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76节

  “这些书籍都带上。”王文龙送给徐光启一个大书箱。

  “多谢建阳。”徐光启高兴说道。

  这几天王文龙终于是将《国富论》的资料查的差不多,于是有时间跟徐光启开始讲论西洋科学。

  对于徐光启那些有关于西洋科学的询问,如果放在前世已经大学毕业几年的王文龙或许应付起来还有些难度,可是这时王文龙脑海里却是记得住上辈子所有的教科书。

  很多地方他直接把教科书的内容拿出来给徐光启讲就行,比自己总结的更准确。

  这年代的欧洲传教士也并不是什么通才,许多来到东方传教之前不过是神学院里头毕业的学生而已,所学的内容很多是为了传教而突击练习的。

  在东方人以为他们是饱学大儒,其实往往也不过是在读经之余花费一两年时间专项突击了音乐、绘画、数学、天文等等专业学科。

  实践技术上王文龙或许比不过他们,但是真说起理科水平,这些传教士的上限甚至还不到高中毕业。

  就比如说被徐光启奉为圭臬的《欧氏几何》,其在几何学中的开创性固然可以撑到,但是其中一些定理甚至放到初中数学要求中描述都是不完备的。而那厚厚的一本《欧氏几何》,也没有超出中学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内容。

  王文龙拿着中学教材跟徐光启上课,顺便还把自己作坊里头的几位工匠叫来一起听,这东西对于以后改进印刷技术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仅仅是中学内容,就已经够这时的人学习了。

  上了船之后,徐光启还有些恋恋不舍:“只可惜数学的内容还没有同建阳学完,不如我辞了家中的事情就跟在建阳左右学习?”

  王文龙笑道:“难道子先不需要科考?”

  “也不知能否考上……”徐光启有些心灰意冷的说道。

  王文龙耗费半个月时间都只教完了了几何、代数、函数,后续更复杂的概率、统计、方程、数论等等内容根本没机会上,而徐光启已然是感觉茅塞顿开,笔记整整做了一箱,甚至生出想在王文龙身边跟随学习的想法。

  但是王文龙却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带着这么一个徒弟,他最后将大体内容草草写下,花了两天时间做出几册笔记之后就让徐光启自己回去学习。

  王文龙知道更复杂的数学内容,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有了需求自然就会被人研究出来。

  现阶段对于数学的研究,只要够用,不落后于欧洲太多就行。

  就像现在的福州据说已经有人开始计算更繁复的对数表了,那就是需要大量统计算数的吏员们在发现对数的实用性之后主动进行的工作。

  徐光启突然说道:“建阳,你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只怕已经超出那些欧洲传教士,为何不以此本领著书立说?”

  王文龙笑着说道:“此时理学知识都要在实际应用中才有效果,我等想真正为人所重视,还是要能够掌握资源。”

  徐光启思索,一番颇为认同的点头。

  王文龙这话就是专门说给徐光启听的,希望他几年后还能记住。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徐光启这次回到松江读书过不了几年就能高中进士,那才是他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

  在这年代如果让徐光启把所有精力用来研究数学,实话实说,有点屈才。

  就像朱载堉算出了十二平均率,但是没有相应的应用场景,最终落的结局也不过是几百年后被欧洲人从故纸堆中翻出成果,得到无尽的唏嘘与赞许罢了。

  这时代的大明缺的并不是一个著名数学家,而是需要更多能够依靠科技改天换地的人。

  其实徐光启如果考中进士,对他最有用的其实还是物理和农学的内容,物理学可以造枪,造炮,农学可以推广新作物。

  于是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学完之后王文龙又给徐光启加上了高中物理教材中力学方面的内容。

  至于只看那简略的笔记徐光启能不能读懂王文龙也不敢保证,不过大不了那时写封信来,或是徐光启再把问题集在一起走一趟福建互相交流也就是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王文龙很有信心,徐光启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绝对有能力学懂这点中学理科内容。

