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74节

  当然,这只针对高档住宅,便宜的民宅还是有价无市。

  第二天王文龙带着两个老婆,约上徐光启一起去看新房。

  牙人给王文龙介绍的房子地段不错,位于后世的建国门北大街一带,哪怕放在明朝也是绝对的京城核心区。

  此宅子乃是前工部尚书杨兆的家宅,此君生前在北京大置屋舍,原想留给子孙,没想到他死后孙子和小儿子争家产,杨兆的小儿子太狠,将家产全部夺去,杨兆的孙子一气之下跑到北京城大义灭亲,上书告发杨兆生前贪赃枉法。

  结果杨家被抄家,杨兆的小儿子争也白争,整个家族家破人亡,这处大宅子也被充公发卖。

  四人到地方一看,那宅子的确漂亮,三进三出,包括正房、暖阁、花房、佛堂、马棚,甚至还有一眼自己的水井。这可是皇城根脚下的水井,值钱的很——京城九成以上的百姓都得找玉泉山入城的运水车每天买水喝,有了这眼井,王文龙一家直接就在京城实现用水自由,生活水平将超过京城中大多数人。

  杨兆就是万历初年的官员,他当年的家宅到如今也不过是二十多年,这宅子所用的木料都是上品,二十年过去连个虫眼都看不到。

  徐光启在房中转了一圈,啧啧赞叹,特别是看着那口井满眼都是羡慕。

  徐光启小声对王文龙道:“京城的宅子没有忌讳一说,连元代的房子都能住人,且这是抄家的房子,没动过刀兵不算见血……如果是十年前,这座大宅没有个六百两绝对拿不下来。”

  “多谢子先提点。”王文龙点点头,又见李国仙和沈宜修有商有量的在宅子里到处转,显然两个老婆对于这屋子都颇为喜欢。

  反正四五百两对他来说不算大钱,于是直接拍板买下。买屋搬家,总共才用了不到五天时间,然后便是朋友们轮番上门来道贺。

  徐光启的正式官职是翰林院检讨,主管掌修国史、校对整理,此时的大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编书工程,徐光启的日常工作因此也较为清闲,有时间在京城广交朋友。

  坚持弹劾李成梁的宋一韩和徐光启交往密切,王文龙搬家后第三天,宋一韩便跟着徐光启一同到王文龙的新宅子拜访。

  “闻远,这便是王健阳王先生。”徐光启介绍说。

  宋一韩眼前一亮,拱手笑道:“建阳先生,在下乃是先生著作的读者,十分佩服先生文才,还要感谢先生能让我的文章在《管窥》上发表。”

  王文龙也拱手道:“闻远‘谏垣鸣凤’之名才是名震天下,听得我耳朵中都起茧子了。”

  宋一韩自嘲笑道:“只怕在京城中骂我爱发牢骚、多管闲事的人还更多。”

  徐光启介绍道:“闻远就如同建阳一般,崇尚实察实见,那篇《管窥》上的文章内容,是闻远寻访了许多辽东来客之后才总结出来的,他对辽东情况可能了解的比东人还要清楚。”

  王文龙问道:“闻远对辽东情况怎么想?”

  宋一韩摇头说:“不乐观,辽东情况现在便如同一个麻纱口袋,处处漏风,想补都不知如何能补起来。”

  “闻远能否细说看到了哪些问题?”王文龙问。

  宋一韩想了想说:“就比如现在辽东官员想要以夷制夷,放纵女真人发展,全心全意对付蒙古炒花,以为如此便能稳定太平局势。然而我怎么看都觉得此方法如同东汉末年引胡人入边稳定边境,最终引狼入室。”

  “闻远看的倒是深入。”王文龙点头。

  宋一韩道:“自古以来,凡是在边关引入异族,想要以之稳定边境局势的,从来没有得到过好下场。汉时有五胡,唐代有安禄山,便是本朝的朵颜三卫,他们忠而复叛之事难道还少了?其实所谓在边境上引入异族,本质就是中原对于边关的投入缩减,只能找来其他民族守边。然而中原在边关上的统治力越弱,守边的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效忠自然越不由心。今之辽东若是这样继续下去,以夷变夏不可避免。说不定哪一日辽东就会如同唐末的藩镇割据一般,辽东人都被女真人逼的学说女真话,渔猎林中了。”

