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40节
“如人类中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几个孩儿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或许在咱们人类之中看不出什么优劣,可是放在动物之间,便是明显的生存优势差异。”
“生物长于荒野之中,面临严酷的生存竞争,越是容易生存的特点就越容易被保留,长此以往,其子孙后代便难免承袭了祖辈的定向特点,于是越发向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如果这种演化被地理隔离,处于不同地理环境的同样生物在千百年之后很可能就会演化成两种不同物种。”
场中一些勋贵子弟只是把王文龙的话当做新闻来听,但一些研究过博物学的文人却是越听越惊讶。
等王文龙终于说完,有人忍不住问道:“黑熊又不会驾船,如何能够跨越波涛从福建去往台湾岛?”
王文龙笑着回答:“我曾听台湾岛上的移民说他们在台湾岛北部的浅海之中捕鱼时,拖网会从水中拖上一些石头雕刻以及陶罐之类,我曾见到其中一些标本,那些陶罐的技术与红山文化之陶罐技术水平相差仿佛,比现在岛上土人所造的陶罐还要粗糙,应该是岛上先民的文化遗迹。”
“这样的文化遗迹在福建沿海也多有分布。我猜测在台湾海峡之中存在着大量上古先民的村落遗存。然而上古先民怎么会到海里去建立村庄呢?”
“据我分析只有一种可能——几千年前福建沿海的水位比现在更浅,甚至整个台湾海峡都是平地,当年的主人是在平地上建立的村庄,只不过后来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地势下降,海水上涌那些鲜明的聚落遗存便沉入海底了。”
“既然当年台湾海峡曾是一片坦途,台湾岛上的黑熊很可能就是那时流落到岛上去的。
进化论和海陆变迁假说,王文龙这回可是实实在在放出了大招。
利玛窦听得目瞪口呆,他只是想在场中挑起一个话题以作谈资,却没想到迎来了王文龙这么一段理论强悍的演说。
利玛窦也不好跟王文龙相冲撞,只能笑着连连点头,并没有提出相反意见。
而场上的博物学和地理学研究者则是早在听王文龙论述之时就激动起来。
进化论,更确切的来说,在本时空应该叫做天演论,其实一直是古人对于生物研究将透未透的观点。
无论东西方都古人都早已经观察到动物的演化现象,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对于物种起源观点进行了思维上的禁锢,所以这一研究此时已经迟滞。
但是在中国,生物演化的思想却是一直流传下来的。
先秦之时,名家就发现过“丁子有尾”以及“马有卵”的现象。
“丁子”就是蝌蚪,所谓“丁子有尾”说的是蝌蚪发育成青蛙之后是没有尾巴的,但是在蝌蚪形态下却是有尾巴的,古人是以生物的身体特征来分别生物种类的,比如有角类,有蹄类,有尾类等等,名家学者由此奇怪究竟该把青蛙分入有尾类还是无尾类。
接着名家学者又发现马虽然是胎生,但是因为马的子宫壁较厚,所以马驹在胚胎发育阶段很像是子宫内的一个卵。抛开马的“卵”,发现其中的胚胎和卵生的鸡胚也十分相似,同样是有着大眼睛,弯曲过来的尾巴。
名家由此将生物学发现转入哲学问题,他们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只青蛙可以说是有尾类也可以说是无尾类,马可以说是卵生,也可以说是胎生。
其实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生物都是由类似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动物都保留了类似的早期胚胎形状,人类的胚胎在早期也是有尾巴的,和鸡胚也差不多,只不过几个星期之后随着胚胎生长发育,人类胚胎的尾巴就慢慢消失掉了。
许多此时的大明生物学家都认识到生物的不同种类之间应该有所关系,但又说不清这些关系究竟来自何处。
为什么在清末进化论的观点一进入中国很容易就被中国的学者接受了?因为这些思想和中国学者的认识并没有太大出入,反而解决了许多中国古代生物学者脑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王文龙的这一篇演讲,同样让场中许多博物学爱好者灵光一现。
而王文龙说出了地理变化对于生物的影响,提出观点和证据说明了台湾海峡在上古时应该是一片陆地,这在许多人眼中比起演化论还要重要。
很早之前古人就发现在一些山上居然会有螺类的化石,由此猜测这些山在当年应该都位于大海之中,由此才有了“沧海桑田”这样的成语。
只不过古人始终没有找到实质的证据来佐证这种大规模的地貌变迁,而王文龙提出了台湾黑熊的分化以及海底同一文化期古人遗址的存在可以证明海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直接给许多人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王文龙没想到研究地理变化的文人比起研究生物的文人数量要多得多,他为了解释演化论而引申开来的一段论述话使得许多人都眼前一亮。
“说得好!”
