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765节
学术宫那一摊子事朱樉可以含糊其辞,可这件事他却必须解释得清清楚楚,务求国府上下达成共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目前国府的收入最大的一块来源于外贸,而外贸利润最大的则是高附加值的各种机械成品,另外则是各地支付的服务及专利费用。
这一优势虽然在短期内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长期来看,逐步减少是必然的。”
根据《邙山宣言》,知识技术专利将不再属于周,而是天下共有。虽然原来由专利保护组织会管理时也是如此,但总得来说其所产生的收益,几乎都到了周国府的手中。
若各地真能痛下决心成为天下学术宫的核心成员,那周自然就不能独享这份红利了。没有了专利优势,当前这种靠专利技术收割天下的格局必然无法继续存在。
这就是更好的未来么?各部正心里皆有些不是滋味,周或成为一个普通的组织,前途实在无法令人看好。
朱樉叹了口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把周原来的“不当得利”转移到不再带有任何组织标签的天下学术宫,这是实现矩行天下的必然。
要承担起整个天下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事业,学术宫必须拥有稳定而丰厚的财源。
在天下之利面前,一家之利必须得让步。况且即使不成立学术宫,周地依靠专利技术来获利的局面也不可能长久,发展起来的各地是不可能继续忍受下去的。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难懂,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而已。
当然,这并不代表周就会因此而“江河日下”,只要安全得到保障,即使依靠自食其力,周人一样能够生活得有滋有味。
所以朱樉没有丝毫的悲观:“说减薪可能并不合适,我们是要规范薪资,保障合理分配,加强公共福利的支出。
大家生活水平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多少影响。这里面的问题很多人应该心知肚明,首先我们就要解决津贴的乱象。”
看着朱樉说这话的时候刻意盯着自己,吕布威不由脖子一缩,有点情不自禁地躲避起朱樉的目光来。
随着四轮政改,周地的薪资也从最初的三档演变为目前的二十四档,最低档实习生的只有两千。
最高档的国府掌权也不过一万,虽然相差达到了五倍,但按联合标准来说,差别简直微乎其微了。
像梦孜、慎到等人在U国的时候,即使不管事也拿着千万年薪,可到了乡大夫一级,也不过就是几十石粟麦,折算起来比周地的最低档也多不了什么。
当然,各地的基层官吏的收入来源可不止工资,各种各样的灰色收入的比重反而更多得多。
在周地,这样的情况就比较少见了,不过随着国府收入不断增加,合法的津贴也开始出现。
最开始只是为了补贴那些危重及野外工种而设立,不过渐渐也开始变了味。出于简政放权的需要。
各级部门手里多少握着自己的小金库,一些日常、常规的支出不必再事事向吏员服务部申请,只需年底进行审计即可。
各级部门情况不同,自然就会出现贫富差别,钱多的部门难免就要阔气一点,发放的津贴数量也就丰厚的多。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吕布威掌握的商贸及金行了,至少公开的合法津贴,身兼数职的吕布威每个月便达到数万。
这点收入其实比不上之前吕布威兜售奇货的分红,只不过现在他也是有身份的人,再加上各种法令、条例的限制,他这种借助职务之便行私的行为已经不那么方便了。
吕布威有点不乐意了:“商贸部和金行为国府赚了这么多钱,贡献大得多,怎么就不能多发一点呢?”
“贡献大?”朱樉皱起了眉头:“没有工匠们辛苦劳作,没有农夫们辛勤耕耘,没有教育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没有医疗保障民众健康,没有背靠周这个整体。
商贸部能赚什么钱,金行又能赚什么钱?你们的贡献是全体共同努力的结果,绝不是一部门的功劳!”
吕布威无法反驳,其他几个本来准备附和一下的人也低下了头。
“全民创造的成果,必须全民都能享受,绝不是哪一些人的专享。”朱樉脸色微寒,沉声道:“周地若要继续保持发展活力,最为关键的便财富的分配机制。
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分配之中,才可能会健康向上。”
或许觉得自己太严厉了一点,朱樉语气稍稍温和了一点:“举个例子,这就像我们人体一样,吃下去的东西转化为各种营养,然后随着血液分配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虽然也会有多少的差别,可若是被哪一部分截流了,或者多吃多占了,那只会形成毒瘤,祸及全体,那是要死人的。”
“所以这一次的减薪加税就是为了更加均衡,收入太高的,应该通过税收减少一点,然后分配到公共福利上面,让所有周人都能体面地生活。
这既是为收入可能减少的未雨绸缪,亦是为了周地的长治久安。即使会得罪一些人,这恶人我也会去做,希望各位能够尽心尽职予以支持。”
将机构精减和减薪、统一津贴等相关事宜敲定之后,接下来则是加税的问题。
由于周地的公有制占据了绝对优势,除了各个部门拥有一定自主权的小金库外,物资和资金的运转几乎由国府进行统筹管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整个周地就像一个大公司一般,国府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的是赢利而不是税收。
当年为了鼓励商贸的发展,朱樉极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外来商人几乎是不征税,仅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商铺、货栈租金.