  王文龙笑道:“闻远所说的异族守边确有其事,但是说辽东日后会都说女真话却又太过悲观。五胡乱华之时能够以夷变夏,乃是因为当时马蹬刚刚出现。闻远在兵部公干,自然知道马蹬对于骑兵有多大作用。”

  “马蹬出现之后,铁甲重骑兵便一度无人能敌,五胡都是游牧民族,只要熟悉了马镫的使用,五胡部落的重骑兵便源源不绝。有这样的战争资源,他们对于当时中原腹地缺重骑兵的其他势力自然能造成碾压之势。但如今的情况却又不同,现在之天下即将迎来的是火器的变革,空心弹、线膛枪,这些武器在辽东作战之中的优势都已经渐渐显露。日后之强权,必然是要掌握大量火器的,火器乃是工业产物,这就需要该政权能有效的组织工业生产。”

  “五胡乱华之时,少数民族政权越是胡化越能提供骑兵补充,结合上中原王朝的制度,便无往而不利。而到了未来的火器时代,无论什么政权,想要统一天下都必须掌握强大的工业,即使是边地的少数民族政权,如若要夺权,也定要向汉人学习更高效的农作生产制度,否则便无法支撑庞大的工业人口。”

  宋一韩思索了一阵,问道:“所以建阳以为,在辽东我大明的制度其实是占优势的?”

  “随着火器越来越被重视,中原生产制度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大,”王文龙点头道:“惟一可虑的是大明将如何经营辽东。如果辽东的经营路子出问题,再是有制度优势也发挥不出来。”

  “咳咳,”徐光启连忙咳嗽打断:“建阳慎言,慎言……”

  王文龙一笑,点头,没有继续把话题往万历皇帝身上扯,宋一韩则皱眉思索,他十分认同王文龙的担忧。

  徐光启决定换一个方式把这话题聊下去,眼珠儿一转,主动起头说道:“建阳以为若是由你来经营辽东会要怎么做?”

  刚才王文龙和宋一韩已经要往“诽谤君上”的路子上走了,这话就怕传出去,但如果只是就假设问题展开畅想,那便能够畅所欲言。

第688章 宋一韩做客

  王文龙回答:“对于辽东最好的经营方式就是屯田,这也是历朝历代管理边关土地的最好办法。屯田、移民,如此才能渐渐实边,使得边关的经济合理运转起来,经济一旦运转起来,防守边关之事就可以有序运行,不需要中原王朝继续向边境大量输送资源。”

  徐光启闻言却有些疑惑:“辽东苦寒,如何能够屯田实边?”

  “这就是关内人对辽东不了解的结果了,”王文龙摇头一笑,问宋一韩道:“闻远这一阵子都在了解辽东情况,你说说辽东有没有土地?”

  宋一韩向徐光启解释道:“子先不知,辽东良田极多。辽东苦寒,又有大量林木,每年到秋季,落叶还未腐烂便即霜冻,自然在冰城之下腐熟,其情况如同内地之沤肥。到第二年开春雪化,落叶之肥力又滋养土地,似此不知过了多少年,以至于辽东之地肥沃异常,其土状若黑膏,手握成团、掷地即散,且黑土层深厚,掘地一二米土质仍黑。虽然辽东天气寒冷,一年种粮只得一季,但那一季之粮多是种粒饱满,且辽东人少地多,卫所军户只要肯出力种粮,总能做到衣食无忧。这也是为何辽东屡受盘剥,但辽东卫所军户仍能过生活的原因。辽东土地尽有,只是人口太少,且要抵挡蒙古和女真之侵略,若非如此,辽东军户之生活其实也算富足。”

