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310节

  我大明的皇帝能这么做大家没话说,荷兰蕞尔小国也敢来造次,这就不由得大家不生气了!

  原本大明百姓对于欧洲人的歧视链底端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自从殖民了菲律宾群岛之后,就不断地和福建海商起冲突,殖民手段也是帝国殖民地的那一套,非常的简单粗暴,在海商之中口碑极差。哪怕是千里之外的京城百姓也知道西班牙人的另一称——“红毛人”。

  这叫法比起纯由音译而来的欧罗巴人、荷兰人、英国人这些称呼可是难听多了。

  但最近荷兰人的受讨厌程度大有追赶鸿毛人之事。

  小报之上充斥着嘲讽荷兰人夜郎自大、欺行霸市的文章,甚至朝中各党派在论战之时也会拿荷兰人做反面例子。

  但这件事情在大明的首善之地引起的反应也就到如此了。

  先不说大明没有水师,所谓水军都是基于沿海各要塞的岸防部队,像沈有容那样带领船只去攻击逃窜到台湾的倭寇并将之在港口内全歼,已经是大明水军少有的强势海外行动了,要他们跑到外洋去和荷兰人争夺海上航线控制权,这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东林党和三党也没有拿这件事情炒作的想法,虽然福建仕林之中出了不少东林大佬,但东林党的根子还是在江南,对日贸易的事儿说不定还能引起更大反响,东南亚海面上的事情和他们真没啥关系,他们既不关心,也不想要这事情牵扯了朝廷党争的重心。

  而在福建地方上,月港都税太监梁永却突然在漳州放出风声,表示让荷兰人在澎湖设一商管似乎也并非全然不可取:

  “彼人在澎湖则有所可制,不在澎湖则欲寻一质子尚不可得,故设商管反有好处也。”

  不用问梁永这话背后肯定是荷兰人使了银子。

  而梁永说出这番言语引起哄动之后万历皇帝没有丝毫表示,大概率是荷兰人不知走什么关系居然往京城中也送了钱。

  不过梁永的这番话很快就引起了比荷兰人攻击福建海商大得多的反响。

  满朝文武痛陈:荷兰蕞尔小国攻击华商之事还未了却,梁永居然要为荷兰人争取澎湖的商管,此真无耻之徒也!

  东林群贤以及三党都出来了,“国贼”“阉奴”的骂声充斥了当期的邸报,恨不得对梁永食其肉,寝其皮。

  这么大的反应,表面原因是因为痛恨汉奸,实际原因则是出于对荷兰人的担心。

  随荷兰人在东南亚怎么活动,害到的也只是出海的福建商人,对于其他地方的高门大族并没有什么太大损害,满朝文武跟着骂两声就行了,懒得有什么实际行动。

  而荷兰人在澎湖设商馆,那针对的是什么地方不言而喻,就光说一条荷兰人要插手中日贸易便不知有多少江南士大夫要跳脚了。

  别说,这些江南士大夫的忧患眼光还真是不错,垄断贸易之后,下一步肯定就是将原材料的制作成本,一点一点的压缩,使原产地的技术转移。

  丝绸如是,茶叶如是。

  历史上荷兰人在台湾设立据点,垄断了中日的生丝贸易,然后就是想方设法的降低生丝成本,等到百多年后的康熙年间,中国终于从生丝出口国变成进口国,江南的纺织户还要从外国买生丝。

  当然,荷兰人只不过是在这其中起到一个加快技术流通的作用,实际上即使没有荷兰人的参与日本人看着自己每年大量进口生丝,也会想着增加生丝产量。

  江南的丝织业想要一直领先世界,依靠的还得是不断的进行技术迭代和升级。

  但此时江南士大夫对于荷兰人插手中日贸易的紧张感已经产生,朝中各党各派都起来反对,万历皇帝也不再敢试探。

  让荷兰人于澎湖设立商馆的提议就在这一片骂声之中沉了下去。

  但福建商人的紧张日子还远没有过去。

  ……

  “荷兰人狼子野心,想要取西班牙人而代之!”

  “这是要整个西洋再无生意可做!”

  “他们就是想逼死我们这些海商!”

  王文龙骑着马穿过打狗港的镇子,耳边不断听到商人对于荷兰人垄断航线的讨论。

  打狗港靠近原住民的领地,局势较为紧张,来这里停靠的也普遍是小商人,真正反应大的福建海商还聚集在大员一带。

  据说那里的海商已经分成两派,一派已经有心妥协,服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规矩,到他们指定的港口去按他们所提出的价格交接货物。

  而另一派则决定团结在一起组织船队跑航线,不是去和荷兰、西班牙的私掠船打海战。

  商船上载的都是珍贵货物,而私掠船上载的都是烂命一条的海盗,让这两种船只打海战,福建海主真没阔气到这种程度。

  凑在一起主要是为了方便逃跑。

  跳岛航行的航线已经暴露,就这段时间的实践看来,不听两边命令的船只被拦截是大概率事件,好在这年头海上炮火的命中率极低,海盗船和私掠船抢劫商船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跳帮,一大堆商船聚集在一起,碰到海盗时损失掉一两条也就是了,剩下的总还可以逃命,总比起分批在航线上被海盗一一吃掉要好。

