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60节

  谢尔曼走进托马斯·科佩克的办公室,脸上连忙露出讨好的笑容:“是的,科佩克先生。”

  托马斯·科佩克家族也是近年崛起的英格兰大布商,他们祖上只不过是放羊的羊倌,但如今却已经是西英格兰响当当的人物。

  “年轻人,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要改换自己的合作商去购买你们的呢子。”

  谢尔曼一脸自信的说道:“我们家生产的羊绒呢能比得上尼德兰人所产的质量,而且价格只要他们的四分之三。”

  闻言托马斯颇为惊讶,他拿起谢尔曼的样品仔细查看:“你们的样品质量非常一般,但是价钱怎么能做到这么低?”

  谢尔曼道:“这是我们家族的秘密。”

  托马斯看了他一眼,突然从那呢子上拔下一撮线头放到旁边的油灯上点燃。

  看到这场面,谢尔曼原本的笑脸一下尬住。

  搓一搓烧完线头的灰烬,托马斯轻蔑的说道:“你们不过是往羊绒中掺杂了棉纤维而已,这种以次充好的把戏当我没见过吗?”

  谢尔曼略微尴尬,棉花是最近东印度公司从海外大宗运回来的商品,而他们的工厂是第一批敢于把这些棉纤维以次充好掺进羊绒中去的,如果他家族的工厂没有办法把这一批货出手,说不定就会有破产的危险。

  他连忙说道:“我们可以以其他人三分之二的价钱供货。”

  托马斯轻蔑的眼神略略一收,思索良久,笑着说道:“年轻人,我十分欣赏你勇于尝试的态度,我愿意以你提出来的价格购买你的货物。”

  他又说道:“但你要知道,欧洲大陆上的人只要最纯正的羊绒呢子。”

  谢尔曼心领神会,连忙笑着说:“我们科格夏的工厂一向出产最纯正的羊绒呢子,我敢保证每一片成品呢子都会像我今天拿来的样品一样精美。”

  两人说完之后哈哈大笑,托马斯还邀请谢尔曼过几天到他的家中参加宴会。

  英国人的商品在这时以质量低劣大量掺假而闻名,荷兰人为了能够将英国人的劣等货和自己加以区别总是会在销售货物时宣传自己所卖是正儿八经的荷兰货,当然,往前再数五十年,销售劣等货的名声同样属于荷兰人。

  刚刚获得第一次推销成功的谢尔曼走出托马斯的商店时感觉自己脚下都是飘的。

  他想着总算能给母亲还有弟妹带回一些好消息,先到集市上去给家人买了些礼物,伴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此时的西英格兰地区已经十分富裕,街面上每天都出现更加新奇的商品:紧身的灯芯绒裤子,丝绸做的束腰带,意大利流行款式的皮靴,看的谢尔曼眼花缭乱。

  接着他又走进一家书店,询问老板道:“最近有没有什么新书?”

  书籍商人看见他年轻,连忙向他推销起消遣读物。

  “我们刚刚进了今年在伦敦卖的最好的书《女性的价值:女性比男性高贵和优越的真实揭示》……”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诸国正经历一场泼天富贵,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见的改变,文化市场也极快的丰富起来。

  一百多年前,在古腾堡推行铅字印刷后欧洲人才开始大规模摆弄印刷术,在此之前,欧洲人的书籍甚至还在靠手抄,文明水平比大明、伊斯兰世界都低了一个档次,但是这一百年间,欧洲的文艺市场飞速繁荣,几乎是十年变一个样。

  1500年,英格兰审查出版的书籍只有四百多种,大多数印刷的书籍都是《圣经》,但到了1590年,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四千种,五十年前,英国最流行的消遣书还是中世纪所写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但到现在,莎士比亚、德洛尼这些作家已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第263章 东方智者

  此时英国的消遣书市场已经非常大,不光是剧本小说流行,甚至书信、日记、回忆录和食谱也大量出版,连两性矛盾的对立也已经被炒上台面,《女性的价值:女性比男性高贵和优越的真实揭示》就是一个伦敦的贵妇絮絮叨叨阐述她认为女人比男人更高贵的书籍。

  此书一出版之后被英国百姓一片痛骂,但是却得到很多女性支持,而且越骂销量越好。

  书店老板以为谢尔曼是个年轻人,一定会喜欢这种伦敦时兴的书籍,但是他没想到谢尔曼听到这书籍的名字心里就皱了皱眉。

  他一家都是清教徒,对于天主教徒深恶痛绝,但是对伦敦那些每天声色犬马的贵妇也十分不以为然。

  谢尔曼翻了两页《女性的价值:女性比男性高贵和优越的真实揭示》后就不感兴趣的放下。

  书店老板察言观色,以为谢尔曼不喜欢这些时兴文学,定然是个理工爱好者,连忙又推荐说:“这本《星体新论》是丹麦大学者的作品,描述了三十年前一次奇异的天象,并且可以教读者自己在家制作天文器械,观察星空。”

