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28节

  “我等皆程朱子弟,礼义纲常自幼习之,王文龙此辈西洋归客,不识中国礼法,本自无根无底,究竟是否中国人物尚无可考……侥幸捐一监生,便恍然儒者,大言可笑,如何敢与我辈儒门中人讲论道德?”

  房可壮根本不和王文龙正面辩论,就挑王文龙的出身进行人身攻击,他觉得自己反正有举人功名在身,而王文龙一个监生,被骂了也没法找他麻烦。

  这也是他今年刚刚从山东来到福建,还不知道王建阳公在福建地面上的本事。

  王文龙看到文章愣了半天,有种被狗咬了的感觉,自己只不过是平衡一下舆论,居然还被贴脸输出?

  接着王文龙嘿嘿冷笑,不就是骂战吗,谁怕谁?

  他前世好歹也是在新媒体圈混的,对于网络笔仗的熟悉程度绝对是驾轻就熟。

  他没有急于下笔,而是先派人去调查房可壮的信息了。

  也该着这时对于私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几乎没有任何难度王文龙就把房可壮的经历查得清清楚楚,这厮果然不是什么好货色,来到福州客馆以后并不安心教学生,而是到处给人当文奸,用笔墨讹诈他人。

  更重要的是王文龙查清楚了房可壮是受谁委托才写文发报纸斥责三一教。

  王文龙看着自己手中证据不禁轻蔑一笑,突然感觉自己真是高看了房可壮,就这背景还敢跟人打笔仗?

  王文龙是福州名仕,如今又扯上三一教,这场笔仗在福州文坛早已经引起众人议论,许多人都想看看王文龙将如何回应。

  下一期的《旬报》之中,王文龙果然写了一篇文章,但却不是和房可壮理论的,他的文章起名就叫《王文龙提告声明》。

  “房可壮此公概原系山东客人,家道贫寒,去岁才得举人,如今已娶妻妾三房,且在兵部司巷置两楼两底大宅一间,童仆齐备,本报好奇其资金来源,细细访查方列明其下:其一妾室乃敲诈乐户张家所得,坐馆富翁李氏之家,李家子弟童生试不过,亦逼迫索银五十余两,还有一地主王氏求其写供状污蔑,亦出银一百余两。”

  “至于其污蔑王建阳缘由,查访乃知是收受地主王大户礼金二十两,又闻王大户言曰‘杀杀那些三一教人的晦气!’故成文三篇,因本人报刊出言反驳,故而讹赖本人,屈言诽谤,乱我名节。”

  “我求知情事,委屈无助,报刊并非法外之地,我已送公状于侯官县衙,我将坚决维护自身名节,并追责到底……”

  读者目瞪口呆。

  文人打笔仗的见的多了,但还是第一次见到,一言不合就告官的。

  不光是读者傻了,房可壮看到报纸上的回复之后也是一脸懵,然后便是县衙的人找上门来。

  房可壮连忙派人疏通,接着他才知道自己惹上了什么人物——王文龙是徐学聚的幕僚,平日里有事没事就出入福州各家衙门,和福州的吏员全都混个脸熟。

  往上王文龙还跟浙党最大的大老沈一贯有交情,福建的一把手巡抚金学成是浙党,二把手藩台徐学聚是浙党……从上到下都是王文龙的人,而且王文龙证据确凿,这官司房可壮怎么打?

  房可壮当时就哑了火,偷偷写信给王文龙说情,王文龙直接原封打回,逼的房可壮只能找到丽文坊王文龙的家中,具体说了什么没人知道,反正几天之后房可壮到《仓山诗丛》发了一篇文章对王文龙的高风亮节大加赞扬,然后灰溜溜收拾包裹离开福建。

  ……

  布政使司衙门,徐学聚左手一份《旬报》右手一份《仓山诗丛》,对比看着上头王文龙和房可壮的文章,忍俊不禁。

  “建阳果然好手段,将这房举人整治的服服贴贴。”

  金学曾这两年就要退了,已经和徐学聚达成了同盟协定,今年福建如果出了大灾,金学曾定然因此受到斥责,他给徐学聚留下的政治班子肯定也要受到损伤,于公于私徐学聚都支持王文龙和三一教的赈灾活动,王文龙这次出手直接压下了斥责三一教的舆论,算是让徐学聚松了一口气。

  “这房可壮口是心非,离开福建肯定又会写文章骂我,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王文龙语气颇为无奈,不过心里却不怎么害怕,他和东林党的关系可比房可壮好多了,房可壮这种人欺软怕硬,即使对他恨之入骨,但加入东林党之后知道他的实力,没事也不会来招惹。

  徐学聚说道:“建阳如此出力,但三一教赈灾或许能够弥补一时,但是看样子还是无法缓解今年大灾呀。”

  时间来到四月份,有眼睛的都知道,今年肯定是个灾年了,往年要穿纱的季节这时还能穿得住夹衣,都入夏了,倒春寒才迟迟而来。福建的水稻田至少减产三成,即使有红薯和南瓜等杂粮做补充今年的日子也会很难过。

