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54节

  王文龙可是此时文人之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只要看他的名字,绝对就会有顾客愿意掏钱。

  不过袁无涯也对王文龙的写作速度感到惊讶,普通作者三五年能有一本作品面试就不错,而这家伙居然一年一本大书,甚至有时一年两本,更何况别家作者写的往往是一些随笔读书感言之类的东西,那玩意儿不需要多少资料收集,而王文龙的作品一出手就是艰深复杂的内容。

  放到别人手上,光是一本《训诂学讲义》没个十年八年弄不出来。

  写作速度这么快,哪能本本都是好书?哪怕袁无涯对王文龙过往的书籍极有好感,翻开书稿时仍旧不住暗暗祈祷王文龙这本书的质量不要太差。

  他翻开正文阅读起来,刚开始的内容就直入主题,讲述了西洋两处荒岛上的风土人情。

  袁无涯点点头,心想这原来是一本史地作品。

  这年代的印刷书籍由于技术原因刻图困难,相关书籍往往不配地图。

  这就导致读历史时非常麻烦,对着史书上或者是新闻中某一地名往往不知其东西南北,如《史记》中记载某一历史人物在甲地打仗又辗转乙地,写的非常热闹,但是光看书本根本无法了解地理位置,为解决此矛盾,史地学应运而生。

  袁无涯以为王文龙这书就是写海外地理的,心想这倒是不错,售卖时可以建议读者配着《葡萄牙国史》一起看,想来销量不会出问题。

  但接着看下去社会学分析就出现了——甲岛上的土人得到了欧洲人的火器和先进的铁刀,决定入侵乙岛,而乙岛的土人却生性爱好和平,打算以和平友谊和共享自然资源的条件进行和解。

  “这并非两岛之人素性不同,实乃二岛上人群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二岛的不同组织方式……”

  什么鬼?

  袁无涯越看越迷糊,他还以为王文龙只是想从这两个岛的地理位置作为介绍的起点,却没想到王文龙接下来长篇累牍的一大串分析都是在讲述两个岛上社会的思想不同,并且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两岛一个实行集体农耕制度、一个实行社会采集制度。

  两个荒岛上土人儿戏一般的斗争有什么好分析的?袁无涯有些奇怪,但他很快就被王文龙后续的文字吸引:“将此二岛情况放大,实际便是千百年来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

  这还能和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扯上关系?

  袁无涯带着好奇心看下去,然后渐渐便被拉入王文龙的思维之中,等他放下书,发现已经过了小半天,他居然一气看完了本书前四分之一的部分。

  袁无涯深吸一口气,只感觉有一种灵台清明的舒适感。

  这是一种脑海中疑问全部被解开的通透感觉。

  所谓启迪人心,王文龙的《农业、地理与钢铁》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主动将过去读者没有想过的人类史问题先抛出来,然后一步步给予解答,看完之后,自然会有一种一团都被解开,对于整个人类历史都认识改观的感受。

  袁无涯连连叹息,他实在想不到王文龙怎么会有这么多发人深省的想法,毫无疑问,这又是一本可以震惊世人的好书。

  大名府长垣县老李庄,李化龙一早起来便推开房门,他穿着一身粗布衣服,正准备步行到父母的坟前去上香。

  这时一直跟随着李化龙的老仆前来报说:“老爷,这是几日间来拜会大人的老爷们所上的名帖。”

  李化龙见到上面都是些本地名士的名字,并没有重要官员,于是将帖子放到一边问:“有人在家中等信吗?”

