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高武大明:开局被赐婚赵敏! 第631节

  这其实也是必然的,即使是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可知识的更替速度相比于后世,仍然是极为缓慢的。

  更何况新增的知识内容,大部分都属于为了吸引诸侯注意的“政治学”,再标新立异又能新到哪里去呢?

  周地的“新知”却完全不同,绝大多数属于应用层面,着力于如何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这无疑就属于一股“清流”了。

  各国有识群体未必真的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大多数还是因为猎奇的心理,再加上人们总是喜欢炫耀自己知道别人所不知的东西,由此而进一步助长了“周学”在各国的流行。

  “人言可畏。亚加达现在不肯低头认罚,无非是面子上过不去,仅凭我们的力量让其屈服,实非易事。故,以天下之舆论滔滔,当可助我们此战功成。”

  舆论这种看似无形却拥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朱樉自然有一定的认识,原本他只是想通过教育和各种规则的渗透逐步推进。

  却没有想到还有这个“速成之法”可以使用。

  或许还真不用等文化大兴后,才开始推出这些后世主导舆论宣传的利器。各国以学宫导引舆论,洛邑此时开始办报,这种拥有“代差”的宣传工具,到底会绽放出什么样的花朵呢?.

第1208章 钱生钱营利模式

  一想及此,朱樉不由极是期待,心中一边物色可用的笔杆子人选,一边初步谋划其内容版面的设置,当然也没忘了对吕布威这个大臣大加赞赏。

  吕布威却意不止此,趁着这么好的机会,开始推销起自己一直想干的正事起来。

  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吕布威上任第一件想干的仍然是他念念不忘的钱生钱营利模式。

  当年吕布威一心想在洛邑搞“房地产”,通过借钱给民众买房子,赚笔差价再养一批“房奴”收利息躺赚。可惜他这个在后世大行其道的“金点子”被朱樉给否决了。

  表示只要事关基本民生的产业,国府皆无意从中谋利,反而要不计回报地进行长期投资。

  见朱樉态度坚决,当时在洛邑的各家各派也找不到任何支持者,吕布威的金融雄心只好暂时压制了下来,但却并没因此熄灭,只是默默等待更合适时机而已。

  长期的游商经历,让他深感不论是倒买倒卖还是走高端暴利的奇货路线,都属于挣辛苦钱的“低级”生意。

  要成为天下最成功的商人,必须超越当前的落后模式,找到一条更轻松更稳定且获利更加丰厚的路子。

  只不过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组织为靠山,更需要稳固的权势为支撑。以前他总不甘困于周地,主要考量便是因为周地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可这几年下来,让他对周地渐渐有了认同感,而且横向比向较,朝堂争斗暗流涌动的各国比起周地来也实在好不了多少,能够提供他施展的舞台反而更差。

  现在,他终于等到了想要的时机。

  随着周与三国的商路逐渐开启,商业的繁荣前景可期,资金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

  辛苦钱让那些传统商人去挣,背靠着周地这棵大树,他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眼前的商机,实现自己之前只可仰望而难以企及的目标。

  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朱樉,所以他小心地避开其“逆鳞”。

  让自己的说辞尽可能合乎周地的主流价值观:“樉子,商贸部的主要责任不应该是组织自己的商队行销四方。

  而是应该为商人们做好服务工作,解决他们在经商时遇到的各种麻烦,提供各种便宜,这才是兴商之道。”

  如此明显的服务宗旨自然得到了朱樉的认可,而且对吕布威所说的这个问题,国府内部其实已经有了一些争论。

  目前周地的商业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国与国之间直接进行的大宗贸易,比如周秦、周韩钢铁互换协议,各类生产线与机械商品的交易,人员培训、售后服务等等。

