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41节

  冯从吾道:“如此一来,对王建阳怕也不是好事。”

  杜松摇头笑说:“怎么不是好事?我真羡慕他。”

  “就是可惜我杜黑子不会写文章,不然我也照他这方法写上一篇小说好好骂骂这天下的文官,让他们知道这天下被他们弄的病成什么样子,只要看到他们气急败坏,就算被报复我也开心!”

  冯从吾问道:“有人要报复王建阳了?”

  杜松点头说:“辽东马林据说半个月前还在想方设法查封此书……”

  在这年代一般来说除了讲史演义和武侠小说这种通俗作品,正经一点的小说作品都不会流传速度太快,但是《疗疴录》因为太切中此时的时弊,引得许多过去只看娱乐小说的民众争相购买,书坊大量翻刻,小说的片段以及前期刻本居然已经传播到辽东去了。

  李成梁离任辽东总兵官之后,边防战备日益松弛,十年之间辽东总兵换了八个,此时的辽东局势已经非常坏。

  《疗疴录》讲的就是战乱地区的事情和辽东此时的场景实在太相似,时任辽东总兵官马林看到这书瞬间鼻子都气歪了,书中被宋常勤斩杀的反派军官原型就是贺人龙:此人所做的不听调遣,避免和流贼作战,自保实力,杀良冒功等等行为实在和马林培养自己嫡系的方法太像。

  王文龙虽然不是写马林的事情,但是马林看到时还是觉得被打脸,于是动用关系试图不使此书出山海关。

  但是没用,因为马林才开始动手,八月份他就因为犯罪被弹劾罢免了。

  辽东迎来十年内的第九位总兵,万历让七十六岁的李成梁重新上任。

  查书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第233章 《疗疴录》与“录学”

  《疗疴录》影响多大只看福州城报纸专栏的讨论密度就知道,此书发表三个月后不光是王文龙的《旬报》,其他的报纸也全都出来对这篇小说发表评论,一片倒的都是好评。

  《仓山诗丛》主编曹学佺高屋建瓴的在评论之中介绍:“《疗疴录》所写之人心世道,让人无力悲凉,哪怕有名医如涂旦可,名臣如宋常勤,对彼时局,亦是徒呼奈何。”

  “此书将末世之中人人不敢作为之景象用二主角之视角缓缓写出:百姓流民不信官府,将军士卒不信长官,虽地主士绅读书之家,亦不信朝廷,只知守财自保,如此一来大厦岂能不倾?万般皆不可行,似患了沉疴久病,此非人病,国病也。病在暮气二字。”

  “此书讲暮气深入骨髓,实实读之令人脊背发凉。”

  到了后世,中国近代文学教科书中,更是将王文龙的《疗疴录》评为“封建末年文学之新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启蒙之作”,在文学教科书中盛赞道:“《疗疴录》深刻描写了封建时代末年的悲惨现状,反映了明万历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封建王朝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同时又是新兴资产阶级视角所代表的市民文学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典型体现,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声。”

  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者,王文龙的作品也是一座丰碑,几十年后的大作家李渔就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多次谈到王文龙的《疗疴录》这部巨著对他的影响。

  “余自幼好读书,常受父亲教训曰杂书少读,心中也自羞愧,以为不能攻正经也。直至见《疗疴录》一册,手不释卷,方始明白小说中亦有巨作。”

  “过去做小说者,只知以一人视角写去,若是要换人物,便牵动故事再换视角,此皆《三国演义》《水浒传》知写法。直至建阳公此书开创一种多视角写法,我辈文人方始知道若要写大场面,可以从不同视角着手,一个故事并非从头说至尾巴,可插叙、可倒叙,一个场景也并非只能用写景与对话描摹,人物,神态,心理,乃自天气景象,亦都是烘托场景之法,场景烘托气氛,气氛又作用于人物。”

  “凡此种种技法皆从建阳公始,风气一开,天下作小说者由此蛟龙入海、鸟雀出笼,再不受羁绊也!”