  徐光启虽然读书多但是对于辽东的情况也没有什么深入研究,闻言感觉自己三观都有些被颠覆,震惊道:“我还以为辽东是极贫极苦之地,却没想到当地百姓生活居然还过得去。”

  王文龙道:“辽东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燕国之北地,汉时的幽州治所一度深入辽东,三国时的公孙家襄平城,两晋之时的平州营州,还有前燕的都城龙城,更别说元代时锦州、朝阳直接隶属于中书省,那都是屯兵富裕之地。历朝历代在辽东屯兵没有不成的,若是有野心的时代,其屯兵之所会一路北进,直到兴安岭北端。当年收缩辽东防线之时之所以留下如今的实际统治区域,也是因为这些地方本就是中原王朝的核心腹地,完全可以通过移民实边而经营成边境重镇。只可惜我大明在辽东一开始就采用了卫所制度,在辽东几乎只有军户没有民户,军户要想移动,又是难了。”

  宋一韩道:“原来如此,若非听建阳所言,我也不知道辽东自古便算是中原王朝的故地,只是如今被制度所害……”

  说到这里他和徐光启都是叹气,朱元璋从蒙古人那里学来的户等制度是大明官员公认的大坑。洪武、永乐年间,户等制度还在勉力维持,到英宗时开始想方设法对此制度打补钉,到了嘉靖万历年后,大家终于确定这制度完全不适应时代,真没啥补的必要。

  现在大明所谓商户、匠户都已经有名无实,许多匠户早就不会做手工,只要兜里有钱,匠户可以不去服徭役、商户子弟也可以走关系去考科举,至于民户转而经商更是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选择。

  虽然中晚明的朝廷已经尽力在消除户等制度和时代发展的不适应,但却始终无法填补军户这个大坑。

  卫所兵现在是公认的不能打仗,卫所土地一团乱麻,而且卫所兵还很难调动。想要调卫所兵去辽东实边,就问一个问题:土地怎么分?

  最早朱元璋给卫所兵分田时按照的是口粮田标准但,等到卫所制度建立二百多年后,此时跟关内军户说他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卫所田地是国家的,让他们把现在分到手上的田放弃掉,到辽东给他们分一块新的,这话谁能信?即使信了,朝廷也没有这么大能力去执行。

  徐光启摇头感叹:“辽东多地无人,关内多人无地,却偏偏关内人去不了辽东耕种,何其荒唐……”

  宋一韩接着说:“我当谏言,多调内地卫所兵去辽东实边。”

  即使是宋一韩,也只敢建议调卫所兵去辽东,不敢直接攻击卫所制。攻击了根本没用,还会惹麻烦。

  张居正这个晚明第一改革家所做的改革也不过是在税收、京察制度上做了点变动,属于查漏补缺,并没有动到大明制度的根基,但这就已经耗费了他全部的政治能量,还搭上了他的政治名声。

  相比之下,卫所制是跟大明最基础制度绑定的,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更是远比改换一下税收方式、考察一下官员政绩要大得多,恐怕连皇帝都扳不动。

  大明的制度有这么大的基础问题,大家的改革却只能隔靴搔痒,两都有些无奈。

  宋一韩对王文龙道:“建阳今日之言,使我眼界大开,我最近正在研究辽东问题,若有不明白之处,可否来向建阳请教?”

  “那是自然,欢迎闻远常来。”王文龙说道。

  “如此便少不得叨扰建阳了。”宋一韩高兴道。

  三人一块用了午饭,又仔细聊了聊辽东局势,傍晚时,王文龙才将两人送出家门。

  次日一大早,宋一韩就又来到王文龙家,进入书房时就见王文龙拿着一支蘸水硬笔正在专心写稿。

  “建阳在写小说么?”宋一韩好奇问道。

  王文龙回答道:“我下个月要离开京城,路上没时间写稿子,正好这几天把这两个月的稿子写完。”

  “这是《漂流记》的新稿?”宋一韩见到王文龙书桌上已经放了一摞底稿,扫了一眼便认出,然后便有些不好意思文:“这书我是每月追看的,不知可否……”