  王文龙听着商人们的议论,脑中不禁想象此时自己老岳父的反应,老头大概肠子都悔青了,三支船队,几十艘大船的损失,基本上将老头走东南亚的力量亏去一大半,好在李家现在将自己的贸易重心转向了日本,这才没伤到家底。

  “文龙,到了。”这时王平保提醒说。

  这里是东藩书院附近,靠近河边的一处工棚,王文龙滚鞍下马,立刻就有几个带着袖套的文人过来迎接。

  王文龙笑着问道:“印刷的实验可有什么结果。”

  “请建阳先生来看咱们印出的地图。”一个从浙江来的舟师高兴说道。

  东藩书院的小印刷作坊在得到王文龙之前赞助的油墨之后已经开工了,这回王文龙又带来了石板印刷术,张子明颇感兴趣,专门给王文龙他们找了这么一处地方做印制海图的实验。

第549章 四色印刷法印地图

  “建阳公,我们已经把你说的彩色油墨的配方都研究出来了。”负责印刷作坊的一个先生颇为高兴的向王文龙介绍。

  眼前的印刷作坊里胡乱摆放着好多张石板,每一块石板旁边都放着几份用于实验的油墨,有些油墨已经干了,显然是实验失败的产物,还有些油墨则还有流动性。

  预备印刷地图的石板总共有四幅,每一幅都是完整的海图中的一部分,这叫做套色印刷。一张石板只能承载一种颜色的油墨,在印刷时将地图先在第一张石板上印上第一种颜色,然后转到第二张石板印刷上第二种颜色如此往复,最后就能得到一张有各种颜色的彩色地图。

  彩色地图是现代海图必须的标准,地图上的图例、等高线、经纬线、各种政治上以及自然上的分界线,每一种内容都可以记录某类信息,而地图上所填的标识越多,记录的信息自然也就越详细。

  航海图是地图中最精密的一种,所需的信息密度也是极大,加上王文龙和钱岱弄出的这张海图为了使得这年代的航海人员能看得懂还增加了不少简便的查询方式,海图上的内容多到了必须要用彩色印刷的地步,王文龙所画出来的原版地图就是彩色的。

  四块石板旁边放着的颜料分别是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而石板上面的图案也并非完全的线性描绘,许多图案都是细细的用点表示出来的。

  这就叫点阵印刷,在化学颜料普及之前,印刷工印刷彩色图案时也会遇到需要印刷许多种颜色的情况,这时如何配色就是大问题。

  有些颜色的原料非常昂贵,一个印刷作坊考虑到资金成本也不可能购买太多种类的印刷颜料没事就储存在那里。

  何况大规模的印刷还需要保证每一份印刷品出来的颜色都差不多,如果每次印刷都要重新调配颜料,那得把人累死。

  所以在历史上率先研究彩色印刷的西方人就通过研究色采理论发明了点阵印刷这种印刷方式。

  点阵印刷的原理将不同比例的几种单色放在一起,通过调配组合就能呈现出彩色的效果。

  一直到王文龙成长的年代,教科书都还是通过点阵的方式印刷的,如果将教科书上的彩色图案放大,就会发现那些五彩斑斓的颜色其实只是由不同比例的单色小点组合而成,只不过这些小点之间的间隙非常狭窄,远看上去会让人觉得他们是一大团色块而已。

  比如黄色小点和绿色小点错落有致的交合在一起,最后就会给人绿色的色彩感觉。

  而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这四种颜色组合也是历史上彩色印刷最经典的颜色组合方式,在后世的印刷业中人们提取这四个颜色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将这种颜色组合模式称为“CMYK模式”。

  在这时空,王文龙自然直接将这套成熟的颜色模式给搬了过来。

  这四种颜色的组合之所以能够飞快在全世界成为彩色印刷的主流,最重要原因就是这四种颜色对应的染料刚好在整个亚欧大陆的各文明都有所产出,在化学颜料普及之前十分占据了优势,以至于哪怕后来化学颜料已经普及,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许多各色的染料,但CMYK四色印刷模式还是被沿袭了下来。

  在此时的大明“CMYK模式”对应的颜料也十分好找,印刷实验的人员跑到一家染房里,直接就将四种颜色给找齐,青色的来自兰草提取的靛蓝,品红色的来自茜草的草根浸取物,黄色来自黄赭石,黑色则直接拿炭灰调和。

