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59节
魏天爵自称采补之术可以练出阳道,但是需要花费几十年。
这听起来靠谱,可是对高宷来说就等于完全没用。
高宷是矿监太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撤回宫中,他要是不在福建,哪里可能继续为所欲为,所以他很赶时间,必须得在福建就练出来。
魏天爵每次想满足私欲让高宷去做某事都是用可以加快修炼来引诱他,每每成功
听说魏天爵找到的女子与她一年修炼可抵十年,高宷激动问道:“那女子现在何处?”说着就起身,似乎恨不得现在就冲出门去开练。
魏天爵却满脸苦恼的指了指自己肿起来的脸:“那人是海商李旦家的二小姐,我之前已几乎将她骗来,却被王文龙同着李家的人给救回去了,还将我一顿苦打,我都不敢说出公公的名字……”
高宷一愣,接着就是咬牙切齿:“这个王建阳,枉我之前那般对他,现在却来害我的命!”
高宷万分痛恨王文龙从中作梗,如果魏天爵帮他把人弄到泉州,他直接生米做成熟饭,到时候给李佳送一帖婚书,为了自己阳道复生的大业高宷说做也就做了。
但现在人已经被夺了回去,高宷却也不好再去抢。
魏天爵出面把人骗来,他装作不知不觉的接收多少还能糊弄过去,而明火执仗的去李家抢人,就做的太绝了,毕竟李旦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魏天爵看准时机道:“公公此时都是那王文龙挑唆,不如找人去教训他。”
高宷却是犹豫起来,鼎炉反正已经没了,高宷觉得痛恨也是没用:“那厮可恨,只是他现在已是徐学聚的幕僚,不好妄动啊。”
魏天爵却一脸悲愤的说:“我恨的是那厮吃里扒外,若是不好好教训,以后只怕有损公公的威名,我们也不好办事了。”
高宷思索再三,终于点点头,脸色阴沉的说道:“那要想个万全的法子才好。”
魏天爵冷笑说道:“想要对付人,难道还没有办法吗?小的这就回去想。”
魏天爵暂时没想到对付王文龙的办法,但是对付李家的办法早已想出。
几天之后福州城中突然传起一个谣言:高宷正在练习阳道复生之术,需要采阴补阳,而方士说海商李旦家的二小姐李国仙就是最适合高宷的炉鼎,为此高宷甚至派人去诱骗李家二小姐。现在李国助已经把妹妹保护起来,也不让她再出门。
李国助听到这个谣言之时,先是奇怪,接着就大怒起来。
李国助不傻,很快反应过来,这个谣言就是魏天爵主动传的。
魏天爵此行为便是为了恶心李家。
听信传言的人固然会因此讨厌高宷,但更重要的是经此传言人人都知道高宷看中了李国仙,向李家提亲就等于和高宷做对头。
那么哪还有人家敢来向李国仙提亲?
这魏天爵果真是个小人,就因为害人不成,居然就要毁了李国仙的一生。
李国助气的不行,偏偏现在李旦正在海外,李国助只能看着魏天爵恶心他们却毫无办法。
至于王文龙得到消息之后也是惊讶。
他万万想不到,魏天爵这厮居然想出这样的办法来恶心人,而且他传出的谣言偏是真事,想推都推不干净。李国仙平白无故招惹上这样的是非,小姑娘也真是倒了大霉。
而王文龙自己也警觉起来,魏天爵这厮果然是毫无底线。
为了报复了李家居然用出这样的手段,只怕对自己手段还要更狠。
这事去找徐学聚没用,反而引得他怀疑。
王文龙只能去找李国助和翁翊皇,两人对王文龙表示自己一定帮他盯着风声。
李国助想想劝道:“建阳不如去外藩躲避几日。”
王文龙冷笑摇头:“先看他有什么手段再说逃跑之事。”
王文龙上辈子从小就失去父母,能够长到那么大并做出一番事业,他怎么可能是好欺负的?
