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27节

  王文龙连太极拳都教了,三一教中人对他感激不尽,推广新作物的事情自然一口就答应下来。

  四个大佬手下都是有教堂的,各自都有小金库,当即叫来自己手下管相应事务的弟子,先拿出自家教堂中用来放贷的教产充入银台。

  王文龙也主动拿了一千两,这钱只不过是用来贷款而已,到时候都能收回来,亏也亏不了多少。

  随后几天三一教的赈灾银台就正式成立,各房各门的主事也全部选派出来。

  王文龙则在《旬报》上面隆重报导了三一教赈灾之事,顺便推广新作物。

  三一教正需要有人宣传,看见王文龙如此懂事各自内心满意,对于推广新作物以及发动教众捐款集资越发上心。

  ……

  “要借钱的都好好排队了!”

  “列位,你等都要记住,这是我们三一教中专门为赈灾借的钱粮,利息只取一成,真真是发了善心,全因为我三一教就是这样济世救民的心怀,你们拿了红薯苗、玉米种回去,度了荒年才知道我们三一教的好哩……”

  一间三一教的庙前聚集了许多想要借款以及借种子的农民以及地主,这些人至少也是富农以上的家庭,但是此时各个脸上都带着急切的神色,哪怕是春寒料峭,他们也都老老实实聚集在这里排队,一点也不见平日乡里豪富的神情。

  三一教的信徒在一旁维持秩序,不断将插队者赶出来,口里还在大喊大嚷维持秩序:“不管是借粮食还是借钱,全都不准插队,就是这一条队伍到了前边庙里才分开,可别想钻空子!”

  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站在队伍的末端,焦急的看着面前缓缓前进的队伍。

  那青年看着前边望不到头的队伍,忍不住担忧说道:“这么多人,可别把这庙中的钱都给借光了,万一轮到我们时借不到……一家丁口该怎么活呀……”

  那十几岁的孩子名叫颜思齐,相比起自己已经成年的哥哥他反倒更加镇定,还安慰哥哥说道:“哥哥莫要担心,这三一教还没赶人就说明庙中钱财充足,咱们有借有还,他们哪有不借的道理。”

  颜思齐的哥哥叹一口气,自我安慰般说道:“想来也是如此。”

  今年的寒灾席卷了整个福建,其中又以漳泉二地受灾最为严重,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俩地方太好做生意了,百姓都习惯于经商而非种地。看看后世清代的红薯玉米分布图就知道,直到清代早期漳泉二地的红薯玉米种植面积依旧远低于福建的其他地方。

  平日里这样也无所谓,但是灾荒一来,粮价飞涨,漳泉不少百姓当时就断了粮。

  花钱去买粮食对于漳泉的百姓来说也并非不可接受,但这几年皇帝派出来的税监太监却死盯着漳泉二府收税,灾难之中福建的其他地方百姓已经生活无着,高宷也怕收税太狠激起民变,但是他怎么可能吃亏?

  于是其他地方的税额减免都拿到有钱的漳州泉州来找补,明明是大灾之年漳泉二府的税收额度还被增加,商户百姓被整的叫苦不迭,许多商人都因此而破产。

  颜思齐家里并不是穷人,他家中有几十亩田地,还在海澄县里开着一个世代相传的裁缝铺,家里祖传有裁缝手艺,平日里日子还过得去。

  但是今年他们家却被海澄县税监强行摊派了大量的钱粮,明目说是“赈灾之用”,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流动资金全都抽走了。

  其实颜思齐和哥哥知道这都是高宷手下税监想要谋夺他们家产的手段。

  他们的土地是祖传顶好的放水田,正好挡在本地一个大地主家中的两块过水田前面,每年那地主家里的田地要放水都要从颜家的土地过水才行。那地主好几次想买走颜家的土地,但是又不愿意出高价。

  这两年他不知勾搭上什么关系成了高宷的税监,于是就用摊派的方法来谋夺颜家祖产。

  两相夹逼,瞬间颜家就陷入困难不光是地里下种子的钱都没有了,甚至家中几乎都要断炊。

  这时那地主便拿着钱来提出要买走颜家的土地,他给的钱还不到这土地价值的一半,根本就是胁迫。

  颜家毫无办法,但土地是根本,所以此时颜思齐的哥哥已经打算卖掉店面填补亏空。

  昨日他看申报上说三一教有赈灾粮台可以给资金不足的家庭借贷帮助,走投无路,颜思齐兄弟俩便来碰碰运气。

  赈灾粮台的钱款数量有限,也不是每一家要借贷的人都愿意借款,颜思齐的哥哥看着前面排队的人进到庙中去后有的出来喜气洋洋,手中拿着借款凭据,显然是借到了钱,也有人是沮丧而出。

  眼看队伍就要轮到自己,颜思齐的哥哥是个没主见的,忍不住小声询问比他小了好几岁的弟弟:“听说他们之中只有信了三一教和这教堂关系好的人才能借到钱,你说咱们兄弟俩昨日里才改信的教,不能被他赶出去吧?”

