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第235节

  这就是朱雄英和老爷子执政理念的冲突,不过朱雄英现在也没能力去改变什么,只能点头附和。

  朱雄英没有在这封奏疏上,去多过争辩。

  老爷子站在当下政体去看茶马贸易,但朱雄英通过师尊,并且相信师尊,比任何人都要相信师尊,自然知道茶马贸易最后给大明带来的惨剧。

  要是师尊不说这段事情,朱雄英又怎可能会想到,那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女真部落,最后会掀翻大明呢?

  朱雄英呷口茶,继续开始朝下批奏疏。

  这是兵部给事中左望上陈的一封:兹有大将傅友德,虏获北元孽贼三万余兵,每日供养粮食何其多也,臣祈求归放俘虏,以显怀柔之天德。

  朱元璋在一旁看着,冷哼道:“这个给事中,此为书生之见!”

  朱雄英深以为然的点头:“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可是他说的也是有道理,三万余俘虏,每天吃喝都不甚其多,一直这么关着也不是个事儿。”

  朱雄英抬头问朱元璋,说道:“爷爷,以往朝廷捕获了战犯,都怎么处理的?”

  朱元璋想了想,回道:“大部分都规划在边塞,重新安置户籍黄册,边塞各地都会分配一部分人口过去,让其开荒土地,使人教化德行。最后归化成大明子民。”

  朱雄英嘴角抽了抽:“这么仁慈?”

  朱元璋无奈的道:“这一批人口,诚如你说的,定是不能放回去,回去之后无异于放虎归山,但也不能杀之,如此一来就显我大明之残暴。”

  “古往今来者,暴以德谴,必引邻怒,则国不安矣。”

  顿了顿,朱元璋继续道:“所以朝廷便将此战犯逐渐汉化,在边塞参与房屋修建,让其开荒种地,成家立业。”

  朱雄英微微叹口气:“如此….当真是便宜了他们!”

  朱元璋道:“是不是觉得咱朝廷这么做,太过仁慈?咱大明是大国,要有包容天下之心,今天归化一部分人口,明天在归化一部分人口….随着国土越来越大,总该需要人口来开荒建设,养着他们的作用就在这里。”

  朱雄英道:“确实,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朱元璋愣了愣,询问道:“咋?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安置这些人口?”

  朱雄英点头道:“有,但咱们朝廷未必会同意。”

  “你说说看。”朱元璋漫不经心的道。

  朱雄英想了想,道:“可从北平城到固原、大同、甘肃等地段,修建一道牢固的长城防线,抵御北疆外敌入侵。”

  “这些战犯,完全可以抽调出一部分,让其劳力放在修建城池上。”

  明朝的长城,还是以应天府南京城长城为主。

  现在大明的北疆,一直都会是明廷主要的防御对手。

  虽说现在洪武朝廷不富裕,但朱雄英认为发展北疆的防御线建设,还是很有必要的。

  老爷子怕徭役劳苦百姓,那么这些被捕获的战犯,不就是最好的资源么?

  趁着现在,还能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若真的被朝廷安置之后,再想征调,就会困难重重!

  朱元璋眯着眼,沉思了一下,手里拿着奏疏有一搭没一搭的掂量着。

  片刻之后,他目露精光道:“北疆防线修建长城,这是个很好的提议,山石树木泥沙,也可就地取材。”

  “让这群战犯参与到修建长城工事中,到也不失是对其惩罚的一种。”

  朱元璋自言自语的喃喃,良久后眸中泛着光泽:“有道理!这建议不错!”

  “这些人口,与其让他们开荒田地,倒不如让他们建设国防,嗯,说的在理!”

  朱元璋笑容更甚,看着朱雄英道:“你小子,又是听你师尊建议的?”

  朱雄英笑着挠挠头:“没,这是我的主意。”

  这下朱元璋惊讶了,上下好好打量起来朱雄英:“可以啊臭小子,当真让老头子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不错,此建议咱记住了。”

  朱雄英狐疑的看着老爷子,道:“爷爷,您老不怕读书人,说这是虐待战俘?”

  朱元璋愣了愣,眼中带着几分狠厉,冷声道:“好战者,必食其果也!读书人不敢反对!因为曾经,北疆有万万同袍惨死在这群人的铁骑之下,若谁说三道四,定是会触犯众怒,大明的百官,是非大义还是能分清楚的!”

  朱元璋将此事记在心里,至于需要耗费多少钱财,还是需要户部给予预算,若是耗费太多,就算朱元璋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钱,谈建设,就是扯淡!

  朱雄英似看出了老爷子的忧心,道:“担心钱财?您老不是说驿站才收八十万两白银么?”