  送行的朋友们帮王文龙把东西装上船,王文龙正要走过跳板,李国助悄悄站到他身边递给他一盒点心。

  “这是国仙给你做的。”

  王文龙一愣,给自己未出阁的妹妹为王文龙送点心,李国柱也是有点恶心。

  见王文龙接过点心匣子道谢,他终于忍不住问:“建阳对我家妹子究竟是什么意思?若是真个情投意合,不如前来说项。”

  王文龙道:“李兄知道我的情况,何况我还和沈家有了婚约。”

  “你!”李国助既生气又无奈。虽然魏天爵已死,但李国仙被他害的也没人敢来求亲了。

  而王文龙也已经讲好婚姻,除非把自家妹子嫁给王文龙做侧室,可李家又始终觉得委屈了。

  现在李旦还在海外,但李国助知道照父亲的性格,李旦多半宁可李国仙一辈子不嫁,也不会做这折颜面的事情,最后很可能就把李国仙送给李家的哪个海主去结亲。

  李国助知道凭妹妹的性格,落个这样的结局,只怕一生都会难过。

  李国助说道:“几个月后我爹要来福州,你看在我妹妹面上,去跟他把话说清楚。”

  王文龙点点头:“介时我一定去。”

  又想到李国仙,王文龙拿着食盒说:“李兄回去转告二姑娘,王文龙收了她的食盒,万分感激。”

  李国助闻言有一瞬间真是想要动手打王文龙,却又无奈于王龙还真没做错什么事情。

第125章 两妻并嫡

  最后李国助只能咬牙说道:“我妹子若是英勇,建阳你也不许软弱,否则不光弟兄没得做,我还得跟你过不去,你介时看我说的作准不作准!”

  王文龙只能点头道:“了解。”

  王文龙也知道自己其实在感情上很懦弱,他想要李国仙,也想要沈宜修,最好一双两好,却偏偏没那胆子把自己这龌龊心思说出来,沈家李家他都得罪不起。

  心中自以为把这事情给李国仙决定是尊重她,其实还是在逃避。

  其余送行众人并不知道这一幕插曲,看着李国柱和王文龙说话之后还一起摇手送王文龙离开。

  王文龙心中有鬼,等到小船走远,他忍不住问徐光启说道:“子先兄可知本朝有平妻一说?”

  徐光启摇头:“听说过倒没见过。”

  王文龙心中还抱着一丝希望:“我在泉州听有商人是娶了平妻的。”

  徐光启理解了一会儿,摇头笑道:“商人有说平妻的,其实不过是在外头娶一房妾室不叫家中主母相见,将那妾室在外人面前也‘妻子妻子’的称呼而已,其实还是妾。”

  徐光启思索一番又说道:“在古书上倒有听过两妻并嫡的,比如三国时贾充有左右二夫人,西晋安丰太守娶二妻多妾……不过这都是礼崩乐坏之事。”

  徐光启一脸正直的评价:“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哪有什么两妻并举的,多半是得罪不了两家背景,或是欺骗了两家女子,不知如何了账,于是干脆乱了礼法,此等人物色胆包天,该为吾辈文人所不耻!”

  王文龙老脸一红,心虚徐光启是不是暗戳戳在嘲讽他,看了半天见徐光启神色如常这才放心。

  幸亏船舱里采光不好,这货的心虚也没被徐光启看出来。

  王文龙总算听懂,按徐光启所说平妻这种事情此时确实是存在的,不过发生几率非常小。

  这年代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平妻的抵触并不来源于什么妇女权利,而是觉得平妻破坏了儒家传统的家族结构。男主外,女主内,这年代的人觉得内宅之中也只能有一个女主人,如果有一堆妻子,那么家庭将乱成什么模样?

  如果真想要多娶女人,纳妾就好了,何必多娶妻子?

