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19节

  王文龙的系列文章全都是通过自己在布政史司衙门之中查到的资料以及实地走访所得。

  第二篇的深度报道则写出溺女现象引起的后果——当地男子找不到老婆,被抛弃的女婴侥幸活下来也是生活凄惨。

  王文龙还写了一件事例,一户人家因为贫困而抛弃女儿,十几年后这家人经商致富,想要找寻,找到后发现女儿幸免于难,但是却从小在养济院长大,自小营养不良,而且长大之后配到泼皮家中,长年的困苦劳动以及丈夫虐待已经将这女儿给凌虐的半死,等被接回家中时一双眼睛已经瞎了,脸也被丈夫殴打之时用刀划烂——这是明代真实事例,王文龙亲自走访调查然后用文学手法写成,让人读了无比唏嘘。

  到第三篇则写解决办法——莆田列女胡氏同情孤女,专门在福州集资开办女子纺织厂,给了女子一条活路。

  邓志谟看着三篇稿件,越看越是惊讶,然后便是连连点头:“建阳,这点子太好了!”

  王文龙第一二篇文章都写的极其动情,许多惨状的真实描写都能打动此时百姓,而到了第三篇图穷匕见,王文龙全篇不说他自己在女子纺织厂之中的股权,只把这事业包装成胡氏的善举,又通过描写那些女子在纺织厂之中辛勤劳动的场景打动读者,顺便用记者的口吻宣传这些女子织出来的织物有多么精美。

  最后王文龙采访胡氏,通过她口说出希望有善良人物可以支持女子纺织厂的事业,不要因为是女子的工厂就歧视——这就是一篇妥妥的软文。

  但这篇文章却很符合《旬报》中正平和的调性,既能宣传王文龙的工厂又能对社会有益。

  邓志谟一看就知道这文章肯定能火。

  王文龙又道:“还要加上刻板图画。”

  王文龙拿出自己的一张画稿,邓志谟看去,就见稿纸上用几笔画出草丛,草丛中躺着一个可爱婴儿瞪大眼睛好奇看着世界,但是婴儿背后却是一座正在冒着烟的婴儿塔,新生儿被丢在荒野之中无人照看根本活不下来,那冒烟的婴儿塔显然预示着孩子的命运。

  邓志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绘画,寥寥几笔,虽然画的不太真切,但是却将婴儿的可爱以及婴儿塔的残忍同时对比出来,旁边的衰草丛上还带着寒露,显现出环境之中天气寒冷,让观者更对那饥寒交迫中的小婴儿的处境感到同情。

  邓志谟连连点头,连忙叫人给王文龙留出板面。

  曾鲸经过半个月的练习,画技已然大涨,之前王文龙被堵在莆田,他家仆人给王文龙送书画正好和王文龙错过,于是这次干脆带着王文龙的画像来找师父。

  没想到一到王文龙家中便被截住,还被王文龙要求作画,这些画都会用刻板画的形式放到《旬报》上。

  “真要如此画吗?”曾鲸提起笔来有些为难,王文龙要曾鲸配合三篇报道总共画五幅插图。

  第一副是被丢在婴儿塔之前的女婴,第二幅是那个被父母找回家之后却已毁容瞎眼的被遗弃女儿,王文龙让曾鲸把女子被毁容之后的可怕模样画得格外真实,同时女子又穿着华贵的衣服,坐在漂亮的房间中,更加增加了故事的可叹,另外还有胡夫人抱着女婴脸露同情的图像。

  刻如此细致的板画估计要用近百两银子,钱自然是纺织厂出。

  说来也真不算贵,要在《旬报》上刊大幅版面的广告三期下来也要将近五十两了,而这三篇软文的宣传效果显然胜过大版面的广告。

第194章 纪实文学的震撼

  这几幅画曾鲸是没有意见,而且王文龙钱也给的够,但让他为难的是王文龙要求他画的后续图画:一群漂亮的姑娘坐在纺织厂之中欢乐谈笑工作;一个未出阁的美丽女子正在仔细检查女子纺织场所产丝绸。

  纺织女工工作之时不可能穿着宽袍大袖,全都得穿窄衣,身形线条都要展示出来,头发也要扎束起来避免缠到机器里,露出整张脸蛋,甚至卷起袖子露出胳膊。

  这些在后世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画作,到此时就有点惊世骇俗了,要知道这年代的女子手腕都不能轻易让男人看到。

  曾鲸也画过春宫,但是春宫画是不会对外界大量展示的,现在师父却要把这两幅画要广泛刊登,他实在担心报纸印出来之后会引得舆论哗然。

  王文龙笑说道:“波臣初得技艺还没有太多机会施展,这两幅画做出来之后波臣你定然就火了,届时向你求画之人只怕要踏破门坎,如何不是好事?”