  王文龙点头说道:“福建本就地少人多,平日里粮食都得算着吃,今年气候异常,光靠赈灾不是办法,还得想法子把灾民分散。”

  “你有想法?”徐学聚询问。

  王文龙说道:“解决福建灾荒的根本途径还是移民。”

  一说起这个问题,徐学聚就头大,直接摇头说道:“移民开拓实在容易出事,闽人矛盾太尖锐了。”

  福建历任官员不是没想过移民疏解闽南沿海的人口问题,移民的方向也很简单,往闽西和闽中赶。

  但是福建的地理条件太困难了,八山一水一分田,哪怕是移民的目的地自然环境也十分恶劣,闽西的三明龙岩等地虽然还有未完全开垦的土地,但基本上是深山老林,福建官府也尝试过移民,但是移民过去的前几辈人日子之艰苦甚至还不如在漳州泉州讨饭。

  再加上福建土客矛盾严重了,沿海搬到内陆去的移民会被当地百姓排挤,为了自保往往本地土人是一群,客家人是一群,移民过去的闽南人、福州人、仙游人又做一群,动不动就打生打死,大多数移民根本站不住脚。

  说起移民福建官员就头疼。

  王文龙也知道此事,他前世就是闽北人,知道闽北和闽西虽然有一些土地可供开垦,但是之前朝代的移民根本留不住,王文龙前世小时候周边的叔叔伯伯还有不少都还是外地移民,那都是三线建设时期陆续搬迁到闽北闽西大山之中的厂矿子弟——闽北闽西的开发要到新中国之后才算勉强完成,直到王文龙穿越前人口密度依旧不高。

  王文龙说道:“往内陆移民不太可行,应该转向其他方向。”

  “哪还有其他方向?”徐学聚疑惑不解。

  王文龙指指东边:“海外大员岛地广人稀,正可容纳福建人口,若要移民大员先要在福建沿海开设基地,可吸引人先去建设厦门城,引入民间资金以工代赈,一来可以缓解灾情,二来减少流民起事的可能,三来若大员岛能够吸引移民,厦门建设之投入将得百倍之利也。有此三桩好处,何不为之?”

第210章 三教无遮大会

  现在台湾岛上只有原住民以及一些倭寇海盗们的水寨,几年后沈有容到台湾打倭寇时岛上大部分地区都还人迹罕至,但是仅仅再过几年西班牙人、荷兰人都将陆续到达。

  台湾岛的人口容纳能力对于福建来说至关重要,那里有闽中百姓梦寐以求的良田与港口——一直到王文龙穿越回来的后世,偌大的福建省总人口才四千多万,相比之下台湾岛上的人口就有两千三百多万。

  历史上自从颜思齐、郑芝龙组织福建百姓移民台湾开始,台湾岛就长期疏解着福建的人口压力。

  想要开发台湾,在福建这里也要找到一个出发港口,最适合的位置自然就是厦门。

  此时此刻的厦门还只不过是一个筑有厦门城的海防要塞而已,人口不过千人,但是随着福建人移民台湾开始,厦门的重要性就将凸显:厦门是直线距离台湾最近的良港,同时厦门岛和金门岛互为犄角,可以扼守台湾航线门户。

  历史上的厦门开发要在郑成功手上开始,拥有厦门城后郑成功就拥有了登录福建的坚固要塞,无论清军怎么围剿,只要厦门城在手福建和台湾航线就能牢牢握在手中。

  只要想要开发台湾,厦门就是福建当面最合适的准备基地。

  晚做不如早做,既然总有一天要通过开发台湾疏解福建的人口压力,自然可以先把厦门城建设起来。

  徐学聚听王文龙描述了一阵厦门的地理位置,又找来海图仔细查看,点头说道:“这个办法好,既能开拓领土,又能解决流民问题,建阳果然有见识!”

  ……

  万历二十九年三月份就在王文龙等人积极的组织福建赈灾的当口,这几年已经成为朝堂中心的武昌,再次发生民变。

  前年因为阻止税监陈奉而被皇帝抓走的湖广佥事冯应京已经被从诏狱中放出来,但也被开除官籍。

  陈奉收税能力很强,深得万历信任,所以哪怕经历两次民变却依旧在湖广收税。

  二月份有官员上书为冯应京开解,再次触怒皇帝,加上陈奉从中挑拨,万历终于再次下令捉拿已经被削职为民的冯应京和阻挡了陈奉收税的襄阳通判、枣阳知县、武昌同知等官员。

  逮捕冯应京的缇骑到达武昌,受到百姓的强烈阻挠,民变爆发,上万百姓围攻陈奉的官邸,没抓到他,却将陈奉手下的税监十六人扔到长江之中淹死,连带着之前一直帮助陈凤的湖北巡抚支可大也被堵门大骂,百姓把他的辕门都给烧了。

