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635节
他倒不指望一开始就能达到完美状态,毕竟任何事都需要一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啊。
自他掌权起,特别是最近两年,周地已经进入生育高峰期,再过几年,每个开学季将会迎来超过一万新生,那还怎么搞!
宰我扁了扁嘴,摊着双手略有些戏谑地道:“只要给人就好办,其他的都是白扯。”
书珂倒不敢这样硬怼朱樉,语气稍委婉地道:“我看不如这样,十岁以上的全部设法安排去当学徒,十四岁以上就可以开始安排就业了,以后再慢慢改嘛。
这样一来,大致能够保证每年新生的问题,走一步是一步,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朱樉将十八岁定为成年之龄,可由于教育体系没能跟上,目前九到十七岁的孩子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既没有书读,又因为未成年而不能取得正式的士爵参加工作。
一下子把自己的计划打这么大的折扣,朱樉显然有点不能接受。正想再说的时候,小岚雪被三人的交谈给吵醒了,不满于朱樉安坐不动的状态,开始哼哼起来。
朱樉叹了口气,只好站起身来,一边踱步一边哄着女儿,脑子里则苦思着解决之道。
没理由啊,他记得国家刚建立的时候,在一穷二白且文盲率超高的情况下,都能够迅速建立起覆盖全民的教育和医疗体系,为其后的工业化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按人口比例来说,周地不论是识字率还是物质条件,都不会比那个时候差。虽然那位伟人是自己望尘莫及的,但也不至于走到这步境地才对。
在露台上不知转了多少圈,当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两个字从记忆深处跳出来之际,朱樉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医疗体系虽然同样有点捉襟见肘,但幸好起步早,堪堪能够支撑第一轮的人口暴增带来的医疗需求,让他无需借鉴赤脚医生的经验.
第1217章 自然成倍增长
可教育就不一样了,在这个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个普通人需要脱产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识文断字解意的水平,也就是朱樉认知中的扫盲。
其实朱樉很早就在周地推行夜校扫盲班制度了,只不过成年人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养成期,短期零碎的学习并非全无作用,却无法达到朱樉所期望的程度。
文化人的储备太少,而且这方面还不能像工匠那样进行极致分工、流水线作业,必须由一个人单独掌握整个体系,难度自然成倍增长。
越难的事,能够坚持完成的人便越少。
在早期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比朱樉大多了,又缺人又缺钱。
可对当时的组织领导人来说,教育的发展是不能等的,因为那是组织强盛的基石所在,这或许也是朱樉一直对此近乎顽固般坚持的原因。
在必须搞起来的理念下,民办教育和民办教师便应运而生,由各村各社自己解决场地和师资问题。
尽可能地让农家子弟享受到最基础的教育,有机会进入到整个组织的人才筛选体系当中。
民办教师的学历不高,大多是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毕业;收入更是微薄,他们的工资由当地乡镇、村社自主解决,很多还属于兼职状态,丢下粉笔就拿起锄头是极为平常之事。
可正是由于这项政策,撑起了组织发展初期的教育大业,其数量甚至一度占据全国教师的半壁江山还要多。
与之相比,朱樉所拥有的条件实在好得不要太多。
虽然他现在连小学都才两个年级,中学更是连影不见,大学生更只有两届,还是一年期速成班的,但洛邑诸子云集,慕名而来的游学士子更是络绎不绝,文化底子可以说相当丰厚。
物质条件就更不用说了,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洛邑的学校建设一直按计划实施,已建成的校舍足够三万师生所需。
而且在未来三年里,这一规模还将扩大数倍,可容纳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十万师生之用。
有了成功经验在“前”,朱樉心中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
发展教育缺人,而且主要缺的是督导师。
一个合格的督导师,至少要具备基本文化能力,有相对广阔的视野,初步了解各行业的基础常识,对教育管理孩子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品格习惯。
朱樉本以为这个要求已经是比较低的了,可现在看来,至少在发展初期这一阶段,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了。
初级阶段就该有初级阶段的简单粗暴,条条框框太多,连初级阶段都过不去,又哪来高级甚至终极目标的实现呢?
把门槛降低一下,问题不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吗?
朱樉所要降低的门槛并不是简单的把要求降低,而是彻底转变教育思路。
因为周地的特殊情况,督导师并不等同于传统的教师,而是朱樉尝试实施的专职班主任,主要负责的是教育管理,而非学科教学。
虽然也肩负着常规教育、思想指导,但其核心还是团队培养和管理——数年来,周地积累下来的基层管理人员储备,恰恰非常丰富。
随着新型专业化乡村成为主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原本的闾坊体系已经濒临崩溃。
现在城内的很多闾坊人口急剧减少,组织生产的功能基本丧失,大量闾正坊正已经变成了专门处理民事纠纷、家长里短了。
而那些见习政士、佐士就更惨,绝大多数都熬不到“转正”,要么改行进入国府各个机构,要么转而进入技术岗位。
除了政务体系拥有不少“闲置”管理人员,工坊体系同样如此。
数轮工业化改革下来,周地的工坊越来越大,原来那种二三十人规模的工坊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成百上千专业化流水线分工协作的工匠组成一个产业集群,成为现在的主要模式。
工业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流程越来越明确简洁,洁也导致了旧体系下的工坊管理人员最终沦为技术岗位。
这些人虽然大多也有一技之长,但经过专门培训,擅长于管理、协调、调度,用来“看孩子”好像也并无不可。
听到朱樉说出自己想到的解决办法,书珂和宰我都被这个脑洞大开的想法给惊呆了:这样也可以?