王文龙思来想去,也已报定最坏打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大不了就逃离福建并且想办法鼓动王宇等人提前掀起诸生之乱。
到时候他就找机会趁乱回来把高宷他们全部干死,永绝后患。
他是无赖性格,咬上人也是要见血的。
想让他放弃自己花费一年挣来的身家可没那么容易!
时间来到万历二十八年的二月底。
李化龙在重庆祭天誓师,兵分八路出击,准备和播州的杨应龙展开决战。
自从去年三月李化龙被调往播州救火之后就明白,当地的问题并不是杨应龙太能打,而是播州上下土著对大明不满。
去年整整一年李化龙都老老实实在做安民工作,一方面修筑城堡,堵住杨应龙的出路,另一方面抓紧时间联络安抚苗人势力,整顿西南的军务,修桥铺路,到了此时终于做好了进攻准备。
李化龙直接命令手下诸将:以杨应龙的实控地盘娄山关为界,进入娄山关之前,一边作战一边招降纳叛,因为这些地方驻守的都是投靠杨应龙的势力,人手太多,根本不可能打完。而进入娄山关之后就全力进攻,不受降,务必一举就将杨应龙的主力歼灭。
老天爷也为李化龙进兵做帮助,就在他誓师前后四川玉垒山突发地震,山体直接崩裂,杨应龙手下的苗人根本没有快速修路的本事,这一下直接将杨应龙调兵的路径都给堵了,想要调兵遣将做防守都困难重重。
这是平播州之乱的最好时机!
大明这边派出了一票猛将,后世有“明末第一猛将”之称的刘綎抢兵过綦江,之后就连战连捷,杀穿杨应龙重兵把守的三个苗洞。
“刘大刀”亲自上阵冲锋,把当地苗人看的心惊胆战,到后来甚至见到他的旗号就直接投降。
大明和乱军的局势已经非常清晰,稍有见识的土人头目都果断倒戈。
李化龙在西南一年的经营也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而即将收获的还不止西南的李化龙。
农历二月末,福建冬播的马铃薯也陆续成熟,福建百姓都在好奇这种作物究竟产量如何?
第98章 马铃薯丰收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本来就没有多少适宜种植水稻的平地,所以一直到王文龙后世时的福建的粮食作物之中排名前三的还是水稻、甘薯和马铃薯。
其中马铃薯和红薯都是适宜在荒地上耕种的作物,而马铃薯的最大种植地方就是漳泉,还是特殊的沙地种植。
利用沙地冬种马铃薯可以减少土地使用空窗期,不与水稻抢水争地。
这一年因为救荒瓜菜仙人的信仰影响,泉州大量土地都种植了马铃薯,而最早收货的地方却是靠南的漳州。
当马铃薯开始陆续收获的时候,农民们才知道这种作物的厉害。
最开始百姓自己种着地,也知道马铃薯的收成会不错,但是当亩产量报上来的时候,徐学聚自己都惊呆了。
第一次在福建推广的马铃薯亩产普遍达到了一千斤,好的甚至能接近两千五百斤。
相比之下,作为主粮的水稻平均亩产也就在三百斤左右,好田的亩产也就六七百斤。
当然数据不能这么算,因为马铃薯的水分太大了,同等重量下新鲜马铃薯所能提供的热量也就是大米的五分之一不到,但即使这样,这玩意儿的产量还是能和作为主粮的水稻相当。
关键是这东西不和主粮争抢田地,完全可以在冬季种植,瞬间就让百姓对此粮食留下深刻印象,徐学聚已经打定主意,今年就开始在全省大力推广马铃薯,同时红薯、南瓜等作物也要大力开始推广。
与此同时,苏州的袁无涯给王文龙寄来了一册样书,王文龙离开苏州半个月后,他的《葡萄牙国史》终于可以在苏州付梓印刷。
《葡萄牙国史》的正文不过二十多万字,只用几册就可以印完,反倒是正文之前附上的吴山社朋友们所做的序让王文龙哭笑不得。
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这时的卖书名家,极其有商业头脑,在序中把这本《葡萄牙国史》吹得天上有地下无,叶昼则最是夸张,直接把王文龙捧到了太史公一样的地位,称王文龙是“唐虞以来写西人史者第一”。
而冯梦龙则是在序中预告他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对《葡萄牙国史》进行点评,为后续的点评本预先宣传。
甚至袁无涯不知从什么途径还去弄到了李贽的文章,王文龙仔细一看才发现李贽写的根本不是《葡萄牙国史》而是对于天演论的评语,不知道袁无涯哪里搞来的,却也被他缝合到《葡萄牙国史》的推荐人名单中,真是欺负这年代资讯不发达,要放在后世,就袁无涯这缝合手段早被告了
王文龙记得李贽过两年就会被抓去京城问罪,李贽直接在狱中自尽,想起来也是令人可叹。
但李贽之死并没有太影响他的文章在世间流传,李贽死了之后,许多他的弟子还在积极刊印他的书籍。。
……
三月初,福州平潭君山镇。
一群农民兴高采烈的沿着田埂开始劳作,他们挥动锄头,很快就从土中翻出了一个个拳头大小圆滚饱满的马铃薯。
“给藩台大人报喜,今年村中的马铃薯亩产少说能有一千三百斤!”
