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9节

  现在隔三差五就有人投帖子到家里想见王文龙,或是想请他参加文会,对于其中大多数帖子王文龙都是已读不回,但今天看到这人的帖子王文龙实在是不得不请他进来。

  因为落款叫毛文龙。

  东江镇、皮岛总兵毛文龙,明末历史绕不开的人物……

  不过那帖子里面全文都在讲什么《国富论》以及做生意的事情,让王文龙看得一头雾水,他看完帖子都还不知道毛大总兵究竟是要来干啥?

  “不知朋友找我有何事?”王文龙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就见毛文龙个高、精瘦,不像武人,倒像个小商贩。

  毛文龙听到王文龙的问话,一下打开话匣子:“我与一帮朋友在杭州读到静观先生的《国富论》,只觉得是天下至理,我等都看的废寝忘食,互相交流,以为按照先生书中所说在这世上做个商人也能有大作为。所以我们便一起合股,打算成立一个商社,经营海贸。”

  “等一下,”王文龙感觉脑子有点乱,“毛朋友想做生意?”

  要不是看着面前人的帖子中名、字、籍贯都对,他此时多半要怀疑眼前这青年和历史上那皮岛总兵没有关系了,一个明末大将,和一个满嘴生意经的小青年,这哪哪都不挨着呀……

  毛文龙道:“静观先生,我们照你书中的分析,仔细研究过了天下的生意,发现有一个地方的生意还没人做。”

  王文龙:“哪里?”

  毛文龙:“辽东!”

  怕王文龙以为他是胡乱说的,毛文龙连忙分析起在辽东做生意的好处来:“您书中说过,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辽东守军军饷极多,但是物产不丰富,当地的物品价格肯定昂贵,如若从海上运货去辽东,想来能收到和远洋贸易差不多的利润。且走辽东可比走西洋要方便多了。”

  王文龙一笑,问道:“你们可在辽东有台面上的关系。”

  毛文龙道:“这事情我也想过,不瞒先生所说,我舅舅乃是兵部职方司主事沈光祚。”

  王文龙点头,现在辽东正是用兵之地,兵部职方司专门就是管军队官员升迁调任的,在辽东说话的分量可想而知——毛文龙的生意经还真能转得动。

  王文龙问:“所以你来找我做什么?”

  毛文龙有些尴尬笑道:“此中利益颇大,只恨财力不足,我以为建阳先生雄才伟略,定然有投资的眼光……”

  王文龙笑道:“原来是要钱来了,你打算让我投多少钱?”

  历史上的毛文龙还真就是个商人出身,从小不喜读书,但头脑聪明,一直混到将近三十岁,啥都没混出来,于是去找了舅舅沈光祚疏通关系,推荐到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下,参加了个武举考试后升了百户。

  后来辽阳被后金攻陷的时候毛文龙果断弃军逃跑,等局势平静之后又找自己舅舅再疏通关系,这次混到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下。

第229章 改编《大明劫》

  不久,广宁之战明军惨败,这回毛文龙没跑,而是带着两百多败兵,眼光精准的抄了后金军后路,攻打下鸭绿江边上的丹东,然后驻扎鸭绿江口的皮岛,通过海路补给跟后金打游击

  从此以后皮岛成为贴在后金背上的一个大隐患,毛文龙时不时就派人出去捅一刀子,打完又撤。这就是欺负后金没水师,毛文龙把皮岛的防御修建好之后,后金根本拿他没办法。

  毛岛主就守在岛上,原本的两百多人居然渐渐发展成三万多人的队伍。

  而此时才刚刚二十五岁的毛文龙还只是个喜欢练武经商的游侠儿而已,根本还没有当将军的想法。

  毛文龙来福州也就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最主要的目的甚至都不是借钱,而是来见见自己的偶像王文龙。

  这时听到王文龙居然真问起他要借钱的数字,毛文龙一时都有些惊讶。

  他忍不住问:“先生真的愿意借我钱?”

  王文龙点点头笑道:“你们的商业计划可行,你又有那样的舅舅,我自然愿意借钱。”

  这是真话,哪怕毛文龙在这个时空没有成为名将王文龙也愿意借钱,因为毛文龙的舅舅绝对能够保证他这生意的利润。

  沈光祚现在是兵部的官员,对于辽东军队影响力极大,而且历史上几年之后,他还会调任山东,一路在山东升迁到左布政使。

  明代的山东可不止后世那点地盘,这年代的辽宁也是山东跨海的飞地,这也是为啥明代铁岭出生的孔有德会被叫做“山东孔有德”。

  沈光祚做山东高级官员对于辽东的影响力是相当大,不然毛文龙在辽阳陷落后撒腿就跑后怎么可能转头又去辽东巡抚王士贞手下当军官?换成别人不被治罪就不错了。

  而毛文龙却不知道王文龙的心思,在他看来他不过是空口白话一顿,王文龙居然就愿意掏钱,他到现在一直是个游侠儿,读书不成,到处厮混,至今什么名堂都混不出来,家里人也看他不起,却没想到王文龙如此信任他。

