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84节

  时福建浯屿把总沈士弘引兵大员岛击倭寇,为岛上福建奸民通倭相害,以至损兵沉船。

  建阳公言之,呼号沉痛,有‘百姓愚昧,助匪害己不自知’之言语。

  又出《民族国家论》书稿半册,请试而阅之。

  余自翻阅,渐觉明白,方知民族国家之大义,亦知王建阳悲呼之原由。

  建阳又得出惊人之论,曰:海上欧洲人虎视眈眈,荷兰人将图谋大员岛。闽人不取大员岛,则为外人取之,将为祸闽海矣。

  余初时不信,然待福州有高宷受倭寇劫杀之事,公人查探,传出消息。

  曰:荷兰人款通高宷,欲图谋大员岛云云,竟与建阳公所言一般无二,余乃惊愕不已。

  ……建阳公非特名仕也,其学足以开宗立派,预言并非基于求仙问卜,乃所谓科学之研究也。

  彼于《民族国家论》中,又预言率先建立民族思想之文明当可傲然于世,落后者则非但国祚不存,以至有亡族灭种之危,其原因如下……”

  姚旅的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三千多字,把王文龙的《民族国家论》大体内容全都概括了出来。

  也是因为姚旅确实在海商之中颇有声名,换成别人实在难得能在《商报》上发这么大版面的文章。

  在文章最后,姚旅甚至直接称王文龙为“又一李卓吾”,放在福建以外的地方这称呼都不一定是好事,但是李贽在泉州的名声非常正面,这称呼在海商群体中绝对算得上极大褒奖。

  报道一发出来,再度让王文龙扬名海外,许多海外商人都因此对王文龙有极好印象。

  海商们第一次听到《民族国家论》这本书,有些感兴趣的海商派家人回大明寻找此书,很想看看这本被姚旅夸的天上的书籍究竟好到何等程度。

  诚德堂这时也印出了第一批《民族国家论》,姚旅的文章恰好给书籍做了广告,第一批两千本书中居然有两百多本被人卖到了海外去,甚至连安南国的人都来买。

  《民族国家论》这本书等待发酵的同时,王文龙在南京国子监讲的文字断代学讲稿也已经被和《尚书古文疏证》整理在一起正式传入了京城。

  许孚远看到《尚书古文疏证》之后惊为天人,于是写信将此书推荐给自己的几个弟子。

  许孚远的弟子丁元荐是万历十四年进士,四年前他和首辅王锡爵对杠,斗败,于是很快在京察之中被座个“浮躁”的评语,罢官回家。

  丁元荐在家中自然也不闲着,投身到东林党之中,现在已经是东林大佬。

  收到许孚远的信时丁元荐正准备为东林党上京城活动,于是将师父的信以及师父送来的《尚书古文疏证》放在行李之中一起带上京城。

  丁元荐在经过南京之时又到岸上和国子监的官员互相唱和,宴席中得到友人赠送的一部《文字断代学讲义》蓝印本。

  刻板印刷在定稿之前有一个校勘阶段,为了方便修正刻版,校勘阶段的印刷不能使用难以擦除的黑色墨水,所以第一次校勘使用的是红色墨水,印出的书籍版本字是红色的,叫做红印本。

  第二次校勘用蓝色墨水,出来的本子就叫蓝印本,这种本子一般已经没有低级错误,其实已经到达了出版标准。

  印版的油墨是越刷越深的,一旦定稿之后上了黑色墨水,印版吸收黑墨就没有办法再印出浅色字体,所以每一批刻板完成之后精美的蓝印本注定只有几册,因此也就有了珍藏性。

  南京国子监的印书作坊有精工之名,所印蓝印本常作为文人之间互相赠送的珍品。

  送书之人极力推荐丁元荐看《文字断代学讲义》,丁元荐原本在师父书信中见到他对王文龙大加称赞便对王文龙感到好奇,听说这讲义也是根据王文龙的讲课所总结,心中对王文龙的思想更加有兴趣。

