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08节

  本来要减税,结果你还加税,以东林党和浙党为代表的江南官员大部分都不表支持。

  这是很明显分化江南士大夫阶级的问题。

  小商人对此支持,可是有能力做海贸的大士商则知道这些论题一旦通过就会给自己身上套上重重枷锁,以后做海贸非但要面临高额的税收还要付出船引等等成本。

  而且向全民发卖船引——得到船引的小商人说不定也会聚集在一起合股出海,定然加剧海贸竞争。

  大商人和小商人之间的矛盾在朝堂之上也就显露出来。

  江南官员们觉得皇帝实在是损透了,你直接把税收给减免了不好吗?干嘛把这个烫手山芋又转嫁到海贸之上?偏偏说的还有点道理,这就更麻烦。

  好在这篇文稿是常州诸生发出来的,那地方天然就带着政治正确,顾宪成、高攀龙的名字都在聚奏名单之下呢,攻击王文龙的言论倒是没有多少。

  而小商人也不是没有后台的——一些地方官员甚至觉得这文告之中的办法不错。

  他们表示让皇帝去收海商的税吧,能把地方上的矿监税吏和重重钞关撤走就是善莫大焉。

  后续的讨论也基本上在这个框架里打转,吵来吵去没有结果,倒是让王文龙的名字被许多人知道。

  正如当年徐渭替胡宗宪写《进白鹿表》被嘉靖皇帝称赞之后瞬间天下扬名一样。

  读书人的文字被皇家赞叹绝对是一等一的扬名办法,伴随着天下议论,王文龙的名字像长了翅膀一样转瞬间飞遍九州,想不被人注意都不可得了。

  ……

  徐学聚走进《旬报》编辑部的时候王文龙正端着饭碗边扒饭边看报纸。

  新一期的《旬报》即将发行,王文龙和众编辑全都待在编辑部里加班——《旬报》已经成为这时代少有的需要定期加班的单位。

  “藩台大人请进,用过饭了吗?”

  “还没用,就在这里搭伙吧。”徐学聚走进屋中,递过一封文书,王文龙瞅了一眼就知道又是八百里加急。

  “徐学聚道:这是沈阁老来的信,询问建阳该如何应对此时局势?”

  这就是王文龙名气陡然攀升带来的结果了,他的文告在朝中引起议论纷纷,争论实在太大,各个官员处理与他相关的意见时都需要再三斟酌。

  沈一贯和徐学聚都是浙江兰溪人,沈一贯干脆利用私人关系,直接把问题问道王文龙这里,也是对王文龙尊重的意思。

  王文龙连忙放下碗,擦了擦手接过。

  “大人稍坐。”上次沈一贯的信好歹是给徐学聚和王文龙写的,而此时这封信经由徐学聚之手直接写给王文龙。

  沈阁老来的信啊,王文龙也必须重视。

  徐学聚也不催促,与王文龙对桌而坐,王平保去给徐学聚叫饭。

  现在《旬报》编辑部里头自己开设了小厨房,煎炒烹炸都能来得,不一会儿饭菜就上来了,伙食不错,今天吃的是煎海鱼、蚵仔汤、老酒蒸猪肉、地瓜干饭。

  徐学聚一边等待着王文龙思索一边吃饭,他的吃相很有派,吃秋刀鱼都要将骨头唆溜干净然后一根一根放在盘子里。

  半晌之后,王文龙才抬头道:“谁也没想到这篇文章能够传开,估计过不了多久热度就会消散。”

  热度当然会消散,但是影响肯定非常深远。

  这文章之中的政策没有一篇短时间之内可以实行下去,但是已经引起众人讨论,以后伴随着大明的矛盾日益尖锐,其中许多内容肯定还会被反复提起。

  不要说到天启崇祯年间,就说此时往下万历皇帝还能活二十年,二十年间派太监收税收的整个大明不要不要的。

  再让太监收个十几年税,王文龙的办法一定越来越有吸引力。

  但此时这话不用说,此时此刻徐学聚和王文龙也是一样的判断,他点头说道:“想必沈阁老问的就是这段时间之内的做法。”

  王文龙说道:“如今朝议纷纷,只因为圣上用我的文告来搪塞百官,沈阁老若要撇清自己嫌疑,不如也上疏言废矿监之事。”

  徐学聚十分同意,但又犹豫说道:“但此上疏必须力加斟酌,若换做旁人还好,偏偏是沈阁老来做时……又分外难了。”

  王文龙闻言不禁笑起来,徐学聚也露出苦笑。

  沈一贯此时当然应该上疏表明自己站在文官的立场,换成谁都会这么做。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赵志皋老的实在写不动东西,只怕这篇文章赵志皋早就写上去了,反对矿监税吏不只是此时官员的政治正确,客观来说对于百姓绝对也是大德政。

  客观来说,天下的文官有千万不对,东林党再是道貌岸然心思狡诈,都无法改变万历皇帝的矿监政策是恶政的事实。

  万历皇帝收上去的税可不是什么万历三大征花掉了——万历三大征花的大部分是国库里的钱粮,内库可没往这三件事情上掏多少钱,而且万历三大征今年就打完了,万历的矿税可还要收二十年呢……