  曾鲸想了想却还是犹豫摇头,他总有出名机会,但若是和这事情牵扯上,只怕到时候要被千夫所指。

  “师父,我宁愿不出这名……”

  曾鲸无论如何不愿意,王文龙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说:“那就不署名吧,你总是帮我这一回。”

  曾鲸这才点头同意。

  这几幅画要四处采风,曾鲸在福州城里,便先把纺织厂的两幅女工画像给做出来。

  游思存也好书画,听说曾鲸画人物极其相像于是曾鲸作画之时他就在后面观看。

  但当看到曾鲸的画笔渐渐勾勒出成品时游思存也不禁感到耳朵发热。

  没办法,这年代的男女大防太为严重,艺术品中对于女性身体的描绘极少,唐伯虎的美人闻名天下让许多藏家爱不释手,但其实画中人物露出的也不过是头颈和手而已,而曾鲸按照真实场面画的女工则是穿着窄衣长裙,可以看出身材,而且样貌无比真实。

  王文龙在一旁对曾鲸说道:“要把女工们画的健康自然,大大方方的。”

  曾鲸点头:“我勉力为之。”

  报纸上所能刊登的画也就是巴掌大小,在这时属于小画,要的是细描工笔的本事,曾鲸细细描画也不过用两天时间就将两幅画全都做了出来。

  曾给王文龙的时候曾鲸就预先说道:“如此登出去,只怕会引来不少议论。”

  他的工笔画效果太真实了,而且还按王文龙的要求美化,画面之上就是一群美女在那儿织布,说是采访情况其实乃是宣传,比年画上的七仙女还漂亮。

  王文龙笑着说道:“那文章是我写的,我还是《旬报》总编辑,我都不怕,你怕什么?”

  曾鲸也笑起来:“这是师父你说的,我只把师父要的那几幅画画出来就是,后续事情我也不管了。”其实对于这几幅作品曾鲸自己也颇为满意,以前他画的人物画之中人物都是古板坐立,脸上神情木讷,而这几幅画已经有了速写的风格,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让曾鲸拓宽了绘画思路。

  王文龙马上让自己作坊里的工人开刻,几天之后便将刻板拿到编辑部去,试印刷出来的成品效果极好,让《旬报》上下的工作人员盯着那画面上女子娇俏的笑脸一个个目瞪口呆。

  ……

  今年福建虽然气候不好,连遭旱灾和地震,但是在新作物推广之下,百姓勉强还能过活,福州作为省会,城中日子则几乎不受影响,甚至因为海贸的兴盛市井还更加繁荣。

  许多浮浪子弟悠游岁月,真个是天地兴亡两不知,每天只是踏步游街,找些新奇玩意儿。

  屏山脚下,越山书院。

  旬日散课,书院中的子弟,各自收拾东西回家。

  “各位老爷,有新出的《旬报》。”一个闯书堂的书客等着大家散课就捧着书匣前来卖报。

  越山书院就在福州城外关厢,读书的都是一些城中有钱人家子弟,不少人都有余钱,最喜欢看报纸。

  王祖才听得,连忙对自己的书童说道:“快去买份《旬报》来。”

  不一会儿报纸就被拿了回来,王祖才摊开迫不及待就开始看,他在书院门前站着看报,过不多时,朋友周云升也带着书童从院中走出,找到王祖才好奇询问:“这期《旬报》中可有什么新闻?”

  王祖才却已经进入呆滞状态,半天之后他才反应过来,他脸上露出悲愤神情,把报纸递给周云升:“周朋友务必先看头版文章!”

  和王祖才与周云升类似,当看到头版大篇幅的溺女报道后许多人都露出悲愤表情。

  “天日昭昭,怎敢有此恶行?”

  “这女婴好可怜。”

  “这些父母都该流放!”

  “以前虽知乡里有溺女的,但怎知情况会如此之严重?”

