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59节
而辅国将军等宗室的怒气也是有原因的,万历皇帝是辅国将军的侄儿,潘相权力再大也只是他侄儿家的太监奴仆,那被打的生员论起来还是万历的远方弟弟呢。
万历皇帝养出来的奴仆到江西来把他家弟弟抓着就打,这像话吗?
而且潘相打人打的真狠,基本上是给人打成残疾了。
江西的宗室们也是横行霸道惯了的主,于是将自己家的奴仆调去包围了潘相的府邸,史载“各宗大哄,毁门入”,宗室奴仆把潘相的手下打杀了一群,潘相逃走这才免于一死。
潘相逃走之后想要找回场子,但是也没有胆子去动宗室,于是他府邸所在的上饶县官员倒霉,潘相为出气告上饶知县李鸿挑唆宗室、报复旧怨才使得他被打。
万历皇帝也不好处理宗室,又要为潘相撑场子,于是把上饶知县罢免。
万历皇帝也只是想用这些太监收钱而已,这些太监到各地把事情搞得太难看,对他来说也没啥好处,正好趁着这次太监没有办法完全报复,万历便将这事情告知天下,督促太监们也收敛一些。
高宷在福建收到皇帝的书信,收殓是不可能收敛的,但是面子工程必须要做,所以便让林世卿写了一封自己的道歉信,托他发到《旬报》上。
王文龙听林世卿说完这事,强行忍住脸上笑意。
潘相在江西的作为也就比福建的高宷好一点而已,而江西的宗室更是有明二百年养猪的典范,板子不打到他们头上,根本不想着出头,平日里没少为非作歹。
这次冲突双方都不是啥好货,他们的狗咬狗让王文龙有种恶人自有恶人磨的舒爽感。太监横行天下,最终还是只能靠宗室来杀威风,想来也是挺可悲的。
高宷让《旬报》发这封信,对于《旬报》来说没啥坏处,王文龙自然同意。
他还得把二版的黄金版面留给高宷,为此只能把几个原本与《旬报》有合作的商家广告推到第四版去——人家不愿意放在第三版和高宷脸贴脸,怕引得顾客们反感。
倒是高宷这边居然还愿意给广告费,但王文龙也懒得拿那几个钱,再三推辞之后,终于是没收钱。
林世卿满意的从编辑部离开,刚到门口就见潘秀拿着一点稿子正撞进来。
林世卿看见潘秀之时,脸上便放出微笑,伸手拍了拍潘秀的肩膀,对王文龙说道:“你们编辑部中这潘伯风也是个不错后生。”
潘秀瞬间脸上露出苦色。
王文龙把林世卿送走,刚回到总编室,潘秀就直接跑到王文龙面前恳求般说道:“建阳,那林世卿一直在勒索我,他已经从我家敲诈了上百两银子,我家真是被他逼的走投无路了,我家中如今还有上千两的款子,他打听到了,竟然还要一一勒索而去的。”
编辑部众人也知道潘秀被林世卿敲诈的事情,许仲琳忍不住生气说道:“这个林世卿,借着高宷名气为非作歹,此辈无耻文人,若不是靠着太监庇护,我早带人去打杀了他。”
张燮连忙说道:“许老不要鲁莽,这高宷此时势大,林世卿狐假虎威,我们还没有办法得罪。”
许仲琳道:“真是不爽快,哪天能像小说之中一样一飞剑取了他首级就好。”
众人议论纷纷,王文龙则强忍笑意看着潘秀表演。
等到大家都说的差不多了,王文龙才对潘秀说:“你留在福州,难免又被林世卿盯上,如若你愿意,不如就跟咱们报社众人一起北上苏州,先把苏州的分社建立起来,到时再看情况,或留福州或留苏州,或是两边调用,总是躲着林世卿就是了。”
潘秀之所以演这一出,就是为了能够贴近王文龙身边,闻言脸上露出惊喜之色道:“如此就是最好。”
邓志谟也道:“我也想让建阳把你调到苏州去呢,那边新社开辟,正需要得力的人物。”
王文龙脸上露出思索之色:“只不过你家钱财放在福建难免还是被人觊觎,这得想个办法才好……”
潘秀不知他什么意思,这时候就听王文龙突然说道:“不如你把钱先存到三一教粮台之上,用以开垦大员岛,反正三一教颇有银子,你要用时直接叫家人去教上取就是,三一教的势力又大,哪怕是林世卿也不能从他们处弄来银子。”
他点头道:“三一教这些银子用来开垦大员,日后还能有利息收入,我家就存了不少上去,你这一千多两银子三一教肯定重视,我帮你去跟他们长老谈一个合适的利息出来。”
听到王文龙的话,潘秀直接傻了。
他说自己家里还有一千多两的浮财只是为了意思林世卿可能在他这里榨出更多钱来,塑造充足的跟随王文龙北上理由,哪想到王文龙的思路这么周到,直接给他安排了一千多两银子的去处。
“这个……”潘秀犹豫半天,之前上下打点贿赂,用的钱找荷兰人要,或许还能要得出来,但这一千多两银子再找荷兰人要,估计李锦能够骂死他,但如果这时又说自己没有钱要存,那岂不是自己露了馅?