  瞬间毛文龙就心中感动,很仔细的跟王文龙计算说道:“买海船我是买不起,我打算租一艘三十料的船,船费我找关系先赊一半,这就要三百两,至于货物,送往辽东直接运粮食都有的赚,粮食的收购价算一千两……”

  算来算去,毛文龙最终说道:“只要能有二千两的本金,这趟买卖就能做得!”

  王文龙点头道:“好,我先拿二千两借给你们用着,交个朋友等你们挣到了钱再还。”

  “这个……先生说的是真的?”张口说了一通商业计划居然直接就弄来二千两,瞬间毛文龙对于建阳先生对自己的信任都感到有些压力。

  王文龙笑着说道:“也是正好我手上有钱,你如此喜欢我的书,我也愿意交你这个朋友。”

  毛文龙见王文龙一脸真诚,瞬间无比感动,忍不住起身对王文龙拱手道:“多谢建阳先生,二千两银子,三分利,毛文龙明年年底前一定归还,若是食言,我便枉做男子!”

  王文龙笑着说道:“不须如此,这只是借款而已,三分利也算很多了。”

  毛文龙无比感动,心中觉得王文龙简直是仗义疏财的豪侠。

  上千两的银子重达百斤,要是毛文龙一个人揣着回浙江绝对属于招摇过市了,即使他武功盖世恐怕也没有活着到杭州的机会。

  王文龙先在福州弄了三百两现金,并换成了黄金方便携带,而剩下的数字他则写封信给袁无涯,要他把书种堂《国富论》以及《葡萄牙国史》后续的稿费借给毛文龙,差不多就能凑齐了。

  毛文龙心情激动,他在福州留宿一晚,第二天就急急忙忙踏上回程——留在福建也是要算利息的。

  毛文龙走后,沈宜修跑出来偷偷拉王文龙的衣角问道:“这就拿了五百两银子?”

  现在沈宜修已经开始学做王家主母,见到王文龙轻而易举就撒出去五百两银子,突然很担心自己家族未来的生计。

  王文龙笑着说道:“你舍不得?”

  沈宜修老实的点头。

  王文龙哈哈大笑:“放心吧,我多写几本书,总饿不着你们。”

  沈宜修问:“相公要写书了?”

  王文龙点点头,他一直在《旬报》连载两个小说专栏,一个专栏写武侠小说,侦探小说注重娱乐性,另一个专栏则专门用来连载世情小说。

  《俗世奇人》已经连载结束,王文龙必须写新作了,要不然他的专栏就得开天窗。

  送走毛文龙之后,王文龙就开始构思自己的新作品,毛文龙的出现让他感觉到明末的历史已经滚滚而来。

  除了大饥荒之外兵祸也不远了,他突然有心写一部与战争相关的作品。

  王文龙想要把之后的历史和这本书结合起来,警省世人。

  以他的名气已经可以做些前所未有的创作了,一些超越时代的写作理念也能使用,写得好就能开风气之先,写不好也是文学创作上的尝试。

  相反如果没有这样的名气,王文龙用新方法写作多半不会被人所接受,作品连印刷扩散的机会都没有,那还谈什么开创新路子。

  再三斟酌后王文龙总算动笔,新作还是白话小说,采取讲史演义的体例,结合了后世电影《大明劫》的剧情,名字叫《疗疴录》。

  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名叫涂旦可,是苏州名医,医术高超,四处游方给人治病。

  另一个主角则叫宋常勤,进士出身,曾任督师,带兵围剿流贼,战功卓著。

  虽然现在无论是流民起义还是满清入关都还没有发生,但是作品影射现实的效果还是太大,修改是必须的。

  所以书中背景是架空的,王朝的名字王文龙取做“武朝”,而原本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名字也全部改过,涂旦可对应的是现在还在诏安的吴有性,宋常勤对应的则是孙传庭,许多后来历史中的人物事件也被王文龙改写后隐射了进去。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通过涂旦可四处游方的视角描写天下大乱的场景,流贼肆虐,百姓贫病交加,同时一场大疫即将发生。

