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83节
沈宜修却总觉得会露馅,在那里左看右看道:“这几块砖似乎不平呀,相公你看得出来吗?”
王文龙到铜盆边舀水洗了手,又洗干净花锄,看向沈宜修笑道:“你若站在那地砖上多走两趟,别说我了,谁都看得出来。”
他安慰说道:“咱们家每年也有几千两的收入,慢慢花用过个几年也就用掉了,只是一时不好拿出这么多金子去罢了,别人不会怀疑的。”
沈宜修点点头,小脸十分严肃的说:“我一定不会露馅的。”决心为相公保守秘密的表情颇为可爱。
第二天王文龙来到《旬报》编辑部,福州《旬报》的主编张燮连忙迎上来道:“建阳,你总算回来了。”
王文龙点头道:“耽搁了几日,我也听说高宷的事情了,咱们编辑部没受什么冲击吧?”
张燮心有余悸道:“那高宷受诸生围攻居然将矛头指向咱们《旬报》,派了好多爪牙来报社拿人,幸亏你不在福州他抓我们的编辑也没什么作用,没过几天他自己也被众人围困,难以再折腾我等,这才总算是没有过于为难。说起来幸亏建阳先去了厦门,不然肯定会被那高宷屈打成招。”
王文龙也是一脸庆幸道:“幸而是有惊无险。”
张燮左右看看,说道:“要我说幸亏是那高宷被人杀了才对,也不知是哪里来的人马替福建百姓出这一口恶气!”
这时潘秀正好进来,张燮不当他是外人,对他笑道:“伯风以为如何?”
潘秀点头道:“恭喜先生和报社逢凶化吉。”稍稍停顿,他又试探问道:“先生去厦门不是说半月即回吗?怎么耽搁了这么久时间?”
王文龙笑着说道:“在兴化府碰到了个朋友,他留我在庄上住了几日。”
潘秀完全不信,高宷想要罗织王文龙的罪名,曾通过荷兰人的关系找到了他这里,他知道王文龙几乎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哪能这么轻易逢凶化吉?而且他也打听过高宷的死因,高宷一群人都是被凌厉手段杀死的,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得知王文龙的“身份”之后,综合以上内容,潘秀自然怀疑此事都是王文龙所为。
但是潘秀并不想把这些消息都告诉荷兰人,越是知道王文龙的这些秘密,他就越对王文龙感到恐惧。
对这事情王文龙自然不愿多说,潘秀爱猜就让他猜去吧。
高宷之死,事情实在太大,整个福建早已热闹起来。
消息只用了五天时间就传到京师,万历皇帝震怒,严令要福建彻查此事,让锦衣卫南镇府司来了几个老于刑狱的公人,甚至还带来一队缇骑弹压地方。
就在这当口上,万历三十一年四月,福建巡抚朱运昌过世了。
朱运昌死前挺庆幸自己没有出兵救援高宷。
高宷死后名声已经跌到谷底,连此时已经到广东做官的过去高宷的党羽陈性学都受到牵连,朱运昌之前的官声都不错,如果在死前于史书上落下一个保护高宷的记录,几乎可以算作自毁名声了。
朱运昌过世,海巡副使徐学聚高升一步,拔擢福建巡抚,徐学聚急急忙忙从漳州回到福州就任,第一件要紧事就是查高宷的死因。
但王文龙他们事情办的利落,真没啥可查的。
第300章 讨要书稿
福建官府和锦衣卫查来查去,把长乐县的地皮都翻了一通,最终只知道是一群人在官道上抢了高宷的队伍,然后这群人就出海去了——这怎么看怎么像是倭寇的行事风格。
福建上下倒也想要把这事情推给倭寇,毕竟这是最容易的选择。
连贼子都是浮海而来的倭人,而且抢一把就跑,没有骚扰地方上的其他百姓,完全可以说明这些倭寇是探听到高宷逃跑的消息,专门针对他而来的。
