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42节

  王文龙同意:“赵惟卿有吸引移民的本事,但是对于岛屿经营却不一定是十足好手,皮岛开发光靠把人骗来是不行的,未来想要把皮岛做大必须要解决粮食和柴草供应问题。”

  毛文龙点头说道:“我已经想过想要靠皮岛上的粮食产出完全自给自足断不可能,也不是皮岛开发应该追求的,但我们至少要追求一个保准的数量。就比如被封锁十日之内还有粮食。”

  王文龙一笑,毛文龙果然是做大将的人才,对于危险情况的敏感性不是赵惟卿这种投机商人可以比的。

  王文龙干脆提示他道:“若是想要保有此地的粮食供给,一来是多建粮仓,改善储粮技术,但如果只把粮仓建在一处,若是被水师封锁,也就相当于没建。这时就要拿出第二点办法:伯龙记得之前我们在黄海沿岸看到的那许多岛屿吗?”

  毛文龙思索一番,眼睛越来越亮:“建阳的意思是狡兔三窟?”

  “没错,但还不止如此,”王文龙道:“那些岛屿的面积都不算小,上面或许会有不同功能,在最开始建设之时便可以主动规划,比如某地方用来养猪羊,某地方用于港口中途补给,渐渐的将一连串岛屿都给他占领并控制起来,如此方可保万无一失。”

  “好办法!”毛文龙极为赞同。

  对此王文龙毫不意外,因为这就是原本历史上毛文龙经营皮岛的方式,历史上毛文龙打战的水平实话实说也就一般,但是此君的规划水平真不是盖的。

  他这个东江镇总兵所拥有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皮岛,毛文龙所控制的是沿着黄海北岸的一连串岛屿群,每个岛屿都被安排了不同的功能:薪岛用来打柴,石城岛用来做中途的守卫点,獐子岛、大鹿岛、小鹿岛用来放养牲畜提供肉食。

  靠着这样的方法,原本历史上的毛文龙直接建设了一个海上的东江镇,往南可以接受大明的补给,往东可以接收朝鲜的补给,在海上有无数堡垒,同时还控制着陆地上的一些屯垦区、游击区。

  整个辽东半岛都被后金给占了时,而毛文龙的士兵居然还能在鸭绿江口种地,辽东的人口密度太低。

  毛文龙的士兵借助海上航线,根本不从陆地往来,导致这些零星的屯垦区后金军找都找不到。

  而努尔哈赤只要起兵去打山海关,毛文龙的东江镇就会突然从满天星斗的状态聚集在一起,沿着鸭绿江北上去打金军老巢。

  等后金大军气急败坏的班师回朝,毛文龙的部队又散入黄海,后金根本抓不到。

  毛文龙对于王文龙所说的开发皮岛的方式,越想越有道理,当下便决定说道:“既然如此,今年我便在这辽海驻扎,想办法多将沿岸的岛屿控制在手中。”

  此时的辽东地广人稀,这些海上岛屿又不在主要的航道上,毛文龙派人去将沿岸岛屿画影图形,掌握了航线,未来就是明朝,想要抓他都抓不到。

  而且他已经想象到这一连串岛屿被开发起来有怎样的政治经济潜力,为啥袁崇焕历史上杀毛文龙时要把他骗入皮岛军营,努尔哈赤派兵想抓毛文龙都抓不到,如果毛文龙真想跑,随便往黄海北岸上百个岛屿一躲,给袁崇焕十年也抓不着他。

  毛文龙已经决心照王文龙所说,将皮岛开发成一个海上王国,志向非常远大。

  至于赵惟卿,他和李如梅都以为皮岛的开发也就是一个走私港口便到头了,完全没有想到此地的战略意义,也不觉得王文龙和毛文龙到海上去乱看海岛有什么好处。

  市场还没做大时就分散投资,从商人的眼光看来是很不智的行为。

  恐怕要等到毛文龙手下建起一道海上长城之时,赵惟卿才会惊讶于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五月初王文龙再次带人从丹东九连城北上到达沈阳中卫,王骥德已经在那里等他。

  皮岛开发之事,王骥德不想参于,所以这段时间他都待在金州,倒是在当地喜欢上了皮影戏。

  在沈阳,王骥德一见到王文龙便激动说道:“我似有一个戏曲的新理论。”

  “说来听听。”王文龙道。

  王骥德说:“辽南海路断绝之后,距离中原地区太远,虽然有商贸往来,但是文化交流却是薄弱,以至于此地之皮影戏演出内容往往荒诞不经,许多瞎里胡闹的东西都被编了出来,但我看了这个把月,却觉得这些瞎里胡闹的东西颇有乐趣。甚至比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及小说话本更要有味道,这种戏曲感觉我在江南时也有,但却从未如此强烈……实在是口说不出。”

  听闻王骥德一番叙述,王文龙直接笑着道:“我为兄长试言之:戏曲作品所演之事不必皆有证,所演之人不必皆可靠,可以不拘文理、不讲格局、不循声韵,只要便于扮演、发人歌泣、尽情动俗即可。”

  “对对对!”王骥德连喊三个对字,点头说道:“我想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戏曲比之过去老戏好看的多!”