  ……

  王祖才和周云升一起看报纸,视线良久都难以从那幅新闻版画上移开。

  版画上的婴儿漂亮的如同菩萨坐下的金童玉女,皮肤粉白,眼神清澈,但是却被丢弃在荒野之中等待死亡。

  曾鲸的画面构图极具冲击力,只看一眼就让人感到无比痛心。

  而仔细读那报纸文章,就更让人感到心情压抑。

  “难怪静观先生会亲手撰文,真是人间惨剧也!”

  王文龙对于弃婴过程的描写以及父母种种虐待女婴的行为写的露骨又直白,细致的白描仿佛让人看着父母是如何杀死一个可爱的婴儿,难以忍受。

  描述溺婴后王文龙又从个体现象引申到溺女情况的严重程度,“据笔者调查,福州府下辖九县有婴儿塔二十四座,大者装尸七十,小者十五,有至三日一满者,略略计算,一月溺婴不下三百,概如此图中遭遇之婴儿每时辰便有一个,到福建全省,数更惊人。”

  越山书院的学生至少也是中人之家,正是反对溺女陋习的主要阶层,富长良心,周云升和王祖才看的都是心痛无比。

  王文龙的笔触很冰冷,没有多少痛心疾呼,只是拿数字和悲惨的描述平铺直叙,最后王文龙又表示溺女还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溺女严重的地区成年男子娶不到媳妇的比例也是最高,而且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也出现极大问题——在这样的地区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自然更低。

  王文龙笔触客观冰冷,更加让人觉得心如刀扎,仿佛是看着现状一天一天坏下去却毫无办法。

  直到结尾:“莆田烈女胡氏办女子纺织厂,产湘妃绸欲救诸女,也属无奈为之,胡夫人言:若不给女子生计,溺女之风无解也。”

  王文龙给出了初步的解决办法,才仿佛是让人看见一丝希望。

  周云升感叹:“静观先生真是仗义执言。”

  王祖才点头佩服:“让女子出门工作,这话若非建阳先生此等大德如何胆敢说出?”

  “周朋友敢用女子所产之丝绸吗?”

  “如何不敢?正如建阳先生所说,我母也为女子,我妻也为女子,这天下的纺织还不都是女子生产出来的?”

  “我也深认此言,就怕买那湘妃纱会被好事者取笑……”

  纪实文学的手法果然有威力,越山书院门口许多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章的书生当下都深深感动。

  他们本就不拘礼法常常出入青楼酒肆,对于长辈们古板的想法不以为然,此时义愤之下周云升干脆说道:“我欲去买那湘妃纱,可有同道随我前往?”

  “我随周朋友去!”

  “我也要去!”

  许多书生都轰然响应,但也有一些害怕买了这玩意儿回去会被家中长辈教训不敢跟从。

  王文龙的第一篇报道之中就已经把胡氏给拉了出来,并且写明了横锦巷店铺工厂的位置,周云升等人本就是福州的老土地,照着报纸中地点很快就杀到了店铺前。

  周云升和王祖才发现店铺之中的售货员工也用女性——王文龙早就考虑过售货员性别,最后发现如果是女性工厂用男性售货员肯定更引起非议。

  两人虽然心中有些犹豫,但是群情汹汹,头脑一热也就冲了进去。

  店中的女售货员们也是第一天上岗,许多人都还有些羞怯,但是从上工开始,伴随着《旬报》的传播就有许多人来店里买布,这些女子渐渐也就熟悉了工作。

  女子纺织厂名头叫得响,但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只是中等档次,花纹并不算复杂,好在是王文龙用上新式机器,生产效率更高,所以质检也可以更严格,把不好的全部筛掉后上架的产品质量比起此时市面上的中等产品要有保证许多。

  王祖才家中富裕,激动之下直接买了三匹绸子,三匹花布,让自家书童找了挑夫送回家去。

  回家之时,王祖才方觉害怕,特意叫书童先带着人从小门进去把货物放好,自己却从大门回家。

  父亲王毓德看到王祖才贴着墙边溜进屋子,皱眉说道:“散课多久了?怎么这时才回来?”

  “跟着几位朋友一起到城中去买了些东西,”王祖才十分害怕父亲,刚才在外头生龙活虎,回家就变成一条泥鳅。

首节 上一节 119/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