  负责的部门往往还不是商贸部,而是国际交流与合作部。

  这方面占了周地对外贸易的大头,占据了外贸收入超过七成的比例,获利也颇为丰厚。特别是因此而催生的服务业,更是日渐兴旺,由此而养活了大量脱离生产一线的“闲人”。

  第二条则是国府自己组织的商队,比如此前入楚行商的端牧茨和吕布威便属此例,其经营范围主要是周地诸如造纸、纺织、高精尖奢侈品等各种“拳头产品”。

  国府商队除了在各地方建商栈倾销货物,同时也肩负着收集情报、采购物资的任务,获利虽然也不错。

  但人员雇佣、物流交通、场地建设的投资也相当大,所获利润甚至还不够其开销,反而要国府进行一定的补贴。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随着各项软件、硬件的完善,国府商队未来成为一项重要财源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人员物资流动和情报传递体系,对周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一条则是云集洛邑的各国大小代理商人,这些人经营的范围就五花八门了。

  从成衣、家具、陶器、铁器到食品、药品、原材料等诸多非管制商品,几乎都由他们销往各国,顺带还极大地补充了周地的各式小规模需求。

  朱樉一直极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看重这些商人“查漏补缺”的功能,并没有想在其身上获取多少利润。

  更何况在定制专卖权的影响下,这些人已经成为推动周地创新的重要力量,创造的价值已经不是用多少钱来衡量的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天下再没有任何一地,有资格在优待商人上与洛邑比肩,哪怕是商业氛围浓厚的U国,也要被抛下几个层级。

  只不过国营和私营之间,国府难免就会有些“偏心”:以洛邑有限的生产能力,在优先保障内需之后,剩余的部分才能用于满足外贸需求。

  而外贸三巨头里,私人商贩无疑就要排在最后了。

  国与国之间的大宗贸易包含着一定的管理因素,不用说自然要摆在最优先的位置了。

  比如当初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野王邑要塞,朱樉甚至因此颁布了紧急动员令,将一切相关产业集中起来干这么一件事,受此影响而延迟交货的私商订单也不在少数。

  即使与国府商队比,私商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此前为了打开渼洲市场,一旦发现各地急需什么,国府便会想方设法进行物资调运和生产,私商也就只能耐心等待了。

  私商对此当然有所抱怨,不过也仅限于发几句牢骚罢了,毕竟这在各国都属于普遍现象,相比之下周地已经算好的了,至少没有发生过无偿征用商人财货的行为。

  开始的时候还苏昌为他们说几句话,可随苏家在国府站稳脚跟,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也随之改变,更多的开始维护起国府的利益起来,商人们的声音就更小了。

  直到这次朱樉在洛邑揿起整风的热潮,私商们终于有了一个发声的机会,大量追求平等待遇的呼声传递到国府。

  只不过商贸部的主官一直没有回来,相关的整改措施也就没有制订出来。

  吕布威对此还不了解,可本就出身私商的他对商人的苦处也有切身体会,所以他建议弱化国府商队的经营功能,向私商开放更多的商品内容,以现有的体系转向服务职能.

第1209章 稳定的回报

  他这当然不是完全为私商谋利,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他这个位置,更多的并不是考虑小商人的凄苦,而是要谋求更加稳定的回报。

  在他看来,国府商队退出实际商品交易,既可以避免承担风险,又能得到稳定丰厚的收益。

  不论商品涨跌,或是天灾人祸,物流、货栈、网点的服务费用是固定不变的,赚多赚少商人们各凭本事,国府却可以坐着数钱。

通过收取服务费来维持国府商队的运转,不仅名利双收,还可以照样保留其人员、情报流通的基本功能,并不会误了“大事”。

  服务费也是辛苦钱,吕布威只不过想借此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已:“商人们有了更加顺畅的行商渠道,必然对资金产生更多的需求,如此,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好服务。”

  这才是吕布威的主要目的,深思熟虑之下更是如数家珍:“钱币携带非常不便,我们可以仿效目前只在周地通行的收条模式,商人可以钱存在周地,凭收据到各种货栈支取。

  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就可以了,甚至比他们自己运送成本还要低,风险还大大降低,谁又会不乐意呢?”