第230章 新书阅读

  官军围剿流贼不力,反而被杀的大败亏输,朝中只好放出因党争获罪的名将宋常勤出任三边总督,负责剿灭流贼。

  宋常勤入军中,发现军队之中兵无战心,军官骄横,杀良冒功。宋常勤于是用鸿门宴的方式斩杀军头凤人宏,清洗凤人宏的党羽,控制军队。

  与此同时涂旦可也被军队抓住,重新整编的军队正缺少医生,于是将涂旦可带上。过程中涂旦可展现出来的医术渐渐获得军队信任,这时他才发现军中有大量医生,甚至连他的师父——一位苏州名医都被抓到军队里来了。

  而继续行军后涂旦可才知道军中有这么多医生的原因:原来此时军队之中已经开始爆发传染病,为了稳定军心,军官拼命抓医生试图将疾病控制住。

  名医们各自使用办法对付传染病,但是这疾病与之前百年中本朝遇到的病症都不一样,医生们用老办法治疗疾病,却因为药不对症所以根本无效,甚至使得将士们讳疾忌医。

  涂旦可通过思索发现了治疗传染病的办法,但是这办法和古书的办法不同,涂旦可提出之后甚至连他的师父都不愿意支持,由此涂旦可被赶出军中。

  与此同时,宋常勤也上任总督,他到各地去筹集粮草,可是地主大户们全都互相推委,口中说着自己如何困难,一两银子都没有,但酒宴之后,宋常勤却收到大户门送来的礼单——这些不愿意支持粮草的大户一口气给他送了上千两银子的礼物。

  被赶出军队的涂旦可遇到流贼,被流贼裹挟,因为之前在军中救了一个被俘的流贼首领的命,所以他并没有遇害,还被流贼以礼相待。

  流贼领袖请求涂旦可给他的部下治病,这时涂旦可才发现这群流贼之中也已经爆发同样的传染病,涂旦可只能尽力救治,但因为没有相应的药品无法治愈。

  与此同时宋常勤征收粮饷却遇到极大阻力,那些地主大户无论宋常勤怎么讽刺劝说都不愿拿出军粮,却反而在每次拜见宋常勤之后都给他送上更重的礼物,希望能够让宋常勤放他们一把。

  宋常勤调查出这些地主家中都有粮食,却欠税不交,甚至在灾荒紧急的情况下,还有许多官员保护他们,他向朝廷弹劾这些地主和官员试图取得朝廷支持,但是这些地主大户全都有通天的关系,宋常勤的上疏没有任何回应,他反而因此被朝廷排挤。

  涂旦可所在的流贼被官军攻击,涂旦可再次被俘回到军中。而这时他发现军中的传染病已经十分严重,甚至连他的师父都染上疾病。

  师父在死前问涂旦可:“为什么几百年都有效的办法,此时却无效了?这病还怎么救?”含恨而终。

  涂旦可咬牙接下了治疗传染病的工作,请求用自己的新方法治疗疾病。事情上报到宋常勤那里,宋常勤点头同意。

  涂旦可使用了新方法终于将传染病控制。

  同时,宋常勤将本地的士绅大户聚集在一起,最后询问他们能否出粮,在再一次得到搪塞答复之后宋常勤摔杯为号,让埋伏好的军队将这些大户全部控制,抵抗者杀无赦,然后直接派出军队入大户家中查抄,尽数将这些大户隐匿的粮食未交的税款收回,用这些粮食税款武装军队,去和流贼决战。

  大战前夕,涂旦可离开军队,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治疗传染病的办法,试图去救治更多的受疾病困扰的百姓;宋常勤带领着队伍去和流贼决战;与此同时,因为被抄家而弹劾宋常勤的上疏雪片一般的飞向京城……

  整部小说在此戛然而止,虽然没有写出结局,但是整篇文字悲伤的语调已经预示了宋常勤的死亡,或者是死在战场上,或者是被朝廷抓回去问罪,又或者两相夹攻之下,悲愤而亡。

  这部小说参考《大明劫》写成,但却远远不止《大明劫》电影剧情的内容。

  王文龙试图在小说中描写一个王朝末日的场面,借用了后世《战争与和平》等反映大时代背景的小说的方法,插入大量的视角转换,通过流贼、名士、农民、军人、地主、医生、官员的眼睛,多视角的去描写出他们眼中的世界,一点一点的勾画出一个人心离乱的末世。

  多视角的使用使得所有人物都不是全然恶人:流贼不全是坏人,大多是因为没饭吃被逼上梁山,官军不全是好人,许多人杀良冒功、临阵怯战,甚至连不愿意交粮饷的地主大户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不相信朝廷官军,因为这些军队基本打不赢仗,倒是每次都会回来抢掠,所以大户宁愿把粮食留在自己手里。

  大家全都不是单纯的坏人,只是时代使得他们站在矛盾的对立面上,整个世界都在螺旋下降。

  王文龙闷头写了好几天的大纲,然后开始正式创作,把写好的前几章拿给李国仙和沈宜修看。

首节 上一节 139/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