  王文龙心里不禁感叹,这皮影戏果然是古代民间艺术的瑰宝,居然在明末就把“花部革新”给启发出来了。

  原本历史上清代以后皮影戏在北方风行,演出场次很多,同时皮影戏又不受高雅的文人所重视,导致皮影戏的剧作内容有相当多偏向于百姓民俗的再创作,渐渐脱离了古代戏曲一般的创作模式。

  于是原历史中皮影戏便促成了“花部革新”运动。

  原本历史上的此运动领导者是陕西的皮影剧作家李十三。

  乾隆年间李十三在创作中提出:皮影戏曲的故事内容不一定要照搬史书或者是改编已有的故事,完全可以虚构创作,也不需要依照古板声律,只要好看好听就行。

  这些思想在后世人可能以为是废话,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曲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在花部运动之前,戏曲的创作模式一直是剧作家将流行的小说、民间故事或历史典故改编成戏曲,基本不存在,先有剧本,再有故事的创作。

  就比如关汉卿写《窦娥冤》是根据《列女传》中的故事改编而成的,汤显祖写《牡丹亭》是根据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

  这种“出出皆有传头”的要求明显限制了戏曲创作的题材,而花部革新之后,中国的戏曲作家才终于不再“改戏”,而是“写戏”。戏曲故事终于能专门作为剧本被写出来。

第411章 辽北情形

  王文龙提醒王骥德说道:“伯良兄可以创造一个花部之名以区别于传统戏曲的雅部,将这种无中生有写出的戏曲都叫做花部戏,虽然是自降身份,但亦可以避免许多口舌。”

  花部运动的思想对于此时的文艺界来说还是太新奇了,戏曲在这年代还是下九流的东西,很多文人恐怕无法接受戏曲自身有创造性的这种想法。

  此时汤显祖的戏曲只是因为不够合辙压韵就被攻击,更别说花部运动则认为只要戏曲听起来好听,完全可以不依音韵,这观念说出去肯定引的一众戏曲加大为反对。

  王骥德点头道:“建阳提醒的好!我写我的花部戏,他们风雅之士看自己的风雅戏,我自降身份之后,他们总不能再来骂我。”

  王骥德和王文龙两人一路商量着戏曲改革之事,从沈阳中卫继续北上。

  此时已经进入夏天,冰销雪解,行路比起大雪封路的时节方便许多。

  路上王文龙等人不断碰到有南去的流民,而像他们一样往北方去的基本上只有到边境送物资的商人以及偶尔遇见调动的军队,南来北往的比例完全不平均。

  王平保骑在马上,疑惑问王文龙:“这地方的土壤看起来也挺肥沃,随便开荒都好种地,这些辽人怎么只见往南跑,不见一个往北去的?”

  “怕不是边境上出了什么事情?”王骥德也奇怪的说道。

  王文龙自然知道是什么情况,辽东的汉人逃往关内以及南方从努尔哈赤崛起以后就已经渐渐开始,特别三万卫一带是辽东实控地区的北部边陲,逃兵逃户的情况自然更加常见。

  但他也不好说破,想了想道:“不如找一户人家问问,正好咱们也需要向导。”

  此时众人从沈阳出发,眼看就要到铁岭卫,再往前去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三万卫、安乐州,王文龙左右看看,见到一户人家背着行李,由一个四十几岁的汉子带队,那汉子背上背着军器,双手推着装满包袱的鸡公车,两个大点的孩儿都是十五六岁模样,背的背,扛的扛,另外还牵着两个小的背着锅柴,他家中女人还怀了孕,坐在一头叫驴上。

  一家六口人扶老携幼向着南边的沈阳中卫走去。

  王文龙拦住那汉子问道:“你可是去往南边的?”

  见王文龙这一群人看打扮就是豪强,那汉子也就停下,礼貌答话道:“我一家人确是要去南方投亲。”

  王平保问:“你们是卫所兵还是庄客?怎么能够去南边?”

  那汉子似乎是卫所中的逃户,正被说中,脸色一变,道:“几位老爷有什么事情便说,若无事时,我们家人还要赶路呢。”

  王文龙怕王平保把人给吓了,连忙掏出几枚碎银子说道:“我也是南边来的客人,要去北方做事,并非找你的麻烦,而是想问问三万卫、镇夷堡的情况。你叫什么名字?”