  当然想要不被人背后说小话的两妻并嫡也是可以的,徐光启就举了一个例子:如果王文龙在家中有一个正妻,进京赶考,考中状元,然后被皇帝再指婚。

  被指婚的那个妻子肯定是正妻,但是出于礼法,家中的正妻也不能偏废,那就理所应当的有两妻并嫡了。

  这故事的美妙程度大概只能在戏曲里听到。

  而若非如此,现实中说什么平妻,其实就是看女方能否相信他王文龙的人品,信他能把几个妻子平等对待,即使年老分家之时,也没有轻重之分。

  这比结婚不扯证严重多了。

  王文龙蛮有负罪感,不知怎么办,干脆借着船篷一盏油灯的微光埋头干活,将其余事情抛在脑后。

  他开始写作《国富论》。

  王文龙最终决定按照《国富论》原作者亚当斯密一样,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内容。

  在这大半个月时间里,王文龙已经在脑海中把《国富论》翻了好几遍,越看越是能体会到亚当斯密写作此书时心思的机巧。

  《国富论》以劳动生产力的概念开始,讲到增加劳动效率的分工,再从分工讲到交换,从交换讲到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从货币讲到商品的价格组成,从价格组成讲到工资、地租和利润,一步一步将经济的运行过程做了系统描述。

  也只有这种写法最为科学。

  因为《国富论》涉及的面太广了,每一步都有经济学概念的引入,找一个抓手一步一步层层推进是对读者最友好的编排方式。

  当然也可以换成其他方法,比如跟后世的经济学教材一样,分章分段,每一段开篇先给一个经济学名词,后面跟着一大堆解释,然后再是实际范例,这样也能说清楚,但这种东西哪怕是后世人读了都会头晕眼花,阅读有好度,远远没有亚当斯密的原本来的强。

  更重要的是这样条分缕析地推进,可以很明确的展现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逻辑性,严密的逻辑与科学辩证法正是近现代社会科学和古典哲学的主要分水岭。

  这年头也有许多哲学书籍,每种书籍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解释方法,但是这些书籍对世界的解释都是先提出一个概念,然后把自然现象硬往上面套,而近现代社会科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个过程调换过来,先从自然现象中分析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去做假设,通过假设进行实验,看实验结果与理论是否符合。

  就和《天演论》提出的精髓一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王文龙知道,如果他在写《国富论》时把原书的这一逻辑精髓给丢掉,那么这本书的震撼力将会大打折扣。

  《国富论》原版的全书有五十多万字,但是亚当斯密的原文扯了大量内容,还絮絮叨叨的介绍此时的工业革命景象,如果只为了讲述经济学不少东西都是可以删掉的。

  王文龙对比着脑海中几个版本的《国富论》,最终写出来的篇幅大约能缩减到四十万字,跟儒林外史的字数差不多。

  而且缩减了篇幅之后,也可以让他少查一点资料。

  王文龙渐渐进入了创作状态,将脑海中的各种资料与《国富论》相对比,反复斟酌,务必使得这本书读起来逻辑严密,同时对于经济学概念的展示能够尽量的通俗易懂。

  徐光启放下书本时见王文龙在一张纸上反复涂写,整理着文字,不禁好奇询问:“建阳又在写书?”

  王文龙点头说道:“前几日整理的资料已经足够,正要动笔写那通商之书了。”

  徐光启笑着道:“写完之后能否给我看看原稿?”他也知道王文龙查了十几天的资料,颇为惊讶与王文龙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不过只以为王文龙要写的是《福建商志》这种描述通商情况的地志书籍。

  见王文龙点点头,徐光启便一脸期待的继续阅读他的数学笔记,两人互不打扰,船舱中只回荡着翻书声、写字声,还有艄公摇橹的吱呀响声。

  就在王文龙在船舱中奋笔疾书、改编着《国富论》的时候,在苏州的袁无涯确正积极关注着市面上的子学籍售卖情况。

  此时的书坊最为热销的书籍是小说,次之则是程文墨卷,古文和经史杂说的销售情况只能说得上平平。

  但是但凡有点档次的书坊又必须要有这种书籍才能撑得起门面。

首节 上一节 76/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