“先生大才啊!”
场中不少文人都忍不住夸奖出声,更是有人满脸兴奋的拥上去。
看着这些人激动的样子,王文龙也有些诧异:自己好像又超越时代了。
第614章 杂学大家
流传到后世的晚明出版物总共也就四百多种,而其中有四十余种就涉及博物学、地理内容,利玛窦来说在大明出版《交友论》获得文人赞誉之后,紧接写出的第二本书《职方外纪》也是介绍大名以外各大洲风土人情的博物学、地理学书籍,足可以说明这类学问在大明读书人之中的受欢迎程度。
赵祖荫今天邀请来的名仕之中就有二十多个喜好博物、地理的人,他们听罢王文龙的演讲,激动不已,一下挤在王文龙身边争着提出问题,且一个个对他表现的极为恭敬。
场上的其他人也有些懵,他们只觉得王文龙所讲的内容很有趣,却无法意识到他们刚才听见的几段话将改变整个大明的博物和地理学的研究水平。
王文龙说的东西在懂行的人眼里实在太哄动了,完全颠覆了此时固有的博物学和地理学的认知。
这就像是学几何学的人研究了一辈子怎么做辅助线,突然有人给他们提出可以用函数和坐标来解几何,不光直接把过去的几何学问题给秒了,还提出了新的证明方法,一下不知拓展了多少研究方向,怎么能不让相应的学者欣喜若狂?
喜好博物学和地理学的客人们一脸崇拜的围着王文龙,屠本畯本来也打算上去,这时就感觉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转过头,就见赵祖荫指一指偏屋笑道:“田叔跟我来,有贵人相见。”
走出人群,赵祖荫才和屠本畯说今天太子也来了正要见他,屠本畯吓了一跳连忙整理衣服。
两人走进屋中,朱常洛正透过窗户好奇地看着场中情况。
“太子殿下。”屠本畯忙行礼。
朱常洛这才回过头来,笑道:“田叔先生免礼,没有打扰先生吧?请坐。”
屠本畯坐下,朱常洛才好奇问道:“田叔先生,建阳刚才所讲的内容很精妙么?本宫其实有些没听懂,专请先生来讲讲。”
屠本畯说起这事便是满脸崇拜:“岂止是精妙,建阳有刚才两个论断,便可谓是本朝第一博物地理的名家了。本朝所有博物学的研究成果,都没有超出这两论断之价值!”
“竟厉害到如此程度?”
朱常洛和赵祖荫都有些惊讶,屠本畯却还道:“只怕比两位所想的还要厉害。”
屠本畯他对于此时市面上流传的种种博物学理论都有所了解,由此他更加明白王文龙刚才提出的观点对于博物学研究能带来多大的震撼。
自古以来的博物学者,主要做的工作就是给生物进行分类。
这和达尔文出现之前欧洲的博物学研究内容非常相似,一百年后的欧洲也是先出现了林奈等一批具有相当名望的博物学家,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给生物分类。
比如林奈弄出了“界门纲目科属种”这样的科学分类方式,并且搞出了拉丁名、正模标本等一套科学的分类体系。
后来欧洲的生物学在那时期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动力是大航海时代后欧洲的航海家从世界各地给欧洲带回了许多新奇的动植物。
欧洲的博物学家必须要搞出合格的分类法,才能够把这些动植物的类别给弄清楚,如此才能根据动物之间的相似关系知道:该给那些贵族的动物园中的奇怪动物喂什么东西?该给那些贵族的花园中的奇花异草施什么肥料?
