是想兴国,必须要在儒家控制的官员之中,撕开一个口子,用其他行业的人来充当官吏。”

  “胡闹啊,这是胡闹啊!”朱高炽有些痛心疾首的说道:“儿啊,你这么想,是在与天下人作对啊!”

  朱高炽经过多年的儒学熏陶,还读过众多的儒学经典。

  怎么可能被朱瞻基说几句,就觉得儒学不好呢?

  而且,儒学确实有一定的地位与好处啊。

第119章 撕开朝堂一个口子

  古今多少次改革,都因为改革者死去,而人亡政息。

  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

  只有出现一个新的利益集团才会使得一切不至于人亡政息。

  朱瞻堪便给老大哥朱瞻基注入了这个思想。

  而这也是当初朱瞻堪的打算,作为其中一步垫脚石的就是成立经商司!

  大明的基础阶层便是士农工商。

  士的位置已经被诸多儒家读书人给占据了。

  农供养天下赋税就已经足够费劲了,除非把土豆、红薯之类的亩产巨大的作物发展起来,农家才有发展自身的能力。

  工就更别提了,在人口红利面前,发展科技便代表着很多人会失去工作。

  而且在小农经济的明代,基本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也要一步步来。

  可是商人,还是有机会在密不透风的儒家利益集团中,分出一杯羹。

  朱瞻基第一次听到六弟给他画的大饼时,思绪无比的彭拜。

  直到现在,才在皇爷爷面前吐露心中所想。

  朱瞻基正色对朱棣说道:“学子含辛茹苦,苦心孤诣读书十年,所求为何?”

  “无非就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而中举便意味着他们可以成为一名官员!享受皇恩浩荡,免税免徭!”

  “朝堂之上,只有这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是否有些过于单一?”

  朱棣坐在龙椅上,仔细分析朱瞻基说出来的一番话。

  不得不承认,朱瞻基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

  而且在现在的大明里面,其实已经相当严重了。

  最明显的就是这几天,文官集团几乎已经裹挟了大明的意识。

  朱棣将目光放在朱瞻堪身上。

  太孙平常的学习绝对不可能接触到这些知识。

  那些他给太孙找出来的老师也不可能把这些知识教给太孙。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

首节 上一节 111/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召唤无敌:老婆为我打江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