  颜思齐说道:“我听人说这赈灾银台乃是福州的建阳公办的,建阳公有仁善之名,想来总能帮助咱们这些受难的人……哥哥,若实在不行,我如今也快长大了,不如我们弟兄便出海去。”

  “出海?”

  颜思齐点点头:“在这大明混也是被人欺负,不如出海去谋个富贵!”

  他们是漳州海澄县人,此地正是月港所在地,颜思齐从小也听说了许多人出海谋生的经历,他已经十二岁,在这时勉强算得上半个劳力了,总觉得与其这样受人欺负,不如出海闯出一番事业。

  颜思齐的哥哥想不到自己这年纪幼小的弟弟居然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正想要劝他,却已经被后边人推搡着进入了庙中,只能道:“你等我出来的,这事要好好商议。”

  颜思齐在庙外等待,半天之后却见其他一起进去的人已经有出来的了,喜气洋洋的拿着借款凭据到旁边的仓中去兑换种子或金银,但是自己的哥哥却迟迟没有消息。

  颜思齐心中叹了口气,知道自己哥哥多半是借不了款。

  正在这时,他却见庙中出来一大群人,热热闹闹的到路旁好像要欢迎什么大人物,不多时就见十几匹快马,风尘仆仆而来。

  颜思齐正在好奇,就听着旁边有人说道:“朱师同着建阳公到了!”

第208章 争议

  颜思齐好奇张望,就见远处的十几匹快马中两骑当先,一匹马上是一个穿着道袍的老头,另一匹马上则是个身材挺拔青年。

  众人骑马来到庙前被人在一群信徒的簇拥下下了马,朱逢时看看远处的灾民颇为满意的点头说道:“来的人挺多,看来咱们这银台真有些效果。”

  负责漳州教区赈灾的就是朱逢时手下的弟子,仅仅在这里就放了八百多两的款子。

  王文龙站在庙前听着朱逢时和手下弟子谈话,眼睛却紧盯着庙门口出入的人数,过了一会儿他就转头问身边人道:“赈灾申请和获准发放的比例是多少?”

  朱逢时的弟子连忙回答说:“回建阳公,大抵是十之五六。”

  王文龙点点头又问道:“负责审核的可是贵教中人?是哪里人?”

  “是我教中一个本地兄弟,为人最是精明的。”

  王文龙微微皱眉,思索一番看向身边的朱逢时说道:“我手下也有些审计人员,想要加入此庙一起审计贷款资格。”

  朱逢时一愣,然后有些尴尬的点点头。

  如果负责审计的是朱逢时的弟子,王文龙还不好说什么,既然是这漳州本地的夏教中人负责审计,王文龙就不客气了——本地的审计员审核自己本地的贷款资格,不出问题才有鬼。

  海城县是整个福建资金出入最多的县份之一,在这次受灾之中贷款的数额也数一数二,王文龙今天来时就已经从布政使司衙门调了个吏员来,直接派人走马上任。

  这消息传开瞬间便在外边排队的众人中引起热烈讨论。

  这就是王文龙在福建的公信力。

  很多人怀疑夏教会偏帮信教者,许多人为了能够获得赈灾款子都临时来加入教门。听说王建阳直接带人来帮助审核,瞬间众人都心中庆幸,不少人都小声交头接耳。

  正在这时颜思齐就见自己的哥哥垂头丧气从庙中走出。

  哥哥走到颜思齐面前失望说道:“他说我们家不算最苦,只能等待排期,我跟他们说,我们家田地都快被夺了那些信教的也不给面子,他们就是欺负我们新入教的,教会老人说两句话却又过去了……”

  颜思齐小声对哥哥问:“他们写了咱们的事情没有?”

  “写什么?问了情况说句不行就给我赶出来了。”

  颜思齐道:“那就没事,再去排队。”

  他的哥哥将信将疑,但是已经走头无路,索性再去排队,而很快两兄弟发现不少人见到王文龙到来之后都又去排队申请赈灾款项,他们算是来的早的,等到下午便又轮到了机会。

  颜思齐在庙门口等了一段时间,就见自家哥哥,兴高采烈从庙中跑出来。

  “这回竟给我过了!给了咱们十两银子,要求咱们家这一季种红薯还债,家中种子总算有着落!”

