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485节

  听说王文龙带来的都是大米之后,祖天定诚心实意的竖了个大拇指。

  “捐粮救灾我也见过,但如建阳公这般雪中送炭的,我是头一次见到。我祖天定佩服。建阳公在宁远有何需要,只要说一声,祖家全力帮助。”

  王文龙笑道:“我倒真有事相求。”

  “先生请讲。”

  王文龙说:“可否让贵家庄子里,将在辽东一带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注意事项与经验整理出来。”

  这还是为了在辽东推广玉米和马铃薯做准备。

  这年代的马铃薯和玉米抗性和王文龙前世的作物不能相提并论。

  在福建地区种植这两种作物,哪怕作物性状差些,影响也不算大,可以直接套用前世的农技。

  但在辽东,王文龙可不敢这么做,这里的气候条件太严苛,搭配上性能较弱的作物,如果没有实地种植过马铃薯和玉米的人指导,很可能会让小农绝收。

  小农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只要绝收个一两次,他们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再种玉米和马铃薯了个。

  祖天定点头道:“这有何难,我马上叫人去做!”

第899章 荒年惨况

  熊廷弼之所以建议王文龙在宁远赈灾,是因为这里是山海关,沟通整个辽东的要地,这里的商人吃的都是卖入城市的粮食。若是城中缺粮,商人就不会从山海关出关了。

  缺少了商人,如祖天定家中种出来的蓝草就没地方卖,会使得很多地主断了财路。

  地主的财路一断,下一季的粮食种植也就没人组织。

  王文龙第一批运来的粮食有一万两千石,是辽东接收到的最大一笔私人援助,着实救了本地之急。

  流民每天只需要十两米就能够吊命,一万两千石粮食,可以让宁远附近接近十万流民吃上一个月。后续还能送到的八千石粮食,足以让宁远城挺过灾荒。

  但地方上的情况却远没有这么好。

  不是所有辽东人都有机会跑到宁远这样的大城市来讨饭的。

  各地的都护卫所都在爆出惨剧。

  广宁卫镇夷堡,卫所兵张天福家,一对夫妻两个儿子,一家人原本为本地旗官耕种土地二十亩,遇到天灾而颗粒无收,本地旗官免了他今年钱粮,但又遇上鞑靼入寇,辽东新派增饷加到了张家头上,张家根本交不上粮食,卫所里要求张天福不出粮食就去服徭役,将粮食押送往定辽。

  张天福连出徭役自带的口粮都凑不齐,张天福想到死在半路上,朝廷会有些抚恤,思来想去,他一粒粮食也没带便参与运粮。

  路上张天福先是靠同去的卫所兵接济了几顿饭,接着便是靠乞讨,最终在辽河畔饿的不行了,想着为家里妻儿挣一份抚恤,终究是没有敢劫粮。张天福求押运的官长给他写了个运粮途中病故的文书,便在辽河畔自尽。

  巨流河一带的长山堡,镇守兵丁陈、梁两家儿女结为娃娃亲,饿的实在没有办法,儿子女儿更因饥饿而病入膏肓,两家互相约定,谁家的孩子先死,便分食其尸而活命。陈家的女儿先撑不住,于是陈家取一红布其尸体面部,之后两家人举火而啮其尸体。

  抚顺会安堡,有贫妇王氏丈夫在外当兵,王氏在家中耕种,当年颗粒无收,两小儿饥饿已极。王氏家中接近断粮,她将最后粮食留给孩子,自己几天没有吃饭而饿死。

  王文龙已经不敢看辽东本地报纸,连篇累牍的惨况新闻,让他几天吃不下饭。

  要到冬小麦收获,辽东的粮食情况才能够好转,而这一季小麦收获之前,情况只会越来越惨。

  这种情况下,王文龙在宁远的赈灾粮食自然引来了许多人的注意。

  腊月十二。

  佟松月从海州卫赶到宁远,一见王文龙便跪下道:“建阳公,老朽求你救救海州之民吧!”

  王文龙连忙扶起道:“佟将军快快起来。”

  佟松月出自铁岭佟家,是参将佟鹤年的叔父,佟鹤年就是今年在天定堡大败的那个主帅,现在已经被朝廷处理,但佟家在海州一带的势力还是颇大。

  佟松月有个旗官的官职,但他却是海州出了名的读书人,穿着也是一身文人服装。

  他跪在地上着急道:“建阳先生不给粮食,我便不起来!”

  王文龙无奈道:“佟将军要多少粮食?”

  “至少三千石!”佟松月回答。

  王文龙苦笑:“我哪里变出三千石粮食来?”

  王文龙在福建后续组织的八千石粮食陆续送到,还有海五路和民党的两千石粮食分拨过来,看起来虽然多,但这几天打听到消息的辽东人多有来找他要粮食的。

  王文龙总共才弄到两万多石粮食,全发出去也就够辽东百万灾民吃上五天,大灾已经绵延小半年,他做不到面面俱到。

  手中可调拨的粮食实在是难以凑出三千石。

  佟松月着急道:“我不只是为了桑梓,更是为了朝廷,海州若再不赈济,将不复明土也!”