  万历的钱大部分就是宅家的他自己花掉了。

  这年代皇家造一个正殿的花费四五万两已经算非常节省,百年后,乾隆造避暑山庄的正殿,木材用上上好的楠木直接就花费了七万多两。

  而造出来的正殿实际面积还没有后世一个 N线城市的地产商售楼部大。

  相比之下七万两是什么概念?颇为富庶的松江府一年上缴的金花银也就八万两。

  ——一个富裕的州府,一年百姓的税银也就够修个售楼部面积的宫殿,还不包括内装的费用。

  这年头的生产力太落后,稍上档次的消费所动用的钱财不是后世可以想象的。

  万历皇帝不出门,但是这样的钱可是着实不少花。

  史有明载的大开销:修定陵花了八百万,册封皇子花费一千二百万,过个生日平均花费二十多万两,更别说有事没事修修房子,养养小动物。

  万历二十五年到三十四年十年的矿税落在他手上的金银换算成白银总共才六百万两左右,都不够他花的,还要定期把国库的银子搬到内库中花销。

  而对百姓造成的负担远胜于此,就比如说房守士担任巡抚的山西,后世史学家计算山西税监太监孙朝每年收税至少在四万五千两,其中只上交给万历皇帝一万六千两,剩下的二万多两全部被他以及手下私吞。

  孙朝已经算不错的了,只因为山西太穷,南方的富裕省份太监贪污的数额远不是孙朝可比的。

  对于此万历皇帝不闻不问,甚至包庇太监,只为了更轻松的从民间捞钱。

  关键是这些钱他完全可以不捞,只要把奢侈性的消费减少一点,实实在在就能大大减轻民间负担。

  甚至只要能够把这钱多向辽东倾斜一点,萨尔浒之战也不会打成那个鸟样子。

  道理是这个道理,事也是这些事。

  但偏偏不好劝。

  阁老沈一贯是个老奸巨猾的性格。

  沈一贯肯定生怕文章写的不好触怒皇帝,所以宁愿不说。

  王文龙摊开稿纸道:“我权且铺就一些文字,大人看看能否呈给阁老。”

  徐学聚口中嚼着米饭,就看王文龙落笔飞快,很快在稿子之上写下“守成、遣使、权宜”三个论点,然后又在每一个论点下面开始引申。

第175章 才高不仕

  “守成、遣使、权宜”三论是后来内阁大学士朱赓所写反对矿监税利政策的文章。

  王文龙记忆之中这篇文章获得了首辅沈一贯以及阁老沈鲤的共同认同。

  三个阁老分属不同派系能获得大家一致认同着实不容易。

  文中三个论点全都是朱赓仔细选取之后才写了出来,既能够表达反对意见,同时又为万历保留了面子,甚至还提出了折中方案。

  这是一篇在朝臣之中可以过得去在万历那里也说不出什么的绝好文字。

  王文龙前世仔细读过这篇文章,当时就被朱赓的文笔所折服,实在太厉害了,在皇帝文官甚至是税监太监几个鸡蛋上面跳舞,还能跳的花团锦簇。

  ——后世什么省府大秘的文笔都比朱阁老差着一筹。

  所以说别以为这群万历后期的阁老六七十岁就老迈无用。

  能做到那个位置上的哪个不是人精?之所以表现出无用,只是为了利益不想干事而已。

  他们很聪明,但是这份聪明并不太想用到替百姓造福上。

  最终这篇文章被内阁作为上疏一同递上,三位阁臣都在文中具名,而万历看了之后,甚至只能捏着鼻子称赞,虽然最后还是没有实行,但也在朝臣之中获得极好名声。

  而此时徐学聚看到王文龙写出的这三个论点,又很快便惊喜起来。

  “这三个论点选的好,建阳可还有引申之言?”

  徐学聚也是科道言官出身,政治敏锐程度不是一般的高,这时他一看见王文龙的这三论,虽只是铺呈了一个大纲,他就知道有点东西。

  王文龙解释说道:“这篇文章要在墙头上行走,左右都不能太过摇摆,具体内容乃至遣词造句都要仔细斟酌。”

  “大人看我如此写可是能够?”

  王文龙前世将这篇文章看过不止一次,具体内容都在脑海之中,但是毕竟这篇文章在历史上还有几年之后才能写出来许多东西不能直接引用。

  为了给徐学聚讲解也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王文龙直接将这篇文章的大纲骨架拆分开来,然后再重新填入肌肉。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训练,王文龙的文学水平也能够写文言文了。

  而在徐学聚看来王文龙的文字有些部分写的中正平和、妙到毫巅,但又有些部分水平实在难以称道。

  好在徐学聚是此中好手,他在一旁不时提出建议,王文龙照之修改,一篇文章渐渐就铺了出来。

  两人这一写也不说什么别的事情了,二人完全醉心于公文写作,一直弄到天色将晚,徐学聚这才拿着王文龙誊抄了最后一遍的文章仔细阅读。

  然后他就击节赞叹。

  “此文中正平和,论理精到,笔下力道刚劲,便是说出自阁臣之手也不过这样水平!”

  徐学聚连连感叹:和王文龙配合的这篇文章,比他自己写过的所有科道文章都要漂亮。

  甚至徐学聚都生出一种自豪感来,他居然还能写出这样文字!

  若是当年他在做六科给事中的时候能够写出此等文字他肯定不外放做官,有这文笔在朝中随便加入哪个党派都会被捧成香饽饽,地位不会比今日之李三才更低。

  接着徐学聚便看向王文龙连连称赞:“建阳有此文才,便是徐文长在世怕也不如!”

  思索半天,徐学聚脸色严肃的问道:“建阳不若入场科考罢,这文字就是当朝翰林也没几人做得出来。”

首节 上一节 108/5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妖孽九皇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