半晌之后,潘秀也只能硬挤出一个笑容说道:“多谢建阳先生帮忙,潘秀没齿难忘。”
编辑部众人也全都点头,纷纷表示王文龙仁义。
王文龙哈哈大笑,拍着潘秀肩膀说道:“不当谢,不当谢,一来可以解你之忧,二来这一千多两银子还能帮助大员岛开辟,收拢福建流民,对于百姓来说也有贡献,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我自然是乐意去做的。”
听着众人夸赞,潘秀心里苦的都要出血,这笔钱他只能回老家从自家产业中取了。
以前他希望给福建开垦大员岛使些绊子,方便去讨好荷兰人,可是此时此刻他突然又很希望三一教开垦大员岛能够成功,可别把他家的银子给亏了。
……
时间临近七月,邓志谟已经带着第一批骨干北上苏州,王文龙暂时还走不了,福州这边缺了大量人手,编辑部的工作更加忙碌,王文龙必须亲自作镇,潘秀跟随在王文龙身边。
这货每天战战兢兢,衷心办事,王文龙乐得他到处调查,直接把他提拔成自己的助手,反正查不出什么东西,反而因为心里有事,所以干活特别清楚,给王文龙减轻大量工作负担。
这天一早,已经到了开工时间王文龙却还猫在家里陪老婆,等到半上午才派人来通知潘秀,有什么书信给他送到家里去。
潘秀拿着钥匙打开了王文龙办公室的门锁,又去从耳房处拿了书信来。
将书信内容条分缕析,看到其中一封从澳门寄来的信时潘秀忍不住眼神一滞。
总算看到王文龙和洋人联系的书信了!
但潘秀飞快的收敛心神,装作无事发生,整理了一番信件之后,便拿着去往王文龙家中。
快吃午饭之时,潘秀才来到王文龙家里,在门房处见到王平保,潘秀殷勤说道:“王大哥,先生在里头么?”
王平保笑着说:“他待会就出来吃饭,你不如在外头歇一会儿,吃了饭再说事情。”
潘秀摇头说道:“先生要我送信,我自然勤奋着些。”
王文龙身边知道潘秀是外国人探子的人不多,王平保就是其中一个,他看着潘秀那上赶子的样子,心中好笑,脸上却丝毫不显现出来,点头说道:“还是你勤劳呀。”
潘秀道:“这有什么。”急急忙忙就进去了,直到他走开,王平保才在身后小声笑道:“这蠢货。”
潘秀敲了敲门,等里头传来一声“请进。”这才小心翼翼推开木门,走进王文龙的书房。
就见沈宜修和李国仙也都在,两人刚才不知做什么,这时纷纷红脸,冲潘秀点点头就往外走。
等两个夫人离开,潘秀才对王文龙说:“先生,这是今日寄来的书信和请帖。其中还有一封信是香山澳发来的。”
“哦?”王文龙颇感兴趣,从一张集字字帖上抬起头,说道:“还请伯风帮我念念。”
第262章 英国人读书
潘秀之前害怕王文龙察觉信封被动过所以一直不敢动手,忍到这时候才得了王文龙准许,他心中大喜,强忍住兴奋打开信封抽出里头的信纸,就见信件全是用中文写成的,潘秀略略一看内容,眼中不禁露出惊讶神色。
他道:“此信是香山澳处一个明人为外国人代笔,说是先生的大作《葡萄牙国史》已在几月之前于英国刊印,一个英国海主在船上读到,惊为天人,他到达香山澳,专门请人写信来与先生表达敬意。”
罗明坚翻译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已经过去七个月,全本书的翻译还没做完,但是沃尔特已经没有耐心等待。
他手头缺钱,急于把王文龙的书稿用来变现,于是决定将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分成两部出版。
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只有二十万字,想要拆成两本书还是有些单薄,为了凑书籍内容沃尔特又找罗坚要来了一些东方哲学书籍的翻译本,合在一起,三个月前终于冠以《葡萄牙国史》上卷的名义在伦敦出版面世。
而那个来到澳门的英国船长其实是《葡萄牙国史》的第一批读者,他是因为自己要来东亚,为了事先了解东亚的风土人情,在离开英国之前专门收集了英国市面上有关中国的书籍,在旅途中阅读,能够买到刚刚出版的《葡萄牙国史》其实有巧合的成份。