第1497章 极为惊人
从外地贩卖货物到周地,除了运费、人工之外就几乎没有多少其他成本了,甚至有些周地所需之物还会得到保护价收购的优待。
在这样的策鼓励下,这十年间周地的商贸发展可以说是一飞冲天,其活跃和繁盛程度已经将临淄、安义那样的联合大都市远远抛在了后面。
利润回报的诱惑之下,来自天下各地以至周边四夷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几乎都能在洛邑找到身影。
以洛邑的种种有利条件而言,言即使与各地征收同等的商贸税,其竞争力仍然一骑绝尘,所以最近这几年,改变商贸政策的声音也渐渐兴起,只不过朱樉一直都不为所动。
这其中既有保持政策稳定性的考量,更有周地同样是受益者的因素。大大小小的商人们将天下各地的商品带到洛邑。
与之同时也将洛邑的商品及诸多信息带到了天下各地,据说朱驷西征之时,便在很多小国里发现了周式制造的身影。
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商人们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极为惊人的。
朱樉并不打算改变外商优惠政策,这等同于关上了一扇重要的对外商品,更何况外商从国府订购商品的时候,订价里面就已经包含了一定的税额,国府已经从中得到了合理的收益。
这一次加税的主要群体,还是周地自身的私营经济。
为了鼓励创新、实现的多样化发展,朱樉一直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甚至推出了国府兜底的公助私营模式:国府大比例甚至全额出资。
私人负责经营管理,研发、生产、推广、销售都可以借助国府资源,最后赚了大家分,亏了则全算在国府头上。
随着洛邑经济的繁荣发展,私营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丢下铁饭碗“下海”的人正逐年上涨,甚至已经有几个“巨头”开始冒起,也涌现出了不少百万、千万级的富翁来。
这其实是把双刃剑,私营经济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敏锐察觉能力确实是公有经济难以比拟的,用之来补充完善整个经济体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正由于其这一特点,也导致其在天然的逐利性下“什么赚钱干什么”,甚至“怎样赚钱怎样干”。
为此,朱樉不得不在卸任之前,对这个由自己一手扶起来的群体动刀。当然,他也不是想要“灭”了他们,而是要予以进一步的规范和限制。
在发挥好其补充作用的同时,避免其无限制畸形扩张。
所以朱樉所说的加税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项,实则是一整套对私营经济的措施。
第一条便公不涉私。
这主要针对的就是大量存在的公助私营模式,此前为了帮助这类经济的发展,朱樉不仅给钱,还给人给渠道给技术,让其“共享”各种国府拥有的资源。
在某种程度上,这实际是在挖自己的墙角。当这些工坊逐渐发展起来开始财大气粗时,原本那些派去支援的高级技术工匠及其他人才。
因为获得了更高的收益,根本就不愿意回去了。而国府各部也在其中有利可图,难免有时就会出现偏心的现象,甚至会由此而损及公利。
虽然目前仅仅只是有点苗头,可公私交缠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不要说对此有所认识的朱樉,就算洛邑的诸子们,又哪会看不清呢?
公私分离势在必行。私营经济要继续保留,但必须进行利益分割,国府只能是监管和服务者,不能再像此前那样既是裁判又是参赛者那样模糊不清。
在公不涉私的原则下,凡担任公职者,不能再私营中担任兼职,更不能参股分红甚至自己亲自上阵,要么限期退出,要么辞去公职专于营私。
吕布威的脸顿时煞白起来,他本来就是个商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强的投资意识和嗅觉,利用在国府担任的重要职位。
大多数营利水平较高的私企几乎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还有几家纯粹由他合资开办的。否则仅靠那点工资和冿贴,哪里支撑得起他奢侈的生活水平来。
现在他面前便摆着两项艰难的抉择,单从收入来看,当然是为私要高得多,可要让他辞去公职,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没有了职务之便,没有公权为后盾,做商人的艰辛他可早就深有体会了。
吕布威内心纠结无比,朱樉继续着手进行后续的部署:除了私人层面全面退出分割之外,国府占股的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变。
要么由国府进行收购,将其变为完全国资性质;也可以反过来,由私人收购变成完全私营性质。
完成公私分离之后,接下来则是对私营经济的管理、服务及征税了。
在原来的公助私营模式下,私营经济其实完全享有了公营的种种优惠条件的,其经营者和雇员照样享受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福利。
经营所得也只需与国府按约定分红,并不再上缴任何税收。
有了这些条件为后盾,私营经济自然得到蓬勃发展,甚至在竞争中比公有经济更占优势,这样的情况当然不允许再继续下去了。
在公平原则下,私营经济除了向员工发放薪资,也必须为其享受的公共福利买单,向国府交纳一定的税额来维持各种保障。
当然,也不能一下子把私营经济给搞死了,朱樉的主要目的还是进行利润的再分配,避免财富过度集中。
为此,对私营经济的征税将实行递进式,对于利润较低者进行少量征税甚至不征税,利润越丰厚,税率也就越高。
换而言之,这次的加税更像是一种“富人税”,受其影响的群体也就极为有限了。
听到这里,除了少数被“针对”者外,其他部正都松了一口气,他们还真怕朱樉像天下其他组织那样,把创收的主意打到普通人头上。
那不仅得投入更多的行成本,甚至还会引起民众的不满甚至动荡。
值此敏感时期,可千万别再出什么乱子了。
除了对私营经济税外,朱樉也并没有打算放过另一批富人:那就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专利致富者.
第1498章 更大的发展
私营经济的造富才刚刚开始,这批人在洛邑的富豪群体里其实只占了极小的比例,更多的富豪其实还是来源于专利分红制度。
比如做为专利大户顶流之一的朱樉,去年依靠专利分红便获得了三千多万的收入,这还是经过“集中统筹再平衡”后的结果。
在整个周地,通过专利分红年收入上千万者就有数十人,百万级的更有四百多人,其他从数十万到五千不等的则有两千多人。
个人专利所产生的收益虽然也是依据之一,但并不代表没有收益的专利便无法享受分红,实际上只要有一项最新专利存在。
哪怕目前看来完全是无用的专利,每年也会享受最低的五千的专利分红。
只要你在专利库中占据一席之地,便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