  于是接下来他在运河上无聊,便干脆拿出《尚书古文疏证》阅读。

  最开始他对这书也不至于太过重视,但是一读之下却是越发惊讶。

  然后他又看了蓝印本的《文字断代学讲义》,系统了解了王文龙用来考据《古文尚书》的科学方法,丁元荐再次心中震撼。

  钱一本这样的东林党人都尊奉理学,普遍反对《尚书古文疏证》的,但丁元荐虽然也是东林党大佬,却对这两本书万分推崇。

  因为《尚书古文疏证》的研究方法对于丁元荐这一派学者来说太舒服了,他实在不能违反本心。

  丁元荐到了京城之后便将此书在京城文人之中广做推荐。

  他在推荐此书时还主动为王文龙辩解:

  “王建阳此书并非诽谤圣贤,乃是用考据之方法进一步研究圣贤文章的真义,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此方法真开创一考据学派,之前研究此道之人皆不可比也……”

  顾宪成高攀龙等人自称东林大佬,但是他们都已经辞官或是隐居,只能在幕后操纵。

  此时东林党台面上有能力的官员中丁元荐的地位仅次于李三才之下,和于玉立同辈。

  所以虽然他现在闲居在家,但是有心的都知道他背后有东林党的支持,说不得哪天就又要从草莽之中一飞冲天的。

  如此身份的丁元荐在京城之中推荐王文龙的这两本书,自然引得众人好奇,纷纷传看,一时间引起热烈讨论。

第302章 沈一贯找奇书

  万历三十一年的夏天,对于万历皇帝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时节。

  一切开始于四月初一日,这是明朝法定祭祀太庙的日子,这天万历皇帝照常在后宫呆着,本来以为一切如常,百官们虽有意见却也没办法拿他怎样。

  然后就倒楣催的发生了日食。

  四月,农历夏季的第一天,正阳之日,而且这日食出现的时间正好是太阳刚刚升起的辰时,一直到巳时才结束,实在是不吉利到头了。

  于是热闹了。

  最先跳出来的是礼部侍郎郭正域,他战战兢兢的上疏:

  “《春秋》书灾异,莫大于日食……”

  面对百官上疏,万历皇帝想了个主意,初二万历下令:从此大明改太庙祭祀于四月初五——祭祀太庙这天发生日食,我以后不在这天祭太庙就解决了嘛。

  官员们都傻了,还能这样整?

  但他运气显然不好:紧接着四月二十日,承天府大地震。

  百官以为是上天示警,万历勉强当做没看见。

  然而小冰河期的气候是会整活的,五月戍寅日,大的来了:

  京城发生地震;同一时刻,朱元璋的老家,大明的中都凤阳府在夏季突降冰雹,一块碗大的冰雹直打断了皇陵大殿的屋脊。

  北都、中都同时出现异象,而且都是百年难见的那种。

  说是巧合,但这也实在太巧了。天下震动,言官们纷纷建议皇帝修身自省以弥天灾。

  甚至万历皇帝都因此出现自我怀疑:觉得难道真是自己太过于摆烂,以至于弄得天怒人怨,上天示警?

  是否天怒人怨管不了,起码面对百官们疯狂上疏,万历皇帝明白他继续窝在宫里就要出事了。

  五月末,万历皇帝终于放出消息:皇帝要开经筵。

  明代的经筵礼仪虽然完备,但已经流于形式,只是显示皇帝勤学好儒给人看而已,万历皇帝早就不参加了。

  在经筵之中文化修养较高的讲官们可以在万历皇帝面前展示才华,也是一种安抚百官的方式。

  百官们对此也颇为高兴。这可是万历朝在张居正死后,废除了十多年的经筵再次开讲,能上史书的。

  于是相关人选争出了狗脑子,各大党派全都倾尽全力,一番争论,大家从翰林院、春坊、国子祭酒间选了两人为进讲讲官,从翰林中选两人展书、掩书。

  最终,参与经筵的四人中浙党占了两个,东林一个,齐党一个。

  然后便是翰林院祭酒领导众翰林开写讲章,讲章分成两份,一份进呈御览,一份由众官员讨论研究。

  六月二日,经筵开始。

  内阁首辅沈一贯任知经筵事官,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两位内阁大学士侍班,万历朝的最高班子全数到场。