  《星体新论》是第谷·布拉赫的第一本作品——就是物理书上那位第谷。这年代连望远镜都还没有发明出来,所谓观星就是拿天球一类的仪器做参照,然后用肉眼硬瞅。

  而第谷天赋异禀,他的视力大概是这年代全世界最强的,用肉眼就能把天上星星的亮度分成六个星等,甚至能用肉眼看见月球上的环形山。

  那老板说的神乎其神,但是谢尔曼对于天文学却没什么兴趣,他再次摇头,突然拿起书架上一本由蓝色木匣装订的起来书籍问道:“这部《葡萄牙国史》的装帧好奇怪呀。”

  老板连忙介绍说:“这是摹仿中国人书籍的装订方式,这本书是一个中国学者写的,听说写的非常好呢,连沃尔特爵士都亲自为这本书写题跋。”

  “沃尔特爵士?”谢尔曼惊讶,他很喜欢沃尔特的诗,对于中国人所写的书籍也感到好奇,连忙询问:“这本书我能看一看吗?”

  书店老板点头说道:“这是自然。”

  谢尔曼打开了《葡萄牙国史》的扉页,就见沃尔特在序之中对王文龙的作品大加赞赏,“这是一本充满了玄妙东方智慧的书籍,让我不禁感叹中国人的聪慧与敏捷、谦虚与热情……”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天主教与新教,在英国国内都有各自的信众。而谢尔曼是商人家族出身,自然而然支持新教,而且还是坚定的清教徒。

  此时的英国实行英国国教政策,设立了一个国教教会,将英国国内各派的基督徒团结起来。

  伊丽莎白一世不允许新教徒继续在英国国内推行改革,同时也取消教皇法庭在英国境内的最高司法权,让英格兰教会和罗马教皇决裂。

  但是在英国国教教会之内,新教徒中还是有一批人想要把天主教徒赶出去,从国窖中赶走天主教徒的行为就叫“清教”,而有这样主张的人就是“清教徒”。

  所以清教徒可不是什么清心寡欲、踏实苦修的意思,这群人往往是最为激进支持新教的群体。

  伊丽莎白一世虽然在天主教和新教之中搞平衡,但是她明显也倾向于新教,至于她身边的沃尔特就更是一个标准的新教徒,甚至有清教徒的风格。

  于是天然的谢尔曼就对同样是清教徒的沃尔特感到崇拜,此时看到沃尔特对于《葡萄牙国史》的推荐语,他瞬间便认定《葡萄牙国史》一定是一部好书。

  谢尔曼当即掏钱把这半部《葡萄牙国史》给买了下来。

  这年头英国的书籍价格便宜,一部书价一般不会超过技术工人一天的工资,沃尔特所印的这本《葡萄牙国史》装帧有格外设计过,所以价格稍贵,但是对于谢尔曼来说也足以承受。

  坐上回家的马车,谢尔曼在车上就开始阅读《葡萄牙国史》的正文。

  他从王文龙的原序开始阅读,好奇的看着王文龙描述郑和航海和葡萄牙人来到印度的历史故事,对于身处欧洲的他来说,这发生在东方的历史事件是如此遥远而又神秘。

  而接下来的论述,更是让他不知不觉陷入书籍内容之中,一直等马车到了家门口,谢尔曼被车夫提醒之后才记起自己还在回家的马车上。

  回到家中把礼物送给母亲和弟弟妹妹,谢尔曼却是连吃饭洗漱都忘了,捧着《葡萄牙国史》坐下继续阅读。

  沃尔特所出版的《葡萄牙国史》上半部正文只有十万多字,加上其他零零散散的稿件,勉强凑到一本书的厚度,谢尔曼花费了两天时间废寝忘食的阅读,才终于把王文龙所写的《葡萄牙国史》上部分读完。

  内容只写到葡萄牙人在印度站稳脚跟,后续的情节勾的谢尔曼寝食难安,恨不得能够马上看到下半部。

  原本《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这书把视野都放在葡萄牙国身上,是一本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但王文龙是为了明朝人写作,自然要做些取舍,于是加入了大量东南亚和印度的内容。

  而沃尔特和罗明坚对于《葡萄牙国史》的翻译之中也有不少自己增添的部分,沃尔特还要专门给英国人贴金,最终结果就是此书极大的强调了亚洲的重要性,并且大大吹捧了英国人和荷兰人正在奉行的殖民公司制度。

  “欧洲人的殖民制度来源于意大利的糖岛模式,意大利人依靠糖岛曾经纵横地中海,葡萄牙人将糖岛变成商馆,于是获得了比种地更多的利润,西班牙人将商馆变成帝国下辖的殖民领土,除了做生意之外,还控制一切资源和贸易,利润更加丰厚。”

