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43节
刘德天摇头说道:“军屯不多,大多是开垦的民屯。”
“开垦这么多土地不怕鞑靼人入侵给抢了?”王骥德更加奇怪。
刘德天不屑的笑道:“抢什么?老爷有所不知,如今在这安乐州鞑靼人早就叫不响了,此间闹得厉害的是女真人,这些在边境上开垦土地的大户多半都和女真人勾着呢,女真就算入寇也不会抢他们的。”
第412章 挖到上古文明
王文龙闻言也忍不住问:“那其他汉人百姓没有在此间开垦田地的吗?”
“早年有,现在少多了,”刘德天无奈说:“军中命我们少在此间开垦,少和女真人犯冲突。”
他说着便摇头道:“多少军户原先就在卫所边开垦土地,上边只是睁一眼闭一眼,如今却是军户自己多开垦的土地也不让种了,饿死人的事情都是有的。唉,若非如此,我家也不至于被逼着往南去。”
王骥德和那三个甲骨社的秀才闻言全都满脸惊讶,王骥德奇怪说道:“这政策却又是什么意思?这岂非故意将土地让给女真人?”
一旁的王文龙见他看来,也是皱眉道:“我也看不懂。”
王文龙知道此时的东北努尔哈赤已经将建州女真统一,又联合叶赫等部分划掌控了海西女真,此时正在攻打东海女真以及野人女真。
女真总共就是这四部分,努尔哈赤已经掌握其大半,并且创建了八旗制度,在赫图阿拉建设了自己的政权。
而这一切都是在李成梁眼皮子底下做出来的。
原世界历史中的清朝档案关于这一段的记载非常奇怪,努尔哈赤原先是李成梁的部下,因为父亲被明军误杀所以凭十三副盔甲起兵,但是此君根本就没有去打明朝,而是先后打败了建州女真各部,统一建州,继承了建州卫指挥使的官职。接着又把其他的女真部落缴的缴、杀的杀。
清朝历史记载努尔哈赤起兵的目的是报仇反明,但努尔哈赤如今的作为在李成梁眼里肯定不是起兵反明,反而努尔哈赤把女真各部统一后,使得女真这些年来犯边的次数大大减少。李成梁也得了一个安辽能臣的名声。
如果说让女真有一个首领方便管理就是李成梁的目的,这还可以理解,但万历三十年以来李成梁对于努尔哈赤的纵容哪怕王文龙这个穿越者也看不懂。
李成良主动撤掉边境的防卫,甚至原历史中明年还主动撤去已经很有势力的六堡,为努尔哈赤在东北扩张扫除障碍,谁也说不清这究竟对他有什么好处?
要说李家就是想要投努尔哈赤也说不通,因为李成梁的直系子孙后来几乎全都在和后金的作战中死了,骨气也都不差,最后李家有人投清,那都得是到明朝末期,整个辽东都亡了的时候。
就比如李成良的儿子李如桂,明亡之后投清,到康熙年间才当了个知县,虽然官声还不错,但这么小的官也证明满清并不觉得李家是主动投靠的大汉奸。
至于什么李家和努尔哈赤有私交、李家子弟娶了努尔哈赤的女儿做妾,都无法说明李成梁偏袒努尔哈赤的原因,李成梁杀起手下来可狠了,怎么可能会为这点事情就松手?
王文龙思来想去,觉得唯一的解释只能说李成梁真的太轻视努尔哈赤了,他或许真的觉得对努尔哈赤的些许妥协就会换来他晚年的几年安稳,还不会酿成大患。
毕竟直到萨尔浒之战前也不会有人相信十几万明军还打不过六万八旗军。
又过了一天,王文龙等人到达镇夷堡,先到卫所里打个招呼,这边疆地方的军官得知此间来了一个中书舍人以及几个名士倒也颇为重视,听说王文龙又不要钱要粮,只是想要去做什么考古,自然轻而易举的放行了。
刘德天到军户中一阵打听,便告知王骥德,在镇夷堡西北方的土地上最近刚刚挖出了他们所说的那种玉器,一行人连忙赶去。
到达地方一看,王骥德就是眼前发亮。
“这是一个墓葬,还没有被破坏掉。”
辽东的土地太大,人口太稀少,特别是这边疆地带,田地都是广种薄收,这些军户种地时掘土的深度也非常浅,虽然挖出了一些玉器,但是并没有将墓葬的主体结构破坏。
王文龙连忙询问这土地的归属,然后便很快得知这里的土地全都是卫所的军田,想要买也不需要太多钱,给两季粮食就够了。
他干脆联系了此地军官,掏钱将这一片土地买下,第二天开始几个甲骨社的成员便开始下洛阳铲定位置,很快进行挖掘工作。
这一群读书人热闹闹的跑到边境地区来挖地,在本地的卫所军眼里的确是稀奇之事,许多军户农闲时都跑来看热闹。
甲骨社的成员对这一片墓葬也感到惊喜,他们只是打了几个探洞就发现这片墓葬的布置很规整,而且很快就探到一个首领的墓,这首领被埋葬的地点居然还符合风水的习惯。
王文龙和王骥德两人正在坑边啃馍馍,突然就听见坑中干活的几个力工对话接着便是一个甲骨社员惊喜的喊声。
“有发现!”
