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仙师:我赐皇明五百年

大明仙师:我赐皇明五百年 第33节

“第二点,阁臣选举的相对公平。”

“自内阁制度完善之后,廷推之风由大臣发展至阁臣,入阁阁臣皆由廷推产生,而由中旨入阁者,为士人百官所耻,可在极大程度上杜绝了外戚或佞臣干政。”

廷推: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出威望素著的大臣,上报皇帝,由皇帝最终批准入阁。

中旨:皇帝绕过百官,直接下旨任命。

“第三,内阁极大分担了政务压力,却又杜绝了丞相制的专断独行,避免了出现独裁之臣的潜在风险。”

说完之后,季伯鹰停了下来。

略渴,端杯喝了口咖啡。

而听闻至此的老朱,那黑了一路的脸,终于是见了阳光。

“咱还是有些远见,看来这废黜丞相制的好处真不少啊。”

在老朱看来,一切之重都莫过于皇权,只要自己的子孙手中握紧皇权,那大明就不会落入异姓之手。

“父皇英明伟岸。”

虽已多年未拍马屁了,但老朱棣拍起自个老爹来,还是那么顺其自然。

“皇祖父深谋远虑,孙儿敬佩不已!”

朱高炽紧跟其后。

“曾皇祖父之雄才伟略,瞻基望尘不及。”

一个比一个拍得响。

老朱心情,好了不少。

季伯鹰放下杯子,瞥了眼这四代同堂,继续开口。

“接下来,是内阁之弊。”

“老朱,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明明是聊丞相制和内阁制,我却花功夫和你讲宦官乱政。”

“听好了。”

此话一出,老朱脸上的笑容立刻收了。

“一、皇权高度集中之后,对皇帝的要求也会变高。”

“当权力集中在一人之身时,如果这人是个勤政明断之君,那国之幸,民之幸,可如果这个皇帝并不怎么管事,那满朝就是妖魔横行。”

“而这,就产生了第二点弊端。”

季伯鹰看向老朱。

“第二点,宦官乱政。”

“刚才我已经大致讲了司礼监的存在,当皇帝管事的时候,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就等于是木偶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受皇帝支配。”

“可当皇帝不管事的时候,手握批红权的司礼监就是最高决策,也就是说,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将会代替皇帝行使天子之权。”

“在这种情况下,握有行政权的六部以及议政权的内阁,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整个朝野都将成为司礼监阉人的一言堂。”

“这便是,宦官专权。”

当听到‘宦官专权’四个字的时候,老朱拳头都攥红了。

咱大明天子之权,竟然落入阉人手中,咱怎会生了那些个废物子孙,手中握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却是任由一群阉人肆意弄权,荼毒国家。

老朱棣也是听的眉头紧皱,毕竟用宦官这件事是他开的头,多少有点自责,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够断绝这种问题在后世产生。

“三、内阁之位缺乏法理保证,当国家陷入困境之时,难以出现狂澜之辈。”

“大明一朝,从始至终,内阁的存在都没有正式的机构设置,只是相当于皇权之侧的一个秘书处。”

“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责,若无朱批,六部根本不为之信服,哪怕是张居正这位大明最为接近完整版相权的内阁首辅,仍须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合作才能执掌大权,方能施展抱负。”

“如此一来,当国家积重之时,需要改革之臣,出现力挽狂澜的名臣要求格外之高,毕竟如张居正这等能同时把六部、内阁、司礼监、后宫、皇帝全部搞定的人,整个大明276年也才出一个。”

老朱和老朱棣,以及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是听的极为认真,‘张居正’这三个字也是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

能够被仙师反复提及之人,必然是极为出众之辈。

季伯鹰稍微停顿了片刻,润了润嗓子,继续道。

“四、朋党之祸。”

话音刚落,朱瞻基下意识便是开问。

“仙师,我有一个疑问,历朝历代都有朋党,我大明有何不同?为何要归因内阁?”

明天是周一,所以明天第一更会在凌晨0点~

求月票!冲一波新书榜!