“怎么不可以。”朱樉为自己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绝:“但凡人员管理,不论国府各级机构还是工坊农乡,其本质是差不多的。
了解人员结构特点,合理安排好不同人员任务,再配合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一理通,百理明,有什么不可以的。”
道理好像还能自圆其说,可二人仍然有点难以接受。
书珂首先提出自己的担忧:“管理成人和管理小孩子,恐怕区别会很大。
就连成人之中,老中青三代也各具物色,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组织管理。若是随意混用,只怕会出乱子。”
宰我就直接得多了:“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吗?有些人宁愿苦点累点也不来报考师范大学,就是不想干这个。你现在连这个界线也要擦掉,还给人留不留退路了?”
朱樉却是理直气壮:“自由意志当然很重要,可这也是建立在周地事业大兴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螺丝钉的觉悟,我们的事业需要你拧在哪里,就得在哪里扎下根。”
螺纹技术已被攻破,各种型号的螺丝已普遍应用于各门类的工业生产中,宰我自然知道这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不想跟朱樉辩论。
不置可否:“只要你过了杨竹那关,我无所谓,叫干啥干啥,我也是颗螺丝钉嘛。”
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方案确实有以公侵私之嫌,不过朱樉却正在兴头上,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
洛邑日报头版头条便刊发了朱樉的署名文章《论螺丝钉精神,兼谈公私相益》,号召所有周人勇于担当时代重任。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积极投身于周地发展急需的各种岗位,着眼于大局,争当关键位置的那颗螺丝钉.
第1218章 热议的主要内容
文章一出,立即在周地引起了轰动。洛邑日报已经发行快一个月了,这种及时常新还具备一定互动的“新媒体”被人们迅速接受,更是很多人日常关注的重点。
这是朱樉的第二篇文章,上一次是针对周韩专利争端而言,这一次的却多少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文章虽然比较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鼓动人心的意味,可具体表达指向却又并不明确。
首先引爆的便是书城论坛,数篇分析解读一挂上去,随即引来了大量“跟帖”,纷纷猜测着朱樉到底又要进行什么样的变革。
喜欢议论时事、指点江山,几乎是大多数人,特别是男性的极为热衷之事。
在论坛的带动下,这个话题也随之成为闾里坊间热议的主要内容,甚至还有一些与朱樉关系稍近者上门打听,他这到底是想要干什么。
等民间的议论酝酿得差不多了,朱樉终于把自己这几天整理起草的重磅消息抛了出来:《产教组织协调士一体化管理方案(草案)》面向公众,开始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这一方案,周地将新设立组织协调士这一特殊专业爵位,其主要考核指标便是各种人员物资的组织调度、协调分配、管理分析、协同配合等能力。
新设一种士倒不新鲜,周地的士爵分类名目繁多,手里若是没有拿着那本厚厚的《士爵大全》,恐怕没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
可组织协调士却与其他的士不一样,其“含金量”非常足:以三年为缓冲,日后周地任何管理岗位,都必须拥有这一士爵才有担任的资格。
简而言之,这个士是“当官”的最基本条件,拥有一票否决的地位。
方案中除了详细规定了组织协调士的考核评定条件外,其应该承担的义务部分更是刷新了很多人固有的观念。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可新方案却完全打破了行业壁垒,将所有领域的管理岗位连通一体,并实行轮岗交流制度。
也就是说今年你还在农业乡里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明年便有可能把你轮到工坊、国府各部,一切皆根据周地的总体情况需要,由吏员服务部进行统筹安排。
当然,这并不代表“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的周地基本精神,行业领先人物仍然会以其专业代表人物担任。
只不过“二把手”,也就是负责组织协调人员物资,让专精者可以专心于专业发展的那个人,必须具备全新的士爵资格。
稍稍读懂了方案内容后,众人这才明白朱樉之间所指的螺丝钉精神是什么意思了。
周地目前虽然呈现出一副百业兴旺发展的良好局面,可各行业之前的发展并不均衡,有的行业聚集了大量高精尖人才,有的行业却长期受困于“一将难求”的苦恼。
此前朱樉通过《国府吏员管理条例》,算是勉强打破了此前各家各派各自为王的局面。
但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种根植于心的天性却并不容易改变,人们根据喜好处事待人更最基础的人性之一。
举个例子,堆肥技术的发展对周地农业丰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随着陈鑫所负责的事务越来越多,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去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显微镜出现之后,陈鑫一直想借此从微观层面寻找堆肥发酵成功与否的原因,却难以抽出时间进行长期深入研究。想要把相关研究交给别人去做,竟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不止是研究人员,负责收集、处理的人手也长期处于不足的状态。
这并不是待遇的问题,相比之下朱樉给这些人的远比后世的环卫工人要高得多,仅仅因为其工作对象是人们避而远之的人畜粪便或枯叶杂草,便足以劝退大多数人了。
轮岗交流制便可以稍稍缓解这一困境,除了组织协调士全行业进行轮岗交流外,在此启发下,朱樉还准备将其扩大到整个吏员体系中。
技术含量高的职位自然不能随便轮,却不妨在其他技术含量较低的门类进行尝试。
比如很多行业都有负责物资运输的,能赶粮车的,为什么就不能赶粪车呢?能挑石块的,同样也可以轮岗挑挑粪担。将人力资源集中统一使用,这才能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大多数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热门和冷门行业之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方案中,督导师同样属于组织协调士的范畴。
时间很快步入二月,在通过充分征求意见并进一步修改后,新方案顺利通过并开始实施,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搞懂朱樉的剑指之处。
大量政士、佐士和“闲置”闾坊、工坊管理人员被统一征召,经过一定的挑选之后,周地的“民办教育”随即上马。
与后世的民办教育有所类似,朱樉推行的也是“就地解决”原则。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