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仙师:我赐皇明五百年

大明仙师:我赐皇明五百年 第32节

老朱棣声若寒霜,让朱瞻基到嘴边的‘一般’瞬间吞回了肚子。

“禀仙师,关系很好。”

季伯鹰瞥了眼朱瞻基,这关系能不好才怪。

大明宣宗朱瞻基,文治武功皆属前列,在明朝十六帝中少有负面评价,但唯独一件事,被后人无限放大,那就是玩蛐蛐,更是被戏称为蛐蛐天子。

而在这深宫之内,朱瞻基能和谁玩蛐蛐?

他一个皇太孙,后来的大明皇帝,总不能隔三差五去民间与那群五陵少年为伍,毕竟电视剧都是扯淡的,朱瞻基身为皇太孙,国之储君,礼制在前,去哪都得有全方面的护卫。

平日里陪他玩蛐蛐的,皆是宫内宦官。

当老朱听到‘关系很好’四个字的时候,脸瞬间就黑了,不过并没有发作,依旧不做声的听着。

“我再问伱,如果因为一些外部原因,你需要培植一股力量来帮你,你会选择谁。”

季伯鹰端起咖啡喝了一口。

这一次朱瞻基则是没有再纠结,反正皇爷都说了要知无不言,那就直说便是。

“我会选择宦官。”

“原因无他,我信得过。”

老朱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不过他倒也没有怪朱瞻基,老朱脾气爆不代表没脑子,相反老朱绝对是这世间一等一的聪明人,他知晓身处朱瞻基所在情况下,宦官是最简单、也最方便的选择。

季伯鹰轻轻敲了敲桌子。

“听好,这就是重点。”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往前稍微放一放。”

众人都是深吸一口气,跟着季伯鹰的思路。

“自秦始皇大一统来,包括大明在内,宦官乱政最为严重的三个王朝,汉、唐、明。”

“汉之所以用宦官,是为了制约外戚;唐是因为安史之后,君臣失心,皇帝转而宠信宦官;明之一朝,则是为了制约文官集团。”

这番话刚落,老朱和老朱棣的眉头都是紧皱而起。

‘文官集团?’

‘这玩意也需要制约?’

有明以来,如果不算杀疯了的崇祯,明朝十六帝中,文臣最不愿意选的两个老板,那就是太祖朱元璋和太宗朱棣,原因无他,老板太强势,打工的太难了。

尤其是朱元璋,给老朱打工和给阎王打工基本没有区别。

在洪武和永乐,文官还想搞成集团?

呵呵。

老朱把刀一扬,咧嘴一笑,你集团一个我看看。

老朱棣则是会摆摆手,没事,尽管抱团,这样锦衣卫抓人更方便。

大胖朱高炽则很是理解这一点,他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他做不到如自己父亲和爷爷这般对臣子狠辣果断,如若登基,大概率会应上那么一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兄长,既然咱已经废了丞相制,为何还会有能够限制皇权的文官集团出现?”

老朱深吸一口气,他之所以要废丞相,就是防止大明的皇权受到臣子威胁。

“老朱,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正好从这个问题,我们绕回你关于丞相制的疑惑。”

闻言,老朱精神一振,一个字也不想错过,老朱棣也是听的极为认真。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做相权。”

不仅是老朱和老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也都是听的极为入神,他们两个和老朱以及老朱棣不同,从小就受到皇家教育,但皇家教育也都是教的都是圣人之言,四书五经,太过无趣,像直指国政利弊这么刺激的知识,从未接触过。

“所谓相权,集议政权、决策权、行政权,三权于一体,才可被称之为相权。”

相权还能这么分?!

祖孙四代人,都是听的眼睛一亮,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等理论。

“废黜丞相制,分权于六部,这个分下去的‘权’便是行政权,决策权则是全部被天子收入手中,至此天下可决策之人,唯有天子,皇权达到唯我独尊之盛。”

“至于议政权。”

季伯鹰看向老朱棣。

“朱棣,这一点你应该深有体会。”

老朱的目光也是随之看向老朱棣。

“的确。”

老朱棣点了点头。

“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设立内阁,以翰林大学士参赞机要,这,便是议政权的小部分下放。”

“不过此时的内阁阁臣虽可伴驾参政,但官阶微末,仅有五品,对六部并无管辖之权,在朝中影响力亦是极其有限,难以做到统领百官。”