  王文龙的这本小说开创的近代小说写法对于后世的影响太过于深远,种种技法的引入以及极强的情节紧张感使得这本书几百年间都被奉为一流的娱乐文学与一流的讲史演绎。

  而随着历史发展,后金女真渐渐崛起,《疗疴录》小说的开创性眼光仿佛是预言一般越来越多的在末年的明王朝之上印证,更使得这本小说的地位越来越高。

  甚至诞生一群专门的《疗疴录》研究专家,世称“录学”,随着录学家的研究,《疗疴录》的剧情以及人物都不够他们钻研的了,他们从官制,军事组织制度等等方面去加以研究,把《疗疴录》的创作背景越来越深的被挖出来。

  相关学者发现《疗疴录》的时代背景似乎和李国仙的《甄嬛传》相联动,因为录学家们越来越发现《疗疴录》中提及的北方戎狄王朝似乎和《甄嬛传》之中所描写的朝代极其相似。终于有人提出《疗疴录》和《甄嬛传》所描写的故事应该有时代勾连性——《甄嬛传》之中的飘飖国就是入侵的戎狄在打败了《疗疴录》中武朝之后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联想到王文龙和李国仙的关系,两人共同创作作品故事背景的说法渐渐被提出。

  越来越多学者确定《甄嬛传》中的“飘摇国”就是后金。

  这一发现让《疗疴录》和《甄嬛传》的爱好者无比惊讶。

  两本书都有相当强的故事性,联动又提供了话题性,一下爱情故事、国破家亡、民族争端,种种热点情绪,在这两本书的联动下都汇聚到了一起。

  到了几百年后的影视时代,《疗疴录》和《甄嬛传》被边道同一剧本之中,被翻拍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此句有大量国宝级“录学家”参与剧本改编工作,拍出来的作品已经到达艺术品的水平,成为影响几代人的银幕经典。

  后世这两本小说还被不断的翻拍,衍生出来的游戏、二创、歌曲、动漫数不胜数,到后来甚至引起观众反感,不是《疗疴录》和《甄嬛传》不好看,而是太多垃圾作品去蹭《疗疴录》的知名度。

  十年出了几百部《疗疴录》手游,许多都是换皮之作,让消费者都感到审美厌烦。

  《疗疴录》开始连载的时候《俗世奇人》也发出了完结篇。

  《俗世奇人》原作就参考了大量明清的笔记体小说风格,在题材上并没有太多创新,所以造成的影响也没有开创新派武侠小说流派的《连城诀》和开创侦探小说流派的《狄公案》那么大。但是这本书也是毫无疑问的佳作,从《旬报》第一期创刊号就开始连载,写了一年多,同样积攒了大量的忠实读者。

  《俗世奇人》宣布大结局的这一天,许多追了一年多连载的读者专门跑去买来最后一期作为收藏,《旬报》这一期的销量居然直接涨到两千份。

  且随着这本书的结束,《俗世奇人》带来的影响远没有消失。

  这种小说有市场,模仿难度又不大,所以王文龙的《俗世奇人》连载一年多后各家报社都有了模仿作品,因为有些读者专门喜欢看这种故事,所以一些报刊专门开了“奇人轶事”板块。

  有评论家认为王文龙的《俗世奇人》作品的开创性虽然达不到《疗疴录》的程度,但绝对堪比《连城诀》和《狄公案》。

  这本小说的开创处在于面对普通百姓的视角。

  《俗世奇人》是由一个个奇特人物以及市井小故事组成的,王文龙也没有完全照抄冯骥才的原作,而是加入了许多这年代的市井奇人描写。

  这年代的小说创作还在早期阶段,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就算王文龙的《儒林外史》所写的那也是在社会上地位颇高的读书人。

  而《俗世奇人》之中的每篇主角却都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物,极富市井气息的故事深受读者喜欢,也让许多创作者第一次知道小说还可以有这么平民化的视角。

  后来文学史上公认明万历年间王文龙的《俗世奇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市井小说。后世专注于描写百姓日常生活,家长里短,人情冷暖的市井小说、平民小说就是从此开始发展的。

第234章 集字创作

  王文龙的书房之中,沈宜修敲了敲门,拿着一叠稿子进来。

  “相公,你这些文字我帮你抄好了。”

  “有劳娘子了。”王文龙接过沈宜修手中的稿子,看了一遍,然后不禁惊讶,“你的字真好。”

  历史记载之中的沈宜修经常帮叶绍袁整理文字书信,抄写其为应试所作的策论之类的文章,她的一手小楷尤其工整漂亮,“见者无不赞为有卫夫人之风”,已经是可以传世的级别。

  沈宜修不好意思的说道:“你和姐姐都写小说,我却还只能做些这样的事情,帮你把书稿抄好,也能减轻一些你的劳累。”

  王文龙看着那漂亮的字迹摇摇头:“我的书稿抄的能用就行了,你这一手漂亮的书法给我做个抄写员实在屈才,我认识的也有印书坊,不如你写个帖子出来,我给你印一册书法书吧!”

