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17节
“王建阳?敢是写《常州文告》的静观先生?”吴有性瞬间神色转为尊重道:“我最喜欢先生的论理,《天演论》写的实在太好!”
江边炮声隆隆,一时也没个消停,王文龙所幸请着吴有性一起回到旅馆谈话。
第189章 传染病
在旅馆中坐下,王文龙询问吴有性道:“敢问吴先生的医术是从哪位大师学来?”
吴有性含胡道:“是我们苏州本地一位名医,姓李的。”
王文龙好奇道:“我也常来往吴中和八闽,不知是哪一位李医生?”
吴有性略略脸红,小声说道:“也未曾堂授,不过读了先生的医案……”
王文龙看见吴有性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这才反应过来——合着这位根本就没有正经跟人学过医,多半读了两本医书就跑出来干活了。
吴有性却是连忙找补解释说:“先生不要瞧我年轻,我行医已有五年,治好的病人也有上千,腹中已有了好几本医书做底子,说起汤头歌诀,上千条也是打不住的。”
王文龙点点头,要不是吴有性在后世颇有名气,他听到这解释多半会把吴有性当成庸医看待。
吴有性却是十分敬仰王文龙,高兴说道:“先生的《天演论》我读了又读,只觉其中道理和医术相似。”
“敢请言之。”王文龙颇为好奇。
吴有性说道:“我吴门医派医家众多,分为杂病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外科学派,往往寻章摘句要拿古书上的法子来治时人之病,但是我在外行医见了无数病人,却见到有许多病人并非是照着书上来得病的,这时就要用到先生所写:适者生存的道理了——断断不可以一味去套书上方法,而应该仔细分析,辨证施治。”
王文龙点头,听到这见识不错的话他才终于可以确定眼前人就是历史上那位写出《温疫论》的医学大家。
他和吴有性一番询问,这才知道,这年头的医生也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庸医居多。
比如此时医生最聚集的地方就是苏州,形成了一个吴门医派。
苏州能出这么多医生,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苏州的读书人多,读书人能看得懂医书,起码也能背下几条汤头歌诀,这就已经比不识字的人有了巨大的优势。
本朝苏州名医起于王仲光。
书生王仲光想要找名医戴原礼学习医术,戴原礼告诉王仲光学医需要熟读《黄帝内经》,王仲光就归而习之三年,把一本《黄帝内经》读的滚瓜烂熟,当时王仲光虽习医书,但从来没有临诊用药过。
直到戴原礼把自己一生的行医经历写成《彦修医案》十卷,秘不示人,王仲光设法取之而归,再次努力学习,这才有了开药的能力,外出行医,名满吴下,也由此开创吴中医派。
明朝的吴中医派开派祖师王仲光自己就是靠读书学会的医术,所以像吴有性这样,虽找了个师父的名头其实只是自己读了两本书就跑出来行医的还真不算什么异类。
这种自学成才的医生治疗方式也很简单,一些技术不到家的医生读医书之后就按照病人的病症抄着原书之中治疗类似病症的药方给病人开药,水平高一些的就能分辨药理药性,按照君臣佐使的方法自行配伍出新的药方。
吴有性在其中已经算是佼佼者,他可以自撰药方,还有自己的医疗理论,说是有名医的水平也不为过了。
吴有性很喜欢王文龙的《天演论》,他说了半天后王文龙一针见血的指出:“先生其实是对《天演论》中实践检验真理的实验方法感兴趣。”
“实验方法?”
王文龙解释道:“比如古代医书之中写了一个方子,后世医生不知道它能否成立,想要验证其效果并不是靠背《黄帝内经》的条文,而是要真的把药物使用后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能否改善,病情是否减轻。”
“如果这个方子真的治疗了相应的病情,那它就可以成为一个专治此病的药方,若是不行,那就被证伪,无论它再符合医理都应该弃之不用。这过程就叫做实验了。”
吴有性听的连连点头:“是这个道理,好多古书之中的方子说的头头是道,但其实在实践之中全无作用,有时我自己开出的方子比古方更有用,我也会专门记录下来,正如先生所说,对于我们做医生的,实验比理论更重要。”
真不要嘲笑这时的吴中医派崇尚遵照前人的医案来抓药。
将由大夫主观判断的药方向成药方向演进其实是所有古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将药物组方确定下来,这样才能对药方的适应症以及副作用有更多了解。
相反,要是今天这套药方加一点东西,明天这套药方减一点东西,每天开的药都不是同样的成分,怎么进行对照实验?