两人连忙放下干粮,下到挖掘坑中。这地方靠近大临河水土湿润,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墓主人的尸体早就烂干净了,只留下几颗牙齿。
此时两人就见在墓主人的胸前位置正躺着一片张牙舞爪的方形石器。
一个甲骨社员小心翼翼的趴上去,一边用羊毛刷刷去浮土,一边记录这石器的形制。
“器体摆放在死者胸前,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有一镂空涡旋形弯钩,四角对称向外呈勾卷状,在正面有与与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
稍有见识的人都能认出,这是一枚玉佩,不过具体是模仿什么形状却说不出来。
王骥德一脸惊叹:“这玉佩的磨制太精美了,此墓主人生前肯定是一方豪强。”
几天的挖掘下来,甲骨社众人已经有了一致观点,红山文化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文明,红山文化的陶器制造还在较粗糙的水平,说明他们的手工艺还非常落后,在如此落后的环境下,能够将玉石磨成这样精美的玉佩,就能说明此文化的聚落定然有不少的人,才能够养出有这样闲工夫的统治者。
王骥德话音甫毕,又听旁边一个工人说道:“这里还有发现!”
王文龙和王骥德连忙看过去,就见一个被他们雇来的军户在原先墓主人手边的位置慢慢扫出了一个圆形的东西。
这东西是玛瑙材质,模样像是一个卷曲着的圆环,只不过有一处线型的开口,圆环上雕刻着眼睛鼻子以及龙角的形状,圆环的另一侧还有一个用于挂丝绦的小口。
这器物看模样就知道结实的很,器型也不大,很快就被清理出来。
刘德天也拿着干粮过来,看着那圆环笑道:“这就是我跟老爷们说小时候见过的玉环,那上面雕着的东西像不像个猪?”
他说完却没人回应,此时看见这器物的甲骨社众人却都已经屏息凝神,王骥德咽了一口唾沫,震惊的说道:“这……这是龙佩?”
王文龙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出土的玉猪龙,一阵心跳之后才稳定心神提醒说:“这更像是龙形佩的早期形制,也许中原后来的龙佩就是从这造型演变过来的。”
“有道理,”一个甲骨社社员眼前一亮,“这玉佩的形制更像是早期的珏,怪不得后来的珏会长成那模样,原来祖先在这里了!”
而王骥德在一阵惊讶之后,满脸喜色的表示:“此间的文物实在太多,我要赶快回一趟铁岭,写信通知甲骨社成员前来!”
这一处遗址的发掘工作已经差不多结束,比较有研究价值的便是挖出了玉猪龙的那一处墓葬,其他墓葬基本上都只有些陶罐之类的东西,连彩陶都少见。但带来的震撼已足够王骥德叫更多人前来了。
出土了大量粗糙的陶器却没有文字,说明红土山一带的古文明技术还是很落后,甚至是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文明。
而这几天的现场考古以及走访调查,大家已经在镇夷堡发现了不少红山文化的玉器,除了王文龙等人自己挖出来的,还有不少是多年间此地卫所军户开垦田地时无意中挖出,这些玉器的形制风格非常统一,说明都出自同一文明。
这就可证明这红山文明的分布范围绝不只是镇夷堡一处。
无论玉猪龙、勾云佩还是其他的文物形制都表现出红山文化和中原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是中华文明的祖先都不为过。
先民之足迹,早至辽东,这种消息传入了解此事重要性的人耳中不啻于一场霹雳。
镇夷堡附近肯定还有大量其他同时期的遗址,这要靠王文龙他们几个人挖掘出来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求助于同道的力量。
当天晚上王骥德就回到镇夷堡打点行装。
他急于将此间消息传回去,甲骨社中肯定会有不少人愿意前来参与发掘。
王骥德等人收拾行囊的时候,王文龙也一起打点行装。
他却不是准备回京城,而是刚刚受邀要去铁岭卫做会讲。
辽东有几百万人口,自然也有读书人,铁岭、开原、沈阳一带作为辽北重镇,也是辽东读书人聚集所在,王文龙也是到东北才知道,本朝铁岭卫甚至还出过进士,这边境卫所的教育水平还真是令他刮目相看。