  沈宜修惊讶说道:“这样可以吗?我这水平也能印书法书?”惊讶之余语气之中却颇为高兴。

  这就是王文龙和叶绍袁的不同了,叶绍袁知道沈宜修的书法好,但是在历史上却只让沈宜修给他抄写一些文字用以在朋友面前炫耀,沈宜修的书法江南闻名,但是在后世却一副真迹都没有留下来,多半在家中没有书法创作的机会。

  而王文龙却知道小姑娘需要情绪价值,会特意想办法讨好自己的爱人,瞬间就让沈宜修觉得受到关心,只能说王文龙这多了十几岁的阅历不是白长的。

  王文龙点点头,指着沈宜修给他抄的稿子说道:“就把这稿子印成法帖,已经胜过市面上大多楷书的水平了。”

  王文龙的话真不是作假,他的书法也就是中上水平,但是审美眼光是有的。

  看了沈宜修给他抄的稿子,他就知道为什么沈宜修的书法在历史上记载有“卫夫人之风”了。

  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姨妈,也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之一,而沈宜修的楷书学的就是王羲之的楷书风格,得到王羲之法帖其中三昧,功力非常深。

  听到相公的夸奖,沈宜修又喜欢又害羞,然后就拿着自己的稿子上看下看。

  半天之后沈宜修却是对王文龙说:“这篇稿子写的太差了,不能印。”

  “这还差?”王文龙疑惑。

  沈宜修对于自己的作品不能刊载也有些惋惜,但是还是坚定的点点头:“我的书法骨力太弱,间架松散,若是刊印出去,肯定要为人耻笑的。”

  王文龙思索一阵,问她:“娘子平时都用什么帖子?能否取来我看?”

  沈宜修点点头,跑到卧房去打开自己陪嫁的箱奁,不一会儿就拿来一大堆拓本和印帖。

  “这是我常抄写的王右军的《兰亭序》,颜家的《九成宫》,还有这卷王羲之的《黄庭经》《远宦帖》……”

  王文龙看着看着就发懵,这年头的书法帖子翻印价格极高,而沈宜修拿出来的这些帖子有一些甚至是拓本,比如那卷王羲之的《黄庭经》,下面直接写着宋代的拓印题跋,还有宋元明三朝文人的赏玩钤印。

  宋拓本《黄庭经》,这东西放在后世都能进故宫博物院。

  而其余的印刷版本字帖印刷质量都极高,王文龙总算明白自己这位新婚妻子是怎样的家庭实力了,怪不得前世靠卖嫁妆就能养活夫家,妥妥小富婆呀。

  王文龙笑着说:“娘子不能拿王羲之的作品和自己比,若照如此,当世还有谁能印法帖了?”

  “可是,这样的东西印出去会遭人笑话的……”沈宜修坚持。

  王文龙想了想,又给了个主意道:“你若是执意不自己印,那就集字吧。”

  集字就是将前代某一书法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书法作品。最有名的就是唐初的怀素搜罗了王羲之的字迹,重新编排刻印集成《圣教序》。

  集字也相当有门道,不是找到相应书法家写的某个字翻印后填上去就可以,比如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集字,在文档的某处需要有一个“之”字,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二十一个“之”字,无一雷同,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集字者在集字之中要用哪一个“之”全靠自己的审美来定夺。

  怀素之后做王羲之集字的多了,但真正能够被后世书法界承认的王羲之集字作品只有十八家——这东西要想做好,不比自己写一篇书法作品来的简单。

  而且沈宜修要集字王文龙还可以帮忙,因为他脑海中就有一本学书法时所用的《王羲之行书集字与创作》,故宫博物院编的,记载了清代以来许多王羲之的行书集字作品——清朝人研究这玩意儿比明代书法家深入。

  “集字?”沈宜修闻言果然是眼前发亮,瞬间有无数灵感与想法。

  看着她这样子,王文龙知道沈宜修接下来有事可忙了。

  忙点好,有事做就顾不上闹家庭矛盾。

  王文龙趁着沈宜修开心,趁机说道:“今晚我想去你国仙姐姐房里。”

  他和沈宜修已经成亲个把月,天天陪小姑娘躺在一张床上,又啥事儿不能做,关键是也怕李国仙那闹意见,让王文龙颇为头疼。

  沈宜修立刻明白过来,暗自有些不悦,但还是点头说道:“相公当然可以去。”

  见小姑娘不自觉的扁嘴,王文龙说:“呃,要不再过几天好了。”

  沈宜修摇头说道:“你都答应了,怎么不去?国仙姐姐也守了那么多天,于情于理,我也不能缠着你。”

  “娘子果然通情达理。”

  这时就见外头王平保来说:“游思忠游少爷来了。”

  王文龙道:“请他进来吧。”

  “那我走了。”沈宜修收拾自己的文稿,嘱咐说:“晚上你就去国仙姐姐屋里。”

  王文龙忙点了点头。

首节 上一节 141/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