这样的分类学工作又启发了后人打通物种分类的思想,由此便诞生了进化论、用进废退论等等近代的生物学理论。
此时的大明虽没有这样的研究需求,但是博物学家千百年间做的研究工作却是殊途同归的。
大明的博物学者主要的工作也是分类。
比如在生物学上,中国最古早的分类方式是“花鸟鱼虫”,花指代一切植物,鸟指代一切鸟类,鱼指代一切水生物种,虫则指代一切陆地动物。这种分类方式明显太过粗疏,陆地上的动物千千万万,全部用虫来指代,就只能把老虎叫做大虫、蛇叫做长虫,至于更详细的老虎和蛇的种类区别,那就根本难以命名了。
后来历朝历代的博物学家所在探索的就是更加详细合适的分类方法。
屠本畯自己就是个颇有创新的生物学家,他的《闽中海错疏》中除了将海洋中的生物分为有甲的“介部”以及无甲的“鳞部”外,又在各部下加上细分,“比如鳞部”下又分“鲤”“鲫”“鲂”“鳉”等等鱼类,每一种鱼类又有细分的属。
这种一层一层的分类方法,虽然严谨程度远远比不上林奈提出的科学分类法,但是所用的思想已经极为相似。
而此时大明的地理学家也在做类似工作,他们会根据山川地势将各种各样的地理情况记载下来比如“斗字山”、“门字山”等等,这些研究结果不少又成为了风水学的内容。
千百年来博物学家都在做着分门别类的工作,而现在王文龙提出的生物和地理演化观点,一下子将这些门类之间给打通了,这绝对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明的博物学一直在死心地给各种东西分类,而现在王文龙却提出这些类别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有尾的生物经过多年的演化能成为无尾,如今是高山的地方在多年之前说不定是海底的深谷。
王文龙不仅是给出这样的观点,还拿台湾黑熊和福建黑熊之间的亲缘关系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动物演化的观点一旦提出,后面可发挥的空间可就太大了:比如动物在演化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中间物种,只要找到中间物种就能找出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证据。
大明的地域范围还是太小,此时不少大明学者找出来的演化证据都是错的,比如没过几年就有一群学者硬拉着一种鹿说成是鹿和羊之间演化产生区别的中间种,而且从分类学角度讲的头头是道,这东西甚至登上了后来的教科书,成为演化论的重要证据,直到几百年后才被分子生物学证明是错误的,三个物种之间根本没有啥太近的亲缘关系。
可以说王文龙的一席话直接推动了古代生物学古代地理学向近代的生物学地理学的进化。即使王文龙没有其他任何成就,光凭今日演讲之中的两段话,他就足够登上后世的教科书了。
今天朱常洛出现在聚会之中本来应该成为这场聚会的最大亮点,却直接被王文龙给抢了风头。
虽然也有不少人前来与太子殿下相见,但有一批博物学和地理学者则一直围着王文龙不愿离开。
他们围着王文龙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从王文龙口中获得解答。有许多问题王文龙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他随口说的几句话却能给这些学者带来不小启发。
几个学者就一种秦岭之中的生物该如何分类的问题询问王文龙,之后便直接在场中席地而坐唾沫横飞的展开讨论,完全不在乎旁人眼光。
朱常洛目睹这一场景,心中忍不住惊讶,这也太夸张了——王文龙此人之人格魅力实在太强!
第615章 儒门鬼才王文龙
李文松向朱常洛推荐道:“殿下若要结交京中名士,王建阳必是其中之一。”
朱常洛看着王文龙被众星捧月的样子,稍稍思索,他结交名士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
不过王文龙是名士同时也是朝中官员,朱常洛听说他和东林党、三党全都有关系,之前还同福王一起参与了皇家海贸公司的组建活动,那活动他都被父皇拦在外面不准干涉,只能让亲信入些干股,这多少使得朱常洛对王文龙生了芥蒂。
他问李文松道:“此人名望颇高,国舅以为真有实学否?”
李文松点头说:“此人大才也,且还是福清叶家的世交。”
“叶向高?”朱常洛略略惊讶,这才说道:“那便请建阳先生进来。”
王文龙很快便被人引入偏房,先见到李文松和赵祖荫两人全都坐侧位,簇拥着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说话,接着便听李文松与他介绍:“建阳上来,这便是太子殿下了。”
原来是朱常洛来了,王文龙终于明白为啥刚才说着说着话场上人一个一个减少了。
他连忙行礼,暗暗打量着坐位上的朱常洛。朱常洛和万历皇帝还有福王一样,都是高胖的体型,脸盘子宽大,有明一朝的皇帝大多是这样的相貌估计朱元璋当年也是个虎头虎脑的大高个,这种模样很符合此时人的审美,是典型的人君之相。
不过王文龙却知道明朝的皇帝在朱元璋朱棣之后基本都是短命鬼,万历皇帝活到五十几岁,已经是明朝皇帝里属得上的高寿了。眼前的朱常洛同样长得壮,但是内里虚,原历史上登基一个多月莫名其妙就病死了。
朱常洛笑道:“建阳先生请起,赐座。”
王文龙刚刚坐下,朱常洛又问:“先生刚才所说知生物地理之学颇为精妙,可否再言一二?本宫听闻田叔先生也是此中好手,不如两位做一对谈。”
朱常洛发话了,王文龙和屠本畯自然不能拒绝。
王文龙想想拱手道:“如此,便请田叔先生来吧。”
屠本畯对上座几个爵爷和朱常洛拱拱手,又对王文龙行礼,便在座上问道:“建阳所言,我总结为:天演而生万物。此言当否?”
“恰如其分。”王文龙点头道,“私以为,生物随环境而演化的理论,可称为天演论。”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