  已经反复咀嚼过《葡萄牙国史》两三次的谢尔曼读到这一段时不禁感到深为认同。

  而接着读下去,谢尔曼更加感到激动。

  “但是西班牙人的扩张已经到达了极限,他们的殖民帝国并没有能力打败印度人和中国人,印度和中国没有办法在西班牙人的殖民模式下被纳入他们的统治区,而新出现的贸易公司模式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谢尔曼放下书突然想到了荷兰人刚刚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接着他又想到自己家的纺织厂中所用的产自印度的棉纱,正是这种植物纤维帮助他们家的羊毛呢子极大的减少了成本,这些都是通过贸易公司购买来的。

  放在以前,他根本不会在意这些遥远的国家大事,但是《葡萄牙国史》的眼光无比敏锐,此时看完《葡萄牙国史》之后,他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已经不同了。

  谢尔曼放下书籍就跑到街面上去打听,很快,他越是收集有关于荷兰与英国做东印度贸易的公司的信息就越感到王文龙所说的事情正在现实中一步步实现。

  谢尔曼终于下定决心要去投资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觉得这笔投资说不定能改变他家族的命运。

  而与此同时,爱尔兰港口,一只挂着荷兰旗的商船上,梅迪那·西多尼亚公爵也正听人翻译《葡萄牙国史》。

  “这个中国作者的确很有眼光,不过他对于殖民模式的分析太过于儿戏了。”

  他是西班牙巨富,拥有公爵爵位,而此时更著名的身份则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司令。

  几年前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远征英格兰的过程中和英国舰队作战损失惨重,归途之中又遭遇风暴,他们的无敌舰队几乎损失殆尽,但是西班牙人并未放弃。

  如今梅迪那还在计划着登陆爱尔兰,并且他的舰队还有能力控制英吉利海峡和直布罗陀锚地,梅迪那觉得西班牙的舰队总有一天能够打败英国。

  他这次到爱尔兰的港口就是为了假扮成商船探查当地敌情的,却没想到意外的在路途上买到了这本由中国人写的历史书。

  梅迪那虽然不懂的英文,但是这只船上足有会英文和西班牙语的船员,听着船员翻译书籍内容,梅迪那很快也成了王文龙的书迷。

  其实他认同王文龙对于殖民公司模式的推崇,也知道英国人和荷兰人很难对付,可梅迪那觉得这就更说明必须要集中实力在海上把他们彻底打败。

  梅迪那正是确认了以西班牙的制度拿英国和荷兰没有办法,所以才选择不和他们搞正当竞争,而是直接用侵略的方式打断他们的发展。

  只要西班牙能够在本土打败英国和荷兰,他们的贸易公司就将成为无根之木。

  “这个王文龙很聪明,但是他完全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梅迪那信心满满,却似乎没有想到几年之前他们都打不过英国,如今伴随着英国开设殖民公司国力越来越强大,他又凭什么认定自己只要在集中兵力就可以一鼓作气的拿下英国?

  但无论如何,哪怕是西班牙人也必须承认王文龙的这本《葡萄牙国史》写的十分之好。

  从英国返回,梅迪那在巴塞罗那停泊之时收到邀请,一个他过去的部下,正跟着团队要前往马尼拉吕宋总督处交接工作。

  梅迪欣然赴宴,直接带着《葡萄牙国史》走上了这艘大帆船。

  船上的官员们都是万分惊喜。

  梅迪那则指着手中的书籍对这些西班牙文官们推荐说道:“我在英国读到一本极好的书,是一个中国学者所写,书的名字叫做《葡萄牙国史》,这本书对于你们了解殖民地的发展非常有作用,你们都应该好好读一读。”

第264章 华人之光

  梅迪那一离开,船上的西班牙人们就议论起来。

  “我怕不是听错了?梅迪那爵士居然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中国人所写的欧洲史?”

  “哈哈,中国人写出欧洲的历史,听起来就像是最古怪的梦境。”

  “梅迪那爵士和那些英国人一样,从来没有真正的见过中国人,所以在心里还对他们留有美好的幻想吧。”

  船上正在忙碌的钟斌和李魁奇两人听着这些西班牙人的讥讽,脸上皆有难忍之色。

  两人都是祖籍福建,从小就在西洋厮混,历史中记载汉奸李锦是第一个到达欧洲的中国人,其实并不尽然,确切说他只是第一个到达欧洲并且留下明确文字记载的中国人,此时西班牙人的帆船之上大量雇佣了吕宋华人作为水手,早有华人来到过欧洲。

  这年代的大帆船,每四吨的载重吨就要分配一个水手,西班牙大帆船的载重量极大,需要的水手书目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对于人手紧缺的西班牙殖民者来说,雇佣当地土著和华人充当水手是必然之事。

首节 上一节 160/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