  朱元璋苦笑:“不提这个还好,这么一说,咱倒是又想起来了。”

  “虽然驿站的收入高到惊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都一一暴漏起来。”

  “因为朝廷多点多地建设驿站,导致人手短缺,武昌、湖广等地作为中转站,每日堆积货物太多,乃至于驿卒、帮工等各种人手短缺,管理上也开始杂乱无章,若不及时遏制,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大乱。”

  朱雄英无语道:“爷爷,之前不是就考虑好如何后续管理?”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你也没和咱说,这玩意会这么厉害啊,各地百姓每天像疯了一般邮寄货物,这是谁也始料未及的。”

  朱雄英道:“可是师尊提醒过我,我爷和您老提过。”

  “咱不是没想那么多么?”朱元璋也有些无奈。

  当初朱雄英听到朱长夜说此事,会很需要人手,记在心上。

  便和朱元璋他们预警过,说此策一出,恐怕会瞬间带动商业繁荣,需要朝廷多增派人手,越多越好。

  那时候朱元璋觉得浪费钱,便小家子气不舍得雇佣太多的驿卒帮工。

  “这是咱的疏忽,小瞧了你。”

  朱元璋叹了口气。

  朱雄英板着脸上,反倒是有些嚣张起来了,开口道:“爷爷,不错不错,知道错就好,下次要听我的,不然吃亏的不还是您老自己么?”

  “反正师尊说的,肯定都不会是错的,您也应该坚定不移信他老人家。”

  随着和朱长夜相处久了,朱雄英现在就是朱长夜投稿小迷弟,朱元璋这个朱长夜儿子都比不过!

  朱元璋一巴掌,拍到朱雄英脑子上:“臭小子,小小年纪,装深沉编排老头子,该打!”

  “啊!疼!”朱雄英捂着头。

  朱元璋霎时心疼坏了,急忙道:“咋了咋了,咱没用力,让咱看看,你这小子知道咱手劲大,怎么不知道躲?”

  朱雄英浅笑:“没有,没想到吧,逗您老玩儿的。”

  “你大爷的,小兔崽子不得了了!敢骗老家伙了!”朱元璋扬起拳头做威胁状。

  朱雄英缩了缩脖颈,讪讪笑笑,这才正色道:“其实帮工驿卒这些,应当都耗费不了多少钱。”

  “大头应该….还在修建道路上,对吧?”

  这些邮寄的货物信件,不可能全走运河漕运,很大一部分还是要走陆地走。

  现在大明的官道多是土路,长期以往,路面一定会变的坑坑洼洼,若是不施修,道路会越来越难走,运输的效率也会越来越慢!

  所有的国策,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会牵动其他问题出现,譬如驿站的改革,一定会牵动到道路的重修。

  这些事,无一不是相辅相成,然后促进国家生产力发展旺盛!

第105章 挑战律法权威?都该杀了!

  朱元璋笑着道:“你小子,和詹徽想到一块儿去了,所以朝廷需要用这一批驿站的收入,反过来投入绝大部分去修建官道。”

  “如此一来,能分多少去北疆修建长城,就未尝得知了。”

  “如果官道修路耗费钱财太多,那北疆长城工事就只能暂缓搁置。”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事有轻重缓急,国家现在处处需要钱,有些事只能暂且搁置。

  以前朱雄英还没感觉,当现在真的开始批阅这些沉甸甸的奏疏的时候,一大堆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不过朱雄英始终认为,无论是修建国内道路还是北疆长城工事,都一样的重要,一样的不能搁置。

  “我有个想法,爷爷您且听听看。”

  “既然江南湖广之地修建官道,那么为何不能让民间大士绅大地主,去反哺到朝廷身上?”

  朱元璋好奇的道:“怎么个意思?”

  朱雄英清理了一番思路,道:“江南的士绅有钱,他们随便拿一点出来,一段段的修,每修建完成一段道路,可设石碑言明捐献者功绩….嗯,就和当初修建新安江的道理一样。”

  朱元璋目光如炬,面容渐渐有些肃穆,正色纠正道:“孩子,这个道理,不一样。”

  “新安江修建,是关乎数万百姓生死之大计,是江浙百姓齐心协力抗灾之成果,多有义举。”

  “而你此策,无外乎就是朝廷在伸手要钱,咱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朝廷,要是开了这个口子,怎么再堵住?”

  “治民于宽仁,现在让百姓集资修官道,要是以后打仗,治灾,修城,乃至于所有耗费钱粮的事,是不是也要朝民间集资?如此一来,咱大明朝廷和强盗啥区别?”

  “你设想是好的,这点咱承认,可江南的那些大士绅大地主,他们愿意出钱么?最后的负担,一定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他们有的是办法做出这种自己得利,损害百姓的事,你知道么?”

  “困扰大明富强的,不是善良的百姓,而是那些贪得无厌,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吸血吃肉的大士绅大地主!”

  朱雄英叹了口气,有些不以为然:“这些大地主大士绅,手能触这么长么?”

  朱雄英不敢苟同。

  朱元璋笑笑,开口道:“赶明爷爷带你去看点东西,你就会有感悟的。”

  ….….

  夜风冷冷。

  夜深了。

首节 上一节 235/7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让你当太子,你去挖地道?

下一篇:鹿台都着火了,你说大商还有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