  “闻远自看便是。”王文龙笑着回复说。

  宋一韩大喜,找个不打扰王文龙的角落,取过底稿便开始翻看。

  宋一韩四十多岁的人了,读书也是此时大多数文人细嚼慢咽的习惯,慢慢的品评着文字,读稿速度甚至没有王文龙写的快,这倒是让王文龙没有了底稿未干就被翻动导致字迹模糊之忧。

  宋一韩慢慢的阅读,用了一上午时间才追平王文龙的写稿速度,这时仆人也刚好来叫两人吃饭。

  王文龙放下笔伸个懒腰:“写了一上午眼睛都花了,咱们先去吃饭吧。”

  宋一韩点点头,和王文龙一起走向饭堂。昨天他和徐光启是在王文龙的花厅中吃的饭,今天才算第一次进入王文龙的后宅,宋一韩一路上看着这京城黄金地段的大宅装饰,对于这宅子的精美程度啧啧称赞,进入饭堂时见到那一水的彩绘梁柱,更是不免暗自羡慕:果然是文豪富裕之家的气度。

  沈宜修抱着孩子进入饭堂,见到宋一韩,她忙将孩子交给丫鬟,对着宋一韩行了一礼,道:“见过宋先生。”

  “有礼了,”宋一韩也连忙回礼,然后问:“这位是?”

  沈宜修自我介绍:“我是建阳的内人,姓沈。”

  “夫人就是苏州第一才女沈宛君?”沈宜修在嫁给王文龙之前就已经才名满苏州,不需要《白蛇传》宋一韩也知道她的名字。

  宋一韩瞧着沈宜修的模样,暗暗赞叹,没想大名鼎鼎的沈宛君不光才华过人、模样也如此清丽。有妻如此,王文龙真是有福气。

  沈宜修笑道:“什么第一才女,不过是在闺中好写些诗词别人胡乱叫的罢了。”

第689章 王文龙的实力

  此时天下虽然多有女诗人,但是大多数都是风尘女子,如沈一修这样出生名门又在诗坛上展露头角的女诗人却是不多,宋一韩按下心中的羡慕问道:“夫人如今还在写作吗?”

  沈宜修涵养高,不喜欢卖弄,只是笑着回答:“也不如何专心写,只是平时闲了还会赋些。”

  就在这时,门突然被推开,阿难跑进饭堂,扑进沈宜修怀里道:“阿娘,阿娘,我要坐大海船,阿娘带我去坐大海船吧!”

  沈宜修喜欢的抱起王阿难道:“小阿难怎么了?怎么要阿娘带你去坐船?”

  李国仙跟在后面笑说:“他呀,想一出是一出。”

  宋一韩问王文龙道:“这位敢不就是海中仙?”

  王文龙笑着点头:“这也是我家夫人,名叫李国仙,海中仙是她的笔名。”

  李国仙的长相比沈宜修还要艳丽一些,宋一韩都不敢直视。

  王文龙问道:“阿难是不是在京城待的无聊了?怎么突然又说要坐海船?”

  “这么小的孩子哪会无聊,”李国仙皱眉道:“丫鬟跟他量尺寸要做在北边过冬的衣服,听说要穿厚衣服,他就不愿意了,说坐船,其实是想回福建老家去呢。”

  王文龙点点头:“国助那边也不知今冬要不要北上,如若要回家,倒是可以坐他的船回去。”

  宋一韩听着几人谈话,很快就傻眼。

  过去宋一韩只知道李国仙颇有才名,对于她的家世并不了解。听着王文龙和两老婆谈话之间提到李旦和李国助,宋一韩才知道李国仙居然是李旦的女儿。

  李旦可是八闽最大的海商,每年都要在奏折上出现的人物……怪不得王文龙的生活如此优渥。

  说实话,今天之前宋一韩的确佩服王文龙的才华,他很喜欢看王文龙所写的专业书籍,王文龙的几本小说也很合他的胃口。

首节 上一节 37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