  “怎么回事?”

  佟松月急道:“东大乘教借助天灾在海州一地大肆扩张,若是再无一个人去管,他们再过几年恐怕都能举旗造反了!”

  大灾之中原本就显得脆弱的明庭统治在海州等地已经渐渐丧失,百姓们没有希望,又想要受到保护,于是各路邪教自然滋长。

  海州卫,牛压驿。

  王好贤身穿法袍,表情肃穆,在高台之上持剑挥舞。

  台下数百民众眼睁睁看着他做法,手中举着香烛,无比虔诚。

  “走去!”王好贤焚了一张黄纸符,手中铜钱剑突然向着北方指去。

  百姓们纷纷向他剑指的方向看去。

  王好贤手下的倒头连忙鼓噪:

  “海州大旱的原因找到了!旱魃就在城北!”

  “城北?城北哪一家?”

  “哪里去打旱魃?”

  “只要佛爷一句话!天上地下我们都跟着佛爷去!”

  众人议论之间,王好贤已经收拾器材,急急忙忙坐上一架大车。

  一群信众围着车架。

  王好贤从车中用低沉的语调说出方向,王好贤的弟子便朗声告诉信徒。

  信徒们狂热的喊着扑打旱魃的口号,直接抬着王好贤的车家往城北而去。

  城北牛山庄,专客们就见到乌压压上千信徒,焚香烧纸的来到庄中。

  王好贤坐在车中指挥信徒们进入庄子的坟岗,然后便从车中悠悠的说出一句:“旱魃就在这里。”

  车外王好贤的大弟子闻言,站上车顶朗声道:“佛爷法旨,挖坟打魃!”

  上千信徒当时就狂躁起来。

  有人带了竹竿铁锹,便冲着一个个乱坟开始挖掘,有人甚至是空手而来,直接虔诚的用肉掌去掘泥土。

  十一月的辽东,虽然不下雪,但是土地也冻得硬梆梆的,这些用手掌挖掘之人,很快便是双手鲜血淋漓。

  牛山庄的百姓见他们如此疯狂,哪里敢靠近?

  这些信徒用了一天一夜,掘开了十几个坟包,每一个都打开棺材,观看其中尸体。

  一直到第十五个坟头,就见棺中尸体并未腐烂,甚至长出白毛。

  这其实是旱灾之年的正常现象。

  大旱的年月,土壤含水量低,尸体不易腐败,此时密封且有尸体滋养的棺材自然成为各种真菌的优良生长环境,挖上十几二十座坟,很容易就能挖出这种白毛尸体。

  信徒挖出白毛尸的消息传入车内,王好贤连忙询问:“是谁家的坟?”

  徒弟回答道:“是牛总旗的叔父,死了半年了!”

  王好贤突然睁开眼睛,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第900章 打旱魃

  信徒们就见大车车帘猛的掀开,王好贤站到车辕之上,高声道:

  “正是这家人养出旱魃,吸走了海州的水汽!海州灾荒如此剧烈,此为罪魁祸首!这家祸端不除,海州旱灾不可能缓解!”

  百姓们看到那白毛尸体时就已经群情汹涌,文言顿时沸腾起来。

  马上有人询问:“这是谁家的尸首?”

  又有人看了墓碑道:“牛道才,牛道才是哪个?”

  东大乘教在本地牛山庄也有信徒,此时那信徒直接被众人包围起来,见大家气势汹汹,只能害怕的回答:“是本庄牛总旗的叔父,我带你们去。”

  王好贤的徒儿听到这个答案连忙大喊:“这家人为富不仁,将海州的水气全吸到他们家去了,为的是他们家的田地丰产,却让全海州百姓受苦,咱们去抄了他的家!”

  众百姓应者云集,不需要王好贤指挥,大家便一路向着牛家而去。

  浩浩荡荡的信众直接打入牛家大门,然后便直入粮仓抢粮。

  牛家是本地大地主,但他那点家丁哪里拦得住,赶来阻拦的牛家二儿子被众人乱拳打死。

  牛家老太爷急的踏着风雪出门,跑到王好贤的车边哭求道:“王总旗,求您饶我家一条生路,我儿子一时昏了头,现在我家愿意烧香了。”

  他边哭边磕头,脑袋在地上砸的梆梆响,但车中却迟迟没有传出回应。

  王好贤的一个亲传弟子翘着二郎腿坐在车前,毫不忌讳的受了牛家太爷十几个响头,哈哈笑道:

  “这炉香这么好烧的吗?早干什么去了!看看吧!”

  牛老太爷顺着他手指看去,就见大乘教信徒已经将他弟弟牛盗贼的尸体从棺材中拖出来,信众们竖起一个丈许长的木杆,将牛道才的尸体上写了“旱魃”二字,高挂木杆之上。

首节 上一节 485/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