第413章 社学之会
王文龙原本以为辽东的儒学水平并不算高,自己在此地也不会有什么名气,却没想到他来了辽东才知道自己在本地居然还是个挺火的学者。
他能火起来靠的主要是《疗疴录》。
这本书本就取材自明末的乱象,王文龙在描写之时又加进了自己在明朝这许多年的见闻,尽力将一个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的明末场景给描绘出来。
他写出此书时还是三四年前,那时马林正任辽东总兵,辽东时常被蒙古人入寇,还有太监高准在盘剥,努尔哈赤也正在和海西女真打仗,整个辽东都乱得很。
于是王文龙《疗疴录》中那个兵痞横行、民不聊生的末世立马就引得辽东百姓共鸣。
虽然辽东总兵马林号称要禁止此书,但是却依旧无法阻止此书在辽东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
这书实在太火,甚至有辽东人传说《疗疴录》写的就是真事,说内地已然是天下大乱,兵痞横行的世道。
登辽海道断绝以后辽东和内地信息交流大为迟滞,许多辽东百姓对于内地的情况也不了解,也不知背后有没有其他势力做鬼,总之这样的传言还真有市场,吓的许多辽东百姓以为大明就要完了。
最后还是李成梁和辽东巡抚联手将此书给查封一阵,才将这满天谣言给压了下去。但经此一事,王文龙也就在辽东大大出名。
所以王文龙刚到安乐州就受到了铁岭社学邀请。
铁岭卫的社学也是出过进士的,倒不至于以为《疗疴录》记载的是真事,邀请王文龙还是因为王文龙的名气以及对王文龙最近所倡导训诂之学的兴趣。
不过那时王文龙正在忙碌发掘之事,只能答应等阶段发掘完成之后再去往铁岭卫做会讲。
王骥德急于回去通知红山文化的发现,带着甲骨社几人在铁岭便和王文龙分别,直接就南下而去,王文龙则带着随从去往开原城。
开原城的繁华程度虽然比不上沈阳,但是却是开铁防线的重要堡垒,所以城墙修得格外高,城墙周围有十几里,光论城墙坚固雄伟在整个东北也就仅次于辽阳罢了。
王文龙到达之时就见社学门口已然站了三四十人。
一个六十许岁的老者笑着相迎:“老朽萧汝芳,字近德,且代辽东文人欢迎建阳先生。建阳先生乃当世名儒,先生履足辽东,实在是本地文界大事。”
“不敢当近德先生如此夸奖,先生身处辽东却能高中进士,我王文龙身处关内却只能靠贡监出仕,相比之下,辽东学子才华高于我甚多呀。”王文龙连忙对着萧汝芳行礼,心里是真的尊重。
只因萧汝芳是万历十一年的三甲进士,有明一朝铁岭卫总共就两个进士,上一个进士还是在嘉靖年间。
辽东想要考出个进士非常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辽东的教学水平确实低,二则是辽东虽然有几百万人,但却不是一个省级行政区,没有自己的乡试。在辽东的读书人想要科举都得到其他地方去参与考试。
就比如萧汝芳的进士就是去顺天考的,而且还是当年顺天府乡试第十名。
就辽东这教学水平,萧汝芳跑到顺天府去考试还能得到前十名,要是他从小在内地读书,想殿试来考个一二甲都是手拿把掐。
听到王文龙对辽东读书人如此吹捧,在场众文人心中都舒服许多,萧汝芳也是一下便觉得王文龙顺眼,热情邀请说:“请建阳先入文庙祭圣,也看看我辽东社学的模样。”
“近德先生请,列位朋友请。”王文龙同着众人一起走入铁岭卫社学,几个本地文人颇为自豪地在一旁介绍着社学中的布置。
其实铁岭卫社学地方很小,也没有文庙等配置,所谓圣贤祠就是开辟了一处偏院的小房间而已,别说南京常州等江南地方的官办书院,就是福建的一些私人书院也远比这铁岭社学要来的气派。
但是王文龙却不敢有轻视之心,在这地方还能够坚持读书,而且不少人考上功名,在此的儒生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毅力过人之辈。
就比如萧汝芳给他介绍的几个本地名宿,都已经六七十了却还自称小友,那是连秀才试都没有考过的童生。
倒不是他们学习成绩多差,而是因为这些人大多属于都司卫所的儒学生,想要得到秀才功名只能参与国子监的岁贡,这里头猫腻太多,有钱人给点钱财就给这些老儒生顶下去了。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