  “有两家的管事正在家中听候。”

  李化龙吩咐说:“待会儿拿上笔墨,我上了香再给他们一一的写回书,至于那两家管事,一人给拿一钱银子好生送了去,跟他们解释说丁忧期间我不见外客,叫他们不要再来。”

  仆人点点头,将拜帖放在李化龙的桌上正要躬身离去,李化龙又在后面嘱咐他说:“把我今日要看的书给带上。”

  那仆人又应承了一声,去了。

  李化龙的家族虽然没有多少钱财,但因为李化龙的祖父曾经当上过县丞,他们家族在本地也是一个书香世家。到李化龙这一代更是出了他这么一个文曲星级别的人物。

  李化龙从小只不过是在本地的私塾中读书,光是靠自学就通读四书五经,因为家贫他也没有机会接受更高级的教育,直到十七岁才受到本县教谕的赏识,收入门下,学写八股。

  那县教谕自己也不过是个举人而已,很快就发现凭他的水平根本无法教导李化龙什么,又找关系将李化龙送到元城书院学习。

  就是这么一个插班借读生的条件,两年之后李化龙乡试考中举人,次年便中进士,他高中进士之时还不满二十。

  之后李化龙的人生简直如同开挂,三十岁成为省级官员,四十岁巡抚辽东,四十一岁升任兵部右侍郎,四十五岁持尚方宝剑征讨杨应龙。

  如今李化龙已经当到尚书职位,加少保,再往上升就得入阁了,而他年龄才刚满五十一而已。

  李化龙在房中坐了一会儿,仆人便提着食盒和一包书籍前来,李化龙便起身带着仆人一起向父母的墓走去。

第435章 李化龙读书(补更1/2)

  来到父母的合葬墓前,李化龙铺下草席,又跟仆人一起拿上柴刀去整理棚子。

  这年代的丁忧若要纯按规矩办可不是放假三年休息那么轻松,丁忧需要“晓苫枕砖”,即在父母的坟前搭个小棚子,睡草席枕砖块,粗茶淡饭,不许喝酒,也不许与妻妾同房,更不能有音乐娱乐等活动。甚至按照礼仪要求,需要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

  三年不洗澡不更衣显然没有人能够遵守,许多丁忧的人干脆就给自己放了假,比如谢肇淛、曹学佺,这两人丁忧期间日子过得相当自在,孩子都生了好几个。

  这事其实违法,但能够回乡丁忧的都是在当地颇有权势的官员,一般情况也没人敢查。至于孩子,反正这年代也没有严格的户口制度,将孩子的出生年月改早或改晚几年即可。

  但李化龙却不如此,他丁忧期间真的不见客,甚至在父母坟前结了个草庐居住,要不是因为这几日山中落大雨,将他的草庐给打翻,他也不会下山去。

  李化龙的父亲是两年前在征播州杨应龙之战期间过世的,李化龙为人至孝,当时就请求回乡丁忧,但战场上实在走不开,万历皇帝下令他穿着丧服指挥作战。打完播州之役,李化龙本来要赶回家,却又因为泇河工程工期紧任务重,火线被调去疏浚泇河,直到有人替代他,他才得以回乡守制,而就在这年间,李化龙的母亲也去世了,父母去世时李化龙都没能在身边,这对极为孝顺的李化龙是极大打击。

  给父母的坟前除草上香供奉祭品之后,仆人也将李化龙的棚子重新加固,将草席铺上。

  儒家礼法规定丁忧期间要在父母的坟前居住,但这只是为了还报父母在子女没有生存能力的头三年寸步不离的养育之恩,并不是要子女天天哭。反而按照礼数,父母死去三月之后要行“卒哭礼”,此后就不应再为父母哭悼了,真要哭上三年人都得得精神病。

  李化龙供奉了祭品之后也就回到草棚中去,在床板上给那些送拜帖的人一一写了回信,然后便盘腿坐在床板上打开自己的书囊。

  打开书囊映入眼帘的第一部书却是一部崭新的《农业、地理与钢铁》,看到这书时,李化龙就愣了一下,问仆人:

  “这是谁家的书?我原先看的《通鉴地理通释》没带来吗?”