那么全程应该负责任的就是高宷自己,他从福州逃跑就算了,居然还大摇大摆的带着那么多钱财,甚至沿路为了运钱去百姓的村庄抢夺牛马,这要不被倭寇盯上才怪呢。
虽然还未结案,但是内部大概定下如此结果。
至于领导诸生之乱的王宇。
原本历史中高宷成功从福州逃出跑到漳州后便接连不断的上疏参王宇,想要万力把王宇给搞死,王宇在福建没法待,害怕之下找人借了一笔钱跑到了京城国子监读书,居然也就平平安安,没有被继续追究。
归根结柢在于:万历皇帝帮税收太监整人的目的是防止这些地方势力阻止太监收税。
王宇已经跑到京城,自然没有阻挠高宷收税的可能。
既然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万历皇帝自然也不愿意去对付王宇引得更多文官反弹。
而在这个时空,连高宷自己都死了,朝中没有人替高宷说话,其他太监趋利避害更不会为他站台,万历皇帝自然毫无追究王宇罪责的意思。
诸生之乱结束之后王宇没受到任何惩罚,继续回福州府学去读书,甚至因此在福州士林间留下极大声望,说不得哪天就会被人看上考上举人。
而福建市面上,高宷的党羽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高宷一死,这些过去的太监爪牙瞬间从过去不可一世的土皇帝变成了落水狗。
官场和百姓清算起他们可就丝毫不留情面了。
被官府抓去都算命好的,最惨的是被百姓报复,这群人惹了众怒,此时失去保护伞,被他们坑害过的百姓,一人一锄头也把人打死了,打死人之后轻轻松松的百姓一拥而上,你拿条凳子,我拿个茶杯,几百人不到半个时辰就能将一个家中所有家产抢光,而且因为参与人数太多,事后官府想抓都抓不过来。
大泼皮看见风头不对,连忙逃跑,留在城中的小泼皮,反应快的,主动将家产投献给豪强,再有实在无法投献的,宁愿自己挂条索子跑到衙门去自首,毕竟自首被关到牢里也比被百姓活活打死要强。
在潮中的情况也差不多,
高宷本来在福建弄的就是民怨沸腾,他死前上面有皇帝照着,下面还能网罗一批党羽帮他说话,福建文官扳他不倒。
而等他一死,手下党羽自然是散了,万历皇帝也不必再为了这么一个死人继续和百官对抗,福建官员再无顾忌。
参高宷的上疏像雪片一般飞向京城,每一本都明白写着八个大字:“罪有应得,死得其所”
然后绝活就来了,高宷就一个侄子也被王文龙杀了,这一家彻底绝后,于是万历皇帝派太监到福建,要把高宷的遗产抄送内库。
这是真狠。
原本太监们收税之时掘地三尺,除了是为自己挣利益之外,也是希望给万历皇帝弄到更多的税收讨他开心,而此时来到福建统计高宷家产的太监却也是同样的逻辑。
为了能够抄出让万历皇帝满意的数字,从京城来负责此事的太监对高宷以及他的党羽掘地三尺,严刑拷打,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往京城送了十三万金的税收。
万历皇帝看到数字时都愣了,他的确知道手下的税收太监们贪钱,但万万想不到贪的居然会这么多,这高宷的家产比他在福建所收的三年矿税还要多。
他哪还管高宷的死因,连忙催促将这财富运到京中来。
万历皇帝接着又给各省的督税太监又下了一书信,信上就写两件事:一,讲清楚查抄高宷家产的过程,重点说明数字,以儆效尤;二,朕马上要过四十大寿了,各地的镇守太监该贡献寿礼了。
你们这些太监捞的也太多了,朕要提高分红比例,赶快把钱交上来。
各地的太监看到皇帝从京城发来的书信无不从心里对高宷痛骂:这家伙死就死了,何必还给他们这些同僚都造成麻烦?