村中的保甲来报告此事时脸上的笑容落也落不下去。
此地在后世是平潭实验区,到小王穿越的年代,当地民间建商据说能承包全国百分之二十以上隧道工程,平均彩礼三十多万,房价物价直逼一线城市,那是有钱的紧。
但是在这年头的平潭却因为是标准的海洋性气候,十分不利于农耕,穷得百姓叫苦连天。
特别是君山镇一带,满地海沙,“狂风过处风沙起”是这里终年的写照,海洋性气候加上沙地土壤,使得此地的土壤蒸发量往往大于降水量,加上海水盐分侵蚀,基本啥玩意儿都种不活。
每年漳泉旱灾的时候,福州的情况多少能好些,但是唯独君山镇一带必定受灾。
今年夏秋天气干旱,临近冬天的时候君山镇的百姓都已经准备好携家带口的去逃荒了,连村里年前出生的孩子都已经卖光了。
真不是父母狠心,按照此地百姓的经验荒年出生的孩子是养不活的,卖出去还有条活路,留在家里的多半要饿死,更惨的情况是被人诱拐去吃掉。
这种条件下突然发现有一种作物居然能在这种沙土地上获得丰收,对于此地的百姓来说简直是做梦里才会有的事。
徐学聚看着农民挖了一亩地的马铃薯,这才在众人簇拥之下,来到村头的戏台上。
戏台下早摆了一尊漂亮的救荒瓜菜仙人像,雕像粉白施朱,描金绘彩,一看就花了大钱。
神像坐在一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的官轿里,后面还跟着一排陪祀的神仙,为首的是“洋芋公”,后面则跟上了今年徐学聚要在八闽大力推广的红薯的代表“仙薯公”,接着是南瓜的象征“攀蒲婆”。
这些神像抬着绕各村游街一圈,已放了一上午的鞭炮,百姓一路焚香簇拥烧的神像都已经满是香灰味道,今日游神之后就会被各村接到自己村中所建的庙宇中供奉祭拜,等明年游神时再抬出来。
负责主持今日盛会的人叫做赵范,他是专门从漳浦赶来的。
赵范是赵宋皇室的后裔,隆庆五年进士,当到浙江按察副使,他十年前辞官回家专心做一方乡绅,在漳州老家承担大量桑梓义务,积极为家乡新修水利政绩百姓,还鼓动家族子弟帮助朝廷抵抗倭寇。
赵家元末全族躲避到福建时就结成堡垒自保,赵家堡仿照开封杭州两宋代的两京,布局拥有外城、城墙等等设置,仿若一城。
漳浦经常受到海盗骚扰,赵范回乡之后就拓建自己家的家堡,把家宅修筑在高山之上,每次海边告警都能提前去通知山下村民,打开堡寨供给村民躲避。
这一次漳泉二府受灾,除了用民间信仰鼓励百姓种植瓜菜代之外徐学聚也联络了大量乡绅帮忙,其中赵范就是最积极的,他将自己在漳浦的所有田地全部种上了马铃薯,也因此十几天前农田大获丰收。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