但是潘秀明显不会把这当成巧合,他心思电转,然后便用佩服的语气说道:“建阳先生果然是大才,居然连英国人也要翻译先生的书籍。”
听说自己的书在英国出版了连王文龙都有些愕然,他心里虽然有准备自己的《葡萄牙国史》出版之后总有一天会传到欧洲,但也想不到能流传的这么快。
不过看到潘秀的样子,王文龙又故作悬疑的说道:“英国人怎么这么快就把我的书给出版了,也不先跟我说一声,此等洋人,甚是没有礼数。”
潘秀连忙询问:“听先生语气,似乎和英国人很相熟。”
王文龙一愣,仿佛是发现自己无心失言一般,连忙顾左右而言他道:“哎呀,眼看也是正午时分,伯风就在我家中用了午饭再走吧。”
之后王文龙就主动领着潘秀去吃饭,故意不说欧洲人的事情,潘秀连忙点头道谢,跟着王文龙走出书房时,心里却忍不住想道:这王文龙说起英国人时,语气甚是熟悉,难道他一直同英国人有联系?
而王文龙在前面走着,心中则在想自己要把潘秀的视线引到哪个方向?
英国?荷兰?
其实也可以把锅丢给瞎编的人物,比如《刺客信条》就不错,圣殿骑士团与刺客兄弟会,两个团体纵观欧洲有记录的整个历史一直在进行一场持续的秘密战争。
“重视目的秩序和控制。”
“为确保自由意志的幸存而战!”
“万物皆虚,万事皆允,允我们躬耕于黑暗,服侍于光明,我们是刺客……”
就在王文龙回忆自己大学期间的游戏时光时,远在英国,刚刚赌上自己身家出版了,《葡萄牙国史》上半部的沃尔特正忧心忡忡。
他对于《葡萄牙国史》的评价非常高,但是却不知道百姓会不会接受这一本由遥远东方学者所写的欧洲史著作。
英格兰,埃塞克斯地区,科格夏。
谢尔曼穿上一身笔挺的羊呢服,练习了一下微笑的表情,然后战战兢兢的走进了佩科克家的商店。
谢尔曼今年才二十岁,是本地一个纺织厂家族的二代。
科格夏这个地名放在后世几乎没人听过,可是此时却是整个英国顶富裕的地方。
一百年前伴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带回了大量黄金,南欧诸国飞速的富裕起来,富裕的欧洲大陆购买力爆发,对于纺织品的需求几乎无休无止。
当时还属地广人稀的英国自然承接了纺织生意,大量原本用来耕种的土地被贵族圈去,成为有钱人家的牧场,而土地上的农民流离失所,只能进入新兴的纺织业成为雇工。
英格兰西部的埃塞克斯地区在这一百年间迅速成长为整个英国甚至欧洲数得上名号的纺织中心,一系列原本籍籍无名的小村庄迅速成为了纺织业的集散地。布匹是此时英格兰商业帝国的基础,占此时英国出口业的绝大部分价值。
纺织业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原本此地的百姓甚至没有名字,而在这一百年间,他们迅速给自己起上了本行的名字。
比如谢尔曼的名字本意就是剪边工,那是他的家传手艺。
而他身边还有一大堆类似的名字,比如:韦弗(意思是织工)、韦伯(意思是纺工)、福勒(捶洗工)、沃克(轮纺工)、戴尔(印染工)……
大规模的生产带来了分工,也带来了银行家和经销商人,一大批英格兰人迅速的富裕起来。
而谢尔曼家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祖上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剪边工,但到他的父亲这一辈已经有了自己的作坊,到他二十岁时,家里的作坊已经成为一个承接上游粗布加工的小工厂,雇有十个工人。
不过谢尔曼的父亲今年初去世了,家庭工厂的希望全部交托在了他这个长子的身上。
今天的生意对于谢尔曼来说分外重要。
“你就是谢尔曼?”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