  那汉子接过银两脸色才好些,停下鸡公车,擦着汗说道:“小姓刘,叫刘德天的就是,不瞒老爷,我家便是镇夷堡过来的。那边的消息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总而言之女真人现在闹得厉害。边境上不好做生意,不见我们这些军户都要南边去吗?老爷们若是想要出关经商就更不可能了,还是回吧。”

  听到这情况王骥德颇为惊讶,他们在关内听到的消息都是自从李成梁坐镇辽东以来,辽东几年不闻战事,他从金山卫一路北上,看见辽东的情况也还算富庶安定,却没想到照这汉子所说似乎辽东正在崛起一股大势力。

  王文龙这时却更关心找向导的事情,他听说刘德天就是从镇夷堡来的,又看他一家老小都在这里,能被逼到做逃军背井离乡,说明他们在镇夷堡也没有什么势力,起码没能力联合起来坑害自己。

  王文龙笑着说道:“我们不是去边关做生意,而是去那儿做学问的,正需要一个彼处的老土地帮忙,不如便五两银子雇了你去,跟我们做几个月长班如何?我是个京官儿,这位王老先生也是秀才,后面还有三个秀才公,我们都是读书人家,到铁岭时你便知道我的身份,不会跟你做耍的。”

  五两银子干几个月活,对于辽东百姓来说算是极为丰厚的报酬了,更何况王文龙等人一看就是有出生的。

  那刘德天只是稍稍思索便点头道:“老爷看挈我,是我的福气,俺就是安乐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镇夷堡一代更是自小跑着长大的。只是我一家老小不能跟着北上,能否让我先将家人送回铁岭弟兄处暂住。”

  “那是自然。”王文龙点头笑道。

  当场王文龙便掏了五两银子给刘德天,看他一家人在铁岭居住,要吃要喝,又额外给了二两银子安家费,怎么样也够他们过上三四个月了。

  那刘德天也当即跟着王文龙等人将车子转向北方。

  在铁岭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刘德天便早早安排好了家人,到馆舍前等待王文龙等人一起出发。

  铁岭已经是靠近辽东北境最大的城市了,这地方有铁矿,也是个军事经济中心。

  而从铁岭再往北边的安乐州说是个州,其实人口不过三万,还抵不上江南一个稍大的县城。

  王文龙等人第二天启程后所见路边的景色又萧条许多,笔直的道路旁,只有时不时出现的军事要塞,以及偶尔间杂在山林间的大片的屯垦地。

  王骥德越看这周边的景色,越觉得不对劲,能出古董的地方在古代也应该是通衢大邑,而这往三万卫安乐州一路而去的路边怎么看怎么都像荒芒所在。

  这一次北上的甲骨社员,除了王文龙和王骥德之外,还有三个甲骨社里的秀才,王骥德和三人一阵商量,都觉得心中没准,他骑马到王文龙身边问道:“建阳你说能出古玉的地方真是这里?莫不是找错了?”

  王文龙刚才正在跟刘德天打听边境的情况,闻言便笑起来:“老兄怕我骗你么?”

  “你莫笑,笑得我更没底了。”王骥德抱怨说道。

  “伯良兄莫怕,”王文龙笑着问刘德天道:“你从小生长在镇夷堡,我问你,你们这里可曾见过古玉?”

  “玉?不知王老爷指的是什么东西?”刘德天一下还没反应过来。

  王文龙描述说道:“就是你们种地时会否从地底下挖出一些圆润的石头,不一定很通透,但有些是雕刻了形状的,例如小鱼或是走兽之类,颜色或白或青或黄。”

  “那个呀?”刘德天点头笑道:“倒是见过的,有时挖地能挖出来。”

  王骥德闻言惊讶说道:“挖地就能挖出来?莫不是记错了,你且跟我说,那些玉是什么模样的?”

  刘德天回忆着说道:“有些像是三角的,还有些是石头做的方片,一些好看的还有人买去呢。一起挖出来的,还有些红色黑色的陶片,不过那陶器做的糙的很,上面画的也不知是什么,看不懂。”

  王骥德越听越惊喜,甲骨社这几年的发掘中他们已经积累下了一些对于古代遗址的研究经验,王骥德知道不精美的陶器在古代价值不高,是不会被当作大宗商品到处贩运的。

  照刘德天所说当地的遗址中有石器、有陶器,这明显就是大规模的生活遗址,或是高等级的墓葬群。

  这辽东还真有东西!

  王文龙闻言心里也踏实了,他之前只是知道在大凌河沿岸,肯定有大量红山文化的遗址聚落,但镇夷堡有没有他也不敢确定。

  红山文化在五六千年前的分布相当广泛,留下的遗址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西至内蒙赤峰,在这一大块区域之内光是遗址群,就有近千处。

  红山文化的玉石基本都是地方玉,说是玉其实大多数是玛瑙石材质,能够被当成宣传图片广泛传播的都是其中特别精巧的典型,许多红山遗址的文物丢在土堆里都看不出区别。不描述一番本地百姓还真不能把这些玛瑙石、破陶片和宝贝联系到一起。

  王骥德将这消息和甲骨社的另外三个秀才一说,那三人也是激动不已,纷纷跑来找刘德天确认情况,确定在镇夷堡真的有遗址存在之后,众人都是迫不及待。

  从铁岭北上,经开原,只用一天便到达了安乐州,大家却没有进城休息,而是继续取道往北。

  一路上虽然大家都还处在发现遗址的喜悦之中,但是看着路边的风景,王骥德却也生出了些许疑惑。

  他问刘德天道:“怎么越靠近边境,反而屯田区还多了,这些都是军屯吗?”

首节 上一节 242/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