  在扫地的仆人连忙回头,看了一眼那崭新的书部,满脸惊慌的说:“这是亲家王老爷送来的书,夫人另拿了一个布包装着,来时匆忙,我一不注意给拿错了。我这就下去给取。”

  李化龙的女儿嫁给了右通政王永光的二儿子为妻,王永光如今还在京中当官,经常和李化龙书信往来。

  李化龙回想一下,倒是记起王永光前两天书信中说道送了一部奇书给他,只不过当时李化龙并没有放在心上,见到仆人着急的表情,他摆摆手道:“罢了,这下去一趟又得个把时辰,等明日送饭时记着将书带上来就好。”

  那仆人连连答应,李化龙便让他自己去做事。

  反正手边也没别的事儿可干,于是他便拿起那《农业、地理与钢铁》来。

  这书的名字看着就古怪,李化龙在治学上并不追求新奇,对于名字古怪的书目也不喜欢,如果是他自己买书,看到这书的名字,就不会想去翻阅。

  不过这书的作者是王文龙,又有亲家公的推荐,李化龙这才勉强打开书函。

  李化龙喜欢实学,对于此时文坛热衷的儒家流派争端不感兴趣,不过王文龙的《国富论》《葡萄牙国史》等书籍倒是让李化龙十分喜欢。

  “只希望这书也能有些意思吧。”李化龙翻开书本,在心中暗暗想着。

  《农业、地理与钢铁》一开篇讲的是西洋两个土人岛屿之间的斗争,李化龙乍看之下有些不习惯,但王文龙由土人岛屿的斗争很快便引出观点:生存方式决定了社会思维。

  看到此处李化龙才感觉有点意思。

  他曾经担任过辽东巡抚,又和杨应龙打过仗,绝对是此时朝中边疆民族问题的专家。李化龙对于此时朝中盛行的所谓华夷之辩、以夏变夷等等说法颇为不感冒,因为他实际接触过云贵和东北的少数民族,觉得朝中文官高弹阔论的那些和少数民族处理关系的方法都太想当然。

  最让他感到痛心的就是杨应龙之乱。

  在李化龙来说,这场战如果处理的好,原本根本不需要打的。

  别看李化龙灭了杨家,但那是为国尽忠不得已而为之,其实他和杨应龙私交不错,两人还曾经在四川、朝鲜共同抗敌。

  杨氏土司从唐朝开始就盘踞在播州一带,从来是谁当上了中央王朝杨家就服从谁,唐代时杨家就帮助唐军征服播州,南宋年间也是七次出兵抗元,到明代杨家是播州最早归顺的土司。

  直到万历年间杨应龙对朝廷的态度也挺老实,万历十四年杨应龙应朝廷要求率兵征松潘,次年征蜀夷,万历十八年又征叠茂,战功赫赫,而且对万历皇帝也十分奉承,多次进贡金丝楠木、战马等物。

  杨应龙之乱的最初根源只是杨应龙后宅不和,他听信宠妾谗言,杀了妻子张氏和岳母,他的妻叔因此向朝廷告发杨应龙谋反。

  当时四川巡抚就是李化龙,李化龙知道杨家的情况,因为这点事情就去争讨杨家并不符合朝廷的利益,更何况当时松潘还在打仗,杨家还有几万兵在前线,杨家的实力太强,把对方逼反对朝廷来说得不偿失,所以李化龙一力帮杨应龙说话,将此事压下。

  几年之后叠茂的战打完,杨应龙赴渝受审,答应向朝廷捐献钱财和派兵换取自己无罪。杨应龙为此献金赎罪,并为此带兵去朝鲜打倭寇。这表现已经够老实的了,可转过年来继任的四川巡抚突然又坚持严审,大兵扣关,再次逼迫杨应龙削去官职,将土司之位交给大儿子,并要求缴纳大笔赎金,并在赎金交完之前将杨应龙的儿子杨可栋押在重庆作为人质。