  最终还是被关到囚车之中的冯应京身着囚服对百姓劝说,才终于没有闹出更大事情。

  陈奉也逃入楚王府躲避免于一死。

  这事情再次引得朝中官员上疏,万历是真喜欢陈奉,面对官员们的尚书,发了半天脾气,将奏章全部扣押不发。

  撑到四月份,还是陈奉先顶不住压力。

  他在湖北做的事情实在太缺德:挖人家祖坟,拆人家宅邸,抓了人家妻女以绑票的方式勒索赎金,比土匪还可恶,百姓人人恨之入骨,许多人都声称要杀死陈奉才罢休。

  陈奉躲在楚王府中整整一个多月,根本不敢出门,出门真能被人活活打死。到四月,还是陈奉自己见武昌民情汹汹,居然自己上疏万历请求回京师躲避。

  万历皇帝即使这样也不同意,可见陈奉确实有捞钱手段。

  最后还是湖口税监李道上疏弹劾陈奉才让万历下定决心。

  李道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前年能为了收税抓了南康知府吴宝秀,害吴宝秀老婆自杀,引起南康民变,同样是个贪心不足的死太监,但是即使他都看不惯陈奉的作为。

  因为陈奉在武昌收税,直接把航路都给堵了,李道的湖口钞关想收税都收不到——陈奉不光剥削百姓,甚至连同为税官太监的李道的生意也要抢。

  李道直接报告皇帝:陈奉阻止水道上的商船来往,并且逼得陆路商人不敢贩运财货,剥民病国,而最让万历下定决心的大概是李道弹劾中的一句话:陈奉刻税“征三解一”,这厮中饱私囊太多,手伸的太长,连同行都看不过去。

  内外压力之下万历终于同意陈奉回京,让奉天守备太监杜茂替代陈奉监税湖广。

  陈奉在湖广两年,搜刮了大量金银财宝,回京之时车队绵延数里,巡抚支可大害怕百姓抢劫陈奉的队伍,只能动用卫所兵护送陈奉出湖北。

  但陈奉还没离开湖北,支可大已经被弹劾撤职,而接替他担任湖北巡抚的赵可怀上任的第一件事是接棒支可大的工作,继续派使者护送陈奉的车队,终于把这个瘟神给送出湖北。

  支可大也是倒霉,当年他殿试之时是二甲第一名进士,史书上都有“清介自守,品格清高”的评价,甚至因为能干活名声好被张居正招揽过。

  陈奉来到湖北时支可大也是尝试过跟陈奉对抗的,当时陈奉想兴大狱也是支可大竭力阻拦。

  但是陈奉太疯,当支可大见识到陈奉派兵和百姓冲突,并将百姓尸块满街乱丢用于恐吓而万历皇帝根本不管之后,支可大就明白自己啥也做不了了,为了能够继续当官,于是只能应付陈奉的要求。

  最后陈奉捞够了安然回京,而支可大却落了个臭名声,还被万历用了就丢,直接罢官了事。

  好在湖北百姓的抗争也起了些作用,接替陈奉的杜茂是嘉靖年间就入宫的老人,从小看着万历长大的。

  万历心里也清楚,湖北被陈奉折腾成这样,再派一个没品德的太监去多半要闹出大事,所以才派出杜茂去收税。

  杜茂上任之后就申请“蠲全楚税额之半,请免方物买办之扰,请留积羡以充赈济之饷”,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当地百姓雪清冤案、督促建设道路驿站,在湖北留下极好名声,也终于使得湖北经济秩序恢复正常。

  但湖北的事情只不过是全国税监之乱的预演而已——山西、苏州都因为太监收刮太厉害而产生了民变苗头。

  与此同时,天变也在默默发生,从去年元月开始,京师没有下过雨,京畿、山西、河南,“赤地千里、禾苗不生”,时人记载:“草木既尽,剥及树皮,道毙相望,村空无烟”“坐而待赈者十八万人”。

  福建入春以来稍显好转的灾情此时却也没好到哪里去。

  衙门的钱粮用于赈灾都嫌不够,王文龙提出的“以工代赈,开发厦门”的计划连先期投资都挤不出来,只能先尽最大努力给灾民们提供救命粮食。

  三一教的赈灾款项也几乎发完,粮台废置,信徒的主要工作转为治病和为路倒的百姓收尸。

  ……

  福州三一教南禅祠,香烟缭绕,许多达官显贵都在此地聚集讲法,和城外地狱般景象仿若两个世界。

  三一教福州教区负责人陈标在高台之上念着仪文:

  “中天开夏日,大地变琉璃。五百三龙会,人天庆喜时。”

  伴随弟子们捧上八盏明亮油灯,陈标手画八卦,边上的弟子敲动响器,上百教徒一起念诵经文:

  “上来奉牢八卦,明镇八方,永消无妄之灾,长集亨通之庆,八方八卦八神将,明镇八方降吉祥。”

首节 上一节 128/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