各地的税收太监自然不愿意从自己口袋里掏钱,一转手又将之加到百姓头上。
万历皇帝把高宷的遗产吃干抹净,还痛打落水狗,他为了讨好福建士林专门下书斥责高宷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举动,另一面却仔细看着风声,准备伺机向福建派出新任月港督税太监。
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徐学聚新官上任,却是风头正盛。
徐学聚上面没有高宷掣肘,下面又培养了自己的班底,这巡抚可是比朱运昌好做多了。
在民间王文龙也借由福州《旬报》给徐学聚打配合,在徐学聚的弹压和控制下福建民间对于税吏的清算闹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慢慢平息下来。
接着徐学聚又风风火火的开始执行各种计划,原本几近中断的对大员移民在徐学聚的支持下再次火热起来。
沈有容大破倭寇的喜讯也从大员传来。
徐学聚决定借此机会到大员岛设立卫所,巩固海防。
王文龙也打算到大员岛去设一个记者站,向福建民间传递大员岛的消息。
几件事情一起上马,徐学聚忙得不可开交,给他打配合的王文龙也累得够呛,自然又写信到南京去请假,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几日之后,王文龙正在看《旬报》的稿件,姚旅突然来拜访。
姚旅一见面就激动道:“建阳,你听说了吗?”
“听说什么?”王文龙问。
姚旅一脸佩服的说道:“你在厦门时说荷兰人定然想要图谋大员岛,高宷死后,居然真从他的书信之中查到他和荷兰人勾结商议出卖大员的证据。”
王文龙点头道:“这事情并不难猜,荷兰人想要经营对大明的海上贸易,必然会走这一步棋。”
“说不难猜,那是对建阳而言,若是高宷不死,谁能知道荷兰人居然有这样野心?”姚旅道:“建阳你那本《民族国家论》写完了吗?近日越是了解世情,我越发觉得你那民族国家的想法需要广而告之,欧洲人都跑到大明洋面上来了,若是我们还这般浑浑噩噩,就要晚了。”
王文龙闻言笑道:“园容先生从新化来到福州,就是为了找我要书稿?”
“倒也不是,”姚旅笑道,“我读了《民族国家论》之后对于建阳书中所写海外殖民与文化扩张颇为感兴趣,这次却是应福州海主之邀要去一趟大员岛实地看看。”
“园容先生身体力行令人佩服啊。”王文龙点头道。
姚旅道:“建阳还没回答,你那《民族国家论》究竟写得没有?”
王文龙取出一份潘秀给他誊抄好的《民族国家论》底稿笑道:“此书马上就要面市,还请园容多帮我做做宣传。”
“真的写完了!”姚旅颇为高兴,笑着说道:“这回我去大员岛在海上可有书看了。”
王文龙道:“远航风浪不小,园容先生还要多小心。”
姚旅笑道:“多谢建阳关心,我去拜过妈祖,讨了上上签,想来是顺风顺水的。”
第301章 作品入京
原本历史之中的姚旅就曾为了写书跑去台湾岛实际生活考察,还深入内陆的开垦地,记录下岛上移民村落的生活,描述当地土著和移民之间的交易与战争。
而现在看了《民族国家论》之后,姚旅带着扩张中华文明的思想去大员岛考察就更理所应当了。
姚旅不是东林党人那种在全国都有声望的学者,但是他在莆田一带乡土读书人中影响力极强。
福建出海的人口有好几万,他们之中也有读书人,但是这些读书人却对于什么东林党、泰州学派这些高深思想不太感冒,在他们之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姚旅这种本土学者。
福建海商作为此时向南洋扩张中华文明的主力军,姚旅能够接受《民族国家论》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必然非常明显。
姚旅在去往大员的海船上看了《民族国家论》,比之前想象的还要惊喜,几天中他反复阅读,接着便做成文章。
半个月后所写稿子就发在泉州的《商报》上。
稿子的题目就叫做《读民族国家论》:
“余本月于兴化府遇王建阳。
读者中好学历史者,当熟知此公,建阳有《葡萄牙国史》闻名于世。与公攀谈,建阳言及近著二书,颇自得,一曰《尚书古文疏证》,言考据之学也,已然斐然于儒门之中;一曰《民族国家论》,讲论民族与国家之关系,只有书稿,还未刊行。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