王文龙说道:“其实吴中医生研究医案正是一种积累实验数据的方法,前辈的医生反复使用类似药方,后来人渐渐也就能摸清这种药方的作用以及副作用。一套药方用的时间越久,医生对其的性质了解的越清楚,使用时也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王文龙笑道:“正是由此原因,我敢说日后医药定然也越来越倾向于开发出成品的丸散膏丹的原因。甚至药方之中的药材必须要地道,炮制过程不能出现太大差异。不是因为相应的炮制手法可以如何的发挥药性,而是为了保证最终的成品成分不会有太大差异。”
吴有性仔细思索,然后便连连点头,大为同意:“只有用同样的药品才能保证每一次实验都能作为参照。”
直白说这年代的医生就是拿人试药,所有传到后世真正的老方都是一代一代人试出来的,对于一些药品配伍的效果也是通过拿人试药研究清楚,所谓验方大抵如是。
“不过这回在诏安的瘟疫却实在没有前人方法可以参考,”吴有性有些苦恼的说道:“诏安灾后起瘟疫,病人手脚冰冷,头昏欲睡,我初到之时以为是风病,但以相应药物医治却又不见效果,几日之后转成伤寒症状,用古书之中的方子,虽能稍解其表症,但是病人脾胃又更加虚弱。”
吴有性叹气说道:“我观此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手中一切药方全都行之无效,手中药物全部用完,却没能治好一人,这次回莆田想要寻求更多药品前去治病,却又被堵于路途。”
第190章 瘟疫论
历史上吴有性写出《温疫论》的背景是崇祯末年的大瘟疫,那场瘟疫全国横行十户九死,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等人口聚集区,“五六月间,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
一些学者认为满清能够成功入关也和这场大瘟疫不无关系,起义军反复骚扰几遍都还没有崩溃的河南河北,清军一到却几乎是望风而降,以大明的情况再怎么样溃败的也不会那么快,如果真出现了死亡率这么高的瘟疫倒是比较能够解释。
当时的医生用治伤寒的方法医治全部失败,医生旁皇无措,吴有性也终于悟出不能全信古书的道理,写下“守古法则不治今病”的判断,开始研究当时的瘟疫之症,从头摸索出一套新的治疗方案。
后世学者考证认为这场瘟疫其实就是鼠疫,而且还是海外输入的新品种。随着隆庆开海,大量海内外交流自然会带来新的传染病。有港口的诏安突然发生前所未见的瘟疫也不是怪事。
王文龙也不知诏安流行的究竟是什么病症,但是他却知道控制传染病的最佳办法。
王文龙引导说:“先生不如试用实验之思维,虽然诏安大疫,但总有一些人能够幸存,先生可仔细回忆,其中有无地方幸存者特别多,他们又和别处有何不同?”
王文龙说道:“这也算是一种实验,只不过是多场实验同时进行,有人染病有人幸存,幸存者聚集之处多半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可以避免染病的办法。”
他这话一下提醒了吴有性,吴有性皱眉思索:“诏安有海港,港中多是青壮,但即使如他们也多有染病的,可见此病厉害,并非身体强壮便能逃过一劫。”
想着想着他突然说道:“如此说来倒有一处地方,那是诏安县一处名为洋尾的村子,我回莆田时经过此村,发现村中几乎无人染病。”
“此村可是在诏安外围?”
吴有性摇头说道:“地虽偏远但不是人迹罕至之处,诏安有条东溪,溪水在县界分成东溪干流和支流浒溪入海,洋尾就在两溪夹角处,村中常有人到县中的宫口港去做工的,只不过地震之后,此地交通断绝,若非行船北上意外搁浅我也不会到这村中。”
吴有性越想越是奇怪:“怪哉怪哉,若是地震之后起邪风带来风寒,那洋尾正当着风口之上,如何别处人都患病,独独他村中得以保全?”