  这四种颜色的调配不需要非常正,只要掌握好比例,印出来的东西都能大差不差。

  印刷作坊的这种人做了好几天的实验,终于找到配方可以将这些颜料在不变色的情况下配出用于印刷的油墨,另外他们还找到了固色配方,可以将油墨固定在皮革上。

  海上风浪大又潮湿,航海图这种东西印刷在纸张上实在是太容易损坏了,使用不方便,所以王文龙直接打算将海图印在皮革上出版。

  “有没有成品?”王文龙问。

  负责印刷实验的先生连忙跑去拿来了一张印在鹿皮上的地图,王文龙仔细查看,发现这张海图的印刷质量只能说是过得去,洇墨、糊色现象相当严重,图像的细节也是毛毛糙糙的。

  没办法,现在台湾岛上能搞出的油墨最好也就是这个效果,做防水以及固色处理时油墨还会部分洇开,而且涂蜡石板印刷术本身精度也堪忧,蜡层的厚度以及材质、所用的硫酸浓度无法精确,包括石英石本身就每一块的成分略有不同,在腐蚀图案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掌控只能靠有经验的人通过肉眼观察,自然难以做到精准。

  所以王文龙确定下的海图上面的标识最小也有小拇指甲盖那么大,再细小的字和标记印刷出来就有可能变得辨认不清。

  不过地图的精美性要看和什么时代比,放在万历年间,东藩书院印出的这一份地图使用了莫卡托投影,有横平竖直的经纬线,还有各种洋流、等高线的标记,附带有对于渔场以及岛屿的介绍,甚至还是彩色的,其精美详细程度远超过了同时带东西方的手绘地图,足够震撼世人一把了。

  毕竟这年代的制图学还在基础发展阶段,画出来的东西一个比一个潦草。

  王文龙看着印刷作坊里的人印了两张地图,感觉他们熟练之后,印刷的速度还挺快,已经足够到商业化的水准了。

  王文龙已经准备把这份亚洲海图对外发售,现在福建的海主正因为航线被欧洲人堵了而烦心,近现代水平的海图配上六分仪等航海技术,足够解决这一问题了。

  领航技术进入经纬度时代后船只就不需要沿已有的航线跳岛航行,只要经纬度的计算不出差错,在大海上爱怎么开就怎么开,哪怕四周没有任何参照物,只要能够根据天象以及海图确定自己的经纬度位置,就能够准确导航到目标地点。

  当人,确定纬度可以利用天象,而确定精度还需要准确的计时工具。

  所以王文龙配套着这份海图,还写了一本小册子,其中就介绍了测量经度所用的浮木法。

  但原时空的历史上在航海钟出现之前,欧洲人就有几十年利用经纬度地图航海的经验,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浮木法。

  浮木法的原理很简单,在船艏拴一根浮木,隔一段时间从船艏丢下木头,然后用沙漏计时,看木头在多少时间内到达船尾。用此方式就能测量出船只的速度,速度乘以航行时间得到的就是航行距离,再通过指南针做三角函数计算,将航行距离分解成沿纬线和经线的方向,自然就知道船只沿经线方向航行了多远。

  浮木法误差大的说法是对应的横渡太平洋或者大西洋这种超远距离的航行,南海之上岛屿星罗棋布,本来船只的航行距离也没多远,浮木法还是可堪一用的。

  在经纬度以及六分以普及之后,雷达等远程探测手段出现之前,这一阶段的历史中航线封锁的作用大大下降。

  即使历史上一战二战期间雷达已经出现,但由于当时的雷达探测距离有限,战时依旧能有大量的商船顶着两方的潜水艇以及巡洋舰封锁压力,往来于大洋之上。

  既然连二战时期的德国潜艇都无法完全封锁住大西洋航线,如果福建海商能够普遍学会看海图以及使用经纬度六分仪等等工具,凭着这年代荷兰人西班牙人那几艘风力船舰想要在海上封锁住四处乱窜的福建商船,就更是困难了。

第550章 舟师齐聚大员港

  几个月前大员还只是个用木栅围成篱笆保护着的小镇,随着福源盛船厂以及枪炮厂的开工,大员现在也开始修筑条石堡垒了。

  大员港的海岸线处在一个极深的内湖之中,除了一个风平浪静的港口之外,在内弧的外侧还有一座条形的半岛,与陆地相连直插入海中。半岛的形状就像是守护在大员港外面的一头巨鲲,所以福建人也以鲲为这个岛命名,半岛因为山形水流被分成了几截,于是在口耳相传之中就被叫成了“三鲲身”“七鲲身”等等名字。

  王文龙再次回到大员港时,在海船上就看见七鲲身的山头上正有一群石匠在忙碌,修整石头、建造石质堡垒。

  木栅栏是用来防备从内陆过来的原住民的,和麻豆社等原住民关系稳定之后,李家对于他们的防范已经减轻许多,而条石堡垒则是防范从海面上来的威胁,随着大员港的商业越来越繁荣,倭寇海盗和未来有可能的欧洲舰队袭扰成为了更大的威胁。

  对于李家选择修筑堡垒的位置,王文龙并不感到意外,只是对于历史的巧合,有些惊讶罢了,因为历史上的荷兰人在大员港修建的热兰遮城就是位于七鲲身的半岛之上。

  两个时空的大员港拥有者选择同一个地点修建要塞,原因也很简单宽阔的内湖足以成为天然的防御,七鲲身上修建的岸防要塞又可以和大员港本港的贸易城镇互为倚仗,一处受到攻击,另一处就可以发兵来相救。

首节 上一节 310/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