  “除此之外,商人们的资金流转时有不足,发现商机往往就此坐失,我们也可以借贷给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当然,必须考虑其实际偿还能力,个人信用等诸多问题。”

  通过借贷获利倒不是吕布威的发明,《周礼》中便有明文规定,天官冢宰之下的属官小宰,其只一项职责便是“听称责以傅别”。

  也就是根据凭据审理借贷纠纷。而孟尝君田文更是通过在自己封邑薛地放债取息,作为养三千门客的主要来源。

  通过放贷吃息早就是贵族们搜刮平民来敛财的常用手段,小斗借大斗还几乎是从古至今的潜规则。

  取代姜齐的田氏,在U国就没有少干这个事。只不过他们是反过来,以大斗借小斗还,靠着这么一招以极低的成本获取了齐人的民心,轻松地窃取了整个组织。

  放贷是钱生钱的一种常见模式,只不过向来都是权贵专享,普通商人是没有机会涉足的。

  吕布威不敢将放贷的目标放在平民身上,小商人自然就是更加理想的对象了。

  只不过他的目标还不止于此:“不只是商人会有资金流通问题,贵族甚至诸侯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向他们提供这样的服务。”

  听到这里,朱樉不由想起那些中世纪那些向国王、贵族甚至教皇发放贷款,供他们解困、享乐甚至发起战争的银行家们。

  风光的时候,他们可以主宰一场战争的胜负、组织的兴衰,连文化、科技也仰其鼻息。

  当然,传统权力并不会束手待毙,各种违约,各种清洗交错循环,数百年不断争斗下来,资本的势力早已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有人甚至认为,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资本开始成为控制世界的强大力量。

  要不要提前一千多年放出这头“怪兽”呢?瞄了一眼吕布威这个“准金融大鳄”,朱樉的内心颇有些为难。

  吕布威所说的,几乎是后世一个标准的银行雏形,人们似乎离不开这个东西,可当其开始“作恶”的时候,却有着极其恐怖的力量。

  阻止似乎并非明智的选择,当经济活动活跃到一定程度时,它便必然会出现。

  事实上即使在夏国,有迹可寻的银行机构在宋朝便开始登上舞台,只不过与诞生在西方的后辈相比,它完全无法与传统权力相提并论。

  左思右想,朱樉还是准备同意吕布威上任点的这第一把火,只不过在此之前,自己还是得给其套上几道“紧箍咒”才行。

  与历史略有差别的是,朱樉下意识想将这一新设机构命名为银行,却尴尬的发现银现在根本不属于流通货币,甚至连银也是“金”的一种。

  《尚书·禹贡》中有“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的记载,其中的金三品便是指黄、白、赤三种,根据考证对应的便是金、银、铜。

  虽然通过考古发现银制品在夏商时代便已有痕迹,到元朝时期银制器皿也开始出现,但不论开采冶炼规模还是制作工作,比起铜、锡、金等金属都要落后一些。

  银矿发现得太少,大多被用来制作器皿了,能够进入流通环节的就相当稀少,所以朱樉最初设想的金银铜钢四级货币体系到现在也没能完全建立起来。

  既然连银也是三金之一,朱樉只好改银行为金行了,洛邑金行也由此诞生。

  叫什么名字对吕布威来说并不重要,更无意去争夺命名权,得到朱樉认可后,他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这项渴望已久的“事业”之中。

  顺利接管商贸部并进一步了解过当前的各种情况后,吕布威发现事情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上许多:

  首先是周地已经有了相应的应基础,不论是大小商人的收条,还是国与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非现金交易已经在周地大中型商业活动中广泛采用,人们接受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

  只不过原来负责发放和验证这些收条的机构并不固定,外交、商贸甚至工农各部均有相应权力,一旦出现跨部门交易,验证起来就相当麻烦。

  现在即将有了专门金融机构,这些业务自然要收归为洛邑金行独家进行。

  其次则是周地的货币信用相当良好,新周币不仅在周地已经根深蒂固,随着三国协定的达成,商贸的进一步繁盛,也开始流向各国。

  虽然没有得到各国公开认可,可民间已经开始畅行无阻,很多关隘甚至悄悄接受商人以新周币来支付各种税费,在某些地方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还要超过本国法定货币。

  各国对此当然非常反对,因为这毕竟影响到其货币主权及财税收益,只不过要完全杜绝这种民众自发的行为,成本实在太高,且收不到多少效果。

  即使是管得比较的大明朝,也只能限制本国民众,对外来商旅没有多少办法。至于韩楚两国,差不多已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首节 上一节 631/9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民抗战:开局地狱级副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