“而至仁宣年间,凡内阁之臣,皆加封侍郎尚书等衔,换上了绯红官袍,亦是在仁宣年间,内阁正式拥有了‘票拟权’,内阁票拟权的出现,至此代表着议政权彻底归于内阁,内阁通过票拟影响六部,阁臣开始逐渐领于六部百官之上,这时的内阁第一臣已有首辅之称,内阁首辅、初显相风。”

“官场浮沉,素来喜好抱团,尤其是当内阁掌握议政权之后,朝中文官就已经实质形成了以内阁为中心的集团。”

“不过尽管内阁拥有票拟权,但与真实的相权依旧相差甚远,因为象征着皇权的批红权依旧牢牢握在帝王手中。”

“然而,宣宗为了制衡在内阁为首下越来越壮大的文官集团,选择启用了宦官,设立内书堂教学,而这内书堂直属于内廷十二监中的司礼监。”

说到这里,季伯鹰停了下来。

重点停顿,让学生思考,这是教学方法之一。

老朱和老朱棣都是皱起眉头,洪武和永乐两朝都有司礼监,可不过也就是掌管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一应杂事。

“仙师,这司礼监难道影响了三权中最为核心的决策权?”

认真听讲的朱高炽,此时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老朱和老朱棣都是心头一个咯噔,决策权便是皇权,岂能被宦官染指?!

“兄长,究竟怎么回事?为何阉宦能够染指决策权?”

面对老朱和老朱棣的急切,季伯鹰不紧不慢的喝了口咖啡,抬眸扫了眼站在一旁的朱瞻基。

“这就得问小朱了。”

霎时间,来自于父亲、祖父、曾祖父的慈爱目光,再一次汇聚在小朱身上。

朱瞻基:????

兄弟们,每天早上九点,下午五点,朝九晚五更新。

免费期是一天二更,每张2k字,上架后爆更走起。

另外,兄弟们看的有问题,有不爽的,可以留本章说,我都会看的,合理的都会改,

一定不要说弃书,相爱一场不容易啊,我是玻璃心,半夜都会哭的(_)。

最后,求月票啊啊啊啊啊!!

第37章 内阁之利弊

(求追读!)

听课听到了现在,朱瞻基也差不多意识到了,仙师口中所说的宣宗就是自己。

虽然不清楚未来的自己做了什么,但在现在的朱瞻基看来,这特么跟我有个屁的关系,我就是一个帅气逼人的皇太孙而已。

你们一个个能不能别再瞅我了?!

“司礼监之性质,自宣宗一朝发生了本质变化。”

“明宣宗为制衡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于内廷司礼监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凡内阁呈上的阁票,均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批注完呈达上阅,待皇帝同意后交予掌印太监盖印,随后发往六部正式生效,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批注的这一权限被称之为‘批红’权。”

“自此,司礼监形成了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机构,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秉笔太监可权视次辅。”

“在某些时期,司礼监权倾天下,压着内阁六部抬不起头,被戏称为太上内阁。”

“大明第一位权宦王振,也就是那位砸了太祖铁碑的太监,便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种文臣与宦官的互相制衡制度,沿袭了整个大明王朝,直至国灭。”

季伯鹰说话的声音并不大,然而落在老朱和老朱棣心头,却是掀起惊涛骇浪。

反正话都已经说到这里了,季伯鹰也没有给老朱几个思考的时间,继续道来。

“所以,老朱你之前问我要不要废黜丞相制。”

“废与不废,这个答案需要你自己来评断,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将丞相制与内阁制做一个比较之后,分析内阁制的利弊即可。”

“我们先说内阁制的利。”

“第一,加强皇权:废黜丞相制之后,皇权将得到极大提升,真正达到唯我独尊。”

“至明一朝,从始至终都未曾出现真正的相权,因为内阁机制的存在,决定了内阁首辅无法获得完整的相权,哪怕是创造考成法,以六科掌管六部,司礼监掌印太监更是唯他命从,将行政权、议政权与决策权合为一体,获得最为接近相权的张居正,也只能称得上一声半步相权。”

“在这里,我还要专门提一句,不管是内阁还是司礼监,不管是票拟还是批红,其权与丞相的权力来源不同,相权源自于制度,而票拟权与批红权则是都依附于天子,故而只要当朝天子愿意,一句话就能废了,专权如正德刘瑾、天启魏忠贤,皆是如此。”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废黜丞相制等于是给伱老朱家的皇位套了一层金丝软甲,绝对不会如汉唐末年一般被自己的臣子宦官背刺。”

首节 上一节 32/6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不当谋士的我汉末求生

下一篇:特种兵:签到一百天,活捉秦三炮

推荐阅读