  这时王文龙早已和朱逢时一起离开,颜思齐闻言不禁脸色肃然,遥遥的对着王文龙离去的方向拱手。

  “这还是建阳先生的恩德!”

  ……

  王文龙和三一教的人在福建奔走忙着推广新作物和赈济灾民,估计今年因为他们的推广,福建的甘薯种植面积至少会扩大一倍,王文龙肯定因此获得福建百姓的支持,但引来的却也不全是赞美之声。

  忙活了大半个月,三一教赈灾银台的款项已经陆续用掉三分之二,回到福州,王文龙拿起编辑部中的各家报纸。

  他只打开第一份板面上赫然就是一篇攻击三一教赈灾行为的文章。

  文章作者叫海客,笔头倒是挺利害,他文中写道:

  “今天下有一种吃素侍魔及白莲教等人,皆是五斗米之遗贼也,此种妖法处处有之,祸众不以,终成祸乱。林兆恩者以艮背之法教人治病,因稍有验,其徒从者云集,转相传授,兆恩死后所在设讲堂香火,朔望聚会,盖亦是黄巾、白莲之属也……此等教徒,颇流入邪说而不自知,今又伺大灾,忽捐金与人,号曰赈济,此辈安能有是心?观其人以此口号迷惑百姓甚多,不知其将何为也!”

  这文章直接质疑三一教赈灾的本心,没有证据却说人家是想要号召农民起事,绝对是照三一教的根子上去打。

  王文龙冷笑,知道这些人物是什么想法,福建大灾,正是兼并的好时机,原本许多农民商户在这次灾荒之中都会破产,三一教设银台赈灾,让好多大地主失去兼并机会,自然会引起士绅大户的不满。

  可惜这些人不知道这次赈灾有徐学聚做后盾,金学曾也加以支持,只要控制住三一教部众的起义,闹得再大,福建衙门也是站在三一教这边的。

  而三一教能起义吗?在原本历史上三一教根本就没有起义,他们通过治病方法招揽百姓,确实有五斗米教的遗风,但是王文龙更知道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

  三一教治病不是靠符水而是靠九序心法,有闲心养生练九序心法的人起码能吃饱肚子,都是大明的得利阶级,怎么可能起义?

  而这些地主的阻扰就纯纯是添乱了,三一教赈灾本来就半推半就,现在再这么一吓唬,肯定耽误赈灾之事,更何况这些人胡乱攀扯,连王文龙的女子纺织厂因为股东是三一较高层游家于是也被他们骂了进去,这是全方位和王文龙的利益起了冲突。

  王文龙看海客的文章看的一肚子气,直接找来邓志谟询问:“兄长可知道这海客是什么人物?”

  邓志谟回答说道:“房海客,名可壮,山东人,来福州客馆半年了,这几个月刚刚名声鹊起。”

  “房可壮?”王文龙念了一下这名字,然后便冷笑,“我说谁呢,怪不得文章如此厉害。”

  这位房安恪王文龙可太知道了,原历史中的东林党大佬,位列东陵点将录第八名,天暗星青面兽房可壮。

  王文龙知道这位仁兄在前世历史中再过几年就能考上进士,而他一生在前世历史上的主要记录包括:

  巡查两淮时拒绝收受数十万两的贿赂;斗争阉党之时和众东林党人联名上疏处死魏忠贤因此几乎被杀;清兵入关后杀死抵抗清兵的大顺军青州县令;将青州献城清军;因献城之功担任清朝大理寺卿,一路升迁:刑部侍郎、左都御史,顺治十年病逝,死后清廷嘉其清正,赠少保,谥“安恪”。

  王文龙直接铺纸磨墨,写文章反驳。反驳的内容很实际:女子纺织厂今年为了赈灾捐了一千两,所捐银钱购买薯种缓解了十几个村子的饥荒,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事,海客先生等人大言炎炎,其实是不顾百姓生计。

  本来王文龙希望自己一篇回复多少提供一点正面支持,却没想到一下捅了马蜂窝。

第209章 跨越时代的笔仗方法

  这些地主雇佣的文人在报纸上大骂三一教的赈灾行为也没有什么人敢反驳,顺风仗打久了,这群家伙似乎自己也觉得自己是正义一方,王文龙这时一站出来反驳立马引起他们忿恨。

  虽然王文龙并没有用真名,但是谁都知道《旬报》是王文龙掌控的,如果没有他首肯,这样的内容肯定不能发出。

  房可壮直接写文章回应:“王文龙此人沽名钓誉,去岁便即趁大灾自称救荒仙人,愚弄百姓,夺朝廷赈灾之功以为自己增光,而今又与三一教妖人勾结一处,想是有大奸情也……”

首节 上一节 127/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