  侍班人等行礼开讲,先讲四书,再讲经史,所讲的内容别说在场的众官员就是万历皇帝自己也熟得不得了,但是为了表现回心转意的态度,万历皇帝只能强坐在那里听讲。

  昏昏沉沉讲了一上午的时间,第一天的经筵终于结束时,沈一贯偷眼看到万历皇帝的脸色已经十分不好看。

  沈一贯察言观色,对万历道:“圣上,请赐酒饭。”

  万历皇帝已经坐不住,摇头说道:“朕身子有病,头疼难耐,实在难以支撑,还请沈阁老带人至左顺门用酒饭。”

  沈一贯点点头道:“臣遵旨。”起身带着大家去吃饭,一众参与经筵的官员也不好说什么,万历皇帝能来参加经筵就不错了,不能要求太多。

  李廷机默默跟着离开,出文华殿时不禁忧心忡忡。

  经筵是个相当繁琐的工作,一天的经筵办完还不算结束,隔两天还有日讲,日讲的形式比起经筵简便一些,不用很多人侍班,这一次朝中斗争出来的日讲讲官就是李廷机。

  李廷机是万历十一年的榜眼。

  他是沈一贯的门生,但是性格和圆滑的师父不同,他有公正不偏私的名声,做南京户部、工部二侍郎时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如今做着礼部左侍郎,作为浙党,兼职日讲讲官。

  在左顺门用过饭,众讲官散了,李廷机坐着轿子回家兜了一转,便换了身衣服跑去找沈一贯。

  在师父的府邸中坐下,他开口就问:

  “沈师,圣上后日还参加日讲么?”

  沈一贯道:“今日坐了一上午都忍了下来,后日想必还是会照常日讲。”

  他叮嘱徒儿道:“后日的讲稿你都准备好了吗?”

  李廷机道:“日讲内容学生信手拈来,定然不会出问题。”李廷机在考中进士之后就是长期混职于翰林院,还当过国子监祭酒,儒学功底相当深厚,并且教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书,以他的才学应付日讲工作十分轻松。

  说完他脸上却露出为难神色:“只是怕圣上提出艰深问题难以回答。”

  沈一贯知道李廷机所说的所谓艰深问题并不是在儒学上多么困难,而是以万历皇帝的性格一不开心说不定就要刁难李廷机。

  他思索一番道:“圣上能够重开经筵就是莫大好事,不需要着急在这一次日讲之中表现的太过严肃,可捡一些市面上时兴的观点吸引圣上兴趣。”

  李廷机点点头道:“也只有如此了。”

  虽然沈一贯和李廷机参加经筵都带着争权夺利的心思,但是出于文官的本意,他们却都觉得自己有义务让万历皇帝能够多开经筵。

  一个礼部侍郎,一个内阁首辅只能像研究怎么给小孩讲课一般,搜肠刮肚的想着可以吸引万历皇帝的新奇观点。

  沈一贯道:“王建阳近日有一部《尚书古文疏证》在京城流传,你可曾听过吗?”

  李廷机闻言大惊:“此书争议颇多,推荐给圣上,只怕是不适宜罢?”

  万历皇帝本来就对儒家不够尊重,李廷机还想要通过日讲能把万历皇帝的性子给掰一掰呢,他实在不愿意把王文龙的《尚书古文疏证》推荐给万历。

首节 上一节 184/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