大手子们,推一把屁股可否?!

第38章 朱高煦:入殿护驾!

(求追读!)

课堂主动发问,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

当朱瞻基问话完毕之后,老朱、老朱棣以及朱高炽,都是用眼神给了朱瞻基一个认可,他们也想知道,这之间有何不同。

朱瞻基这个问题,显然也是问出了他们心中之疑惑。

“问的很好。”

季伯鹰深吸一口气。

喝完一杯咖啡,感觉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不同点在于,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

“汉唐之党,多为下臣主动攀附权贵,聚而党之。”

“明之内阁,阁臣并没有实质相权,若是阁臣想要施展一身抱负,挽国于积重之间,那就必须要打通内外两条路径,往内是内廷司礼监手中握着的批红之权,往外则是六部的行政之权,这就迫使内阁不得不主动去结党。”

“不然内阁费尽心力拟定了一份国策,上通不过,下行不效,纯瞎玩。”

“这是一点,而另外一点。”

“以内阁廷推之制,但凡是想要入阁的阁臣,必然要得到朝中有资历的大臣拥戴,而一个身后没有一群大臣簇拥之人,除了皇帝动用中旨之外,几乎不可能进入内阁。”

“明之朋党比历朝历代都要来的繁杂细多,因为每一位阁臣身后,都会有一群朝臣追随。”

季伯鹰简单说了几句,但其实这个理论用现代语言解释更好理解。

只需要将目光往西方一望君主立宪制便知,诸多政党都想成为执政党,所以他们拼了命的争取议员支持,尽可能获得多的选票。

从这个角度反推至大明,入阁者就是那位竞选者,拥有话语权的朝中大臣就是那些手握选票的议员。

“朋党众多,互相竞争,混乱时甚至可以导致内阁政令不一,而在这种情况下,司礼监往往会趁势出手,于外廷扶持属于自己的人进入内阁,以此间接为宦官专权埋下伏笔。”

说完之后,季伯鹰呼了口气。

他其实并不是历史学毕业,所说的这些也都是自我理解,原本他就是在不断的试错,对与不对,等实践之后,看一看国祚是否延长便是。

整个殿内,寂静如墨,良久之后,一声长长叹息。

“今日听仙师一席话,枉读十年圣贤!”

朱高炽挪开椅子缓缓站了起来,以这两百多斤的臃肿之躯朝季伯鹰深深鞠了一礼。

“仙师今日之教诲,高炽一生谨记于心。”

他并没有好的办法来改变这些,但是他现在知道了其中弊端,他相信自己在往后的岁月,能够尽量去避免,尽量去完善,以最柔和的办法尽可能解决。

“不论内阁还是宦官乱政,追溯源头,皆是由我永乐一朝而起。”

“父皇,儿有不可推卸之责。”

老朱棣望向老朱,眼神中闪烁起了一丝歉疚。

他本就是夺位登基,一直以来都想用政绩来向世人证明,向朱元璋证明,自己才是最好的接班人,可是当听完季伯鹰如上所说,他心里有些不自信了。

预想之中的怒斥并未传来,相反老朱罕见的叹了口气。

“真要算起来,起始还是在咱。”

这一刻,老朱心中无比纠结一点,是否要废掉丞相制。

当然,也只有老朱考虑这件事,因为只有老朱所在的洪武时空才有这个机会选择废与不废。

“老朱,你也不必如此,任何王朝的发展都具有不可预测性,虽然这一切的起始是你废黜丞相制,但你不废丞相,或许会更糟糕。”

“而且现有内阁制的存在,也未必是坏处。”

季伯鹰并没有直接给出是否要废黜丞相制的答案。

因为说实话,他也不知道。

季伯鹰所掌握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后世,从俯瞰整个大明276年国祚的上帝角度来分析优劣。

故而,他所能够做的,就是补足原有的缺口,以此来延长大明国祚。

“接下来我说的,都是关键。”

“记牢了。”

首节 上一节 33/6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不当谋士的我汉末求生

下一篇:特种兵:签到一百天,活捉秦三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