吴有性还在奇怪而王文龙则是已经反应过来:
洋尾村显然是在河中三角洲地带,地形也不算平坦,平时只有人口外流到县中的港口去做事,大灾之后交通断绝自然也没有多少人回村,传染病例输入肯定少。
这时的医生往往以为传染病的起源是风邪瘴气,所以吴有性对于同处一地的一个村庄病人格外少会觉奇怪。
王文龙加以引导问道:“这村子地震之后与外界交通断绝,没有多少病人到来,是否就是他们村中不染病的原因?过去的瘟疫或许是风寒暑湿入体,但也许这次瘟疫却是从人身上传入,也许正如风气寒气一般,人身上也有一种戾气,传入人之口鼻就可使人得病。”
“戾气说”历史上就是吴有性指出的,他认为疾病不一定是通过自然环境感染,还可能通过接触患者感染,而“戾气”进入人体的途径是通过口鼻传入。
吴有性一愣,细细思索王文龙所说的可能性,然后便越想越惊讶。
“或许正是如此!”吴有性激动说道,“也许正是这一种戾气存在,这气息无声无臭,人不知是气,稍闻之下就染疫病。”
王文龙说道:“若是如此,或许将未患病者与病人隔开,就能减少患病人数。”
吴有性若有所思,接着道:“或许还能用纱布掩住口鼻,使戾气不得孔而入,还可在室中用药物熏蒸,或者也能起效。”
王文龙暗暗点头,口罩加熏蒸消毒——这也是历史上吴有性提出来防治传染病的办法。
当然在这时的生产条件下,口罩能不能防住病毒还有待商榷,但吴有性起码已经悟到了一些疾病可以人传人,潜伏期的无症状患者也要传染能力。
历史上吴有性弄懂这一点时已经七十多岁,而如今他才不到二十。
接下来的一个下午,王文龙都在房中和吴有性讨论着医学的相关话题,吴有性对于王文龙所提出可以养一些动物用于试药很感兴趣。
对于诏安的时疫,怎么治病王文龙没什么概念,但是对于控制传染病王文龙有足够多的亲身经历,勤洗手、勤消毒,划出隔离区等等想法都获得了吴有性的认可。
眼看械斗还要打上一阵,王文龙也懒得在旅店呆了,想到欧家说不定能解决吴有性的药物问题,他索性拉上吴有性回到奉谷。
一见到王文龙,胡氏就关切地询问:“我听说木兰溪几个渡口都在发生械斗,正派人去找先生呢,静观先生没受什么惊吓吧?”
“今日方见到兴化之风气,果然民风健盛。”王文龙无奈摇头,胡氏闻言却只是一笑。
他们欧家在这种事情上也没少参与,欧家的港口名额就是靠械斗打出来的,这种事上胡氏自己也不干净。
王文龙拉过一旁的吴有性跟胡氏介绍说道:“这位是吴中名医吴有性,字大可,他这次是专门去往诏安治时疫的。”
他道:“吴先生医术高超,只是苦于手中药品用完,是以我专程带他来求夫人,想问府中还是否有药品存余?”
胡氏并没有因吴有性面貌年轻就看轻他,脸上十分热情,“原来是吴郎中。”
他请两人坐下,然后便叫来自己家中一个熟悉药物的管事。
那人看看胡氏的脸色,便转而询问吴有性道:“不知这位郎中要些什么药材?”
吴有性开口说了几味药。
管事又问:“要什么产地的,怎样炮制?”
王文龙见胡氏在一边脸露微笑,没有丝毫干预的意思,知道这是她在考教吴有性本领。
第191章 圭浦游家
面对询问吴有性丝毫没有为难,开口就侃侃而谈:“诏安此疫颇为奇怪,一切验方都难使用,只能重新配药。我预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在用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
吴有性所说的药理王文龙基本听不懂,但是看向一旁的欧家管事就见他越听眼睛越亮,瞬间明白吴有性的医术水平显然是够格。
等吴有性将整个开药思路说完那管事脸上已经换上崇敬神情,他颇为郑重的对吴有性拱拱手,感激说道:“多谢先生赐教。”
接着那管事转头对胡氏道:“夫人,这位吴先生虽年纪小但医理实在精通,我不如也。”
胡氏点点头,笑道:“果然年少有为,如此便按吴郎中所说我们也先办一车药物南下,不收钱财,权做我欧家帮扶地方之意。”
她又对吴有性笑道:“吴郎中后续再需药品支持也大可以联系我们欧家。”
一板车药少说要几十银子,吴有性收入并不高,闻言不禁喜出望外,王文龙见他一下呆住,显然之前并没有机会上这种大场面,一时都忘了反应。
他连忙拉着吴有性起身,拱手道:“多谢夫人帮助百姓,此功大也。”
吴有性这才想起来跟着道谢,连连拱手。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