  杨应龙又答应了。

  几个月之后杨可栋却莫名其妙死在重庆,杨应龙去讨要儿子尸首,四川官员却表示钱没交完尸首就不能还。杨应龙大怒,干脆起兵反明。

  四川官员的这一通操作明摆着是要削杨应龙的权力,起初杨应龙也配合了,但四川官员的操作太过于粗糙,特别是弄死杨可栋还扣着尸体不还的态度,让杨应龙感觉自己如果不造反只会一步一步被逼死。

  或许逼反杨应龙也是某些四川官员的盘算,但他们万万想不到杨家土司兵的战斗力有多强,把杨应龙逼反之后云贵川的官军根本就不是对方的对手,还得李化龙从朝鲜带着老卒回来救火。

  李化龙之前就觉得朝廷对于这些土司的处置方式十分不精明,但又说不出原因,直到看了《农业、地理与钢铁》之中提出的“社会文化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描述,他突然明悟了。

第436章 生产力决定生产制度

  “原来如此!”李化龙不禁喃喃自语,“朝廷之中有些人想要逼反杨应龙为的是将播州纳入正常的统治,然而这一办法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杨应龙族人的支持,他们宁愿给杨家世代当奴隶,也不愿意成为佃户,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性奸猾,其实乃是当地生产制度决定的!”

  “播州地方没有大片平地,耕种土地得到的产出一定会比内地低,如果像内地一样依靠佃农去耕种,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佃户,坐拥奴隶、族人的土司制度反而比佃农制度更能让当地安定!”

  李化龙一直想要搞清楚边境民族问题的解方,也正是因此才专门抽时间研究《通鉴地理通释》,想从历史上的边境民族问题之中找出如今大明边境民族问题可参照的对象。

  而他所思所想的问题,此刻却一下被王文龙给说清了,这带来的喜悦实在太大,让李化龙忍不住在棚子内走来走去都无法发泄自己的兴奋情绪。

  过了一阵才忍住激动,李化龙坐下继续看书。

  王文龙从岛屿的例子引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制度的概念,之后便开始回溯历史,他从黄帝时代讲到帝国时代,用了大量篇幅史料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制度的不同以及背后的原因。

  上古时代的生产力弱,有能力的诸侯便倾向于让其他诸侯向宗主国供奉实物。等到生产力提高,奴隶的生产价值更高过诸侯们供奉的谷物,于是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出现,朝贡变成了礼仪性质,诸侯对于宗主国表现忠诚主要的方式从朝贡变成了联合出兵征伐不臣、帮助宗主国获得奴隶等等。

  之后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一片田地已经只需要少数人便可以耕种,井田制便宣告瓦解,商鞅变法,利用私有财产的奖励诱惑去促进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出现……

  王文龙将中华文明制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条分缕析的解释出来,然后点出关键:第一次生产力提高来源于耕种技术的成熟、第二次生产技术提高来自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第三次则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王文龙指出,每一次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的都是新生产技术的出现。

  “妙极!这真是看得彻了!”李化龙越看越激动,到最后居然拍案而起。

  他终于明白了,边民习性的不同源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说只要山海关外的牧民还在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就永远不可能奉从中原王朝的统治,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做一个兼顾草原和农耕制度的二元帝国。

  至于让大明苦恼了上百年的问题:如何让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过上一样的生活,这问题李化龙也想清了: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新的技术让游牧民和农耕民都使用一样的生产方式,那时他们自然就可以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生存了。

  游牧和农耕民族怎么能采用一样的生产方式?这李化龙现在没有解决的办法,但对于云贵边民的治理《农业、地理与钢铁》却已经点出一条路。

  当天下午李化龙就摊开稿纸,开始写自己的建议奏疏:“欲安云贵之民,除打压土司之制外,更重在于广开良田,引入适耕之术,使云贵之民得如中原之民,此方为治本之策也……”

  ——李化龙想到的方法就是在云贵培养地主去取代土司。

首节 上一节 25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